读家有感

时间:2022-09-30 22:18:08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读家有感范文

读家有感范文1

  有一天,我闲着没事儿干,就把书橱里的书翻箱倒柜地整理了一遍。刚整理到一半,忽然翻出来了一本名著——巴金先生写的《家》。我连忙捧起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这本书里面讲了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不论什么事都得由年纪最大的爷爷决定;不论什么人都得听爷爷的命令。爷爷的话其实基本上都是错误的,因此让好多人结了错误的配偶,走上了错误的前程。于是,爷爷的两个孙子——觉民和觉慧公然起来反抗他。另外,不但在这个大家族里,时时有悲剧发生,大街上还兵荒马乱。在最危急的时刻,家人们逃的逃,散的散,只顾保全自己的生命;把那些无法出走的人留在家中。最后,老太爷又去世了。终于,觉慧实在受不了这抑郁的气氛,在朋友们和哥哥们的帮助,偷偷坐船去了上海……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一个家庭,却由此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面貌与气象。那时,长辈压迫晚辈,使他们不能够如愿以偿地奔向自己的婚姻与前程,故而突出了昏暗的社会风气。那时,古老的大家族还有不少丫环,车夫等仆人来服务。他们可以把这些仆人送给他们的朋友,也可以让女仆们作其他老爷的小老婆。这真是太残酷了。

  这个大家族因为老太爷的“统治”,渐渐地走向衰落:老太爷的儿子背着家人另立门户,被老太爷发现后,便命令他无比羞愧地当着全家人的面打自己的双颊——没想到他竟然服从了,可他仍是屡教不改,不久后又跑到了新家;老太爷又叫觉民跟另一个富家女结婚,可觉民早已喜欢上了他姑母家的那个小姐,于是他就反叛,在弟弟觉慧的帮助和掩护下藏到了朋友家,直到老太爷临死的那一天才露面……多么黑暗的家庭统治呀!

  现在的社会,已经把封建社会的社会风貌大大改变了;儿女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独立成家立业,美满地结婚生子。这样的社会,长辈与晚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长辈尊重晚辈,晚辈孝敬长辈,晚辈长大成人后,还能有更好的未来。古代的封建社会与现代的新社会相比较,差异有多大啊!

读家有感范文2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形容日本的民族性,而德川家康就是日本历史上那在刀尖上盛开得最灿烂的一朵菊。

  这本书里有让人净化浮躁心灵的力量,既有男人文韬武略的人生历程,又细腻的刻画了不同女人命运的沉浮起落,阴与阳的共同存在,让这种无声的力量更体现出了生命的智慧。

  忍耐不是怯懦,更不是屈服,只有巨人才知道什么是忍耐,似勾践战败后,甘心当敌人的奴隶,韩信被流氓强迫从裤裆下爬过去,他默然接受,这种缩回拳头式的忍耐,一个人如果不够坚强,就绝对无法忍受。

  读历史、品权谋、学商道。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以史为鉴,立于不败!想立于不败就以德川的忍耐掌控金融漩涡的沉浮;用战场的谋略赢取低迷市场的完胜。

  “等待!”这是一个奥秘--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坚强的巨人把它作为跳板。家康的历程,值得细品,日本的崛起,值得借鉴。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悲壮的,但历史上多少政治领袖往往宁为瓦全,忍人所不能忍的民族,一定复兴。

  厌烦了那种艰涩的文字和怪异的节奏,讨厌被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繁乱的人物关系给弄得迷茫晕眩,这里能给你最紧凑的情节、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凝炼。

  很庆幸能阅读此书,因为一位友人的介绍,让我顿悟生活的珍贵,而不能再迷惘下去,时间不等人,斗志会消逝,请站起来,勇敢地面对一切,抵御一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读家有感范文3

敬爱的巴金爷爷:

  您好!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学完这篇课文,我十分感动,您为了不使家乡的孩子失望,不顾疾病的煎熬,拿起笔,给孩子们写信,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是的,也许这封信算不了什么,可它却饱含了您对孩子们的期待与信任。您虽然离开了我们,可您那爱国敬业、安分守己的精神却永远地保留了下来。读完这封信,我终于明白了课后那首小诗的含义:时光像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而您却像金子一样永远闪闪发光。您对祖国与人民都怀着一颗关爱的心。您的智慧无人能比。面对困难,您永远显得那么从容。您的名字与书一样出名,可永远都不骄不躁……

  您知道吗?我没有您这样面对困难的.决心,也没有您这样遇事的包容心,面对死亡我总是很害怕……您没有害怕死亡,而是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丝炫丽的火花。在信中,您说自己的生命没有开花,可在我们平常人的眼里,您的生命却开出了一簇又一簇动人的花朵。是呀!人生何短,只有为他人服务的人,才会名垂青史,才会不朽;一心只为自己的人,只能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鄙视。

  奶奶曾说过:“为别人奉献的人,死后才能去天堂。”我相信,您一定会上天堂的!因为您是好人!

