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的导游词

时间:2024-03-13 17:53:35 导游词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清西陵的导游词

  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西陵的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西陵的导游词

清西陵的导游词1

各位朋友:

  大家好!(要表达完整的欢迎词)下面我把清西陵的综合情况首先作一介绍。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到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其间295年(公元1616—1912年),历经12帝。

  历史上,清朝皇帝的陵墓有3处:北陵、东陵和西陵。北陵在辽宁省沈阳市,为清朝入关以前的陵墓(埋葬有努尔哈赤、皇太极)。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911年被推翻,统治全国267年,共有10个皇帝。除宣统溥仪未建陵外,9个皇帝分别葬清东陵(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和清西陵(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

  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地处易县城西15公里永宁山下的丘陵地带,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古城遗址,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南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

  西陵周边近200里,外围原有红、青、白三层界桩,每层之间相距10里,界桩20里为官山(系指西陵界外的皇家园林),不许老百姓涉足。清代为了加强陵区的管理,设立了一套机构,历代皇帝均任命泰宁镇总兵兼西陵大总管大臣统管西陵,委派辅国公、镇国公两个王公并设置东府、西府,作为皇室的代表,专门守陵。

  清西陵陵区周界约100公里。陵区保护范围8300公顷,重点保护面积1842公顷,陵区范围800平方公里。建有4座皇帝陵:泰陵、昌陵、慕陵、崇陵;3座皇后陵: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3座妃陵:泰妃陵、昌妃陵、崇妃陵;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14座陵墓。另有行宫、永福寺两处附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址。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嫔妃,2位王爷,2位公主,6位阿哥等共计80人。

  西陵建筑面积为40.7497万平方米,陵区内矗立着1259间宫殿和单体建筑,122座石建筑,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其建筑形式和规制明显体现着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4座帝陵、3座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嫔妃、王爷为绿色琉璃瓦,公主、阿哥为灰布瓦盖顶。这些古建筑环抱于15000株苍松翠柏之中。永宁山屏立于陵寝之后,易水河流淌在大红门之前,使规模宏大的清西陵更显乾坤聚秀。这些古树避免和减少了外界风沙的侵袭,以及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别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尤其是石雕建筑得以很好的保存。20xx年11月30日,清西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xx年1月11日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景区。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清朝入关在建有清东陵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建清西陵。

  清朝入关后,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陵墓都建在了遵化县的清东陵,他们的后妃也都葬在清东陵,开创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

  雍正皇帝登基后,曾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选定了万年吉地,且此地离顺治、康熙陵墓不远。当时也符合雍正帝的初衷,但经过堪舆大臣(风水大师)的再三相度,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雍正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废掉此陵,在清东陵另外选陵址,但均未找到理想的建陵之地。雍正命怡亲王即他的十三弟胤祥和两江总督高其倬在京城西南一脉山麓往来采卜,到当时的易州境内天平峪(今易县太平峪),发现这里西有云蒙山,北有永宁山,东有丘陵地,南有易水河。他们极力向雍正推荐,称这里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于是自雍正七年(公元1730年)八月十九日开工兴建泰陵。由于雍正帝追求风水,首辟西陵从而打破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驾崩,次年乾隆登基,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3月将父亲雍正葬入西陵。然后又为自己在泰陵附近的太平峪选好了万年吉地,准备死后与父亲葬在一起。后来乾隆考虑到清东陵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应有后代陪伴,又派大臣到清东陵相度,清东陵圣水峪“龙蟠虎踞,星拱云联,允协万年之吉”,乾隆认为这里是绝好的“万年吉地”,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兴工营建陵寝。为兼顾东西两陵区的关系,乾隆提出“嗣后吉地,各以昭穆次序(即辈分之分),在东西两陵界内安葬。”此后乾隆将太平峪赐给儿子嘉庆,乾隆本人在东陵的圣水峪兴建了裕陵,与祖父康熙皇帝相守,嘉庆在西陵兴建了昌陵,与爷爷雍正为伴。

