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

时间:2023-10-17 10:24:14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茶馆》读后感锦集[3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茶馆》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馆》读后感锦集[3篇]

《茶馆》读后感1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戊戌变法失败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可没推翻压在老百姓心_上的封建制度。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过了一把短暂的皇帝瘾。区区八十三天,帝王梦醒,他被狼狈地赶下了台,不到三个月就翘了辫子。留下中国这偌大的烂摊子,各地军阀割据,时时刻刻都在内战,西方列强不费一兵一卒,坐收渔翁之利。

  中华民族可谓才出虎穴又入狼窝,刚刚从清朝昏聩地统治下脱离,又陷入了一片混战。北京出现了大批难民,老百姓的日子更不好过了,人命贱如草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茶馆》的第二幕开始了。

  北京城里的茶馆陆陆续续都关门大吉了,只有裕泰还屹立不倒。王利发绞尽脑汁,把茶馆做了改良。店铺前面不再卖吃食,专门卖茶,后边的包间改做公寓,租给大学生们住,还包伙食,以此维持生计。店面装修也做了改良,撤下了财神龛,代之以香烟广告上的美人画;挪走了八仙桌,一律改为小桌配藤椅;就连挂鸟笼的架子也拆了,唯一保留的只有那张写着“莫谈国事”的条子,那上面的字变得更大了。

  因为改良,裕泰茶馆歇了几天业。第二幕的故事就发生在裕泰重新开张的前一天。伙计李三还留着辫子,王利发的老婆王淑芬嫌他的辫子不文明。李三却说,中国最大的改良就是把皇帝给改没了,可结果呢?袁世凯还是要当皇帝,现在这些大帅们打来打去,万一哪天又把皇帝改良回来了呢?所以他还是留着辫子保险。

  李三向王利发的老婆王淑芬抱怨活多,前面后面都要兼顾。王淑芬安慰李三,要不是因为王利发脑筋活络会改良,裕泰早就像别的老茶馆那样倒掉了,哪还能留到今天。在这个年代,有口饭吃就不错了。李三却想要东家也改良改良自己的工钱,却被王利发三言两语就打发了。

  李三去忙了,王淑芬向王掌柜提出要增添人手。王利发却表示没余钱再雇人了。这时来了一群难民,是城外打仗时涌入北京城的,他们苦苦哀求王掌柜收留他们,被王利发拒绝了。后面赶来的巡警也帮着一起赶人。难民散去后,巡警向王利发提出.上面要裕泰交八十斤大饼的摊派,好叫大帅的兵能出城打仗。王掌柜连给房客吃的菜还没备齐,哪来的.粮食交差。忙摸出一笔钱交给巡警。巡警刚收了钱,又来了一群大兵油子,逼着王利发给钱。王利发摸出了身上所有的钞票,大兵们却仍不满意,他们不要钞票,要现大洋,还是巡警帮着说了好话,才哄走了这群兵痞。

  小人物的挣扎

  当兵的走后,唐铁嘴走进了茶馆。他还是又瘦又脏,可衣服却换成了绸子夹袍。时逢乱世,人们朝不保夕,算命的生意倒是好了起来。他想让王利发租一间公寓给他,他得意扬扬地对王利发说,他把日本的白面塞进英国的香烟里,就好像两个强国伺候他一个,简直是三生有幸。王掌柜知道他还好这一口,忙说公寓已经满租,又问他要之前一直赊着的茶钱,这才把唐铁嘴打发走。

  不远处又传来炮响,王掌柜正担心外面打仗出不了城买菜时,常四爷提着两只鸡,几斤腌萝卜进了茶馆,他把手上的菜卖给了王掌柜,解了王利发的燃眉之急。原来常四爷自从第一幕被抓走后,坐了一年牢,出来后参加了义和团,等义和团跟着大清完了蛋,常四爷就自食其力靠卖菜为生。可巧松二爷也提着鸟笼进了茶馆恭祝裕泰老店新开。他的境况已经大不如前,穿着一身破衣烂衫,不成人样。

  常四爷诧异松二爷能写会算竟然找不到个营生,松二爷解释道,大家都知道旗人懒散,因此没人愿意雇佣一个旗人。他感慨大清国纵有千般不是,可到了民国,他开始挨饿了。不过松二爷宁肯自己挨饿,也不叫养的鸟挨饿。那体面的鸟儿能让他想起过去体面的日子,只有看着那鸟,才叫他有活下去的动力。

