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

时间:2022-10-29 04:58:05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通用6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通用6篇)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1

  我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曾经也经历过传统的中国教育,十二年寒窗苦读只为高考,最近在网上看到高考加工厂毛坦厂中学的纪录片,看的我心惊胆战,就算时光倒流我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些个让我噩梦连连的备战高考的日子。

  我和本书中主角之一金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当然这肯定是和我们所在国家的环境和父母的影响有关,这里的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教育体制以及一切有可能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和金不同,我从小就被老师和父母安了个“帽子”—脑子不聪明,肯干。我不曾想到,这个观点影响了我十几年,学生时代每当我遇到学不好的科目我都对自己说:“我不聪明,就不要指望做数学试卷上最后几道题,我只要多花点时间把基础题做好就行”,就这样,高考的数学试卷上,我连最后三大题的第二小题看都没看,因为我已经惯性的认为我肯定会做不好,与其浪费这个时间我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做检查。从小我就没有探索新事物的欲望,我从来没有因为能和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探讨和交流而兴奋,与金相比,我怕的就是在众人面前说出自己标新立异的观点以及对新事物的提问,更不用说参加各种挑战性的竞赛或者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现在的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初老师和父母没有一贯的说我不聪明,而是鼓励我去挑战我不擅长的东西,那么今天的我会不会就不是现在的我?当然,现在说这些都已经迟了,我只想说,以后等我有孩子了,我要尽可能的多多鼓励他们尝试一些他们不擅长的东西,多多表扬他们拿手的事情,至少成长的道路上曾经有未某个挑战努力过,而不是像我一样自暴自弃。

  相信有许多国人和我一样都曾吐槽过中国的教育体制,“填鸭式”教育让我们被迫成为一一只只张着嘴等待教师填充各种知识的鸭子,对于这些知识我们是否能消化或者以后是否能用的上,鸭子们不用在意,老师们也不会在意,因为他们明白几年后会有一场名叫高考的战争等着他们不得不消化这些知识。几年前我看到有关中国教育体制和欧美的教育体制对比的文章,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中国的知识点是围绕考试大纲,欧美国家的考试大纲是围绕知识点。关于各国的教育体制我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解读,只是当我在文中读到埃克里在韩国南山中学的所看所感之时,我有太多的同感。韩国和芬兰一样是世界上最聪明孩子的地理分布区之一,他们在国际上获得的教育硕果差不多,而差的多的是,韩国学生为学习付出的时间是芬兰学生的几百倍,当芬兰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韩国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当芬兰学生在排练话剧的时候,韩国学生在参加课外辅导课。仅从这本书里我看到的韩国教育体制和我所经历的中国教育体制是一样的,我们的家长对我们都抱着无限的希望,读书是普通家庭孩子的唯一出路,于是我们身边就出现了一系列疯狂玩彩票的家长,给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不惜重金买学区房,为的就是能让自己的孩子挤进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接着顺其自然的进入最好的`大学,然后就能获得体面且高薪工作的机会。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家长,于是我们都成了教育体制下最无辜的小铁人,我们努力学习,我们将玩耍视为可耻,我们没有自己的时间做感兴趣的事情。每当我看到临近高考的孩子因为考试没考好或升学压力而跳楼结束年轻的生命时,我真的很痛心,因为我曾经也有因为一次模拟考试没有考好就想轻生的念头。我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参加高考而对扭曲了正确的价值观。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应该是最符合当前国情的,毕竟十三亿人口大国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这个看似比较公平的途径来竞争。所以,以后我也会为人母,我希望自己能够理智一点看待孩子的教育。

  “日益丰富的数据从各个学校和国家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孩子们自己也试图告诉这个世界他们的潜力究竟有多大。”教育问题我们个人无法去左右,但我们可以做到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一点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说不定他们会还我们意想不到的奇迹。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2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看了很久,常常看一会,又跳去看其他书籍了。不是这本书不好看,而是,我需要一段时间去思考。教育这个问题,自古以来,每个国家都会存在不一样的问题。“十年寒窗,成败在此一举。”其实,我是不喜欢这样的方式的。

