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时间:2023-08-08 07:28:41 名著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园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

  ——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幼儿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围绕一次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我进行了观察和引导活动,把关注幼儿的结果转移到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来,让幼儿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方法,获得经验。在动手区“制作动物指偶”的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制作的方法,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绘画。同时我注意观察幼儿的`各自表现,发现孩子对“困难”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景:有的马上请老师求助,有的表现不耐烦,也有的在失败、尝试中反复继续着……我想这不只是一次操作活动,从活动中,我们更看到了孩子处理问题的情绪和方法,因此围绕这次制作活动,我组织了谈话活动“遇到困难了,怎么办?”通过谈话,让幼儿不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习经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2

  怎样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这个问题很广泛,我觉得无论任何一个人都没自信说自我是一个很专业的幼儿教师,我们唯有把往专业那一方面靠近,而不会真正的做到专业。

  近期经过学习《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了解了一些作为教师的专业性和技巧性问题,对我的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帮忙。书中介绍了专家的一些经验,以及以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技巧对我们以后的教育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忙。书中谈到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是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摸索出来的。以往的一日活动中存在着“六多”现象,即团体活动多于自由活动,教学活动多于游戏活动,室内活动多于户外活动,等待时间多,控制时间多,班级人数多。联系自我的教学,虽然今时不一样往日,幼儿教育更多体现的是以幼儿为本,更具科学性,但不可否认有些时候,我在教育活动中,因急于求成,或多或少的干预了孩子们的自由学习,有时自我说的多,而忽略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忽视了他们的理解本事。特级教师闵传华提出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我觉得说得十分有道理,教师不是教学的主导者,不能像牵马一样,牵着孩子走,教师应当是在后面推孩子的人。

  这样教师就能够更多的去帮忙儿童,也才能给儿童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

  一个教师不管她唱得有多好,弹得有多棒,也不管她的课上的有多创新,如果没有很好的师幼关系作基础,课堂上没有师幼良好融洽的情感交融,那么,她的教育也是失败的,只可是是一个人的表演罢了。什么才是好的.课程,好的教育答案仅有一个,就是一切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时刻把孩子放在心中。蹲下身子,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说他们听得懂的话,把教育融进游戏和生活之中,还给他们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在欢乐中健康的成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活的个体,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师不能做控制者,必须要在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再进行教育,灵活的教育个体,促使我们教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向专业化方向成长!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与幼儿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具备的,“爱心”是一个教师的首要具备条件!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3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人民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也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教育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洞穿历史的力量,经过近百年教育实践的考验,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探索与研究,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引起了各方关注。除了政府层面主导的教育改革之外,一些机构和社会团体也纷纷组织力量推进教改,比如叶澜领衔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朱永新领衔的“新教育实验”,李希贵领衔先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其实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已经在倡导“新教育”,并针对当时的教育状况,对新教育、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做过比较深入的讨论。今天,我们在践行“新教育”时,着重研究一下陶行知先生眼中的“新教育”,或许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新教育

  新教育总是相对当前的或者说过去的教育而言的。但“新教育”新在何处呢?陶行知认为,衡量你所从事的教育是否是新教育,有三个基本的标准:一是“自新”,即你不能总是将他人的、国外的东西拿来,要依据中国的国情,走出自己的教育改革之路;二是“常新”,也就是说教育的改革和探索,不是偶尔做一次,而是每天都在做,日日新;三是“全新”,新教育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要新,如果骨子里还是既有的教育传统,仅仅做一些表面的文章,是称不上新教育的。

  虽然这些说法是针对一百年前的教育,但对照今天的教育,在这三个方面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自新”方面,我们对国外的经验崇拜的较多,对自己经验的梳理和发扬还很不够,具有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经验还很鲜少;在“常新”方面,很多学校总体上是排斥的,习惯的做法是如此的根深蒂固,让大家相信我没有改变的必要;在“全新”方面,观念的、思想上的改变更是困难,很多学校始终相信分数和排名是硬道理,改革只不过是一些“应景”式的举措。

