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

时间:2022-10-06 21:50:36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

  导语:《西方哲学智慧》是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志伟。《西方哲学智慧》内容简介:什么是哲学、智慧的痛苦、思想与思想的对话、“是什么”的问题、科学之科学、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等。下面是小编为您准备的《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供您参阅。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1

  当我回顾过去十年读书的各个历程的时候,这本书,可以算作我的第二本哲学入门读物,另外一本是一本很古老,很红色的《通俗哲学》。

  在那本厚厚的,泛黄的《通俗哲学》中,这本刚撰于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的书向年轻的我展示了它如何在那样一个封闭的意识形态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哲学的起始概念,例如矛盾和统一,局部和整体等最基本的概念,即便是现在,或者我也会推荐入门的读者去找到,读一下这本书——这是一本或可以当作小说一样开心阅读的,浅显易懂的哲学入门。

  而其次就是这本大一些的,薄一些的《西方哲学智慧》。

  说实话,我对于带有教科书性质的书籍从来都是劈头打上负100分,然后再做定夺的,所以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在最新鲜的几天过去以后,都被我拿来垫桌脚或者随意处置,为了舒服我会尽可能把教科书卷来卷去,或者折上大大的折页作为书签标记而毫不在乎。

  然而这本书也是一本教科书。

  哲学很难吗?我觉得不,我甚至觉得,哲学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是每一个人在除了基本生存技能(例如,扫地,搬砖或者当打字员)以外最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而哲学本身,是简单的,它的最基本问题难倒无数大哲,然而贴近于生活的部分,处处可以看到,处处可以摸到,处处可以感受到的部分则异常简单。并且——它关乎每一个人最为宝贵的生命和时间。

  一本哲学书好还是不好,我的判断和其他的书没有不一样的标准,依然是:是否足够简单,让人一眼就能看懂,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道理都是可以足够简单,让人看懂的,除了需要数据支持科学研究。而就在生活之中的哲学,更是每一个人一点即通的东西。

  《西方哲学智慧》就是这样一本书。现在它也开始慢慢泛黄,我依然偶尔拿出来看看,简单几句话,就能让人心潮澎湃,如同一个情真意切的老友,明白到底的和你摆谈一些最简单的东西。

  在这本藏书上,没有一点折痕,除了泛黄的纸张,它的封面依然平展,是我最愿意拿来重复阅读的书之一。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2

  整个假期,都在悉心研读学校发的两本书《中国哲学简史》和《西方哲学智慧》。我从最初的雾里看花到最后的深入思索,我深深被东方哲学的“出世”和“入世”思想所折服,同时被西方哲学家们对人性的追问所震撼。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思想闪烁着哲理的光辉,令我叹服,也引起我对生命的意义的深刻思考。而且他指引我去深层感悟我读的一些作家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希腊德尔斐神庙墙上的铭文,道出了人类的心声。“你是谁?”“人为什么活着?”这些追问象当头棒喝让人振聋发聩。从柏拉图到叔本华,思想家们不停地探索,终于解答出了人生存的本质问题。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生活在比较富庶的家庭,但生性忧郁。他的“生存意志”论集中表现在《作为意志和表象》这本书中。他厌弃传统哲学以理性为凭借的乐观主义,突出强调生命的悲剧性和悲剧意识。叔本华认为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没生命的都是现象,即表象;表象只有当我们感受到的时候才存在。所以才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另一方面,一切表象都有着共同的本质,这就是意志,意志是自在之物,它的客观化就是表象,即现象世界的万事万物;所以又说“世界是我的意志”。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求得生存的意志,它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人一生下来,就受制于生命冲动的摆布。因此可以说,人的全部本质就是生存意志,人就是这种生存意志的外在显现。由于人的一生都要受到生存意志的左右,人就要一刻不停地去实现自己的生存意志,就要不顾一切地去满足自己的生命欲求,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产生痛苦;每一次欲望的满足都不可能持久,并且都是新的欲求的起点。所以,生命的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是无边无际的。人生除痛苦之外没有别的什么目的,不幸是个普遍的法则。人作为一切生物中欲求最多的生物,其痛苦也就达到了顶峰。叔本华还指出,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大基本因素,人生如同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因为人的欲求一旦得到满足而不再追求,空虚和无聊便会立刻袭来。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和无聊呢?叔本华认为通过哲学的沉思,艺术创作和佛教的解脱三种途径达到暂时的解脱。