  松二爷和常四爷久别重逢,哥俩出了茶馆相约去喝酒。正要出门,遇到宋恩子和吴祥子俩人。两个小人恬不知耻地说,早先他俩给皇帝效力,后来给袁世凯效力,到:了现在,谁给钱就给谁效力。常四爷不忿地怼了一句,要是洋人给钱呢?宋吴二人却说,要他们效力的军阀,背后都有洋人撑腰,如果没有洋枪洋炮,仗根本打不起来。松二爷怕重蹈戊戌年间的覆辙,忙把常四爷拽走了。

  宋吴二人进了茶馆要求搜查公寓,看租客里有没有革命党。王掌柜低头哈腰陪着好话,最后两个秘密警察答应每月收王利发的保护费,就先放他一马,他俩自找了一张角落里的桌子喝起茶来。王利发的老裕泰还没开张,就已经孝敬了不少钱出去。可是别人都有枪,他又能怎么办呢?

  人贩子的下场

  给太监找老婆的刘麻子也来到了茶馆。无巧不成书,当初被他卖给太监的康顺子恰在此时也到了裕泰。原来庞太监不但对康顺子百般施虐,还买了一个养子,对他们母子二人非打即骂。后来清朝亡了,太监虽然有钱,却失了势,受自己的侄子们欺负,竟活活被饿死了。康顺子母子这才逃,了出来。康顺子给孩子改名康大力,将他视为亲生儿子。

  康顺子见了刘麻子,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冲刘麻子一通捶,被王掌柜拦下。刘麻子约了人,并不离开茶馆,只是避开了康顺子母子。康顺子无处可去,哀求王掌柜收留他们,她什么活都愿意干,不要工钱,只求能让康大力读上书。王掌柜本不情愿,他的负担已经够重的了,他老婆王淑芬却因实在缺人手,又可怜康顺子的遭遇,做主收留了他们母子。王利发自嘲道,太监没了,可他还得照顾太监的家眷。

  康顺子母子跟王淑芬去了公寓安顿。刘麻子终于等到了他要等的人。前清的时候,他贩卖人口给太监、旗人,现在这些人纷纷垮了台。而新上位的军阀们要找的姨太太都是唱戏的角儿,他完全没有门路,只好眼睁睁看人家一笔就赚三、五千大洋。这一次好不容易遇到一对逃兵——老林和老陈。俩人存了些现大洋,想合伙娶一个媳妇,才找上刘麻子。

  三个人正说着,被缩在角落的宋吴二位秘密警察听到了。他们抓住这两个逃兵,要他们交出一半现大洋。老陈正要反抗,奈何宋恩子他们有枪,老陈和老林只能乖乖地交出现大洋。恰好此时来了一个军阀军官,宋恩子和吴祥子出示了证件,告诉军官自己正在盘查逃兵。军官追问谁是逃兵,宋吴二人齐齐指证刘麻子。

  被五花大绑的刘麻子百口莫辩,当场就被拖到裕泰茶馆外枪毙了。第二幕就此落下。

  这正是:乱世人不如太平犬;老店新开,越改越凉;常四卖菜,自食其力;松二遛鸟,愈见凄凉;顺子母子,茶馆栖身;黑心人贩,死有余辜。

《茶馆》读后感2

  ①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驼骆样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总之,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以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又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20多年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老舍(1899年~1966年),京派代表,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笔名有“舍予”、“老舍”。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坠落的故事,告诫人们,城市贫农要翻身做主人,单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

《茶馆》读后感3

  通过实践,我认为在美术课堂中运用后“茶馆式”教学突出了一个重要的点: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课堂教学中强调“书中学”“做中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书中学”为主。没有经过研究和做的过程,学生很难掌握一些概念和方法,经历本身也是一种知识。在学生通过对课本的自发认识,经历了亲身制作和绘画以后,便会对所要学习的东西有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不增加学生的实践经历,仅仅告诉他们制作过程与最后的结果,那么他们学到的只是表皮,在制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发现不了解决不了,最后出现的结果是不了了之。这种情况在美术课堂中不仅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对孩子的个性成长不利,对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不可弥补的影响。