  清朝皇帝在选定万年吉地的时候,十分注重“山脉水法”和“形势理气”,他们把具备了这些自然条件的地域称之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为了把这些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建设得更完美,他们在营建规模宏伟的皇家陵寝时,要在陵区大面积的栽植常青树,弥补青山绿水不能替代的庄严、肃穆气氛。清西陵自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雍正建泰陵开始,到民国四年光绪皇帝的崇陵完工,历时185余年,共栽植松柏等常青树20余万株。这些树木增添了陵寝气氛,美化了西陵环境,同时也寓意了封建帝王渴望江山万代、地久天长的心愿。时过境迁,清王朝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保留下来的15000余株古松与清西陵一起成为祖先保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清西陵树木的栽植纳入了陵寝规制当中,是与陵区建设同步进行的。清政府规定:“陵寝近旁仪行栽种松柏树外,仪行外围添种杂树”。栽种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行栽,神道两旁成排成行生长的古松就属于这一种。一种是海栽,陵寝外围大面积范围内栽种的各种树木多以这种形式栽植。

  清西陵的树木栽植后,清政府派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对树木的管理也有严格的要求。如有丢失和损坏,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轻重不同的处罚,对失职的官员给予降职或革职处分。

  清西陵树木的来源有三种:一是来自涞源县的上老荒。陵寝建成后,皇帝为了绿化陵区,派人奔赴各地挑选树种。使臣来到涞源县上老荒,看到那里树木繁盛,品种优良,回京后启奏皇帝,皇帝当即传下旨意,命使臣们返回上老荒,征集役工和牲蓄,向陵区驮运松树。因为树木都已长大,每头牲畜只能驮运两棵,沿着拒马河、过紫荆关、下十八盘,经过漫长的路程运至西陵陵区。按当时规定,任何百姓不得进入陵区,违者“横走罚,竖走杀”;,但是清政府为了皇家陵寝的“风水”,把这些树木看做是珍贵文物,运树人员和牲畜可以直接进入陵区,人不下跪,马不解铃,并且不惜工本,栽种树木时每个树坑用一斗黄米做肥料,运树人员赏给银两。为求吉祥,将上老荒改名为“上老芳”,把圣旨镌刻在巨石上,将全体村民封为臣民。

  二是陵区内自己培育树苗。陵区自己培养的树株,由于树龄较小又是当地土壤,所以和买来的树木比较,即节省了驮运时间和费用,又容易成活。三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梁鼎芬集资购买树种。光绪皇帝的崇陵建成后,梁鼎芬看到陵区没有树木,既影响风水又不美观,建陵计划中也没有种树的条文,于是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在北京订做了许多瓷瓶,运到西陵。冬季大雪之时,放在崇陵宝顶上面,装满雪水,封上口,写上“崇陵雪水”的字样,运回北京,送给清朝的遗老,让他们收下雪水,拿出钱。他用集资得来的银两购买了树种在西陵陵区栽种,并在崇陵三座门内栽植了18棵云杉,象征十八罗汉为光绪皇帝守陵。

  西陵古松千姿百态,巍为壮观。林海深处,有树干笔直,高耸如云的“巨人松”;丘壑沟谷之间,有扎根石缝,盘根错节,立于奇峰怪石之上的“菩萨松”;有层层叠叠、状似宝塔的“罗汉松”。慕陵龙凤门前有两棵古松,一左一右地矗立在神道两旁,一棵主干挺直、两枝倾斜向上伸展,树叶繁茂呈圆形,宛如亭亭玉立的侍女头顶圆盘迎接客人。另一棵主干前倾,两枝叉开向前伸展,恰似彬彬有礼的老者在迎接客人的到来。昌陵有“盘龙松”,崇妃园寝有“马尾松”,主干粗壮,树叶向下沿地面伸展,恰似马尾,故此得名。泰陵宝顶后有一棵“卧龙松”,足蹬基石,头枕宝城,眼望宝顶,树干曲回似龙身,树梢交错生长似龙爪龙须,像一条卧龙沉睡在暮色陵寝当中。

  经过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原来覆盖西陵陵区800平方公里的古松林,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数量大为减少,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华北平原最大面积的古松林。清西陵是一片绿的世界、绿的海洋,清西陵的古松,绿化了西陵的山水、美化了西陵的环境,将西陵人工建筑的美与自然风光的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交相辉映,将西陵点缀成一幅壮美的画卷。

  清西陵4座帝陵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泰陵、昌陵完整宏伟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慕陵建筑的裁减,崇陵陵寝规模的减小,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妃园寝的光绪皇帝和珍妃的命运,更记录了慈禧太后独霸朝廷、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陵寝工程由于清王朝被推翻而终止,更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结束的实物例证。就保存状况而言,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寝之一。