  但看了这一本书之后,我又觉得其实这种方式,也有好的一面。虽凡事无绝对,看到的也未必真实。

  俄克拉荷马州的教育一度想要进行改革,未达到标准的学生不能毕业,但一直未能实施。未能实施的原因基本是来自社会和家长们的压力,他们担心这样的改革会导致过多的学生不能毕业,会伤害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的心灵是很脆弱的,教育不应该去打击学生。美国父母还认为孩子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就是为了拿毕业证,让孩子毕不了业,是不可行的事情。

  相对于美国的教育,芬兰和韩国的教育虽有些不同,但对教育却高度的重视。从教师这个职业的选拔就能看出其中的不同了,若在芬兰担任老师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核,还有为期一年多的实习训练期。在美国则相对简单很多,并非主修教育,学历要求也并不高,通过相对简单的考试就能当上老师。两者对比,明显后者的老师自身的`学术专业知识就存在问题。在美国,有部分人存在这样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胜任教育这份工作不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如果一个老师自己的专业知识就不够扎实,那又如何去教好其他学生呢?

  在波兰,孩子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考试的失利,他们常常总结失利之处,然后改正。而美国的孩子似乎对考试的失利无法释怀,或许成年人也是如此。所以,美国的家长善于鼓励孩子,夸奖孩子。

  一般为人父母之道会被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专制型父母,他们是严格的训导者,说一不二。第二种是宽容型父母,他们溺爱孩子,希望和孩子处于朋友的关系中。第三种是疏忽型父母,他们与孩子的情感疏远,缺乏对孩子的关注。第四种则是权威型父母,这类型的父母是“专制”和“宽容”的结合体,他们既能与孩子们保持友好的关系,又会有清晰明确的限制要求,以及某些毫无商量余地的原则。很显然,芬兰的大部分父母是权威型的父母,往往权威型的父母更能得到孩子的尊重与信任。

  韩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类似,学生们的学习压力都很大,各种辅导班充斥着生活。小学生的书包里总是装满各种教科书、辅导书,我想我长不高,肯定是因为小时候的书包太重了。但就像文中开头部分,我写道,看完这本书,我有另一种看法了。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社会,你没有学历,你就不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虽然学历不是万能的,但它是一个很好的敲门砖,可以让我们初出社会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少走一些弯路。那这样又有什么不好呢?

  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的生活着,奋斗着。想要获取成功,只能靠自己,不要怕失败。如果像大部分美国学生那样,对于难学的数学就放弃学习了,放弃困难的事情,只选择擅长的事情,那我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到哪里。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办法面对失败的心。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到底在哪?哪个国家的教育最好?我想这还是一个未知数,而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们更多的选择,让他们有独立承受的能力,独立抉择的能力。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3

  看到书名里时,我以为这是一本指南书,书里会详尽的告诉我们如何培养一个聪明且优秀的孩子。显然对我封面与封底的文字解读有误,但我也很庆幸这不是一本教育指南书,程序化统一标准的教育孩子,这并不现实。

  关于“聪明”与“优秀”,在教育界对于这两者的定义,我个人认识一直很狭义,甚至大众主流思想很自然将两者与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前程似锦挂钩,这样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亚洲都极其普遍,所以韩国才会有如此成熟的培训机构,因为家长们愿意在这上面支付大把大把的.钞票。相比有学习机器之称的中国学生,我还觉得中国学生比韩国学生幸福,虽然我知道有不少小朋友双休日奔走在各个培训机构之间,学习各种特长或补习功课。但他们在时间上的分配,绝对不会像韩国学生那样一再的被学习挤压,最后变成一块又干又硬的饼干,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关于中国教育,我个人还是持着一种比较乐观的态度,虽然很多声音告诉我们,“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差”,中国学生在某一方面匮乏,并不全然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出了问题,就拿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来说吧,许多学生在未踏入校园前,他们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可能就生生被父母长辈给“扼杀”,所以我一直很纳闷从小不愿意让我触碰任何明火或电器的父母,为什么在我长大后觉得我不会煮饭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呢?他们是否想过,这其中有多少次,在我想去尝试煮饭时,因为他们呵斥,我打消自己动手的念头。