  陶行知倡导,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国民。在心理学中,“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的精神其实非常可贵。在一个崇尚权威的环境里,很多时候往往“官大一级压死人”,很难做到坚守自己的信念、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立”就是能自衣自食,不依靠别人。看看今天越来越多的“啃老族”,就知道我们的教育是多么的失败了。“自动”就是自己主动的意思,强调待人处事不是在外界的逼迫下进行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意愿,是“天下之乐而乐之”的内在表现。

  新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良个人之天性,让其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的好公民;二是养成团队合作的好习惯,对他人的生活有感同身受的体认,不断提升在社会团体中生存的基本能力;三是传承优秀的文化,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并通过创造性的学习让大家都成为文化传递的使者;四是成就教师自己的事业,让教师自己感受到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件至高无上的事情,愿意沉下心来将这件事情做好。

  陶行知一百年前关于新教育的论述,至今依然是我们努力去实现的教育使命。

  二、新学校

  在陶行知的心中,对理想的新学校是有明确的定位的:以生活为中心,不只是在书本上做功夫;师生共同生活,彼此感化;以健康为生活、为教育的出发点;不仅学校的教师要学而不厌,职员也应该学而不厌;学校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全校师生要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人人都应具有高尚的生活精神;学校欢迎人家参观和批评。

  现在的学校,是否在努力创设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学生整天都在忙着上课或者做作业,作业常常要做到半夜才能完成,哪有联系生活的时间?平时的教育管理中,努力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设法割断学生和生活的联系,比如不能用手机、不能上网等等,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教师和学生,最看重的可能就是书本和考试了。整天在教科书和教辅书上下功夫,只要能回答出教师针对这些书籍提出的问题或编制出的考题,就是成功者。

  1931年,陶行知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对教科书进行批评。他说,三十年前中国的教科书是以文字为中心,到现在中国的教科书还是以文字为中心,但却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给学生的是一种零碎的知识,没有让学生读了之后就欲罢不能的感觉和体验。从他当年的批评到现在,时间又过去了80多年,但我们的教科书依然没有大的改观。陶行知说,好的教科书,首先要有引导人去做的力量。做了一个动作之后就想跟进下一个动作;其次是引导人们思想的力量,学了一个知识之后能想了又想;再次要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建立知识和经验之间的新联系,或创造了一种新经验。我们可以依此来衡量当下的教科书,有哪几本具备这样的效能呢?

  陶行知认为,“我国学校的弊端,不但在于社会相隔绝,而且在学校里面,全由教师做主,并不使学生参与。”这样的弊端到今天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学生走进一所学校,首先接受的就是学校和教师规定的各种规范,不管你是否愿意,到了这里就必须听我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就不会认为这个学校是他的。陶行知说:“使每一个学生、每个教师都晓得这个学校是我的学校,肯与学校共甘苦,那才是真学校。”

  曾经有一次,我带着一个学生团到韩国去访问。为了展示学校的风采,特地带去了一个展板,里面全是学校先进的设备和设施。韩方也做了一个展板,里面全是学生的活动。两个展板放在一起,让我直感到汗颜,所谓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挂在嘴上,并没有真心将学生放在心上。陶行知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活力丰富不丰富。”这100年前的教育之声,在今天依然是那样的震耳聩聋。

  在陶行知看来,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家长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来入校求学。我想,这就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是新学校的重要指标。

  三、新学生

  “学生”二字,我们每天挂在嘴上,其含义是什么?陶行知说:“学”字的意思,是要自己去学,并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思,是生活或者生存。将两个字放在一起来看,就是自主地学会生活,也就是学习人生之道。

  一个新学生,是明白自己整个的生活都是学习过程的学生。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里,还是课外参与的各种活动,或者回到家里的生活,都是在学习。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着力将自己引向最高尚、最完备、最有精神地位的学生,就是陶行知眼中的新学生。

  陶行知认为,新学生应当具备如下三个要素: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独立的思想;要有独立的职业意识。新学生自己明白,身体是一切活动的保障,更是学习的基础,他们将强身健体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主动地、坚持不懈地加以落实;新学生注重倾听、善于思考,不人云亦云,具备依据事实作出判断的素养;新学生注重职业认知和体验,在多样化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之间的关联,而不是依据自己的考分来决定学习什么。

