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读后感

时间:2023-03-22 10:34:52 春宁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情人》读后感(精选2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情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情人》读后感(精选25篇)

  《情人》读后感 篇1

  “他是个强健的、身材修长的男子,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他的脸很粗犷,具有象普通老百姓的那种粗线条;掩在那双浓密眉毛下的眼睛饱含着如此充沛的生命力,以至她不能不着迷。它们好像在舞蹈,但又仿佛被笑声的余音振颤着;他的嘴巴也一样,好像马上会爆发出胜利的笑声,但又没有笑出来。他给人以强烈的悬念感。”

  他就是保罗。《儿子和情人》一书中的男主人公。D.H.劳伦斯细腻入微地叙述了他的青少年生活、与母亲的.畸恋以及和米丽安、克拉拉的爱情纠葛。这本书探讨了英国下层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作者很注重心理描写,把保罗的思想逐步地解剖,呈现在读者面前。保罗自小受到母亲莫瑞尔太太的钟爱,但是父亲却对他不理不睬。他特别早熟,心里埋藏着对父亲的仇恨。而莫瑞尔太太则是个复杂的人物,她把对死去的长子威廉的爱移植到保罗身上。她对丈夫没有一点爱情,只是把他当作客人看待。但是她极其嫉妒次子的情人,尤其是对米丽安。因为她深知米丽安要夺走儿子的精神之爱,便千方百计地阻扰,并采取冷漠的态度。而米丽安深爱着保罗,本来是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的,但是她是个富于牺牲精神的人,一直在默默地等待。米丽安以为保罗在得到她的纯洁后会更爱她,可惜她想错了。保罗太爱他母亲莫瑞尔太太了!直到他母亲死后,他才走向了新的生活。至于克拉拉,她与保罗仅仅是肉体之恋。后来与她的丈夫复合了。

  全书洋洋洒洒40万字,其间不但插入了优美的景物描写,而且作者把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景物的联系写得栩栩如生,各个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此书被列为英国一些大学文科的必读书。

  《情人》读后感 篇2

  《情人》其畅销之剧足可与《飘》相媲美。一个饱经风霜的女人在白发暮年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居然有力量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动人心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少有的奇迹。她在作品里所表现的那种伤痛,那种无助,那种绝望,那种爱到尽头的孤独,使人流涕,使人痴迷。那是一种无法理解但可提察的苍茫恒源的美丽,也是最能震撼读者心灵的核心所在。

  一九八零年夏天,杜拉斯六十六岁的时候,一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走进了她的人生,与她共同编织了她一生中最神奇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看完了这部小说我泪流满面,我被他们那种超俗的爱恋所感动。现在社会情人是一个贬义词,是说有家庭人的情人。而杜拉斯和她的情人都是无婚姻关系的单身男女,其实他们是一种事实婚姻吧。在我心里他们是真正的夫妻。一对男女可以超越年龄的约束和世俗的压力而生活到一方老死真让我感到情爱的伟大与神圣。现在的男人追求的是青春与美貌,寻找的.是肉体的刺激与享受。杜拉斯的情人—扬·安德烈他所追求的是情、是杜拉斯灵魂的美、是杜拉斯的奇异的思想和超人的才华、是杜拉斯人格的魅力!

  现在的女人追求的是男人的钱财、男人的权势利益,追求的是物质上的享受。谁还会再为爱情去树立丰碑,坚守一块心中的乐园?男男女女活的好现实,非常现实的活着,平淡了就出去风风火火的玩一玩;家庭是家庭,恋爱是恋爱,分的清清楚楚,又有几人能把爱情进行到老,恪守到死?唯一与忠贞只是嘴边的一个遥远的童话。

  在我眼里,情人—杨·安德烈是一位真正的懂得爱的男人,杜拉斯一个快七十岁的女人即使再会保养再显得年轻也不会有少女柔嫩的肌肤和充满激情有活力的身体了。他爱的是她的才华他们在一起的动力是两颗心的交融,心灵的吸引。现代人又有谁还会为品行的高贵,灵魂的纯洁而感动呢?

  亲爱的朋友,我为他们高歌!为他们祝福!祝福他们在天堂一样的幸福快乐,做神仙伴侣逍遥自在,享受爱的甜情蜜意.........

  《情人》读后感 篇3

  说实话,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并不看好,被冗长繁杂的文字和时间模糊的跨度折磨的丧失信心,我甚至怀疑过这本书的水准。但是反复的劝慰自己,它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否则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于是我重新整理思绪,再次进入到角色里面。才发觉,作者之所以长篇累牍的叙述家庭琐事和社会背景,是为了迎合她的内心感受,她想让读者们知道,她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基于她的生活背景。如果认识原来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最令人感慨的就是男女主人公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在那样的年代,他们的`结合是错误的。但是,对于他们自身而言,是无比幸福而快乐的。然而,故事最终仍旧是个悲剧。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惆怅和折磨呢?

  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是后半部分,作者的笔锋愈加凝练,一段段色彩凝重的自然风景把故事渲染的美丽而绝望。而男女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离别的撕心裂肺和伤心欲绝。爱,不能光明正大的爱;恨,只能压制的心底。看着揪心,摸着疼,真是无尽沧桑尽在其中啊。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妹,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我常常忆起这个只有我自己还能回想起而从未向别人谈及的形象。它一直在那里,在那昔日的寂静之中,令我赞叹不止。这是所有形象中最使我惬意,也是我最熟悉、最为之心荡神驰的一个形象。”

  《情人》读后感 篇4

  断断续续看了快一个月了,本来一本不算长的小说是用不着这么长时间的,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中间有三个星期都没有看,今天再看起来也完全没有断层的感觉。之前对于《情人》的名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甚至完全没有与书有太多联系起来,将其作为拥有较多独立性的存在。直到再次拿起书一口气读完最后的几百页才豁然理解“情人”这个词起着怎样点睛的作用,修子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看法其实跟我理想中是很像的,当爱情锁进婚姻的契约里就很难保持爱情的纯粹了,所以现在有很多婚后感情破裂的例子,我们能说他们当时都不是相爱的吗,显然是不能的。

  在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封建意识也很浓,所以我们基本不会看到会有感情破裂的婚姻,好像之前每一对人都能从一而终,白头偕老。而现在,人们活到六七十岁实在是太平常了,三四十年的时间里都深刻的爱着这个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的可能性,我想真的不是一个大概率事件。生活的琐碎不仅能磨灭理想,更能浇熄爱情。不是说一起旅行是检验情侣合不合拍的有效方法吗,一起生活能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对方。很多时候我们爱上一个人不是爱上了他(她)的全部,我们爱上的只是一部分。所以对于修子不想做妻子只想做情人的想法我还是挺能理解的。“情人”和“妻子”,看起来似乎都觉得“情人”更好看一些(微笑)。当然,我并不是为那些有外遇的人士找借口,也不是提倡外遇,只是想说,如果你已经对自己的爱人做出了承诺,那就别招惹承诺外的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是每个人都应该的。暂时就说怎么多吧,要去吃饭了。

  《情人》读后感 篇5

  顶多两三天的时间,我就看完了《儿子与情人》这本书,写的不错。看完之后就发现自己睡不着了。躺了一会儿,觉得与其睡不着干躺着还不如起来做点事情。嗯。趁着还记得到底是什么情节,赶紧写下我的读后感吧。