清西陵的导游词2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您来清西陵观光旅行,我是导游员×××,旅途中您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只管提出来,我愿竭诚为您服务,我们今日的日程是这样为大家安排的:第一观光泰陵,正午到行宫就餐,下午观光崇陵。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最早、规模最大,可谓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期间遗存下来的古建集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应出当时国家的富强以及政局的稳固,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特别考究。

  今世建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视四周,能够看到,北面有绵延不绝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永宁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双侧的东、西华盖山为天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形态庄重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壮丽,有条有理的建筑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贱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与山川相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又显现出古代建筑学家鬼斧神工的高明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威望西蒙德先生所说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约的一条不可以改变的需求道路上向来走究竟,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单独彷徨时有友善的大自然来指引他拜会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真实成为建筑艺术资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特别考究,完好依据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法的需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串南北,主体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尾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序排开。这些建筑都以正确的尺度,适合的体量,斑斓的色彩,灵巧奇妙的手法进行配制和空间组合,使陵园的纪念性、礼法性主题井井有条地睁开其实不停深入。

  石牌楼是泰陵最具特点的建筑之一,泰陵设三架,不论是从数目仍是摆列形式上都独具一格。一架面南、两各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阔的四合院。三架牌楼的大小、规制完好同样,均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卯榫联合而成,每架牌楼高.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所有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个部位还雕有丰富的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活力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拥有价值的建筑之一。

  整个陵区着重对门的办理,门既可作为进出之用,也可截断空间界面。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单檐庑殿顶,看上去朴素、凝重、敦实、庄重,视若腾龙偃卧,镇守陵前。双侧有42华里的风水墙,逶迤延展,包护陵区,愈发显出大红门的威严魄力。

  具服殿独成一院,是供后辈皇帝、后妃来谒陵祭祖时改换衣服的场所,沿续明朝拂座殿而建,殿内有净房,近似于此刻的卫生间,内有绣花墩马桶。此刻为了方便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有一座水冲卫生间。

清西陵的导游词3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清西陵,我是你们的导游**。

  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距北京125公里。是清朝四个皇帝陵、三个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园寝的陵墓群。西陵的陵园建筑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在清西陵8300公顷的保护范围上,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寺福、行宫)。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6位阿哥,共计78人。

  陵区内矗立着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石建筑,其建筑形式和规制明显地体现着封建社会典章制度。四座帝陵、三座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这些古建筑环抱于苍松翠柏之中,在浩瀚的林海中竞相峥嵘。还有五色祥云萦绕的永宁山,绵绵屏立于陵寝之后。八功遥溯灵源的易水河缓缓流淌于大红门之前,更使得清西陵乾坤聚秀,规模宏大,颇具气势。其中规模最大的雍正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在东西两侧。泰陵的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两边苍松翠柏,从南往北分布着40多项大大小小的建筑。第一座建筑物是进入陵区的一座联拱式五孔桥,桥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筑庄重、美观,色彩调和。这三座石坊,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形态生动,被视为西陵建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嘉庆的陵称昌陵。昌陵和泰陵并列,其规模与泰陵不相上下。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传位给他时并为他在泰陵南一公里的'地方,选好陵址。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石板上还带有紫色花纹,光滑耀眼,好像是满堂宝石。大柱包金饰云龙,金碧辉煌。工艺精巧的道光陵称慕陵。慕陵的特点是规模小,没有方城、明楼、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筑,但其工程重量之坚固,则超过泰、昌二陵。整个围墙,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身平齐结实。隆恩殿的建筑工艺精巧,大殿全用金丝楠木,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开殿门,楠木香气扑鼻而来。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有龙,而且檩枋、雀替,也雕上游龙和蟠龙。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崇陵是光绪的陵墓,在泰陵东5公里,是我国现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整个陵区树木茂盛,景色宜人。皇帝居住过的行宫古建筑可接待游人食宿。

