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回家》有感

时间:2022-09-04 21:22:52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读《回家》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回家》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回家》有感1

  最近几年,在欧美和日本背包旅行的浪潮影响下,中国的旅游家也越来越多,相关的作品也就如过江之鲫,再加上一些专业作家的游记,像是毕淑敏的《藏在这世间的美好》等,以及诸多的旅游指导类书籍,比如大名鼎鼎的LONELY PLANET系列,旅游类书籍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

  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书籍虽多,但良莠不齐。除了专业作家的游记外,很多作品文笔都比较差,更像是一本个人的旅行流水账,与文学作品相去甚远。本书的作者是小鹏,一个曾经的专职旅游家,出版过两本游记《背包十年》和《我们为什么旅行》。小鹏可以算是中国较早一批的背包客了,20几岁已经环游了世界,完成了人生的一大理想,着实令人羡慕。但是他的前两本书写的却比较一般,尤其是第一本《背包十年》,文笔一般,思路也比较混乱。经过两本书的历练,写作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还无法和作家相比,但俨然已经是一部文学作品了。

  本书中,作者先从自己的南美之行开始讲起,一路旅行下去,重走格瓦拉当年之路。单反、手机、信用卡,基本就是作者的全部装备。就是这些简单的装备支持着作者的环游世界之旅,无论是欧洲、北美还是东南亚,都留下作者的`足迹,无不令人感叹年轻真好。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本书最大的意义就是这种旅行的精神与勇气吧。在他的上一本书中,就阐述过“我们为什么旅行”。其实旅行更多的时候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不是为了开拓眼界,也不是为了放松心情。就是想要去旅行罢了。就像那个登山家对登山目的的回答,“因为山在那。”

  旅行就是这样一种态度。在年轻之时,说走就走。可以没有多少钱,可以不会几门外语,甚至连要去哪都不知道。这就是旅行,想到就去做,毕竟有些事情,年轻时不去做,以后就更不会了。

读《回家》有感2

  这是他最后一次长途旅行,为了心中一个信仰、为了一种崇拜,去重走古巴革命者格瓦拉的《摩托日记》之路。

  格瓦拉的这条路走完,找到了人生的信仰所在;小鹏的这条路走完,找到了回家的意义所在。

  我能看出,这本书是一个已过而立之年的旅行者对自己十二年职业旅行的总结和回顾,也是一种告别,因为过去的梦想已实现,新梦想逐渐发芽长成,个人的成长也即将进入人生另一新阶段。

  旅行并未停止,但梦想却有了更新更长远的变化。小鹏作为职业旅行者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也告诉世人,成功并非只有一种可能,尽管他一定会低调地认为自己现在的状态也不是成功,但对于一个能够把兴趣、梦想和职业结合的.很好的人来说,他做到了。

  小鹏沿着格瓦拉的摩托日记之路,一路充满了历史性的巧合,无论是在瓦尔帕莱索阴差阳错地被市长接见,上了当地的报纸新闻;还是到后来见到了与格瓦拉当年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听他回忆格瓦拉当年种种事迹;这都好似冥冥之中,开启了一扇通往他们之间心灵的大门。

  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之地,我很幸运,找到了它,希望你们也能找到。”

  他的人生虽不可复制,但读完这本书,对于一个精神上有些追求的人来说,或许有一些正能量的作用。

读《回家》有感3

  12年末还是13年初才认识的小鹏,那是因为那本书《背包十年》。当时为了去西藏,把基本上自己能找到的有关旅行的书都看了,像《不去会死》、《迟到的间隔年》、《文化苦旅》、《旅行的艺术》、《走吧,张小砚》等等等,包括小鹏的'另外两本《我把欧洲塞进背包》《莲花之上》,那时羡慕那样的人生,羡慕那样的生活,觉得那才是青春,那才有意义,后来出去玩了一个多月,也明白,那样的生活不能一辈子过,只能在朝九晚五的正常生活里偶尔体会一次,也知道在路上那是一种状态,需要自己去寻找,可是内心的平静,对于我们二十多岁的是否该过早的追寻?仍然是一个问号。