  这本书相对于《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而言,描写性爱的情节要少得多,更多的是单纯地叙事。小说从莫雷尔夫妇的相识讲起,讲到了他们之间后来矛盾不断的婚姻,讲到了莫雷尔夫人的大儿子威廉的生活和最后他的死,讲到了二儿子保罗的成长经历和他与母亲特殊的感情。保罗算是书中的主角吧,毕竟书的后半部分全部围绕他展开。他有一个很爱他的`女朋友,但是他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去爱她;同时他的母亲非常反对他的女友。后来保罗为了另外一个女人离开了他的女朋友,但是他也无法真正爱上这个女人。后来他的母亲莫雷尔夫人得了肿瘤,她自己痛苦不堪的同时也非常折磨保罗和他的姐姐安妮。于是他们两个人由保罗主使,给他母亲服用了大量的毒药,送走了他的母亲。但是莫雷尔夫人走了之后,保罗的生命就仿佛没有了意义。在这个时候,他的前女友愿意和他结婚,拯救他的生命。但是他仍然没有办法完全摆脱他母亲对他的影响。最后他在纠结痛苦中走向了大城市的生活。

  怎么说呢,我觉得这本小说描写出了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个普通矿工家庭的生活。从文学上来讲,劳伦斯塑造人物塑造地很好,某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是符合他的性格特征。他的叙述很平淡,是那种细水长流的感觉。所以也没有特别让我觉得情绪激动,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为牛水莲老师提到过的作品,还是不错的吧。

  《情人》读后感 篇6

  除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记忆中很少读法国作家的作品吧,这两周抽时间读完了杜拉斯的《情人》一书,虽不甚明白,但终究还是稍有体会。正如译者所言,杜拉斯的作品是深涩难懂的,时间空间人物的转换过快,往往使得读者迷惑而不知其所言何物。

  我已经老了。

  简单的.开头,却不知承载了多少岁月的沧桑,世事的煎熬,容颜的摧残;又不知有多少的自悦自喜,心醉神迷,流连忘返,恐怕只有杜拉斯自己能够明白其中的滋味吧。

  冷漠的母亲,贪婪的大哥,懦弱的小哥,绝望是那么的彻底。

  然而,终有一天,她遇见了自己的情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存不存在爱情的情人,只是知道,她需要他,而他也需要她。当白日已尽,他们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慰藉;有时,她会莫名觉得眼前这人像是自己的父亲,但就是这样他们彼此拥有。

  可是后来,他们不能在一起。

  港口消失了,接着,陆地也消失了。航船横越大洋,她最后还是走了。

  再后来,经历几次结婚,生孩子,离婚;最后,他带着他的女人来到巴黎。他给她打来电话,她一听声音,就听出是他。他说:我仅仅想听听你的声音。她说:是我,你好。

  后来他不知道和她再说什么。

  故事到此为止,仅此而已,你不知还会发生什么,但那不重要了,是吧?毕竟往事已成追忆。

  总体来说,小说大多关于爱情、死、希望这些观念。

  没有爱的爱情,爱的对象便变成了“物”。

  “继而引出极度的痛苦,深可悲戚的情景,而运笔又偏于枯冷,激情潜于其下,悲剧内容既十分沉重又弥漫全篇,很是低沉悲伤。”

  《情人》读后感 篇7

  记忆中不是第一次看这本小说,以前潦草的看过一遍,但不够静心。私以为这本书要有一定的阅读品味才能认真的看完,我尽量克制自己不刷网文了,因为网文刷多了的确会影响阅读品味。这本书以后应该还会再看。

  很喜欢这本书叙事的时间线和结构、时空打乱,回忆、插叙、倒叙混在一起,维系它们的是爱情,而爱情是用电影一样的语言,镜头般的'画面感来表现。写《情人》的时候杜拉斯已经70岁了,都说她生活中的情人与她演绎的爱情故事比她的小说更传奇、更有戏剧性。而那个时候,她文笔纯熟,想要如何表达任她信手拈来。

  很喜欢情人这个词,像是融在黄昏时分,懒洋洋的光线里的一种若隐若现的罗曼蒂克,宝贝,你越是抓不住呀,它越是挠人心尖儿。杜拉斯不愧是写电影剧本的,我在想,她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在构造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在想象中用电影该如何表现每一帧画面了吧。

  情人,这两个字轻声读来,是绵长的缠绵。其实不同年纪的女人,都有其独特的味道。而十几岁的少女,带有青春时独有的青草香味,她们是清晨里玫瑰花上剔透的露,是山谷里悬崖上等待开放的桃花,她们不需要做太多,只是不经意的一颦一笑,对一些人来说便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毒药。

  “我已经老了。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个经典的开头我读过无数遍。有时看她的文,料想,我要是男人,我也会无可救药般爱上她。毁灭又如何,如果有人,让你愿意爱她,爱得咬牙切齿,融进每一寸彼此触摸过的肌肤,每一声耳旁轻语过的叹息,每一缕夜晚倾诉过的灵魂,幸与不幸又如何,自此老去又如何,不痛快不罢休。

  有些小姑娘呀,像枚小妖精。

  《情人》读后感 篇8

  本书讲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小说中自始至终涌动的情感力量甚至超越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部小说是一本震动过巴黎的书,一本震动过世界的书。是属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缠绵悱恻的书。

  故事开篇:"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在风尘的岁月长河里,杜拉斯回眸自己年轻时的恋情,无限的沧桑尽在其中。往事在七十年在时光隧道里,既清晰又朦胧,那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一场孤独绝望的爱,一场令人痴迷、令人心醉的爱,那是一个少女的初恋。

  这并非杜拉斯所写的《情人》,而是杜拉斯晚年的小情人所写的回忆杜拉斯的。他们的年龄相差很远,但爱却很深很浓。

  杨·安德烈亚——杜拉斯生命中最后的也是陪伴她最久的的一个年轻情人。

  晚年的杜拉斯酗酒很厉害,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是杨让她远离了酒精的侵袭,恢复写作的能力。据说,杜拉斯去世后,杨也随之悄然失踪,仿佛一根飘逝的苇草,与杜拉斯演绎完一场堪称“经典”的爱情之后,他的生命的热度也随之消失。

  《情人》读后感 篇9

  今天我阅读了《意外的情人节》这本书,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课间休息的时候,小熊妹妹和它的伙伴们正在跳绳。忽然,小熊妹妹最讨厌的比利走了过来,它跟小熊妹妹一起跳绳,比利不小心被绳子绊倒了,几个人摔做了一团。小熊妹妹正想去追比利,突然,上课铃响了,大家都回到了各自的教室。珍妮老师说:“同学们,情人节就要到了,我们要举办一场情人节派对,大家要互相赠送情人节贺卡。”“太棒了!”全班同学都欢呼了起来。小熊妹妹想:“我该给最讨厌的比利送什么样的贺卡呢?

  等回到了家,小熊妹妹想:“我该给比利的贺卡上写什么?是玫瑰花是红色的,紫罗兰是蓝色的。你这样的大傻瓜是没人要的'。还是水仙是黄色的,玫瑰是红色的。脑子进了水,我也不会要你的。”“你在想什么?”熊妈妈问。小熊妹妹说:“我只是在想要送什么样的情人节贺卡给比利。”熊妈妈问:“比利是你的朋友吗?”小熊妹妹说:“不是朋友,我跟他有仇。”小熊妹妹开始做贺卡了,它在贺卡上写:怪物可以是奇形怪状的。但要说最吓人的,那就非你莫属了。猜猜我是谁?