  陶行知指出,在学校里培养学生自治,是让学生成为“新学生”的关键。学生自治有三个要点:一是班级、学校全体学生的参与,有团体的意思;二是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执法、司法的意思。学生共同所立的法,比学校里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三是模仿社会化的环境,有练习自治的意思。将这三个要点合在一起就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

  陶行知强调,要将学生自治作为一件大事来做,当个学问去研究,当个美术去欣赏。当件大事做,方才可以成功;当个学问研究,方才可以进步;自治是一种人生的美术,凡美术都有使人欣赏爱慕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够减少自我为中心,多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新教师

  陶行知说:新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对于教育,第一要有信仰心;第二要有责任心;第三要有同理心;第四要有开辟精神;第五要有试验精神。

  有信仰心,是一个教师能成为好教师的关键。陶行知以“男师范生应以教育为之妻,女师范生应以教育为之夫”来鼓励大家树立坚定教育的信念。他还说,教师要树立“不要名,不要利,只要教育好;不怕难,不怕死,只怕教育不好”的坚定志向。教育的乐趣就在于“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日视后进,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着”。这也是他一生奉献教育的真实写照。

  陶行知认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望远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这些机会都是给学生的,要通过学问上的熏染和督促的力量,为学生创设激发兴趣、开启智慧的主动探索之旅。

  教师要具备“孩子的心灵”,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天地,发现他们潜在的创造力。要学生做的事情,教职员躬身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身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身共守。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蓬勃的朝气也共同发扬到什么程度,这是丝毫不可以假借的。教师若不肯向学生虚心请教,便不会知道他的环境,不会知道他的能力,不会知道他的需要,那么,教师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融,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者应“以学生之乐而乐,以学生之忧而忧”。

  陶行知说,一流的教育家,必定具备“两种要素”之一: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另一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新精神。具备创新精神的人,不喜欢墨守成规,善于在对日常教育工作的追文中发现完善教育的新契机,并勇于实践和探索;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具备开辟精神的人,善于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辐射给他人或其他地区,让大家一起来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都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陶行知认为,引导学生努力求学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好学的教师、同学;二是可学的工具;三是必学的督促。三者之中,第一个条件尤其重要。教师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自己对此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4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一样,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以前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一样。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期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主角,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以前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我的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就应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就应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必须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一样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就应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忽视;;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能够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决定潜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带给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此刻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期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

  1、系统思考;

  2、自我增进;

  3、改善心智模式;

  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务必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此刻各科教学工作上、表此刻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5

  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全书共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教育家给教师指路的,阐述着教书育人的真理,确实给我们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展现了教师教育人生态度的一种凝练,使我们明确怎样去做一个优秀的教书育人者。通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们不知不觉的穿过时空隧道走进了1918年12月28日,去详细了解作者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使人有一种急于认识这位大教育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从出生到上小学一直到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总是积极向上的,勤恳的,一生写作了41部教育专著,1200篇童话,生前被评为乌克兰功勋师,获得2枚列宁勋章,多枚马卡连科奖章。

  应该说,苏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了前苏联的教育事业上,这一点是公认的,是我们现代教师应该学习的精神。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⑤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⑥,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成书于十九世纪初期,虽然在时间上和我们相隔很远,但其内容中闪现的教育理念是和我们在同一时代的,尤其是书中要求教师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应该善于自我表现的理念等等。总之,书中有许多建议是我们教师今天应该借鉴的。

  <一>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探究性学习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做的包括:指导研究题目的选择,指导研究活动的'计划,参与具体活动的进行,指导研究结果的提炼、处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能力等等。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据专家分析。

  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改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被淘汰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与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业务笔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是一种演示工具,也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也助使物理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编制系列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以及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来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能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利用课件演示方面,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或上网搜索,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例如,在教授物理兴趣班的活动课教学中“声音”一节时,利用网络下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其中导入部分有留声机发声振动、雷电发声、鹰抓老鼠、蝙蝠发出声波反射等课件;在“声音的传播”中用了留声机音乐(声源)、声波动画、人耳结构等。以上课件都配之以声音、动画、文字说明,生动逼真的再现了声音的发生、传播、接收的机理,演示出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很好的辅助。