  远方的您,还好吗?

  您的崇拜者

读家有感范文4

  一个月前,在书店看到这本家书,父母曾经推荐过,于是买了下来,怎知这本书竟使我一月心境忐忑,思想波动。

  刚开始读便想提笔写书评、写读后感,似乎每篇书信都可以传言,曾想过多少关于伟大与崇高的辞藻来修饰它!怎知心中激荡澎湃,竟无从下笔。如今,读完最后一页家书,凝视傅聪手捧先生遗骨的眼神,似有千言万语,怎奈斯人已逝。

  最后一页了,渐渐,心从这令人惊叹的感动,到发自肺腑的共鸣,以及最终离人两界的伤怀中平静下来,回思着。除去合页后的孤独,先生那股子力,似乎在为我酝酿这什么,召唤着什么。

  我有一个理想:有这样一个世界,文化上历史悠久,但民族年轻,生命力旺盛。用科学的方式在崭新的世界里构建着以正义、高效、公平、自由为原则的合理社会,人们高尚文明,美丑分明。也许永远没有这样的世界,崇尚这一切的人太少了,世俗的世界中人们甚至不愿意有他们的存在。

  正直、高尚、坚毅和智慧,这些美的东西是多么可贵,追求这一切是如此纯真的信仰,为什么这样的'追风者要受到无尽的痛苦?追求不到美的,便把追求美的人定义为虚伪,追求不到理想的,便把追求理想的人定义为轻浮,甚至在童年期就断绝他们的理想,让他们没有机会想象理想,扼杀他们的追求。先生弃世一生,痛苦几人堪知!

读家有感范文5

  即使再平静的人,读《家》,也会被那各种交织着的力量和各种情感的纠葛以及各种事件激流而变得心潮澎湃。

  受新民主思想影响的奋进青年们。

  孙子的思想挑战老太爷的权威:觉慧、觉民。读完后你就会感叹他们如此勇猛,作者已全寄理想与希望于他们,唱出了“青春是美丽”的赞歌。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人可以被囚禁,人的心却不可以。”

  “我做了我们家里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我实行逃婚了,你们没有人关心我的前途,关心我的命运,所以我决定一个人走自己的路;我毅然这样做了……”

  觉慧与觉民尽管处于重重的讽刺与他人的鄙视之中,有时甚至觉得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但他们能为着自己的幸福一如既往的奋斗,他们如旧封建用虚伪垒起的家庭关系下的'炸出深层的黑暗:逃婚,与长辈们传播着新思想,以及反对迷信而大获全胜的坚强。

  觉慧因为“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精神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他对封建家庭制度和旧礼教彻底决绝。夸大地“把社会改革解放人们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膀上”的觉醒和革命精神让我们赞叹。

  抽笔回到自己的世界,我们也应具有为美好明天而努力拼搏的精神,对未来充满积极的态度。因为青年是活力四射的,从现在起努力打拼,我们再没有时间去悲情被我们抛在后面的过去十八年的生活了,为正义而奋斗吧!为将来而拼搏吧!

  《家》中新旧势的交锋以及他们水火不容的特性势精彩的一幕,形形色色的克氏一辈就封建黑暗表露无遗。

  琴说:“我努力多年才造就了那个美妙的梦境,她奋斗,她挣扎,她苦苦地追求,才得到一点小小的结果。然而在恐怖的面前这个结果显得多么脆弱。”思想如此根深蒂固。

  “从前做过傀儡的人,如今又来使别人做傀儡了。”

  ……

  处于封建的最高层,老太爷尽管是连说话都是口水不断的人,却仍认为自己是权威的主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幼辈不能违背。当这个家庭支柱未被拆掉时,他认为有着一群违反人伦的孙子们,虽然是四世同堂,却是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两辈人,同时也有一群被他害了的儿子们,他们“在笑,在叫,像演戏一样。”虚伪的生活是他们累的根源。这样的悲剧是多么的具有讽刺性。

  抽笔回到自己的世界,我们不必再为光明的社会而斗争,但是我们只要想想封建势力被摧毁的过程的艰辛我们也该从中明白些什么:有些很美好的东西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有时也会不以为意,因为我们习惯了。所以我们该认真审视生活,抛弃不好的抓住美好的,看来辨别是非也不易。