  然而,当比利打开贺卡时,小熊妹妹却忘了看,因为在它收到的贺卡当中,有一张让它惊他不已,那张贺卡上挂满了爱心和鲜花,上面还写着:你愿意跟我做朋友吗?这时,比利走了过来,它说:“小熊妹妹,这是我攒了几个星期的零花钱给你买的贺卡。”小熊妹妹很惊讶,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说了一声“谢谢”。第二天学校开会,它们两个坐在了一起。

  读了这个故事我学到了人虽然有坏处,但是也要看别人的好处,就像小熊妹妹和比利一样,比利最后不是变好了吗?

  《情人》读后感 篇10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就是这段《情人》的开头描写,让人忍不住一窥究竟。杜拉斯最出名的小说,电影由梁家辉主演。一直想看,但一直拖延没看,这次读书小组里开始阅读这本书,一开始,我是欣喜的。可是才看下去,我就开始崩溃了,这是什么玩意!看得很吃力,人称的随意更换,时间线各种错乱,零零碎碎的句子描写,各种大长句,真的让人看得崩溃,而且很失望。才看了百分之七就放下了,今天到截止时间,要交读书笔记了,我才耐着性子继续看下去。

  直到半小时前这本书看了百分之八十,我都是厌烦了。可是最后的一章,我居然开始能跟随小说了。前文不断描写的各种回忆,无能母亲,暴力的大哥,懦弱的小哥哥,这些角色的描述和回忆都非常多。对于真正的情人,那个中国男人却描述很少。可是最后一章,他们分别之时的场景描写,却让我心醉。

  这本书这么出名,真的是有道理的`。读完之后的感受一时无法形容,让人惊叹于作者的文笔。那种无力、绝望、悲戚之感扑面而来。突然你就原谅了前文的种种混乱的回忆描写。直到分离,她才知道,她是爱他的。可是,一切已成定局,不是么。最后的那个电话,那时她已老去,他却还爱着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这时你再回想起那些散乱的回忆,你却好像融入到她的爱情,她的一生之中。

  《情人》读后感 篇11

  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矿工家庭,当过屠户会计、厂商雇员和小学教师,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多年,对现实抱批判否定态度。他写过诗,但主要写长篇小说,共有10部,最著名的为《虹》(1915)、《爱恋中的女人》(1921)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1928)。

  劳伦斯生于1885年。父亲是矿工,缺少教育;母亲出身上流社会,有良好的修养。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他们经常吵吵闹闹。但这种差异使劳伦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从母亲那里至高无上的关怀。也许是母亲过分溺爱,劳伦斯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们相互爱着,几乎像丈夫跟妻子那样的爱,同时又是母亲与儿子的爱。我们俩就像一个人,彼此那样敏感,我们之间不要语言。这挺可怕,弄得我有些方面不正常。”

  劳伦斯是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他如不过早地逝世,肯定会有更惊世的作品问世。

  戴?赫?劳伦斯(1885-1930),二十世纪英国一位风格独特、富有创见的作家,也是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本书是他的成名作。

  书中的第一代是瓦尔特?莫雷尔和格特鲁德夫妇。瓦尔特原本充满了活力,乐观、讨人喜欢;后来却脾气变坏,酗酒打人,成为行尸走肉。对丈夫失望的妻子遂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是她钟爱的长子威廉不幸早夭,随之对次子保罗产生了强烈的`感情。而保罗的两个女朋友却有不同的爱情观,让他无所适从。母亲去世后,保罗决定离开家乡,到城市去。至于保罗今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劳伦斯没有告诉我们答案。而这样模糊不清的结尾正反映了劳伦斯同样迷惘的心态:他所探索的两性之间的相处,进而拓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迷惘的。

  《情人》读后感 篇12

  是因为不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才看了下去,这种故事相对来讲比较隐晦,在社会法律道德允许之外,边看边疑问主人公一些行为的理由与目的在哪里,又如何叙述的明白合理

  这里是真的赞叹作者的`心理描写功力,修子不是单纯的爱着远野,正如很多感情都是复杂一样,远野和冈本要介都没有理解到她,同样在看身为读者的我对于后来的结局也有点惊喜,世俗上情人是望利可图,不管是有一个名分和钱财,这本书的确一定程度上刷新自己的三观。

  自由有时候说来是很自私的东西,这个社会可能是对于女性的要求多了些,这个社会接受了包括女性自己,所以是可怜的,对于这本的表达也是新思想的迸发。

  很多都在追求单纯的幸福,傻傻的简单,在社会规则内没有任何矛盾没有非议,同时理解简单就是幸福,而复杂的情感,对于当今,还是难以理解与接受,文学越来越突出个人内心的感受,这是不是人性与道德法律的冲突,可能成熟是看过复杂矛盾的事物而遇到事情时多了份从容与理解,但维护哪个方向看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情人》读后感 篇13

  今天恰值情人节,再度翻出杜拉斯的《情人》,细品其中滋味。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70岁那年,她的自传体小说《情人》获得1984年的龚古尔文学奖——法国最高文学奖项。杜拉斯的父母都是法国小学教师,因轻信当时政府的宣传,背井离乡来到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越南西贡),希望能在当地发财。但父亲在玛格丽特年幼时就因病告别了人世,留下母亲玛丽·多纳迪厄一人靠微薄的薪金抚养3个孩子,家境非常贫寒。

  第一次知道杜拉斯是在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王小波对作者杜拉斯及译者王道乾都极为推崇,他说“就如达.芬奇画出了他的杰作,别人不肯看,那是别人的错,不是达.芬奇的错;米开朗琪罗雕出了他的杰作,别人不肯看,那是别人的错,不是米开朗琪罗的错。现代小说有这样的杰作,人若不肯看小说,那是人的错,不是小说的错。”《情人》就是这样一部小说。

  鬓飞霜雪的杜拉斯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写出《情人》,晦涩难懂的文字,现实和回忆交织的'架构,澎湃又低沉的情感,会让人无所适从。她的书是需要反复阅读的,我觉得看任何小说,都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性格爱好,小说描写的生活场景,只要慢慢捋顺这些的脉络,就会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会有柳暗花明的欣喜。小说开始非常简单,年纪愈大,我愈认可大道至简,敢于如此开头的人,往往比较彻悟:

  我已经老了。

  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继而引出极度的痛苦,深可悲戚的情景,而运笔又偏于枯冷,激情潜于其下,悲剧内容既十分沉重又弥漫全篇,很是低沉悲伤。” ——译者王道乾

  在爱情的开始时杜拉斯是这样叙述的:“才十八岁,就已经是太迟了。在十八岁和二十五岁之间,我原来的面貌早已不知去向。我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变老了。……在一生最年轻的岁月,最可赞叹的年华,在这样的时候,那时间来去匆匆,有时会突然让你感到震惊。衰老的过程是冷酷无情的。我眼看着衰老在我颜面上步步紧逼,一点点侵蚀,我的面容各有关部位也发生了变化,两眼变得越来越大,目光变得凄切无神,嘴变得更加固定僵化,额上刻满了深深的裂痕。”还在青春年华时,作者就已经在哀伤容颜已逝;当她年老时,却依旧渴盼心仪的情人主动来找她——不但爱她年轻时的脸庞,更爱她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依旧是少女情怀,对爱情的向往从未失去。