  我也喜欢旅行,喜欢看花花世界,看它的美,看它的惆。有时低落,想想世界这么美好,我还没看呢,抬起头,努力奋斗,好让自己能有能力看这个世界,那似乎是一个动力,也激励着我锻炼身体,为了能尽可能的踏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小鹏的这本书,表面上记录着他追寻《摩托日记》里格瓦拉的脚步,实际上却是追寻内心平静的过程。每个人似乎都想要追寻内心的平静,也许对他那个年纪应该,可有时候我会想,对于我是否该如此?可是,回头一想,没几年也要步入三十,难道那是三十岁之后才要追寻的?我不知道。

  回家?什么时候能够理解?什么时候才能够感悟?

  梦想?别人总是告诉你要有梦想,可是却不知道该如何有梦想;别人总是说要做自己喜欢的做的事,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事;别人总是说要坚持,可是连走哪里都不知道,谈何坚持。生活告诉你,要自己摸索,你才能体会别人说的,不急,是你所能安慰自己的。

读《回家》有感4

  那一刻,书上的熊猫伤痕累累,是我难受;那一刻,猎人的贪婪使我恨之入骨;那一刻,熊猫母子团圆使我欣喜若狂;那一刻,孤儿的爱心让我称赞;那一刻,我将书盖上,情不自禁地激动……

  熊猫可是中国的国宝、一级保护动物。居然有两个偷猎者狼狈为奸要偷猎。真是太可耻了。我觉得应该抓去判刑。我义愤填膺地想,把他们天诛地灭都不算狠。

  那个不幸的孤儿,父母被大火烧死,偷猎者老陈收养了他,这点是值得赞赏,说明老陈还是有爱心的。可是动物也有生命啊,为什么对它们爱心就丧失了呢?

  现在世界上有许多濒临灭绝的动物,动物保护协会说它们很稀有,要保护。可是越是稀有,偷猎者越要猎,这样更能满足他们贪婪的欲望,贪婪得竟无视法律。这样只会加速稀有动物的灭绝。所以说偷猎者可耻。

  现在的人,保护动物的.意识不强,欣慰的是,书上的孩子爱护动物。把它救来后,为了让他吃东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当成了好朋友;临别前甚至泪眼朦胧。许多大人不如他。

  全世界的人们,让我们向这位孩子学习,一起保护稀有动物吧!

读《回家》有感5

  开学已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了,这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崔教授撰写的《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一文,感慨万千。回想自己上班这八年的经历,感觉崔教授的文字就像是和我们在交谈一样,仔细地思考一下,现在有多少教师的教学正处在“出家”或“离家”的状态,正如崔教授所说我们都应积极探讨,教学之“家”在何处,如何让“出家”“离家”的教学“回家”,以回应教学变革的“深化”。我也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每一位教师都要知道教学的家在何处?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总感觉只要把课讲好,把学生教好就可以了,其实不然,看望这篇文章之后,我知道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清晰的目标意味着不知道“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表述,也就意味着难以把握“教什么”“怎么教”的方向。要从心里明确教学的“老家”就是国家课程标准,教师理所当然要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所以虽然我的手里早就有了课程标准,但是翻看的时间却不多,所以以后备课时还要多翻看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二、每一位教师都要清楚自己的教学现在何处?是“出家”还是“离家”?要知道教学的“出家”,就是指无目标导向的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穿溜冰鞋”的课;所谓教学的“离家”是指偏离目标的教学,即我们常说的那种“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或者不受目标制约的“深挖洞,广积粮”之类的课。仔细想想,我在教学的时候,这两种情况都遇见过,现在想想,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没有把课备好,备课时脱离了课程标准没有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三、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及时回家呢?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在备课过程中首先一定要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其次,在目标体系的基础上仔细研究课程标准,结合课本,并研究学生的特点,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接着,就是最重要的部分了,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及在授课过程中在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才能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最后,布置基于目标检测的有效作业。现在要为学生减负,那么作业的设计一定要合理科学,不能一味地求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扣课标,进行有效作业的布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仔细阅读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备出高效的课,营造出高效的课堂。让自己的教学“回家”。