  2、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在教学整合的反思反思: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实验都能通过软件虚拟(模拟)进行,确实很理想化、很方便、也很美观。然而在教学中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如果过分依赖和渲染,会误导学生,以为只能在电脑上实现。一定要明确通过软件虚拟(模拟)进行,只能作为常规实验的补充。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动手实验,甚至课外小实验,都希望尽可能以真实器材、简易(学生容易获得的)器材来实现,返璞归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探寻规律,来分析实验数据,来认识实验误差,以提高对物质世界的组织结构与运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和创造思维。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6

  寒假期间,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很快我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读后感触颇多,现就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补充不足,共同进步,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后门”。

  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2环境改变了教育,而教育则改变了一切!《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让我们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共同阅读这份每个家长必做的家庭作业。书中有一个栏目“父母课堂”中的几句话值得借鉴——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总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要做到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再次感谢《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启迪。最后祝愿天下的父母都成为家庭教育的首任优秀教师,培养出成功的孩子。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7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这本书中,强调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和生活教育,《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后感。

  陶行知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

  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后感》。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提倡的是平民教育,普及教育;

  生活教育把智识与品行,思想与行为,课内与课外,做人做事与读书相联系;

  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生活教育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

  生活教育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

  生活教育提倡的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离陶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8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受益颇深,我对其中有关教学媒体的一节,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学媒体能使教学对象生动形象,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多感官、多渠道参与信息的加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数学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最适合的媒体。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发言权,记得中师的时候上立体几何,每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从某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那时我就在想,要是以后我做了一名数学教师,我会把木匠工具搬进课堂,让空间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在实物的演示下,静与动的实践过程中豁然开朗。今天当我踏上数学教师岗位的时候,在课堂上对曾经我们视之为神话的木匠却只字不提,更不用说搬工具了,这就是选择教学媒体的可能性和针对性。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便成了我的目标。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与体会。

  老师讲授的东西,刚开始最容易忘,而好的板书可以让教学内容留下痕迹,有些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原理是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的.,尤其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思考,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不但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且不说老师的板书需要艺术的美感,但至少要清晰自然,给学生们好的视觉享受。老师在板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修饰,增添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板书的形式可以多样,提纲式使内容简明扼要,表格中的分类和比较使教学对象严谨而细密,图式的特点是清晰、直观形象,线索式往往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流程式使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展开,简图式有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而老师只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9

  学习是为了借鉴。“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以最少的时间读到更多的好书,特别是一些教育经典名著,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充实自我人生……这本书给了最好的答案。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教师读此一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的著作。

  书中有一句经典话,值得学习提倡:“研读教育名著,做学者型教师。”了解教育史上的巨人是谁,他的肩膀在哪里,本书通过对教育经典名著的精概与引读,旨在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在有限的时间了解更多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我们的教师更有文化和教育涵养,更加理性的思考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通过“读、议、省、写、用”,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断的前进。

  读到马卡连柯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教育诗》时,他说: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他在书中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一群乌合之众,在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造成为社会新人的故事,其文笔娴熟而幽默,叙述充满激情,更由于在创作中表达出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本书影响深远。

  引用陶行知一句话:“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不间断地学习和研究,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个人的修养和能力。以此相应具备以下品质: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热爱、相信、关心和了解孩子,教师教育才能的基础上,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对人的由衷关怀是与教育才能血肉相连的;热爱科学,有渊博的学科知识;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把热忱与智慧结合起来的艺术;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擅长某项劳动技能或有某些特殊爱好;保持着一颗童心,等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愿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10

  朋友向我推荐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近段时间借着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我从头到尾细细看了一遍,看后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20xx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在今天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几乎天天都在制造着大量的“学习残疾人”,只不过是我们中国人给他们贴上了“差生”这个标签而已。他们带着这个标签在学习生涯中艰难跋涉,永远走不出失败的阴影。这样看来,我们教师岂不是变成了千古罪人。

  书中讲到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了解一些新鲜事物,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冗长复杂的说解,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多呢?