  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并且修炼到了一定境界,才能理解作者这种低沉的、略带悲凉的自恋。冷漠的母亲,贪婪的大哥,懦弱的小哥,生活是那么的无助。在高档餐厅里,烛光晚餐进行中,情人居高临下地笑着宣布,我不能娶你,因为你已经不是处女了。她边抓紧时间狼吞虎咽边同样笑着回答,那太好了,反正我不喜欢中国人。他对她说:“你来找我,是为了钱。”她于是跟着说:“我来找你,是为了钱。”绝望是那么的彻底。

  文化无国界,人心无国界。倘若有区别,那一定是制度和环境导致的。虚伪、贪婪、懦弱、好斗、妒忌、敏感……,在作者的笔下,和我的乡下何尝有什么区别?这里绝无贬低之意,我爱我的家乡和家人,我直面人性的光辉和鄙下,我和作者一样——纵使世人皆嫌我弃我,也绝不妨碍我的自悦自喜!对自己好的只有自己。70岁的作者通过书中主人公的自述,向我们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幻想和对爱情的追求。在杜拉斯的传记里,最后说到了杜拉斯的床头放着那个中国情人的大幅照片,那张照片一直陪伴着杜拉斯,直到终老。有人说,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那一定是写给别人看的。实际上珍惜得到的才是正解。现实中,作者杜拉斯在70岁时找了一个27岁的小鲜肉,陪她走完余生,何其快哉!她会是痴迷于梦中情人的人吗?

  《情人》读后感 篇14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情人》

  当你老了,皮肉在与地心引力的对抗中败下阵来,岁月撕碎了你曾经娇美的面庞,那些爱你青春欢畅时辰的人不再围转在你身边,那么,唯有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而这爱,不会随时间的消失而消逝。

  时光总是来去匆匆,在沙漏的流泻中,在行往目的地的路途中,在冬日的枯桠的缝隙中,不缓不急的穿过。诚然,他是如此的从容不迫,从容不迫到我们都忘记了他的存在,于是忽然地翻开日历,发现圣诞即将来临。一年两年,就是这样匆匆过去。前些日子看朋友的相册,一页页地翻,从17到20岁,一岁不落,看到那些曾经稚气未褪的面庞,在一两年之后,已有了变化,成熟稳重渐渐匿于举手投足之中。我蓦地感到有些恐怖。岁月在脸上刻下一道一道衰老的痕迹,像一个冷面的杀手,无声无息地将我们引向死亡。

  杜拉斯仿佛并不具备完整叙事的能力。《情人》更像是她一个人的喃喃呓语,文字支离破碎,仅仅作为情感表达的需要,在平静流淌的文字下汹涌的情感猛烈地冲撞。那个白人少女受到的无可释放的.家庭压抑,中国男人本性的怯懦,都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弥补。白人少女,从头到尾都不曾说出那个中国男人的名字,而电话那头的那个人却告诉她“他会爱她爱到他死。”不得不爱,不能不爱,白人少女的出现之于中国男人,恰似枯冷无光的冬日里的盛夏,将他身体内所有冬眠着的情感释放出来,爱已经深入骨髓,随血液在身体内滚动,生命不死,爱情不死,即便身边是珠翠满头金玉满身的温顺妻子,那个身影却一直一直横陈在他的眼前。一两年的相处时光已把从此以后的人生格调一一描绘下,故此,中国男人的爱是不死的。

  这是一个老人在耄耋之年的回忆。那些被酒精,任性的生活充斥着的年少,在一个温暖的午后,被零零碎碎地从回忆里捡拾出来,锋利的,如刀般。

  生命势必屈服于时间。而唯有那些真切的情感会一直存在。

  我们企求且期待着白首不相离,就算朝如青丝暮成雪,也可坦然。

  岁月忽已晚,仿佛能够看到那汉唐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续续弹着那些少年的情事,那鬓白的露丝说起曾经的那么一场动人心魄义无反顾的泰坦尼克号的爱恋,那命途多舛的班婕纾垂泪低吟着物是人非,王国维感慨着最是留不住的红颜辞镜花辞……

  青春能几何?青春能几何?

  或许因为如此,张爱玲才恐慌的宣言“八岁要梳爱司头,十岁要穿高跟鞋”,把所有所有,想吃的,想穿的,想用的,吃尽,穿尽,用尽,如果注定要老去,那么也要漂亮从容地老去。

  因为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流失,而唯有迟钝的人们,在失去青春之后才叹道“岁月忽已晚”。

  《情人》读后感 篇15

  一直以为,杜拉斯的小说无论是它的主题还是叙事,都并不是能轻易被读者接受或是被广泛阅读的。但是我在大学时买到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情人·乌发碧眼》,已经是第11次印刷了。如今又重新装帧出版,追捧的人依然不减当年的热情。

  6年的时间,一直不断尝试阅读这本书,一直不断缩小与这本书的距离,但到现在才发现,一直都和这本书保持着对等的距离。如隔岸相望,早已彼此熟悉了解,但仍无法触碰。

  但或许,这亦是阅读杜拉斯最好的距离。

  不客气的说,杜拉斯绝对是一个自恋的作家。因为小说中到处都留着她的影子,重重叠叠,支离破碎。“小说有时比生活还真实。”她说。她醉心于回忆和叙述,对文字和词语产生迷恋。这迷恋,使得她的小说充满了破碎的片段。

  极其简单的情节,在杜拉斯的笔下被分割成碎片,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述着简单的事实,被拆散、被打破,被割裂;而承载着某种不定的情境、状态的长句终于走到 尽头时却遭遇到猝不及防的质疑和否定。散文诗式的段落让回忆、愿望、想象蔓延于文字的空隙之中,重新编织的画面,有了立体延伸的深度。从而她的创作呈现一 种“无疆界”的状态。她霸气十足,从不以读者为上帝,充满对文字占有的暴力。破碎的语言,冷枯而尖锐。她宁愿牺牲意义,也要保持文本的距离。“写出艰涩 的,但是催人泪下的小说”。她只与灵魂的'契合者沟通。

  曾看到一个很精彩的比喻:杜拉斯就像成语故事里的刻舟求剑者,在横渡湄公河时,一不小心迷失了爱情,她永不疲倦的打捞着记忆。她将爱人的形象刻在被太平洋的潮水不断冲刷的堤坝上。她已经在这里沉沦。

  对一段关于爱情的历史的反复索绕,想来这是人们能更普遍接受《情人》的重要原因:从晦涩的文字中找到了最浅显的主题——爱情。许多人看到的是爱到尽头的孤 独感,看到绝望无助的性愛,或者看到无言悲怆的别离。人们迷恋沉醉于杜拉斯的文字所描写的那段激烈但又无助的异国之恋。

  杜拉斯从未写过一场恋爱,她只写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爱情。 “他”和“她”不代表某个人,他们只是两点,而杜拉斯将他们放置在世上相距最远的地方,无论怎样相遇、靠近、相爱甚至交付彼此,每个人都无法逾越自身,他 们永远走不出出发的位置。她说:“或许就是因为爱情的遥不可及才显得弥足珍贵。” 杜拉斯笔下的爱情便是如此:欲望的灼热、绝望的冰凉,碰撞的喧嚣、归复的沉寂。永远无法接近的距离。

  ---再次看到《情人》,想起了大学里那些陽光灼热的夏日。曾经的文字,现在来曝曝光,亦是纪念。

  《情人》读后感 篇16

  《情人》是一本挺好看的书。渡边淳一笔下的人物,都是丰满的,温和不张扬,但紧要时刻,也会露出锋利和暴躁的一面。

  修子是个独立的女人,有工作,有能力。三十几岁没有结婚,不乏追求者,但情愿做远野的情人,与远野维持情感和经济上的平等,不接受远野赠予的金钱。相比于结婚安定,她更享受作为情人的自由和乐趣。