读《回家》有感6

  昨天的时候,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回家》。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中学生,家里很穷,他只有星期六才能回家。那时候乘车要一毛两分钱。到了星期六,他高兴地乘着车回家了。爸爸说:“我们家里很穷,乘一次汽车都要一毛两分钱,如果乘两次就要两毛四分钱,所以你以后还是不要回家了。”过了几个星期,他十分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了,就跑了回去。妈妈说:“这样还是不行啊,平常你可以半年穿破一双鞋,如果你一直跑回家,几天就得穿破一双鞋了。”过了很久,他实在太想家了,就光着脚回来的,忍不住流了眼泪。后来他长大了,做了一名警察。因为工作很忙,为了给祖国作贡献,他就不能经常回家了。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知道了以前的人生活是多么艰苦,现在我们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天堂。所以我们要节约每一分钟,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养成一个节约的`好习惯。珍惜资源,不浪费,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读《回家》有感7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每一次远行,我们都被家所牵扯着,如同风筝,飞的再高再远最后还是会回到线轴的那一方。

  从23岁到35岁,背包客小鹏12年的行走,在各个大陆上留下了诸多足迹。旅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旅行的意义到底什么呢?我想这大概是需要在行走中寻找答案。

  35岁,踏上南美大陆,重走格瓦拉的《摩托日记》之路。一开始并不顺利,44小时的飞机之旅,然后的36小时不是在领事馆便是在去领事馆的路上。极为重要的秘鲁签证迟迟无法办下来。秘鲁大使馆人员倒是亲切和蔼,可惜的是中国同胞冷漠而不肯帮忙。如同歌剧《小丑出场》,人生嘛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希望总是悄然来临,本来放弃《摩托日记》之路的`小鹏,终于在好友帮助下,拿到了签证,才终于踏上了计划中的旅程。

  旅途中总是有着各种意外,也能巧遇各种美好,无论是美景或是美好的事情。亲临球场的,虽然被警告拿在手中的东西可能都有失去的危险,但依然不影响观看赛事的疯狂与激动。如与市长合影,却上了报纸,与格瓦拉曾经的经历意外重合。这场旅行追逐着梦想与自由,追寻着旅行的终极状态,追逐着内心的平静。当一场旅行,不再是为了某个漂亮的风景,不再是为了仅仅走过,不再是为了跟风的我就是想出去走走。这场旅行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这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对世界不同文化与内涵的了解,让思想世界更为广阔,更多元,有更多选择;这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心灵的洗礼,内心的平静,丢掉对自己的愤怒,丢掉生活中颓废,重拾梦想;在旅行中重拾对生活的激情,世界那么广阔,那么多的可能,那么多的变化与选择,为什么却甘于堕落,甘于平凡,还不曾冒险便让让自己输在起点。

  最重要的是回家,人年轻的时候就要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而一次远行都是在回家的路上。

读《回家》有感8

  花四个晚上看完小鹏的新书《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本来想发个微博,或写条朋友圈。后来发现很多情绪和表达,140个字无法概括。而严格说来这也不算一个书评,只是想用这些简单的文字——欢迎彼得潘回家!

  在《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最后部分,小鹏给父母和自己分别写了长信。前者像兑现承诺以心安,后者则是回望来路,与内心的“彼得潘”对话。

  他说:

  “23岁。毕业旅行选择了阳朔,那是人生中第一次当背包客;

  24岁。那天买好一张南下的火车票……新的旅程即将展开;

  25岁,躺在留学生公寓的单人床上,手捧最新版的欧洲LP,想象着卢浮宫、比萨斜塔、新天鹅堡,彻夜难眠;

  26岁,留学回国后来到北京,生活动荡穷困到舍不得吃肯德基,攒下的钱都用在路上,借住在大学同学的宿舍;