  大自然把陵区周围山川河流也都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灵气,清朝末年泰宁镇总兵陈增荣在笔书余暇,雅爱山川秀丽,定出了西陵八景,那就是“荆关紫气”、“拒马奔涛”、“云蒙叠翠”、“奇峰夕照”、“峨嵋晚钟”、“福山捧日”、“华盖烟岚”、“易水寒流”。正是由于这些怡人的自然景色,衬托出了“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才离开父祖,独辟蹊径,在易州境内首辟西陵,以图大清江山万代、岁远天长。 1737年3月2日,乾隆皇帝奉安其父于泰陵地宫。后来,为使东陵和西陵香火永续,乾隆皇帝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以后的皇帝采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分葬于清东陵和清西陵。因此,他首先在清东陵界内的胜水峪建了自己的裕陵与祖父康熙为伴,其子嘉庆在泰陵旁边建了昌陵与祖父雍正相守。遵照这一昭穆之制,道光的陵寝原建于东陵宝华峪,在历经七年建陵大工完竣并葬入孝穆皇后以后,发现地宫内渗水不断,道光只好又在西陵境内选择了一块高平之地,将宝华峪陵寝建筑拆除,到西陵营建陵墓。在隔咸丰、同治两代皇帝后,光绪也将坟墓建在了西陵。如果说西陵的舆地山川均为天造地设自然成趣,那么,从建泰陵到崇陵竣工历时185年之后,又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巧妙结合,“使天人合一”宇宙观在陵寝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正如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所说的那样:“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间平坦开拓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好,游客朋友们,清西陵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清西陵的导游词4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陵区内有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

  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

  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清西陵有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一处环境幽雅、 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在方圆200华里、面积80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从建陵开始,清王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现在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陵区内松柏葱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寝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隐若现,俨然一幅绚丽的山水画。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寝,帝陵4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后陵3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3座,其他陵寝4座(怀王陵、公主陵[1]、阿哥陵、王爷陵等)。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

清西陵的导游词5

  清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后陵三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三座。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

  而今天我们参观的则是雍正的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也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

  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建有帝陵、后陵、妃园寝、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十四座,还有行宫、永福寺两处附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址,品种齐全、布局合理。陵区内保存有古松一万五千余株,这些树不但美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避免外界风沙的侵袭和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别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得以很好地保存。清西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在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2001年1月11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最早、规模最大,堪称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时期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

  当代建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永宁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天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壮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权威西蒙德先生所说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时有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拜谒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真正成为建筑艺术材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穿南北,主体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第排开。这些建筑都以准确的尺度,适宜的体量,斑斓的色彩,灵活巧妙的手法进行配制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不断深化。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泰陵设三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排列形式上都独具一格。一架面南、两各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均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结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个部位还雕有丰富的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具有价值的建筑之一。

  整个陵区注重对门的处理,门既可作为出入之用,也可截断空间界面。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单檐庑殿顶,看上去质朴、凝重、敦实、稳重,视若腾龙偃卧,镇守陵前。两侧有42华里的风水墙,逶迤延展,包护陵区,愈发显出大红门的庄严气派。

  具服殿独成一院,是供后代皇帝、后妃来谒陵祭祖时更换衣服的场所,沿续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内有净房,类似于现在的洗手间,内有绣花墩马桶。而今为了方便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有一座水冲厕所。