  在她眼中,男人与女人并不是整天厮守在一起才算幸福,男人女人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各自没有独立的能力,很难保持男女间的关系自始至终。书中写道:“修子就喜欢在这种气氛下悠然地享受人生,不管怎么爱着这个男人,也不想失去自己一个人时的清静,自己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是最重要的。”

  修子有自己固有的生活节奏。一个女人,单身的女人,三十岁一过,已经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惯,不管怎样要好的朋友,也不想让他来破坏自己的习惯,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修子一直不想结婚,潜意识中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个原因,或许也能迎合当下很多未婚大龄男女的心思。并且,对与女人来说,二十几岁时很怕嫁不出去,上了三十岁,一种女人的倔强便油然而生,或者说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了,再要改变已是非常不容易。

  修子爱远野,但没有那么强的占有欲。书中这样描写修子:“大多数女性,一旦爱上男人,随着与他的关系日益加深,便会想知道他所有的一切。不管他与自己是否在一起,他的一举一动都要搞个一清二楚。但是,修子不是,她只要得到自己感到充实的爱,便心满意足了,她喜欢将这种感受深深地埋在心里。”修子一方面爱惜自己的独立,另一方面知道远野爱自己,所以有恃无恐。

  但当她的占有欲开始萌生的时候,一些事情的发生,促使她最终决定和远野分手。我觉得是那些事,让修子觉察到自己的自由在被侵犯,她在被束缚,在被个人强行占有。还有远野妻子和女儿的出现,让她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不道德的。她以为自己的独立并没有干涉到远野的家庭,事实上,她仍然是那个破坏了他人家庭的人。

  渡边淳一在这本书里,用了很多笔墨来写修子。相比起来,远野并没有占多少篇幅。他是修子生活里的一个陪衬,当这个陪衬想要抛妻弃子娶修子的时候,修子反而提出了分手。修子和远野在一起并不是为了能成为他的妻子。

  修子有几个性格各异的闺蜜,书中的她们和《欲望都市》里的几个闺蜜有相似之处。虽能成为多年老友,但各自的选择和人生大不相同。我喜欢书中修子和闺蜜春日出游时的聊天。

  “说起苹果,什么时候是季节呀?”

  “当然是秋天啰,隔不了多久,这满街便是苹果的芳香呀。”

  “苹果花,是白色的。”

  “一望无际的雪的海洋,加上初夏的微风……

  修子想起以前听过的一首歌《苹果气氛》,这优美的.旋律,这遍野的雪一样洁白的苹果花,弹奏出一首津轻初夏的风物诗。”

  仿佛能看到几个装扮时髦的女子在盛开的樱花树下聊天,望着远处,想象着苹果花开时“那一望无际的雪的海洋”。

  修子三十三岁了。在初秋的时候,她脑海里浮出的一句:秋日如断绳的吊桶。她反复默念着,感到女人的青春正似这秋阳一般,转眼便逝去了。她是一个矛盾体,她享受情人的自由,也对婚姻有些许向往。她爱远野,但仍要决绝地分手。她无情,但在向闺蜜倾诉分手后,眼角渗出眼泪。

  “可是,既然已决定分手,再回想过去、怀念旧情也没什么意义。今后将会有怎样的人生在等着自己,这虽然不能知道,但现只有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是正确的选择。绝不后悔,修子也不敢这么自信,但只有坚决地走自己的路才对。”

  这不仅仅是一本爱情小说。这里面包含着女性对自我的认知,对家庭和爱情的认知。小说里毫不遮掩地描绘出人的两面性。四星推荐。

  《情人》读后感 篇17

  暑假里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我躺在床上百无聊赖,便随手翻起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一下子就被这本薄薄的小书深深地吸引住了。

  开头是这么写的:我已经上了年纪,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我始终认识您。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多么温情默默的开头,让我想起了叶芝的那首诗《当你老了》,“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我猜想,《情人》一定是一个无比动人的爱情故事,或许还很传奇。

  怀着无比期待和激动的心情,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内心特别压抑、字里行间那种悲凄感、颓靡感、孤独感令我喘不过气,杜拉斯不愧是大师,《情人》确实给人以震撼的快感。书中有两个情节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个是白人姑娘透过人山人海看到自己的情人结婚的情景,四目相对时那男人眼中的孱弱与无奈和女孩眼中带着坚强和倔强的`近似绝望的神情;中国有句古诗“恨不相逢未嫁时”就算相逢未嫁时有什么用呢,目睹心爱的人结婚还要什么比这更残酷和凄惶呢?!另一个情节是女孩在归国的轮渡上,看到巨轮笛声长鸣,吊板缓缓升起,拖轮启航远离岸边时,她开始饮泣了,但那是既没有眼泪,又没有声音的低泣,就连前来送行的妈妈和小哥哥都不曾发现。她伤心欲绝,也像上次一样倚船栏上,她知道情人也正在凝望自己。悲哉!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她突然不敢肯定她没爱过这个男人,没有这种她没有见过的爱情,因为这爱情已经在历史中消逝,就象流水消失在沙漠里一样。可现在,也仅仅是现在,当这首乐曲撒遍大海的时候,她才重新发现这种业已消逝的爱情。”无论女孩以前如何否定她爱那个男人,此情此景下,分别在即,她也只能放纵自己低低的啜泣,那是何等的无望阿,或许这辈子再无法缘相见吧,而她那么努力压抑的情感其实一直都在,浓郁似火般被她浇灭在心间。情极至毒呵!

  这本书让我想起作家池莉的一句话:文学是一个关于绝望的故事。的确,《情人》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喜欢也许就在这绝望中的爱情吧。一个贫穷的生活艰辛的白人女孩和一个中国的富家少爷在半殖民地的越南,跨越种族、跨越偏见、跨越阶层相爱了,这爱本身就是一种无望,一种对非理性的偏执与迷恋,压抑感与绝望感在书中随处可见。抛开那些炫丽的写作技巧,大量的意识流和心理描写以及纵横交错的时空变换,我认为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在于情感。杜拉斯写这部自传性小说时候的心境我们不得而知,可我猜想,过了那么多年已经功成名就的她却始终忘不了16岁的那段短暂而悲壮的爱情,初恋的记忆穿越时空,还停留在对一段爱情的回眸和对一个男人的怀念之中。它的爆发可以划破沉寂的长空,震惊整个世界,这该是怎样刻骨铭心的一段恋情!就像作品最后那个中国男人说“他和从前一样,仍然爱着她,说他永远无法扯断对她的爱,他将至死爱着她”,情深不寿,正因为爱得深,那种无法爱、爱不到的煎熬才来得深刻、来得长久。我认为,《情人》整本书其实就是杜拉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关乎绝望的故事。爱情是孤独和绝望结出来的红苹果,鲜嫩美好的外表下是绝望的毒汁在四溢阿!我读过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绝望的女性还有两个。一个是狄更斯《远大前程》中老处女郝维辛小姐,令一个是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艾米丽小姐,两位老处女都是把内心的绝望辐射到生活的其他角落,实施刻毒的爱情计划来折磨他人,而最终驯服她们的都是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包括情人在内的这三部作品,的确验证了池莉的那句话,文学是一个关于绝望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后,也许我的记忆里还会有《情人》中的一些琐碎的片段和细节,它并不像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那么正统,可它的确让我思考,思考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那些细腻与微妙之处。