  27岁,在一档旅游节目当实习生,因为和旅行沾边,想,这差事真好。然后节目组缩减编制,不得不离开;

  28岁,一个人去西藏。和驴友包车走青藏线,夜宿海拔5000米,呕吐、高反,想到死亡;

  29岁,去印度旅行一个月。春节前夕,倍感孤独,发现原来孤独是自由的另一个名字;

  30岁,在黑暗中摸石头过河,看不清未来的方向;

  31岁,花开结果。世界以最实际的方式敞开怀抱,迎接一个中国年轻旅人的视角,这是个好时代;

  32岁,写了《背包十年》。紧张的双手攥拳,对自己说:加油!加油!加油!

  33岁,旅行清单上的项目已经被勾掉七七八八,旅行变得可以说走就走;

  34岁,顺风顺水,却心高气傲。自我反省后,决定重新上路。

  35岁,来到向往已久的南美大陆,伴随思考,重走了格瓦拉《摩托日记》中的道路,从青年时代,直至他的一生。告别南美时,发现已经没有什么目的地,能激发出曾经的冲动,这条长路到了终点。

  回望来路,最值得骄傲的并不是去过多少国家,见过多少风景,而是当每次面对人生难题,需要作出抉择的时刻,都听从——且只听从——内心深处的声音。虽然并没有活成父母期望的样子,没有活成社会规定的样子,而只是活出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自己,即使磕磕绊绊,即使错误百出,即使头破血流,都可以无怨无悔。”

  23岁到35岁,12年间,小鹏这个现实世界的“彼得潘”,揣着对世界与生活的好奇,在自己设定的“永无岛”上历险,阅青葱美好、看星辰大海,观落寞繁华、望太阳之光,把旅行的路走到极致。这12年时间,彼得潘却好像在不知不觉中也有了温蒂式的温暖结局。他把脚下的千山万水,途径的大山大河,从南美归来的仆仆风尘,最终走成了一条回家的路。远行与冒险的绚烂,被他撰写成《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这本书里温暖。彼得潘令人羡慕,但现在我真的更喜欢温蒂。真的`为彼得潘能飞翔也能回家暗自高兴。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说我自私,可我真的就是这么想,我希望彼得潘是有家的孩子。

  初识小鹏是在很久以前,峨眉山脚下匆匆邂逅。我们一起吃饭时,他说要再回山上的寺院吃斋小住,并问起什么样的玉佛适合女性,要给妈妈求一个。那次之后,又有过几次短暂相遇,却也谈不上太熟识。他顺遂耀眼,散发光芒,身边总聚拢着许多人。而我并不是善于追逐的人,更多是站在远处,看他不停飞来飞去,仿佛践行与这世界早有的无数约定,忙碌又快乐。我想,果然是彼得潘,无拘无束、热爱自由,热爱飞,热爱未知新奇的冒险。

  后来,觉察到他的脚步逐渐放慢。在束河过起半定居生活,又有一天,看到他几乎倾尽全力盖起个叫“背包十年青年公园”的“窝”。好几次看到他发微博和朋友圈,那个“窝”成为许多年轻人的乌托邦,他们在里面肆意笑着闹着、也一言不发躺着、大家在一起唱歌喝酒摇晃着。我想,可真好啊,在这里提梦想大概是不会被嘲笑的,你说你想去月球,也会有人真诚击掌,并预祝成功吧!那些年轻人举着酒杯,拿着烤肉,笑脸晃得人睁不开眼。不禁联想到自己,20岁时是不敢随便和陌生人奢谈理想的,什么要去南极看冰川,骑车去珠峰转转,徒步环游中国……好多想法要么直接去做,要么就烂在心里,否则别人一定会说,你吹牛逼吧你!所以,你能理解我看到小鹏分享那一切时,在心里小小的羡慕,小小的激动吗?!