  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德的主要建筑之一,俗称大碑楼,建成于1739年,花费白银十三万一千五百两。大碑楼占地5.54亩,高26.05米,四面辟门,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稳中有变,富丽典雅。它座落在方形广场的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12米的华表相衬,使碑楼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四根华表的柱身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呈圆柱形,直径1.5米,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间盘绕柱身扶摇而上,带有呼之欲出的动态感。华表也叫擎天柱,又称墓表。起源于远古时代,初为木质,为纳谏而设,又叫诽谤木。在陵墓神道上设华表,在西汉时期就很流行,是木质华表,石刻华表在东汉时盛行。华表装饰着象征皇权的云龙图纹,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衬托出主体建筑的高大,使其更加宏伟壮观。碑楼内,矗立着两统巨大的石碑,每统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大约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歌功颂德的重要资料。绕过碑楼,是一座七孔石拱桥,这是清西陵四十九座桥梁中最长的,长107米,宽21米。(栏板上是二十四节气望柱头,又称火焰望柱头。柱头上有二十四条阴刻线,代表二十四节气。因为有河才有桥,而河位于田野之中,大地与田野不可分,与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关系,耕种、浇灌都离不开二十四节气。)像这样巨大而完美的石桥在中国是不多见的。它对于建筑物的布局组合起着连接作用,使组合群的层次明显,过渡自然,紧凑而不松散,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走下七孔桥,可见在神路的两侧对称排列着的雕刻精美的石望柱、石狮、石象、石马、武将、文臣等五对石像生。望柱为六角形石柱,柱身雕流云纹饰,底部为六角形的须弥座。在宋代以前,石望柱置于墓道的最前面,为主要建筑,因为明、清陵时石牌坊作为陵墓前主要建筑,所以石望柱退居次要位置,纯属装饰。石像生是设置在陵墓前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来显示死者生前的地位,身份。泰陵原来并未安设石像生,乾隆登基后,认为陵寝不设石像生,与典制不符,想在此泰陵增设石像生,而臣工们(风水大师:高其悼、洪文澜)则坚持:“泰陵甬道,系随山川之形势盘旋修理,如设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齐安设,而甬路转旋之处,必有向背参差之所,则于风水地形,不宜安设”。所以泰陵不设石像生并非违备典制,而是与风水有关。乾隆建议将大红门,龙凤门向南展拓,于是臣工们尊旨赴现场审核了原有计划并向乾隆奏议:“大红门正在龙蟠虎踞之间,护北面随龙升这旺气,纳南面特朝环抱之水,前朝后拱,天心十道,时天造地设之门户,不便展拓向外,况石像生之设,古制未详,无大关典礼之处,似可毋庸添设”。一言九鼎的天子,面对臣工的据理力争,也无可奈何,于是在奏折上批道:“知道了”。此事不了了之。事隔几年,乾隆旧事重提,最终在1748年,大臣拗不过皇帝,在泰陵前安设了五对石像生,这样就失去了龙凤门横陈为底景的依托,而又失去了石像生拱卫迎候于门前,聚巧形而展示的效果。所以泰陵石像生在所有建筑中是一个败笔,但由于臣工们极端负责的态度与皇帝的据理力争,所以也未伤及大雅。

  蜘蛛山是泰陵的案山,据刘敦祯先生讲,此山系人工所为,可这里原有一座小山,又往上放了一些施工中剩下的废料。那么案山在陵区究竟起什么作用呢?因风水讲,无朝案遮拦未免飘散生气,所以案山会使陵区生气发越。通向宝顶的引导大道—神道在里突然拐弯,是因为中国古建筑讲:贵含蓄,忌直接。后面的建筑不能直接尽收眼底,应该慢慢展开,所以当我们漫步于弯弯曲曲的神道上,就好像置身于意向深远的空间环境氛围之中。

  龙凤门是一座雍容华贵的建筑,为庑殿顶火焰式石牌坊柱门,黄色琉璃瓦的看面墙,墙下有宽厚敦实的洁白色须弥座,构成丰富细致,色彩斑澜、华丽富贵的形体,整座龙凤门充满了动势。高低错落的轮廓线,挺拔的石柱上雕刻云板、云墩和蹲龙,横直如矢的大小额坊和顶部火焰宝珠,看面墙上云纹腾龙的花心和岔角牡丹花叶,墙顶蓝绿色三彩斗拱所撑托的金色琉璃庑殿顶等等,都给人以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感受。龙凤门的近形风姿与远视气魄巧妙溶汇,相登相生,出神入化,给人以丰富的视觉艺术感受,不愧是古代哲匠的精心杰作。

清西陵的导游词6

  各位旅客朋友们,在石牌楼东侧,陵区风水墙以外,有一座规制独到,自成系统的陵墓,它就是昭西陵,孝庄文皇后的陵园。

  我们知道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生于1620年,死于1687年,享年75岁。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福临继位后尊其为皇太后。玄烨登极,尊她为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一世历经三朝,辅助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在清朝的成立、稳固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史学家誉为清初优秀的女政治家。

  我们此刻所在的就是孝庄文皇后的陵园——昭西陵了,可是各位可能会好奇,昭西陵为何孤零零地修筑在清东陵陵区以外呢?

  几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着很多传说,此中流传最广的是"太后下嫁"。听说,皇太极死后,年轻的孝庄耐不住宫中的孤独,竟不管太后之尊,下嫁给她的小叔子,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自绝于前夫皇太极,所以不可以附葬昭陵而玷辱先皇的"万年吉地",更因后代天子对其不守妇道痛心疾首,就将其葬在东陵风水墙外,罚其为后辈儿孙看大门,当门卫。