  为何我对中国教育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因为我在教育改革中看到希望,我弟弟妹妹现今在学校学习的方式就与我们当初刻板的学习方式,有极大的不同,至于这种的不同与新的尝试是普遍存在,还是只存在小部分学校中,我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中国教育已经开始在反思,它们想教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与才能。是只会写标准答案的考试机器?还是具有思辩能力的人才?在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大背景下,也许这样的改革果效并不显著,但我相信只要朝着这正确的方向前行,不日便能迎来改革的硕果。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4

  提起国内的教育,总是很失望。尤其是应试教育,落后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填鸭式的古老教育方式,让孩子们的思维都被禁锢了,思想也被压抑了,天性都快被抹杀了。总认为外国的教育才是系统、完善的,总是渴望把孩子送去国外,让他有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但国外的教育体制就很完善吗?我们所见的大多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有幸看到这本书,看到封面就被吸引了。“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能引导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用了两天,通读了这本书。想起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母亲的高度,决定了孩子成长的高度。这句话真的是一针见血。并不是说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孩子的成长高度,而是综合来说。比如前两天热炒的12岁女孩辱骂空乘人员的事件,就充分暴露出她的家长教育的缺失,决定了这个孩子的高度。如果这位家长不加以反省和改正,他的女儿也不会是心胸宽广的人,注定不会有所成就。就像孟母三迁、良驹择木而栖。每个人都想成为优秀的人,但如果连道德品质都不注重,必然无以至千里。

  看了PISA的数据统计,亚洲的应试教育下的孩子,成绩普遍很高的。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成绩与对教育的投入成正比的。而是与贫困无关于投入的资金多少无关。同时也看到了美国教育的宽松程度。毕业考试也是无限次的考,直到合格为止。书中描述的韩国学生的状况,完全和我国的一样,高考似乎是唯一出路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都必须放弃很多自由时间,必须投入到繁重紧张的学习当中去焚膏继晷。而这种科举考试开始于中国7世纪,可见我国学生的压力更大。但美国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糟,他们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整个教育环境松散没有目的。学习内容拖沓繁杂,一个分数可以学习八年,缺乏深度。同时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不高,准入门槛很低。这让我想起了我国教师培育的现状。如果对各种院校不进行专业的评估和考核,现在这种教师队伍混乱现象还是得不到改善。如果准入门槛太高,同时叫停不合格的师范院校,我国学生的总体水平会上一个大档次,而学生的德育素质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现在师德都不完善,怎么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人呢?现在摔倒不敢扶、各种碰瓷、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都说明这个问题越发凸显了。如果再不采取措施,真的是道德之风日下了。

  这一点芬兰做得这么好。老师是全国的尖子生,层层选拔才能进入。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尊师重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虽然我也是师范院校毕业的,但我自认为自身差很多。但我比很多其他的教师还要强很多。这就是我国目前的状况。每所学校都养了很多闲人,还要很多本身师德就很差的人当了班主任或者教授主要科目。更有甚者很多人错字连篇还在教语文,我也只能呵呵了。看着真是心痛,同时又觉得无能为力。只能认真教育自己的孩子了,不至于被不称职的老师所荼毒。芬兰的很多教育改革措施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对于越偏僻越落后的学校,投入越高,师资水平越高。这是大家都想象不到的吧!这对于教育的均衡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比那些空喊口号的改革实施实际多了。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挑战。同时我也不再对美国的教育抱有更多的幻想了。美国教育下的孩子真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而且我也不再希望我的孩子去美国上学了。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5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是一本讨论教育的书。世界上这么多国家的孩子为什么每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差别那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教育好坏怎么评价?初入教育这个领域,凭你是谁都会晕头转向,被这些问题搞晕,本书作者阿曼达李普利通过一个绝佳的视角剖析了教育的问题,展示了各国之所以教育水平呈现千差万别的原因。

  阿曼达切入教育问题的视角是交换生。阿曼达跟踪采访了三个高中交换学生,借助与国际交流机构的渠道,分别探究了韩国、芬兰和波兰的教育政策措施和成果。讨论的结果令人深思。