  我受邀去过一次小鹏在北京的家,是一个都市里普通的单元房,看上去他并不热爱那里。作为从他那里汲取过勇气与养分的人,我也偶尔会用庸俗的心态,替他担心。童话里,彼得潘一直在飞,现实中,人终归会累。温蒂累了可以回家,彼得潘累了呢,小鹏,你累了呢?!或许是真的——心安之处便是家,小鹏最后把家安在丽江束河,那个植入了他梦想的地方想必令他心安,令他笃定地写下“漫漫长途,终有归期”的句子。所以,你也能理解我看到小鹏在束河安家后的小小的心安吗?!

  少年时的阳光明媚总会结束,生活与梦想的碰撞剧烈而激荡。十二年的过往一定会在他身上留下痕迹,无所谓好坏高下,那是不同的风景与心情。花四个晚上看完《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有碎碎念,有思考与反省,有旅途中的彷徨与狗屎运,也透露出许多为人儿女的感恩……而我大概是老了,看书时情绪和感动常常持续不褪,而故事与经历很快就模糊。最后一晚,合上书的一刻,书里提及的旅途故事、人名、地名已经不复确凿,但摩托车上张开双臂的切,在尘嚣长路上身后腾起的黄土,拉丁风情的乐音与吉他,还有书里花白头发的奥兰多谈及的那些小细节……电影书籍,新的旧的,动态静态,在脑海不由自主混搭叠加,大概是想忘也难忘了。

  感谢小鹏吧,感谢他愿意书写这些现实生活外的世界,它们曾给予我些许能量,让我知道还有诗和远方,让我存有一丁点梦和想象,也让我努力成为自己目前的模样。最后,如果有幸,这些散碎的文字能被他看到,我还希望告诉他:“亲爱的,感谢你远行,欢迎你回家!”

读《回家》有感9

  “回家”一词在我们耳中听过了许多次,在嘴巴里也说过多次,但是我们有没有真正体会到这样一句话对一位叫海子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吗?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这篇感动人心的文章《回家》吧!

  《回家》一文中,主要讲了:海子家里很穷,每到星期六他都会坐着公共汽车回家看望父母亲,但因为种种的原因都让海子不要回家在学校留宿,但是海子没有放弃回赤家的欲望,而是利用各种方法或途径来回家。有一年海子很想回家看父母,因为没有钱坐公共汽车,而在冰天雪地中着双脚回家,他的.父母们看了,开心地哭了出来,因为他们知道儿子变乖了会回来看望父母了。

  在现实的生活中,不会比以前的交通.经济问题而被障碍去看望父母亲的一颗会的心。像海子一样,他为了看父母而赤着双脚,在冰天雪地的天气中跑回家,无论流着鲜红的血,还是把双脚冻成了又红又肿的脚,他也不惜代价去看望一直以来养育自己的父母。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海子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有一颗一直孝顺的心。

  最后,让我们从想在起孝顺自己的父母亲们吧!

读《回家》有感10

  关于美洲大陆,首先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巴拿马运河和亚马逊丛林,这是从地理上来说,从历史上来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玛雅文明,为此我还特意买了本名叫《玛雅文明》的书来看。虽然从许多书或电视节目里了解了不少关于美洲大陆的知识,但是更系统、完整地知道了关于美洲大陆的人文地理状况,则是从《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这本书里获得的。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的作者小鹏是位职业旅行者,有十多年的旅行经验,出版了包括这本《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共计五本的旅行书籍,把他旅行十几年来所看、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给将要旅行的`人提供自己的经验和见识,让不能去旅行的人从书上领略一番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这本《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是作者追寻他的偶像前古巴领导人格拉瓦所著的《摩托日记》里的路线所做的美洲之旅,虽然旅途中麻烦不断,状况频出,作者凭着自己内心的信念还是完成了这次寻找格拉瓦的旅行。作者在文中明确表示,虽然明面上这次美洲之旅是重走格拉瓦的摩托之旅,但更加是作者寻觅内心的自我、如何获得内心平静的过程。我对书中美洲各国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知识都很好奇,但更多思考的是作者在旅途中的一些关于旅行、读书和自我认识等等的自我反思。