  另一种说法例是有入迷信传说的色彩了。听说当时杠夫抬着孝庄文皇后的棺椁浩浩大荡的从北京出发去往辽宁的昭陵,也就是孝庄文皇后的丈夫皇太极的陵园。在送葬队伍门路遵化清东陵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孝庄皇太后的棺椁忽然加重,136个杠夫居然被生生的压着抬不动,当时负责的官员决定稍作休整后再持续前进。当杠夫歇息完成后再抬棺椁的时候,居然发现孝庄皇太后的棺椁就像长在地里面同样,岿然不动。当时领头人材觉察不对劲,立刻马不停蹄回京报告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听到后一时也委决不下,疲惫不已,便趴在龙案上睡着了。在睡梦中康熙皇帝梦见了自己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此时的孝庄皇太后慈爱的对康熙说:"我今日棺椁着落之处就是我的陵园所在地。"康熙被惊醒后发现是祖母托梦,便命人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侧修筑孝庄文皇后的陵园。

  以上的说法都不一样程度的带有野史传说的色彩,只能当个故事听听,不可以够当成正史来对待。依据满族向来的传统,在丈夫逝世后,嫂子是能够嫁给小叔子的,不过在清朝入关以后收汉文化的影响以后才发生转变,所以,就算是"太后下嫁",也是符合传统的其实不会成为阻挡孝庄太后葬入清东陵的原由;另一方面,就算"太后下嫁"不合礼法,这也是清朝皇室的家丑,俗语说"家丑不行传扬",所以,清朝只会想方想法遮丑,而不是光明磊落的进行处罚,所以以上的说法都没有历史依据。

  那终究孝庄文皇后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侧的真实原由是什么呢?

  依据最近几年来我们查阅的大批历史资料,昭西陵建在风水墙外的'真实原由有3点,第一点是因为孝庄文皇后生前留下的遗言。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临终前,曾面谕康熙帝说:"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另起茔域,不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这给康熙皇帝出了一个难题。为何呢?因为顺治皇帝已经先于孝庄在清东陵的中心地点建筑了孝陵,不论将孝庄葬在陵区以内任何地址,都卑于孝陵,与其辈分不相适合。最后康熙皇帝只得将大红门外东侧定为孝庄的暂时埋葬地,并建筑了暂安奉殿,暂时停放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康熙一世都没有解决孝庄的建陵问题。雍正皇帝即位此后,以为自孝庄文皇后暂何在清东陵大红门外以来,国运鼎盛,皇帝后代繁衍,说明暂安奉殿的确是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将孝庄的棺椁葬入地宫。

  第二,孝庄文皇后是入关从前的皇帝皇太极的皇后,关里关外不是一个系统,将昭西陵建在风水墙以外以示划分;

  第三,大红门东侧地势较高,土质好,并且居于左侧,地点尊贵。后辈儿孙来清东陵谒陵祭祖都要最初拜会这位辈分最高的一国之母。

  以上三点解说才不失历史的公正。而皇太极的陵称昭陵,因孝庄的陵园在昭陵以西,所以称昭西陵。

  与清东陵其余陵园对比较,昭西陵有很多独到之处,一是隆恩殿为重檐庑殿顶式的建筑,这与其余陵园是有区其余。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制中等级最高的,在清东陵中,只有大红门采纳了单檐庑殿顶,其余建筑均采纳的歇山顶或其余级别较低的建制;第二点不一样之处就是昭西陵有内外两道围墙;三是三座门建在大殿前;四是没有马槽沟和各样桥涵。

清西陵的导游词7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

  从建陵开始,清王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现在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陵区内松柏葱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寝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隐若现,俨然一幅绚丽的山水画。

  孝圣皇后的泰东陵坐落在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境内,位于雍正帝的泰陵东北约1公里处的东正峪。泰东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乾隆元年(1736)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务的恒亲王弘晊,内大臣、户部尚书海望向乾隆帝请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宫后,是否给皇太后预留分位?乾隆帝不便作主,转而请示皇太后。皇太后降懿旨:“世宗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于乾隆二年(1737)在东正峪为皇太后营建泰东陵,约于乾隆八年(1743)建成。其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三孔拱券桥一座、东西下马牌、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房各3间、隆恩门一座5间。东西燎炉、东西配殿各5间、重檐大殿一座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陵前左侧是神厨库。库外井亭一座。