  《情人》读后感 篇18

  看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时,感觉它有着叶芝诗作《当你年老》和小仲马作品《茶花女》的味道。

  看完整部小说后却只想用一句话评价它:两个小孩的爱情。

  至于这部小说的魅力,前言部分说得很清楚,是《情人》使杜拉斯这个让人难懂的作家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欢迎。

  的确,杜拉斯并不是一位通俗小说家,但她在《情人》中的语言就很能抓住读者的心。

  比如开头,她借用一个男人的语言作为开场白:“……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你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

  (也就是这话让我想到了叶芝的《当你年老》)。

  这样的开头自然就引出了下文的回忆,引出了那个穷苦的、穿着不伦不类的白人小女孩和富有的中国情人的爱情。

  白人小女孩“我”才十五半,心理和生理年龄都属于孩子。

  而“我”的中国情人虽然是成年人,却也处处显露出小孩的特征,他不工作,爱玩,依靠父亲生活,心灵单纯。

  这两个具有共性的躯壳,在湄公河的渡船上相遇后,开始了充满激情和绝望的爱情之旅。

  尽管结局在两人的相遇就已经注定。

  但这个失败的爱情不是因为主人公彼此年龄的悬殊和国籍的不同,而是与中国情人的父亲有关。

  父亲是富翁,希望儿子和一个门当户对的'中国女人结婚。

  父亲知道儿子离不开他的钱,白人小姑娘的家庭也需要钱,就用钱买断了他们的爱情。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惊呼,《情人》里面的父亲和《茶花女》里的父亲何其相似!

  但有所不同的是,《情人》的女主人公比茶花女幸运,因为得到一笔钱,女孩离开西贡去法国继续念书,后来几经结婚、生育、结婚、写书。

  本来以为故事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昔日的中国情人打来了电话,作家就用这个电话内容作了结尾。

  中国情人在电话里说,他和从前一样,仍然爱着她,他永远无法扯断对她的爱,他将至死爱着她。

  这样的结尾脱泥带水,却省掉了读者的遗憾。

  这样的爱情有悲伤,却不令人感到悲哀。

  关上《情人》时,我想起了某位心理学家的观点,他认为人都具有两种角色,即成年人的外表和内在的小孩、外表的小孩和内在的成年人,当两种角色在体内发生冲突时,性格的矛盾就出来了。

  所以,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活得很压抑。

  而《情人》这部小说让压抑的人性得到了释放,那自说自话的叙述方式也让违反传统的感情有了力量和纯度。

  所以,作为一个小说家,杜拉斯是成功的。

  最后,再说一句废话,处在爱情里的男女都会像孩子一样痴而纯,让我们去理解自己和他们吧。

  《情人》读后感 篇19

  之前读王小波的书,就把他写在书里的几篇读后感的书也一并找了过来。《情人》是其中一本。书页不长,但直至读完才稍微的有点明白为什么王小波喜欢,因为晦涩。自己读的这本书是将作者的两部小说合在一起。书的末尾有一篇类似于编者的话,读完才知道原来作者的书作一向是以难读而著称,《情人》这一篇还算是作者降低了阅读难度以后才引起众多读者热捧的一本,所以自己也只有暗暗郁闷。选了一个难度大的`书。

  书里的梗概故事,讲的是一个女人少女时期,在当时的法国殖民地越南与一位中国人相识成为情人的事。主人公时龄15岁,中国人是一个商人的儿子。书中以两个情人的活动为主线,中间穿叉有主人公的家庭成员的命运,跳跃性很大。一会是当下的时间,下一句就会跳转到几十年后的人物命运变化,当在回到当下时,情节又完全不会接继到跳转的那个节点。对于作者要表达的目的和叙事的场影常常会读了后一段就忘了前一段。

  现在回想起来,似乎做为《情人》的情节留下的内容并没多少,只记得二者在一起的初衷也就是抱着玩玩的心态,无所谓爱情,分开也无所谓牵挂。反倒让我印象最深是是主人公的母亲对于大儿子的宠爱,以至于在孩子各自成年后,她的大儿子因嗜赌输光自己的钱不算,不更改遗嘱占了遗产继续赌博。落难时由主人公收留,却偷走了她的所有积蓄。这些情节反倒让我记住了不少。听说《情人》有一部同名改编的电影,剧中的那个中国儿子是梁家晖演的。本来还想找来看看,后来看完书,就提不起兴致了。

  《情人》读后感 篇20

  很久没有在两天内看完一本书,实在是因为我读的别的书太长太拗口要读明白太费时,实在是因为这本书太通俗易懂,实在是因为这书太吸引人,人们曾说她的书非常难以理解,她那种写法很独特也很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我却没有这种感觉,没有这种感觉的,我断定,还大有其人。

  今天一口气读完了,我在书的末尾页写下:用一个文字结识另一个生僻的文字,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沉睡的灵魂。

  这本书畅销了几百万册,她也因《情人》这部小说闻名于世,现在的用语叫走红。不过,众所周知,她的个人生活远比小说更富传奇色彩也更为精彩。

  一打开这本小说,我就真切地感受到杜拉斯其人她是一个那么真诚的人,我一直觉得,唯饱含深情的人可以打动他的人类同胞。

  我喜欢这类的女人,她们活得真实,我喜欢去伪存真的人,像杜拉斯,她爱讲真话,我喜欢这种讲真话讲得那么好的人,我也喜欢活得那么生动和忠于自我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敢,在这里,我倒觉得该感谢她的原生家庭,尽管它糟得不能再糟,可是就是那样的家庭里才能诞生这样一个奇特的有个性的追求真善美同时追求孤独和痛苦的'女子,像我,我就不敢说,我甚至不敢写。她写得那么好,语言那么简练,可是却那么发人深省,可是却那么赤裸裸地揭露人性最阴暗或者最脆弱或者最真实的一面,写得那么淋漓尽致,写得那么没有一丝丝做作,色而不淫,这一部惊世之作。

  我读的是王道乾翻译的版本。很好。

  我一直在做梦,从不停止做这样的梦,有一天我会以写作为生,有一天我可以不再做自己讨厌的工作,有一天我可以靠着我头脑里这些数不清的句子和片段而支撑我的生活,我的笔我的书可以让我生活到老,一直到死。要是能养活我的两个孩子直到他们长大成人,也未尝不可。

  “她是反对的,她认为写作没有什么价值,不是工作,她认为那是胡扯淡——她后来对我说,那是一种小孩子的想法。”

  没错 ,读到这里,我觉得我真是太幸运了,这世上还有我的知音存在呢,很多时候我都能引起共鸣。

  或许因为,从某种角度看,我的父亲跟杜拉斯的母亲有某种相似之处,他们扮演着一样的角色,我父亲对我喜欢写作的态度,跟杜拉斯母亲对她的那种,如出一辙。

  我三十岁了,可我却不敢让父母知道我读的这本书的书名。

  还有,我至今没有勇气写我的三十年。我至今还浅尝辄止地写着假惺惺要靠虚构而创作的小说,我为自己不能说真话而痛苦。这种痛苦来源于我懦弱的性格,而这种性格也是原生家庭造成的。