  作者在书中说他这次旅行真是把读书和行路都做到极致,陆地行程超过一万公里,而阅读文字也超百万,因此他想到了读书与行路孰轻孰重的问题。作者认为:“读书与行路就象助推我们前进的两枚火箭推进器,第一级目标是认识世界,第二级目标是认识自己。”通过此次旅行,作者体会出了:“自我认知程度越高的人,内心也越发平静,不过对任何人来说,自我认知永远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因为世界在变,人也在变,唯有变化才是永恒。因而读书永无止境,行路也永无止境。”由此可见,古人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形容开拓人们的眼界和增强对世界的认知程度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本书最后,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悟,给了年轻人一个忠告:“我终于明白,旅行的终极状态不再是沸腾,而是平静,不再是远行,而是回家。人应该趁着年轻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有梦想的朋友,坚定地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只要你信心足够,耐心足够,你的梦想就会实现,《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的作者已经用自身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读《回家》有感11

  读了《常回家看看》,我心中涌出了许多爱的浓血;脑中像幻灯片一样把爱的记忆浮现出来;眼中落下一颗颗珍珠般大的感动水珠。

  《常回家看看》写了作者回到奶奶家,和奶奶一起谈谈话,在奶奶的帐本里,作者才知道奶奶多么渴望自己的儿女能少挣点儿钱,带着孙子孙女,常回家看看,吃顿饭,一起聊聊天。

  因此,我感悟到:每个老人家都像小孩一般,让家人疼爱、关心,不想孤单。

  如果我早几年读到这篇文章该有多好啊!几年前,由于四个舅舅十分疼爱我和弟弟,并且四舅是书记,能够方便让我们一家上广州生活。四个舅舅就问我和弟弟喜欢不喜欢,“好!”我和弟弟异口同声回答,奶奶听了,刚才的笑容就像闪电一样马上收回了,我们根本不懂得奶奶的.心。 几个月后,我们离开了奶奶,来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花都。每当父亲打电话回去时,总听到奶奶的牵挂的哭声,又回想到奶奶和我们的快乐时光,恨不得抽自己俩耳光。

  奶奶,对不起!我会抽空回家的。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读《回家》有感12

  来自刘倩的一篇回家!她写的是,回家后,看到家里空无一人,很是失望,最后,是她自己给自己创造了回家的温暖!

  让我感触很深吧!这几天,经常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或许不是很乱,但是,在有洁癖的妈妈的眼里,那很乱吧~因此,难免心情会不好!

  看不见妈妈的时候,心情会失落落的,但是,看见她的时候,却又没有了亲切感!我想,是妈妈的错吧!我认为她不应该将坏心情带到这个家里,我认为她不应该那样对孩子冷淡!但是,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想,是我错了!

  是我错了吧!一整天地在家里,但是,却不曾好好地收拾一下我们的家,让得她感到累了!从而,才会然他没有回家的感觉,导致最近几天的他一直心情不好吧!或许就是这样吧!

  是的,有的时候,我是自私了!每次都只想到了自己,每次都认为是他人的错,每次都认为他人的责任更大!我以为!一直以来,我以为,家,是由家长构成的,是由父母构成的,如果父母好了,那么这个家就好了!现在的自己才知道,其实并非如此!

  家,是家庭成员的努力的结果,应该每个人都努力,应该由每个人来构成的!那才叫做真正的家,那才叫温暖的家!行吗?

  是的!从现在开始,我想,我会醒悟更多的,从一直以来认为温暖的'家应该由家长来打造,但是,现在,我懂了,其实,这个温暖的家,也需要我的帮助,这个温暖的家,也需要我来打造!我应该让母亲感到回家的温暖,而不是让母亲回家来帮自己打造温暖的家!她,已经够累了!因此,我更应该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小情人!

  家,你我他,都是需要打造的!温暖的家的打造,需要你我他的每一分力量!