清西陵的导游词8

各位旅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到达清西陵,我是你们的导游xx。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距北京5公里。是清朝四个皇帝陵、三个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园寝的陵墓群。西陵的陵园建筑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是我国规模最大、保留最完好、品种最齐备的清朝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园建筑艺术最优秀的代表。在清西陵8300公顷的保护范围上,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14座陵园和两座隶属建筑(永寺福、行宫)。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6位阿哥,合计78人。陵区内耸立着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石建筑,其建筑形式和规制显然地表现着封建社会典章制度。四座帝陵、三座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这些古建筑环绕于苍松翠柏之中,在浩大的林海中竞相峥嵘。还有五色祥云缭绕的永宁山,绵绵屏立于陵园以后。八功遥溯灵源的易水河慢慢流淌于大红门从前,更使得清西陵乾坤聚秀,规模弘大,颇具气概。此中规模最大的雍正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地点,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散布在东西双侧。泰陵的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两边苍松翠柏,从南往北散布着40多项大大小小的建筑。

  第一座建筑物是进入陵区的一座联拱式五孔桥,桥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楼,巍然耸立。牌楼的建筑隆重、雅观,色彩调解。这三座石坊,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形态生动,被视为西陵建筑艺术中拥有代表性的作品。嘉庆的陵称昌陵。昌陵和泰陵并列,其规模与泰陵伯仲之间。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传位给他时并为他在泰陵南一公里的地方,选好陵址。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点,地面铺的是很名贵的黄色花斑石,石板上还带有紫色花纹,圆滑刺眼,仿佛是满堂宝石。大柱包首饰云龙,金碧绚烂。工艺精良的道光陵称慕陵。慕陵的特点是规模小,没有方城、明楼、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筑,但其工程重量之牢固,则超出泰、昌二陵。整个围墙,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身平齐结实。隆恩殿的建筑工艺精良,大殿全用金丝楠木,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翻开殿门,楠木香气扑鼻而来。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有龙,并且檩枋、雀替,也雕上游龙和蟠龙。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

  崇陵是光绪的陵墓,在泰陵东5公里,是我国现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整个陵区树木旺盛,风景宜人。皇帝居住过的行宫古建筑可招待游人食宿。大自然把陵区四周山川河流也都给予了一种特别的灵气,清朝末年泰宁镇总兵陈增荣在笔书空暇,雅爱山川艳丽,定出了西陵八景,那就是"荆关紫气"、"拒马奔涛"、"云蒙叠翠"、"奇峰夕照"、"峨嵋晚钟"、"福山捧日"、"华盖烟岚"、"易水寒流"。正是因为这些怡人的'自然风景,衬托出了"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才走开父祖,独树一帜,在易州境内首辟西陵,以图大清江山万代、岁远天长。 1737年3月2日,乾隆皇帝奉安其父于泰陵地宫。

  此后,为使东陵和西陵香火永续,乾隆皇帝想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法,此后的皇帝采纳"昭穆序次、隔代埋葬"的方式分葬于清东陵和清西陵。所以,他第一在清东陵界内的胜水峪建了自己的裕陵与祖父康熙为伴,其子嘉庆在泰陵旁边建了昌陵与祖父雍正相守。依照这一昭穆之制,道光的陵园原建于东陵宝华峪,在历经七年建陵大工完竣并葬入孝穆皇后此后,发现地宫内渗水不停,道光只能又在西陵境内选择了一块高平之地,将宝华峪陵园建筑拆掉,到西陵修建陵墓。在隔咸丰、同治两代皇帝后,光绪也将墓地建在了西陵。假如说西陵的舆地山川均为神工鬼斧自然成趣,那么,从建泰陵到崇陵完工历时185年以后,又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奇妙联合,"使天人合一"宇宙观在陵园建筑中获得充分表现。正如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所说的那样:"山势自太行来,雄伟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此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间平睁开辟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龙蟠凤翥,积厚流光,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好,旅客朋友们,清西陵就为大家解说到这儿,感谢各位的支持!

清西陵的导游词9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80人。共有陵寝十四座,还在附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清西陵有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在方圆200华里、面积80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从建陵开始,清王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现在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陵区内松柏葱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寝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隐若现,俨然一幅绚丽的山水画。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

【清西陵的导游词】相关文章:

导游词05-13

大明湖导游词导游词10-04

深圳南澳导游词-广东导游词07-26

山东灵岩寺导游词-山东导游词07-26

世界著名遗址导游词_导游词01-29

导游词精选10-05

经典导游词05-19

关于阳江的导游词-广东导游词07-26

广西旅游的导游词-广西导游词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