  不过,这不妨碍我幸福,是的,我生活得很幸福,我比她幸运,但是也不幸。

  我羡慕杜拉斯的大胆,她敢写,她什么都敢,尽管她也有恐惧,她不敢告诉母亲和大哥哥,她也不敢说那些事,但是她敢做。

  “这一点我那时(十五岁半)已经对我母亲讲了:我想做的就是这个,写文章,写作。第一次没有反应,不回答。后来她问:写什么?我说写几本书,写小说。她冷冷地说:数学教师资格会考考过以后,你愿意,你就去写,那我就不管了。”

  我读着她的这些话,仿佛写的是我,仿佛她那母亲的角色正是由我父亲扮演。我父亲说,只要你不放弃你的教职,怎么样都可以,你看,是不是跟杜拉斯的母亲一样,他得确保我不放弃体制内的工作,确保我能赖以生存下去,我内心里并不反感,因为我彻底的做了一只温水煮着泡着的青蛙。我并不特别痛苦,眼前这份工作除了不是我最热爱的,除了不能让我在旅游淡季出行,其他什么都好。

  毕竟,它也并不耽误我写作。

  《情人》读后感 篇21

  除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记忆中很少读法国作家的作品吧,这两周抽时间读完了杜拉斯的《情人》一书,虽不甚明白,但终究还是稍有体会。正如译者所言,杜拉斯的作品是深涩难懂的,时间空间人物的转换过快,往往使得读者迷惑而不知其所言何物。

  我已经老了。

  简单的开头,却不知承载了多少岁月的`沧桑,世事的煎熬,容颜的摧残;又不知有多少的自悦自喜,心醉神迷,流连忘返,恐怕只有杜拉斯自己能够明白其中的滋味吧。

  冷漠的母亲,贪婪的大哥,懦弱的小哥,绝望是那么的彻底。

  然而,终有一天,她遇见了自己的情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存不存在爱情的情人,只是知道,她需要他,而他也需要她。当白日已尽,他们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慰藉;有时,她会莫名觉得眼前这人像是自己的父亲,但就是这样他们彼此拥有。

  可是后来,他们不能在一起。

  港口消失了,接着,陆地也消失了。航船横越大洋,她最后还是走了。

  再后来,经历几次结婚,生孩子,离婚;最后,他带着他的女人来到巴黎。他给她打来电话,她一听声音,就听出是他。他说:我仅仅想听听你的声音。她说:是我,你好。

  后来他不知道和她再说什么。

  故事到此为止,仅此而已,你不知还会发生什么,但那不重要了,是吧?毕竟往事已成追忆。

  总体来说,小说大多关于爱情、死、希望这些观念。

  没有爱的爱情,爱的对象便变成了“物”。

  “继而引出极度的痛苦,深可悲戚的情景,而运笔又偏于枯冷,激情潜于其下,悲剧内容既十分沉重又弥漫全篇,很是低沉悲伤。”

  《情人》读后感 篇22

  《情人》这本小说是表姐在豆瓣上推荐的作品,而后又在朋友书架上发现,就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的确,文学性很强。作者深邃的情感,尖锐的描写,将小说情节描写得畅快淋漓。一位17岁的生活在殖民区的白人女孩为何会有过人的无法常言的思想呢?我想,这并非是早熟的结果,更多的更深层的原因来自家庭,家庭成员以及社会环境。自从主人公的父亲去世,母亲非凡的预知力使他时刻失去清醒的感觉。对于生活的绝望以及社会沉闷的背景,一个连顶梁柱都没有的家庭如何生活,又谈何生活。没有感情交流的家庭成员如何组成一个家!

  记得有这样一个片段,母亲突发奇想地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打扫了整个屋子,并用消毒水进行消毒。作者看到了母亲脸上久违的笑容。笑容里流露出对生活片刻的期许和希望吧!但更多的还是长期绝望中无奈的做作的寻求心灵慰藉的笑容。母亲在作者心中仍然是个悲剧的角色,尽管她如此爱她的两个儿子。靡费的爱让儿女情长变质,最后侵蚀了相关人们的心灵。作品有段着重描写了大哥的悲剧性的人生大结局,不仅是在正面烘托一个不恭世事狂傲不羁的社会反面人物的悲剧人生,而且是在葬送一个没有爱存在的家庭的悲剧性落魄吧! 有一个人值得提及,那是在河内街头的那个疯女人。从一个个体放映了一个城市,以及这个城市的现状。根据历史和社会实践表明,一个社会的疯女人一旦成为一个社会价值所认同的群体,并以一种社会特殊现象得以合理存在,那么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可想而知了。况且女人作为人类社会的核心部分,应当始终扮演内敛的人物形象,而社会能够让一个群体存在的根源也在于这个社会真实的面貌就是这些疯女人的写照。记得蔡元培先生在谈论女子在国民教育中的教育重要性中如此论述道“女子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这绝不是夸夸其谈的论述。反过来,在那个殖民色彩浓烈的时代,社会本来的人性也会被殖民的非人性给湮灭了,何谈女人道德呢?何来价值追求呢? 再说说此本小说的重头戏吧!旷世爱情,但对于不够成熟仍未体味过爱情真真正正的滋味的女子而言,主人公与东北男人的爱不是爱情,最多是一种依脱和寻求的爱。这份爱饱涵两个同时需要内心温暖的,真心倾述的孤独的独立个体。可幸运也好,而不幸也罢,两个这样的个体在不正确的时代交碰了。于我而言,女子对男子的爱算是一种对于长辈爱护的渴望,一种空缺已久的爱,恰好这种爱与青春期朦胧的热火的爱情之火碰撞了,归根到底,那不是爱情。 这样的爱情故事的确令人心酸发怵,有时仍然深觉可笑。可何况在那个社会道德的鞭策已将这份爱的正义部分抹杀掉了。两个殖民社会急于追求人文关怀的孤独者角色,被社会正义抛弃了,这份被遗弃真可用孤冷的金钱换取吗?一段终究远去的驶向地球彼岸的岸,在跨越大洋的距离中,人类孤高的神态始终放不下来,即使在高尚的爱情上。

  跨越种族、年龄、社会背景的爱,不是因为它们之间的鸿沟有多深而被怀疑,甚至冷落,而是人体自身在使劲超越这些鸿沟的同时忘记了人性的道德准则。一种可被原谅却又不屑去被原谅的行为,何来的美满,何来的内心的知足?不祥的预感是有理论依据的,因为它在不被大众认可的大道上独行,怎会坦然自如呢?女主人公早熟的心智在爱情面前仍然显得如此愚昧,即使是在追求一种心灵共同的慰藉。但也许对当事人来说,她在麻木的社会家庭背景中享受那份异样的扭曲的人类之爱。可社会的深深谴责,道德的追问会使这份爱心安理得吗?即使我未曾怀疑它的纯洁度,可他们之间某种莫名的鸿沟又在无声地污染了这份纯洁度。

  其实不想,也不愿意去承认女主人公悲剧的少女时代,她的精神痛苦是无法用肉体的快感填充的吧!可终究在大社会中,背弃正义的'爱意,远离正义的道德都是不具有爱的故事,也是不道德的人生之旅。

  这样一本小说,通过奇异的故事情节,突显正义之感的可贵。无论何时何地,在大社会的中,爱情必须坚守社会无形规划出的那条道德防线,否则即使已达到灵魂的契合的爱情也会在社会污浊的大潮流之中夭折。可作者把全本小说的所有人物形象都描写成悲剧性了,也未免有些不人道了吧!不,有个形象值得肯定,那是主人公母亲的侍从,一直陪伴她母亲的一生的修女。即使她的一生也平淡无味,但庆幸的是她内心有需要的东西,有可以值得做的东西的奔头。一个有人生期许的安稳的人生也是值得肯定的。可这样一个角色在一本充满悲情色彩的小说里也只能是在历史中起不到波澜壮阔的冲击作用吧!那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值得肯定的。