读《回家》有感13

  在作者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哥在离家20多公里的地方上中学,大哥每周回一次家,车费是四角钱,娘为了剩下着四角钱,对大哥说:“你还是放长假再回来吧。”过了一周,大哥又回来了。父亲一话不说,烘着大哥的衣服,只是责备的看着大哥,大哥说:“爹,我没乘车,我是走路回来的。”

  大哥从此都走路回家,有一天,母亲说:“大强,胶鞋比以前贵多了,还是放长假回来吧。”有一个周末,我们吃完晚饭,大哥回来了,手上提着一双鞋:“娘,我是光着脚走回来的`。”

  什么也阻挡不了大哥回家的脚步,没有车票钱,就走路回家,路上会磨损鞋子,就光着脚,20里路很长,但长不过哥哥的思乡之情;大雪纷飞的雪地很冷,但阻挡不了大哥回家的那颗火热的心。父母看着归来的大哥流下了热泪,这泪水里,有心疼,有责备,有高兴,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

  长大了,参军了,生活变好了,人口也多了但大哥对家的牵挂没有变,忙了,不能常回家看看,就亲自买了很多好吃的,让父母享受天伦之 乐,现在,这种孝顺的儿女又有多少,小的时候就当上了“小皇帝”和“小公主”,上幼儿园时就要全家出动,爷爷拿玩具,奶奶拿糕点,爸爸开车,妈妈抱儿子,好像父母成了他的孩子一样孝顺他,生活方面根本是个弱智儿童。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每当想起这首常回家看看,我就会问回家看看了吗?

读《回家》有感14

  有一天,当我鼓起勇气触碰我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我感到有一种归属的温暖从指间涌向我疲惫的心脏,捆绑心灵的羁绊成了柔软的、湿润的、无法自制的泪水,我听到有一种久违的幸福发出了声响——我所深爱的家啊……

  ——题记

  记忆被尘封得越久,成了泛黄发霉的老照片,却越是被珍藏在深处。苦难的过去会这样被掩埋,天真的童年遭遇褪色,豪情壮志的时刻回归落寞,难舍难分的情愫也无非被凝固在了原点……站在现在的时间点蓦然回首,却也绝不是仅剩了点成熟的洒脱,始终有一种羁绊牵连在我和一扇门之间,始终矗立在我和一片土地之间,始终周旋在我和一些人的深爱甚至是挚爱的血脉相吸之间。我们总该在这时候微笑着庆幸:我从未离开,我依旧有家可回。

  对故乡对家的情感我从不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不变的爱。懵懂和轻狂,激进和对自由的向往是开出成熟花朵之前的青涩种子。于是,我们年少轻狂的时候暴躁地不堪忍受家的束缚,家的封建和闭塞,那时候火热的心容不下它的瑕疵又或者是单纯渴望着它的改变,它的进步,于是,有恨。我突然想到巴老的文字“那几十年的生活是多么可怕的梦魇!我读着线装书,坐在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人在那里面挣扎,受苦,没有声音,没有幸福,永远做不必要的牺牲品,最后终于得到灭亡的命运,那十几年里面,我已经用眼泪埋葬了不少尸首,我离开旧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阴影,我没有一点留恋。”

  多少人啊,在同样的时代遭遇着一样的家庭,成千上万的“家”积聚成了“国”,连同着积聚着的叛逆的灵魂中压抑已久的仇恨与斗争。于是,从成千上万的“家”里,从静默已久的“国”里,站起来了一群人,苏醒了一群人,沸腾了一群人——他们是在私塾里诵读着沉闷的经文却有新思想迸发的青年,他们是从私塾涌进新式学堂潜心学习西方思想的青年,他们是仇视着封建却深爱着被封建笼罩的家国的青年,他们是在家难国耻当头时在街头高扬手臂用燃烧的心呐喊的青年,他们是被命名为“五四”的青年……