  第一部分是教育水准评价的问题。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准?肯定是学生的成绩。但是怎样检测成绩?本书作者推荐了PISA考试。这个考试比较客观而真实地评价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以及创造力等等的方方面面,并本别给出结论。在文章进行过程中,一直有PISA考试成绩结合着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进步和孩子们整体能力的提高进行对比,这样PISA考试对教育的评价作用就毋庸置疑了—它虽然不是完美的评价体系,但是现阶段还没有比它更好的体系。以这个评价为基础,就可以探讨各国或者各地教育水平的高低了,然后再结合各种现实状况,探讨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根据PISA成绩,近年来教育水平表现惊艳的应该是芬兰,一直比较高的是韩国,新晋的黑马、上升势头明显的'是波兰。所以阿曼达特地挑选了到这三个国家做交换生的三个美国学生进行跟踪采访。韩国的情形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这个国家学生的分数那么好,完全是整个社会对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崇拜造成的。作者讲到的高考种种,在中国也同样重复,一样一样的。甚至发生的历程也是一样的,在几十年前,人们还很穷的时代,高考并没有这么兴师动众,但这并不是说没有这样的因子在;等到后来人们能吃饱饭,就把大量的收入用于投资到孩子身上,折磨孩子和家庭,因为高考已经成了这个社会的唯一检验标准或者神牌,兼具命运指示牌和图腾柱的作用。这种氛围的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并不是特别大,但是整个社会投入很大,在韩国有年薪400万美元的明星教师!这教师就是补习班的老师。教育产业的资金主流不是公立的学校,而是这些私立的补习班。美国交换生在韩国一开始是好奇和佩服,但是后来却觉得自己绝对无法做到跟韩国学生一样,因为压力太大了!说句实在话,这里面有中国科举制几千年的影响在里面,改变是极难的,而好坏评价也极难。我相信加入PISA评价进入中国,也立刻会有相应的对策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我记得曾经上过新东方的托福班,老师就非常得意地说,不管美国的机构怎么改考试,中国人就是能考高分,只要他改了,中国的老师立刻能找到对策!

  教育成果惊艳的芬兰应该是教育界的理想了—学生有内驱力去学习,而且成绩不错。这个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是政府的认识,政府认识到教育的作用是一种基石的作用,投入不能立即见效。但是即便不能立即见效,也要坚持投入。这种坚持在十年后见效了。其次,是教师考核制度的严格。在芬兰当老师是个非常有保障的工作,不仅政府付给高工资,还有教师公会主张老师的权利,所以当老师不仅实惠而且受尊敬。但是这后面是老师的严格考核制度,老师必须得硕士毕业才有资格去申请,而且要经过审核,不合格的可以当临时老师增加经验,然后再申请。当上老师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还有经常的培训和考核。如此严格的考核制度和高待遇让老师的业务水平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以致于政府在开始对教学规定面面俱到,而现在则放手让老师自己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这里阿曼达将芬兰的国情与美国进行了对比,美国的状况是当老师的门槛太低,只要能教体育就可以当老师,然后这体育老师就可以教数学课!很多时候老师和学生都对数学课心生畏惧,这样怎么教出合格的学生来?我觉得也可以将芬兰的情况与中国进行对比,中国对老师的要求稍低(中学),大学毕业就行,似乎考核到时经常的,但是培训比较少(我不是太了解,但是我知道老师一般教学任务比较重,这种情况下哪有时间培训?)最关键的是待遇低,公立学校的老师待遇是低于培训班老师的。就我所知,很多二三线城市,公立学校的老师往往又是私立学校的老师,自己班上的孩子放学后一定要去自己的补习班再交第二茬学费!中国的问题在于没有整体的想法,走一步算一步,就像李鸿章自嘲的那样,就是一个糊裱匠糊破灯笼,哪里破了就拿纸粘一下。

  再回到芬兰,我觉得芬兰最妙的一招是通过考试学生来验证老师的教育成果。大家可能会觉得哪个国家不都这么做么?芬兰最妙的在于,这个考试是随机挑选学生去进行考试。这样的话,老师对待学生就不存在轻蔑了,反而如果哪个学生掉队了落下了,老师会组团来帮助他。而中国学校里对“落后生”的歧视在芬兰是不存在的!而中国和韩国这种大排名制度会形成一种歧视,对最后几名的学生老师一般都会冷嘲热讽,让其退学或者转校了事,芬兰的“一个都不能少”可是说到做到的,因为老师素质高,绝对不会有踢走差生的事情。总体感觉,中国的教育压力最大的是孩子,而芬兰的教育老师由于素质很高,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压力。对芬兰孩子学习不是没有压力,但是压力的范围是可以接受并恰如其分转化为内驱力的。正如一则禅师公案,禅师回答学僧的提问时说:一辆牛车,你是抽打牛呢?还是抽打车?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想一想了,究竟这压力是全部压在孩子身上呢,还是由老师背负起一部分?