  新思想下的女性。

  梅、琴、瑞钰和鸣凤,四位从外表到内心都是“美”的特质女青年他们同样受“五四”新思想的熏陶,有过幻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仅仅除琴外,现实将他们的梦粉碎了。鸣凤说:“是的,我的生活是永远是永远没有明天的。”投河自尽。

  瑞钰为避自己带来的“血光之灾”惨死城外。这明不免为懦弱的觉新而悲愤、谴责。“两扇木板门是多门脆弱的东西,如今居然变成了专制的君主······”

  梅说:“我已经过了绿叶成荫的时节,现在走上飘落的路了。我哪还有明天呢?”最终悲惨而死,是该伤心还是该思考?

  《家》中的年轻女性多半被封建制度所毁灭,巴金向封建发出了控诉。她们的悲惨是千百年制度的代表缩影,不过,她们也唤醒了执迷不悟的人们。

  文中还有许多精彩的人物:顽皮的淑字辈的人。用捉鬼间害了大夫的陈姨太,权利的代表张军长······

  他们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作者的人道主义更是鲜明,当我们阅读时会感悟至深。

读家有感范文6

  这些天我怀着极为沉重的心情读完了巴金先生写的《家》。这本小说反应了当时封建社会人们互相倾扎,斗争,用礼节来压制青年自由的故事。这是一个旧家庭的历史,一个大家庭的悲欢离合。

  作者巴金先生恨的并不是社会的某一位人或某一件事,而是恨家庭中吃人的礼节和制度!巴金先生不忍心挖开他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的事件回忆起来还依然那样的鲜明,因此他发出呼吁,一定要为无数名为礼教而死去的'人含冤。要从黑暗的魔爪下抢回他们失去的东西,巴金一位伟大的作者,他不想看到一个个青年被推到悬崖边从山上坠于谷底,跌入深渊。

  “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麻醉了一大批青年人的头脑,这些捆束住了他们的一切,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却永远得不到他们应得的东西,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一个旧社会大家庭中那些青年完完全全是长辈的玩偶,傀儡。觉新便是一位这样的青年,他在这种吃人礼教的压抑下,变的懦弱无能。他茫然的接受了家庭为他安排的一切,最终毁灭了自己的一生。但和他相之下的高觉民与高觉慧却是另外两个新青年,他们接受的是新思想,有着自己的志愿和梦想,他们冲破旧家庭的礼教,从而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去寻找自己的新生活。

  又如书中的珏,梅,鸣凤等这些女子都有着悲惨的结局。特别是鸣风她是高家的一个婢女,她即聪明又漂亮,年龄十七岁。冯乐山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他与高家是至交,高家老太爷便把鸣凤当礼物一样送给冯家去做姨太太。虽然鸣风是一个婢女,但她是一位有自尊的人,在一望无际的湖水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就是一个婢女的下场,难到女人就当是玩物被送来送去吗?

  当我看完这本《家》后,合上书的那一刻,在我脑海里中浮现出巴金说的一句话“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那就让它作为我鼓励的源泉吧!

读家有感范文7

  寒假无事的时候,偶然发现书橱内有一本书我从未见过,拿出来一看,原来是巴金爷爷的著作《家》。抽了几天时间,把它看完了。

  这本书是以三少爷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感情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全面展示了高公馆由衰而亡的全部过程。以觉慧与觉民新青年的敢于抵抗和觉新的“无抵抗主义”反映出貌似庄严温情的封建大家庭其实是一个摧残人的青春意志和和生命的黑暗王国。

  我很同情高公馆的大少奶奶李瑞珏。她在临近生产的时候,因为家中老太爷刚刚去世,太太们有着封建社会的迷信思想,说产妇的`血会冒犯死者,生产时一定要迁出城外,独自住着,等待生产。又因为家中有死者,所以大家不允许大少爷进月房。结果,原本便难产的少奶奶因为生产时丈夫不在身边而难产而死。

  我又很喜欢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他敢于抵抗,敢于与封建社会的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抗争到底。在高老太爷生病时,巫师主张说全家上下每个房间里都有鬼,要把这些鬼捉完,老太爷才会康复。虽然也有不信的人,可他们依然让巫师把自己的屋子翻箱倒柜了一番。只有觉慧站出来指责了他们,最终自己的房间没被人翻。

  我们也应该向觉慧那样,对大人做错的事要去阻止他们做,要敢于说出自己的委屈,有些事可以自已做主了。不要像大少爷觉新那样,做个“无抵抗主义”。大人说什么都听。最终断送了自己的爱情和逼死了妻子。