  他们是恨得苦痛,爱得深沉的人啊。

  叫嚣,怒吼,咆哮响彻云霄,穿裂身体的时候眼泪夺眶而出,尚存斗志的人冲上时代炮火的前沿,麻木的人逆来顺受,不堪忍受的人逃离,于是巴老说“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呦!”那些忍住悲痛,用眼泪和叹息吊唁被旧礼教所掩埋的尸首的意志清醒的人,他们恨得撕心裂肺了,他们恨得筋疲力尽了——不愿意再痴痴地向高墙阴影中的四角天空仰望了,更何况现在望到的不是纸鸢而是炮火;不愿意再痴痴地继续等待着成为下一个被礼教毒害的命运了,更何况是死于腐朽,化为腐朽。他们,恨得苦痛。

  然而,当我们不得不重新提及这个“家国”曾经黑暗的过去的时候,闭眼所能记起的却是鲜亮的颜色,亮得刺眼,亮得把黑暗照射得无处可躲——集结在战线前沿用身躯与敌人搏斗的生命,迸溅出鲜红色的温热液体,晕染了残破的旗帜,可它却飘扬了起来;它沿着中国的大江大河的水奔腾,渗进了土壤的底层,忠爱的情流遍了中国啊,刻进了中国的脊髓!炮火中的匍匐,守卫时的挺立还有阵亡倒下时与国土的最后一个深情一吻……这是苦难时代里千姿百态的爱啊,爱得有迹可寻,爱得深沉。

  要用多少时间才能把沸腾的.年代冷却,使之温和,使之恢复平静?要用多少时间沉淀下无可奈何的恨,仅留下由深爱变为挚爱的单纯?要用多少时间,才能重建一个心目中向往以久的“家”,然后转而用更加开阔的胸怀接受她,用更加理解的心态对待她,用更加睿智内敛的方式爱她?

  有一天,牺牲的人的灵魂安睡了,活着的人回来了,提起了审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勇气,感受着归属感从触摸破壁墙垣的指尖涌向疲惫的心脏,捆绑心灵的思念的羁绊化为柔软的,湿润的,无法自制的泪水,然后听到有一种久违的幸福发出了声响——我所深爱的家啊,“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读《回家》有感15

  暑假里,我读了很多课外书,有《一只猎雕的遭遇》、《老虎哈雷》、《白象家族》……其中,最使我受益匪浅的是《十岁的我自己回家》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不仅学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享受了阅读的快乐,获得了心灵的体验。

  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隐藏着一个个智慧的小精灵,在不经意间拨动了我的心弦,带给我新鲜的感受。其中,我最喜欢“付出是快乐的”这一系列文章。

  《上将与下士》尤其让我的心灵震撼不已。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发生在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身上的一个故事。一天,他独自走出军营,没有一个士兵认识他。这时,他看见一个下士指挥士兵们抬着巨大的石块要放到指定的位置,可是,士兵们的力气几乎用尽,那个下士也没有伸出手帮一把。就在石块要滚落下来的.时候,华盛顿疾步跑上前,用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由于援助及时,石块终于放到位置上。当华盛顿问下士为什么光喊不帮忙的时候,那位下士鼻孔朝天,傲慢地答道:“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当下士看到露出军服,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华盛顿本人时,是多么的羞愧。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比付出更快乐的,因为付出不需要军衔。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在学校里的一件事。那时,我担任的是小组长,需要负责收发我们小组的作业本。有时,我会急躁地大喊:“快快快,还有谁,快点给我把本子交过来。”有时为了尽快发完本子,我会把本子朝着目的地“飞过去”,惹得大伙儿怨声载道,而我自己也感觉不好受。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不是和那位下士一样么。作为组长,对于作业交得慢的同学,我完全可以走下位置,给予关心和帮助。发作业本的时候,我完全可以好好地将本子发到同学的位置上。

  有能力帮助大家是一种最大的幸福,我们每个人哪怕是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个世界增添多少美好和欢乐呀!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么: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读《回家》有感】相关文章:

读《我把精灵带回家》有感(通用12篇)08-31

回家的作文05-24

回家的作文05-25

回家作文05-29

回家了作文06-12

回家的路上作文05-25

关于回家作文03-12

回家的感觉真好03-14

关于回家的作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