  叔本华的思想对西方文学和我国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欧美文学方面,如福克纳的《喧哗和骚动》,这本书的书名《喧哗和骚动》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一句台词:人生就是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都没有任何意义,从中可以看出这本书所蕴涵的悲观主义情愫。现代派的另一领军人物非茨杰拉德在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渗透了悲观主义色彩。德国著名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城堡》《审判》都或多或少流露出宿命的色彩。

  而我要谈的是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对我国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代作家的影响。我比较喜欢余华的作品,他的'作品我都一一读过,从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到《活着》,再到《呼喊与细雨》,以及前几年出版的新作《兄弟》。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活着》里的福贵的悲剧人生。他由一个大户人家的少爷变得一贫如洗,再到亲人们相继离去。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整个故事充满了宿命论思想和悲观色彩。

  既然活着有那么多生存压力,有时还要面对生老病死,失业,失恋,亲人去世,种种困惑。现代人充满焦虑。因此抑郁症,自杀率在上升。那么人应该怎样活着?记得高中时代读鲁迅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一句话记忆犹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从地坛里认识的史铁生就是这样的勇士。在文章里流露的思想曲折地印证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彻底地打动了我,我几次热泪盈眶,进而潸然泪下。除了文中洋溢着的对母亲深沉的爱与愧疚让我动容,更让我受到启示的是他对命运的思索,以及对不幸的清醒认识。有些语句堪称生活的真谛。史铁生说“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细想想,多精辟。当命运之神将他在“活的最狂妄的年龄”击倒的时候,他由最初的不甘心,异常暴怒,憎恨命运不公,到后来的平静思索,直至最后用写作撞开了一条通向辉煌的道路。地坛成了史铁生真正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荒芜并不衰败“历尽沧桑在那等了四百多年。”仿佛就是为了等他,为了给他一个平静的地方,为了让他能在这座城市里难得的宁静中去思索自己的命运。“为了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整整十五年,史铁生摇着轮椅在园中沉思,冬夏春秋,四季轮回。他的轮椅印记遍布整个园子。他终于想明白了生死之迷,对自己残疾的坦然接受,及人生的意义。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事实。”史铁生在厄运面前选择的是面对,而不是逃避,是的,他曾经绝望,他诅咒命运将他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痛苦万分,但是通过他的思索,他终于获得解脱,他救赎了自己,超越了苦难,他悟出了人生的本质,对降临到自己身上的苦难也有了深刻的见解。他不虚美,不隐恶,他的思想有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感人力量。“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既然世界上一定要存在着苦难,那么谁去充当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公众度化了佛祖。”他是切肤之痛,因此感人,他是现身说法,因此更动人。

  关于命运的追问,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写了这样一个人:一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但他被埋没了。他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逊而坐了几年牢,出来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个拉板车的工作,样样待遇都不能与别人平等,苦闷到了极点便练习长跑。他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他以为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可以帮他做到这一点。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了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没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他有点怨自己。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群众场面的照片。一个诙谐而真实的故事。命运面前,只有一句话: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了‘诗性的存在’”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是荷塘世界,李乐薇的精神家园是她的空中楼阁,史铁生的精神家园是地坛,你我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呢?你找到了吗?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相关文章: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03-30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05-26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7篇04-05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03-20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04-06

倾听的智慧10-08

智慧的作文03-13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5篇04-06

高塔智慧美文10-06

智慧在路上经典美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