  好了,听听专家的话吧:

  长篇小说《家》是巴金创作中成就最高的、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收获。—谭兴国。

  还犹豫什么,快看一看吧。

读家有感范文8

  《中外艺术家故事》主要讲了中国及外国众多名人成才的故事,他们成才的经历很值得我们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我觉得“认真的米开朗琪罗”最值得我学习。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著名的雕刻家、建筑师,一次他全神贯注的雕刻一尊雕像,在即将告成时,一位朋友到他家来做客,欣赏他的作品,一段时间以后,朋友又来到他家,发现他还在雕刻,于是嘲笑他的动作比蜗牛还慢,作品跟上次看上去差不多,没什么区别。

  于是米开朗琪罗说:“只有细节,才能成为完美的雕刻。”他认真的态度和对细节的追求令我折服。平时我学习总是不太认真,有时较难写的字就记个大概,不注意里面的细节,还有些较难的'数学题,不会也不认真思考,妈妈讲,不管懂还是不懂,装明白,不求甚解;要么听老师讲,只听个皮毛,就认为会了,一知半解。所以学习总不是非常好,我一定要学习米开朗琪罗追求细节、追求完美的精神,我相信,我的成绩一定会有大的飞跃。

读家有感范文9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读家有感范文10

  自记事起,便是摸着厚厚的族谱,皱黄的纸页,有些边角上墨色已经晕染开来了。那时会觉着,这恐怕是我见过“最老”的文字记录了吧。但古老厚重的气息是当时的我不可体味的。

  直到前些年我再从长辈手中瞧见它,我开始有些明白,那不仅仅是留下一些名字,苍淼的笔触下,记载的是一段岁月,可凝望的是一人一生的精神。

  文字本身是不具备力量基础的,它并不似灵动的生物,可以宣泄活跃之美,也不像山川树木,体现静默的伟岸,但它,作为传承,交流的载体,随着历史的推移,一次又一次地记录了那些力量爆炸,思想喷发的阶段。

  前些日子,借由五·四之际,和伙伴一同参与了上级组织的红色家书诵读活动。初来或觉仅是场单纯的朗诵活动罢了,可随着对家书的行行解读,句句揣摩,字字诠释,越发觉得,这完完全全的是一场精神洗礼,沐浴在这种纯洁的感情里面,似乎是自己的感情也会得到升华。

  篇篇家书,大凡在百八字,多则上千。文虽短,情确长。

  牢锁、深墙。

  我仿佛能够看见,漆黑的夜晚,寂静阴森的地牢,风阴冷地嚎叫着,树叶的沙沙声像是死神逼近的脚步。午夜时分,执笔从容,外面寂静的.可怕,仿佛黑暗要吞噬一切,可期待黎明到来的炙热却始终盘旋、闪耀、跳跃在他们的双眸!

  刚骨、柔情。

  他们绝不知道,此刻,他们为后世镌刻出多少贯穿时空的力量。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胜利的无比坚定,对父母爱人的万千不舍。

  王孝锡“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徒我今然!”,吉鸿昌“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史砚芬“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

  满腔热血,浩然正气,慷慨赴死,气节永存。

  翻看家书,一纸空白入帘,先是一楞,随即倒是不觉泪目了。陈毅安,一封无字信,一生未了情。

  “我怕听流水澎湃的怒潮声,也怕看船头晶晶似的明月,更怕听旅客中谈论青春年少的乐趣,生别离的悲哀。”

  放在如今,这或许便是一位感春伤怀的“诗人”生出的哀愁。可这条从上世纪传递过来的情愫,却承载着战火的记忆,也饱含着理性的纯情。身处那样的年度,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了极好时代到来,他放下了。谁人无父母,谁人无爱慕,此刻便犹显心酸痛楚,却更令人心生敬畏。

  一个人的家书,承载着写信人的真情实感;一群人的家书,则承载着一个时代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生逢盛世,我们更要缅怀先烈,居安思危。

  诵读红色家书,追忆历史烟云,传承红色力量。理想之火不灭,信念之光不熄!

【读家有感】相关文章:

读《家》有感10-06

读《鱼家傲》有感10-06

读《家》、《春》、《秋》有感10-07

读《家》有感15篇10-07

读《家是什么》有感10-07

读小说《家》有感800字10-06

读《家》有感范文850字10-06

读《树上的叶子就是我的家》有感10-07

读《大发明家爱迪生》有感10-07

读小说《家》有感范文400字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