  《情人》读后感 篇23

  当我安静而专注地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好像进入一条漆黑暗道,四周没有光,也看不到出口在哪里。毫无头绪的章法,晦涩的语言,冗长繁杂的心理活动,冷漠平淡的叙述,丑陋压抑病态的家庭,朦胧迷惘无望的爱情,扭曲的人性,爱与恨的矛盾,强势与懦弱的冲突,如呓语般痴迷疯狂,在爱与死的边缘迂回挣扎。

  主人公的妈妈如阴影一般的存在。这是个早年丧偶,生活不如意,性格倔强,坚硬的像块石头的母亲,她努力抗争生活,却依然被命运的潮水汹涌吞没,悲壮无奈,困苦消沉。她从未被生活温柔相待,她也没有学会爱自己,当然也没有更多的爱去滋养自己的孩子。生活让她充满戾气,心境癫狂,情绪极不稳定,一生对命运的无力抗争使她生出一种绝望中的'悲戚。(这个人让我想起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中的女主人公,只顾着卖力地生活,却没有给自己一颗柔软的心。)她偏袒大儿子,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大儿子身上。忽视忽略了另外两个孩子小儿子和小女儿。同时也因为她对孩子不平等的爱,使得她的小女儿对她有一种说不出的恨,恨不得杀了她。因为她渴望得到妈妈的爱却得不到,于是便成了恨,恨就是爱而不能,爱而不得,我得不到,我就要毁灭它,报复它。

  那个15岁半的小女孩,敏感,冷漠,徬徨,怅然,渴望爱,寻找爱,但又打心眼儿里不相信爱,她失去自我,怀疑一切,充满着自我毁灭的孤独与绝望。小时候未被满足过的爱的匮乏,使得她一生都在追逐爱与被爱,渴望爱寻找爱,却怎么也填不满,那心里巨大的空虚的黑洞。那是一个原生家庭缺失爱而造就的深渊,最终吞噬掉自己。情人对她而言不过是一个替身,是她无处安放的情感寄托。她内心的巨大沟壑无法填平。妈妈的不公平的爱给她造成的爱的饥渴葬送了她一生的幸福。除非她用自己的爱向内把这个坑填平,否则向外求将永远没有答案。

  犹如在那艰深晦涩的文字中爬行,在她随心所欲的意识流里沉浮,我的胸口好像装了一块大石头,沉重,憋闷,让人窒息,让人感慨现实的残酷与沉痛,让人抱怨爱情的沧桑与凄凉,让人在自虐中迷恋,让人在迷乱中昏眩,直击心脏。就在我不能理解,却又被她的情感折磨的痛不欲生,马上就要走火入魔的时候,豁然找到了出口:这条暗道是她的啊,所有的情感都是她的,与我无关。这是杜拉斯在她70岁的时候,面对自己年轻时候的心境,她只是在回忆自己的青春,梳理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属于自己的,书写表达是她的自由,与你何干?我看不懂,你看不懂,他看不懂,没关系,玛格丽特会说,我只管我自己,我从未考虑你们。我们只是偷窥者仅此而已。

  《情人》读后感 篇24

  王小波对这本书很推崇,文章多次反复出现这本书。

  没有想到是自传性质的小说,也没有想到是法国少女和中国男人的故事,在得知前两者之后却对他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不惊讶。注定石沉大海。

  旁观者和自我身份的切换,旁观者更多是写了女主的成长环境。偏心的母亲和家暴的哥哥,或许也是促成她某种程度上有些冷(小说给我的感觉)的原因。会想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的女主遭受哥哥家暴那样。原生家庭的伤痛一辈子也抚慰不了。

  很多描写也可以看出女主其实是个很细腻的`人,对色彩,表情,气息很敏锐。会突然想到新海诚《秒速五厘米》中说:我深知,这之后我们无法守在一起,挡在我们面前的是巨大庞然的人生,阻隔在我们中间的是广阔无际的时间,令我们无能为力。

  我好像在对于爱情方面的容度,比其他方面要更大。因为我真的相信,会有那种热烈纯粹的爱。

  喜欢腰封那句:我变老了。我突然发现我老了。他也看到这一点,他说:你累了。

  《情人》读后感 篇25

  “一个年轻人的青春是美的,一个老人的苍老同样是美的。”

  这是让科克托在《存在之难》中的一句话,当我读到这句话时,象是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似的,顿时脑子一片空白。记得曾经读杜拉斯《情人》也有这样的感受,小说是这样开始的: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 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 容。”

  “我已经老了”,这个被王小波称为“无限沧桑尽在其中”的开头,掺杂了太多的惊叹、执著、哀伤、凄绝和等待。所有这些沧桑的感受猛然向你砸来足以令你昏 厥。杜拉斯是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女王,她的文笔,用王小波的话讲,是“极端的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读她的文字就象在那个燥动 不安的夏日午后,无意中闯入了她的宫殿掀起帷幕的一角,偷窥到她内心的隐痛一样,即使只言片语也足以让孤寂的夜空顿时被闪电全部撕破,语言带着雷电,从天 上直撕毁到地上。同时,也领略到了她的困顿、固执和残忍。就象她在《情人》里说的:“我知道,每次不把各种事物混成一团,归结为唯一的极坏的本质性的东 西,那么写作除了可以是广告以外,就什么也不是了。”可见,杜拉斯的固执如同她中年以后容貌急剧变化的'照片不可理喻。曾经美丽的杜拉斯被固执与任性消灭 了,被酗酒杀害了,惟有拿华贵的文字当她的祛皱霜。她在《劳儿之劫》中写道:“这个女人是自己毁了自己,又是为了什么毁了自己?”杜拉斯何尝不是如此。

  有人说杜拉斯是力量的暴君,是个玩火者,也是一个情人。你可以不喜欢她,但你无法拒绝她。在杜拉斯的语言药店里,装满毒药的瓶子往往会混合着 解毒剂。她会让你在短暂的痛苦中保持着持续的清醒,感受到短暂与永恒、狂迷与冷静、残忍与宽容、活着与死亡都包皮裹在界限与无限中。

  博尔赫斯说:“人类的三个能力:记忆、理解、意志并非学究式的幻想。”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人都被迫背上越来越沉重的记忆负担,你可以失去记 忆,但不能失去对记忆的知觉,否则你想从某个地方重新开始就拾不起来了。“它会在做梦时,在夜间工作时,在翻阅一本书或拐过一个街角时浮现出来”。只有那 些真正理解了意志力在时间的记忆里耐心等待的人,才能战胜时间,在某个注定的时间“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 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无论你愿意与否,在这里,我们都不能不提及爱尔兰诗人叶芝那首写给他的至爱毛特岗的情诗——《当你老了》。灵魂与灵魂超越时空与肉体在诗句中对歌,岁月的沧桑在爱意下屈服。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陰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和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火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上的山上它缓缓地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是的,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那个人才是你值得信赖而又灵魂互赖、生死相随的真爱。

【《情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情人》读后感(精选41篇)02-09

情人节给情人的祝福短信12-10

情人诗词05-12

情人散文04-16

情人短信05-25

情人的眼泪04-26

《情人》歌词11-27

给情人的短信07-06

情人的短信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