  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她成功的教育改变了这些所谓“差生”的人生。在这位老师身边曾有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从小就被老师当作“傻孩子”“疯孩子”,是不可救药的学生,是木头脑袋,被误送过精神病院。钢琴老师无情的将她淘汰,学校老师把它看作傻子不让她参加集体游戏,因为怕她给班级丢分,老师不允许她参加全班大合唱。她的身后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边常响起老师同学讽刺的`话语,几乎所有的人都抛弃了她,她的心陷入了无边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杀,两只手上布满了自己用刀片划的伤疤。就这样一个在老师家长眼里注定要失败的孩子,可在这位优秀老师的关怀教育下居然考上了北京重点大学,还在著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作品。是什么力量是这样一个濒临崩溃的孩子变得如此优秀呢?这位老师是用什么魔力拯救的这个孩子呢?是自信,培养自信。

  看到这里,我也真有点愧疚感。虽然从没有歧视过成绩差、纪律不好的同学,而且加倍关怀,但是在几次活动中,为了不影响班级,我也有过不让余伟坤同学参加比赛。真没想到,这样竟然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伤害。昨天我听余伟坤妈妈讲,余伟坤叫他妈妈去买些小礼物,他要送同学,这样同学会对他好一点。听了此话,我心头一震,可怜的孩子多么需要大家庭的温暖。看来对这些孩子来说,老师的爱远远不够,更需要同学的帮助,他们才会感到幸福,才会树立自信。

  我们老师的责任应该是鼓励每个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是狭隘的追求超过别人,以提升自己的声誉,使考试和学习成为每个学生自我提高的途径,而不是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奖励的能力竞赛,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让每个学生都树立必胜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的人,让他们表现的坚强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11

  寒假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书中的内容犹如阵阵清风吹进我的心里,让人感动,荡涤心灵。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书中没有对缺陷的掩饰,没有对成功的浮夸,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师的与众不同。他从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起,朴实形象的语言中透露着诗意,包含着深情。读着书,我时常会被李老师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不禁为之赞叹,折服。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教师?李老师这样告诉我们:“最好”是相对的。因为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虽然“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李镇西老师的所谓“最好的教师”,是自己和自己比较而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做最好的教师”是我一生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

  一、 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做心中有爱的教师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种情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执着而深沉的爱,是教师对学生真挚而无私的博爱。爱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亲密伙伴。这种爱,不是表面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诚的感情。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应了解学生的需求,力图让教育知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让教育更符合人性。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让我感动,他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文字中都充满了他对学生浓浓的爱意和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的情感。心中有爱的教师必定会与众不同、必定会在他所不懈追求的事业上取得累累硕果。

  二 、坚持阅读和写作,做学习型教师

  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

  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也是随手拈来。李老师之所以能够这样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李老师一直在不停地阅读,从教20余年,这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阅读欲”就是李老师的“生存欲”。

  此外,有效的阅读总是伴随着思考,而思考总是让人的思维迸发出火花,于是,一篇又一篇的好文章从李老师的笔下诞生了。在此,李老师告诉我们,写作要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朴实,不能故作高深;要读写结合,不要读写分离。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

  三、 把问题当成课题,做研究型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李老师在书中谈到,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

  四、 坚持不懈,做永不止步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他从教20余年,每天都坚持完成好“五个一工程”——上好每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正是这种坚持不懈、永不停歇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李镇西老师。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教育更不能停滞不前。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教师不能有丝毫懈怠,每天都要学习,每天都要反思,每天都要争取做到“更好”,也许我们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我们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总之,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为;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做最好的老师》的确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首选教材,读后感受颇深,但还有很多尚未完全消化之处,我将继续学习下去,争取不断向“最好”靠近。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12

  最近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透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我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就应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就应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到达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一样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我的主观选取。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资料转化积淀为自我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潜力,这样才能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带给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透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我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构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资料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我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光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就应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能够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13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_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_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_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

  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_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_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_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_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_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

  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_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_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_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_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_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教师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育名著阅读心得12-07

《教育名著》阅读心得03-21

《爱心与教育》教育名著读书心得03-18

教师阅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02-23

名著爱的教育读书心得11-30

关于教育名著读书心得07-11

名著爱的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1-29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5篇12-15

最新教育名著读书心得07-21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5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