  记得有一次,在一节区里的同课异构的美术课里,我准备的《变一变》一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上课的时候竟被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我觉得孩子们真是太聪明了!可是后来在课堂中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难题:孩子们在实际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不好一下子就解决的。比如,有的孩子没有大胆的制作信心,总是小心翼翼的;大部分孩子只去制作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没有打开创作的思路;只有一个学生做出了令人满意的有自己想法的作品。短短的十几分钟制作时间,大部分孩子的创作思维还没打开就下课了。听了几节课的结果也大都如此。我觉得,上课时间不是很充足是一个问题。还有一点就是应该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干扰下大胆的放开思维去创作这一点很重要。这一节课,教师们按照老模式预备的教学重点看来是不符合学生实际的。

  因此,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点,大胆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们围绕着教学中心,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才会有激情有目的地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才会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学效果才会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教师,干的是良心活,抓好课堂教学质量不仅是对得起自己,也是对学生负责。孩子的思维是活的,随时都在变,只有抓住孩子的想法,才会让课堂教学的.思路跑不了题,让孩子在学习中始终围绕着课堂的教学中心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今天有幸聆听了张人利老师的关于后“茶馆式”教学的讲座,他的讲座没有过多的理论,全是与我们对实践过程与成果的分享。后“茶馆式”教学更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关注学生对知识习得的过程。但是听到入神时,网络发生了问题,不能对张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完整地学习完,不免有些遗憾。回到家后,尝试着在网上查找张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视频,真是太好了,网上果然有,我兴奋地听完了张校长的讲座,听完后,体会颇深。

  张人利校长总结了目前存在的教育教学现状:1)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自己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或者讲了,讲不透,没时间讲透。2)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乐意重复,或是多次重复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的结论。3)教师对在第一次教学中的学生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4)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听着张校长给我们总结的教育教学中突出的四大问题,思考着自己的教学,这些问题确确实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那么该怎么进行改观,怎样让学生真正会学并学会?张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后“茶馆式”教学可归纳为:一个核心,“议”为核心。两个特征,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部分学生学得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综合以上的一个核心与两个特征,给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大的选择性与可操作性,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历程,回味着张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思考着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走下讲台,真正了解学生哪些是自己能学会的,哪些是需要我们帮助解决的,哪些是需要我们指引方向的。我们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潜意识,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正确的教育方式与方法的改进。

  以学定教,让我们一起为了孩子今天的发展,将来的发展不懈努力。——————

  暑假期间,在听了多天讲座后对上海市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的后“茶馆式”教学讲座记忆尤为深刻,受益匪浅。

  张校长在讲到学校管理时,其中的一句话,让我铭刻在心。他说:“我极力反对牺牲今天的生活质量来换取明天的生活质量。”他主张“两多”、“两少”管理,“ 两多”就是学生的睡眠多、体育活动多,“两少”就是作业量少、补课少。我以为在他的这种管理模式下成长的教师是幸福的,学生是快乐的。

  他希望能够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来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减负在他的身上不是空话。

  在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的教师该如何教?我们的学生该如何学?

  他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谈教学中存在问题:1.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是绝大多数教师自己却没有认识到。学生听不懂,教师讲第二遍都是无效的。2.许多教师只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却没有关注学生的想法。

  张校长举了身边的教学事例。有一年,他带高三物理,一次高考时,临考前,一个女生来问他物理题,他让女孩调整心态,保持平静,迎接考试,但女孩反问他:“老师,如果考试考到这道题了呢?”他哑口无言,就给那个女生讲了那道题,结果在考试中,真有那道物理题,他庆幸给那个学生讲了。考试结束,在校门口,他碰到了那个女孩,结果一问,那个女生说还是没做出来。这就是学生的潜意识,学生脑里有错误的认识,虽然教师把正确的给她了,但那是强加给她的,正确的在上面,错误的在下面,所以,上面的很容易遗忘,忘记了正确的,记住的还是错误的。

  张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就是:

  1.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教师讲学生不会的。

  2.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的发现和解决。

  后“茶馆式”教学的的一个核心是“议”。

  在“读”“练”“做”“讲”中,去引导学生,把灌输式教育变为启发式教育,使教育走向对话,使教育走向合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打造高效课堂。

  我以为后“茶馆式”教学已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理念,根植在每一个从教者的心中,更为关注学生的成长。

【《茶馆》读后感】相关文章:

《茶馆》教学设计07-19

茶馆教案优秀10-17

茶馆读书笔记03-22

《茶馆》读书笔记03-07

茶馆读书笔记03-07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12-27

《茶馆》读后感03-25

茶馆读后感09-28

《茶馆》读书笔记范文07-31

关于《茶馆》读后感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