  《全世界最聪明的孩子》这本书不仅对家长教育孩子颇有启发,对于我国的教育官员来说也是很有裨益的。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6

  写这本书的书评的时候战战兢兢的,因为关乎教育的问题,很沉重,这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不敢全部赞同作者的观点,因此,别人看我书评的时候也不一定全部赞同我的观点。姑且先写我自己对于这本书的态度吧。

  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相当细心,甚至于可以用“严谨治学”来形容,整本书的内容都有引经据典,大有出处,光是翻到最后的附录和参考文献的时候我就惊呆了。附录一和二就从217页到250页,整整33页的附录,还有251页到288页,38页内容完全就是文章10章内容的注释。起码作者的这本书完全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向所有的人传达自己的调查结果,这种态度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作者说“我到过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都会抱怨他们的教育体制,这是一个奇怪但普遍的事实”,让我想起来一句话“母校是什么?母校是一个让你又爱又恨的地方。你在学校的时候,你可以天天骂;当你走出这所学校的时候,谁只要一骂你的学校,你立马就跟谁急!”所以,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山,总是那边的高;海,总是那边的宽阔;女人嘛,还是别人的媳妇好看是吗?

  当谈起来教育的时候,对于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似乎总是可以给出很多建议。或者总是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家的,久而久之,孩子总是被父母拿来跟邻居家或者朋友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自卑心理或者骄傲的心理就慢慢膨胀,结果当然就很糟糕。

  下面几个父母的话就是我经常能够听到的话,这就是社会的现状。

  父母A:“你们家的孩子很聪明啊,你看,学习那么好的'啊。”

  父母B:“你们家的孩子才比较厉害呢,除了文化课成绩那么好之外,还弹得一手的好钢琴,真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呢”;

  父母C:“我们家的孩子貌似天生就不聪明呢,就不是一块学习的料,整天就知道瞎鼓捣一些军事模型呢?”(番外话,殊不知他长大以后会在哪方面更成器呢?)

  父母D:“我家孩子从小就喜欢各种手工,所以我们鼓励他自己制作各种东西,也鼓励他拆开各种电器,再自己重新组装回去。虽然他文化课成绩很一般,但是在高中时期他就凸显出来他过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相信这对于他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莫大的帮助”。

  类似于这样的父母对话不胜枚举。

  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能引导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我不禁要对这句话发个问号,因为我们知道的很多,若是不能有限的传达给自己的下一代孩子们,结局又当如何?

  别的暂且不说,李双江和梦鸽,两个才华横溢的人,自然肚子里面的墨水也不会少到哪里去,可是,儿子李天一呢,中学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学校,从小就开始开个人演唱会。然而,他最终活脱脱的是家庭教育的牺牲品。试问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是学校教育的缺失?

  或者另外一个,我自己家庭的例子。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是高中学历,母亲仅仅是初中文化。在他们的意识里面,即使想要给我和姐姐弟弟辅导功课,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所以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姐姐大学毕业,我和弟弟都是硕士毕业,并且在高中期间一直都是周六周末帮父母干农活,没有耽误太多的学习时间,我们知道的就是自己去努力,来改变家庭的落后情况。

  唯一不足,与城市孩子无法比较的就是,我们任何艺术的东西都不懂,所有关于艺术的东西都是自己在大学图书馆摄取而来。

  作者是一位美国人,所以很多观点应该是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来看待的,我们有参考价值,但是不能照搬。

  所以,如果你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未来,那请你来看这本书吧!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世界上最霸气的名言02-21

世界上最经典幸福签名01-27

世界上最浪漫的情话05-27

世界上最幸福的签名01-05

世界上最伤感的句子07-09

世界上最伤心的句子02-07

世界上最伤感的签名02-07

世界上最感人的句子10-21

世界上最香的月饼作文05-15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作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