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导游词

时间:2023-09-10 08:57:31 导游词 投诉 投稿

民居导游词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具有注重口语化、精简凝练、重点突出的特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居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居导游词

民居导游词1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叫xxx,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位于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我们先来看围龙屋,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你们知道围龙屋为什么是圆的吗?因为客家人大多住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拥挤,所以建造了围龙屋。

  围龙屋之所以那么坚固,建造围龙屋的材料也很奇怪。他们在土中掺入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地震颤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真是令人惊奇!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他们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楼里的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各层房屋的用途很统一,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是贮仓,三层以上做卧室,两三百人聚居一楼,井然有序,毫不混乱。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参观。

民居导游词2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外国友人:

  欢迎你们到江西龙南来做客。这就是围屋之王——中国国内目前发现建筑面积最大的龙南关西新围。

  关西新围始建于(1978——1827)嘉庆至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当地的一名商人徐名均修建而成,关西新围是最具有客家建筑特色,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功能最齐全,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围屋。我县总共有376座围屋,在关西新围的周围就有46座大大小小的围屋,所以龙南是客家围屋第一县,镇是客家围屋第一镇。

  围屋具有两个最鲜明的'特性:一是血缘性,住在围屋里的人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二是防御性,围屋的墙体有很多梅花枪眼和炮窗,四角都有高耸的炮楼,针对每一个死角,都能向敌人进行射击。东西两边有门卫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设计处处体现军事防卫的功能。

  围屋总共有2道门:一个是东门,一个是西门。每道门都是三重门,由铁板门,木杠门,铁门构成,由上往下垂直下来,可谓是坚固异常。围门一关,围内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各位游客朋友们,因时间关系,我的解说就到这里,祝愿大家玩的开心,玩得愉快,谢谢!

民居导游词3

各位朋友:

  我们现在已来到沙坝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围屋又是“客家艺术古堡”。在初由龙南县委、县政府和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闻名海内外的“油画村”——深圳大芬村共同打造的文化交流和大芬原创作品的展销基地。基地旨在以艺术熏陶人,以基地培育人,以文化激励人。把沙坝围打造成“客家艺术古堡”是为了将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与高雅的现代艺术有机融合,并让沿海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和文化艺术在内地得以升华。

  沙坝围位于龙南县里仁镇新里村,是栗园围的后裔迁移过来的李氏家族。围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沙坝围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与“客家酒堡”仅一条小河之隔,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围8公里,距龙南县城7公里。距105国道、赣粤高速公路出口、京九铁路龙南站,均在7公里以内,交通非常便捷。

  沙坝围是龙南众多围屋的缩影,占地面积1296平方米,围高三层,高大坚固,壁厚0.6米。整座围屋仅一道大门出入,大门两侧墙壁特别加厚,围墙四角炮楼对称分布,外墙枪眼均匀密布,围内各层房间对称布局,是龙南众多围屋中唯一设有地下通道的围屋,围屋虽小但仍然有着完善的居住和生活功能以及较强的防御功能,是典型的赣南客家民居的代表之一,他与其他客家围屋一样承载了厚重的客家发展史。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已参观了“客家艺术古堡”,祝愿大家玩得开心,但愿客家艺术古堡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民居导游词4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导游——薛xx,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客家民居的独特风景。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与众多圆形转龙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围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其形制接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在市郊东源县仙塘圩镇周围,保留较好的客家民居就达30多座。现这座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的民居是河源围龙屋的典型代表。据记载,它建于乾隆17年(1749年),后经主人复修并扩建后栋,共66间房、24个厅、12个天井,算来这座民居的年龄已有250岁了。仙塘这座围龙屋规模大,结构复杂,布局讲究。

  其中不仅有卧室、澡堂、书房、厨房,而且还有一个四层高的楼阁。来到楼阁,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注意到每一层四壁上都开有小方窗。也许有人产生疑问,这么小的窗口采光不太吝啬了吗?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它主要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嘹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等武器抗击来犯之敌。围龙屋如此设计,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客家南迁入偏僻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一致对外,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建造有防御功能城堡式的住宅。这座民居最让人费解的是有那么多天井,那么多厅。尽管这是一个深宅大院,但经几个天井透进来的光照射,各个角落也明亮许多。厅分上、中、下厅。据说上厅是为老人百年归寿时的停放地;中厅为拜祖、议事的地方。其中,上中下厅之间都用两扇屏风隔开,一般在举行婚礼时,打开下厅屏风,百岁老人归寿时打开两厅屏风。各们朋友你知道?去年中央电视台迎接香港回归所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中前10集许多镜头,就是在这座客家的“大观园“里拍摄的。

  围龙屋不论是圆是方,在建筑上都有其共同特点: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座落有序,布局规整。里面的厅堂、天井为中心设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同居一室,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客家人住宅大都进行了改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家独院的形式,不再建造围龙屋了,因而遗存的围龙屋尤显珍贵。围龙屋的设计与建筑,既有中原古朴的遗风又有南部山区的特色,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和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的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的民居建筑物。如今围龙屋已走出封闭的大山,走向辽阔的世界。它成了一种历史遗迹,一种奇特的景观。围龙屋的精巧结构、奇妙布局以及丰富内涵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看惯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再看看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不仅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同时又增长了知识。

民居导游词5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位于横店康庄路南端,总面积近900亩,是一座集古建筑保护、影视拍摄、观光娱乐、艺术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旅游区。该景区分为“桃花源“与“秦淮河“两大部分,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多彩的艺术品味,是该景区的鲜明特色。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是传统民间建筑的保护基地。散落于广大城乡的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古民居毁于战乱、火灾或风雨侵蚀自然倒塌;近几年来各地在城乡建设中,许多老房子被拆毁。如果不加抢救,这些凝结着传统建筑艺术的古民居将越来越少。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结晶的古代民居的.深沉挚爱以及现代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横店集团创始人、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会长徐文荣先生毅然决定,举集团之力,兴建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对濒临灭绝的古民居进行大抢救,并实行整体拆迁,异地保护,让散落在各地乡野的建筑明珠,拂去蒙受的历史尘埃,重新闪烁出原有的动人光彩。

  目前,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已拆迁和修复明朝、清朝及民国时期的古民居120幢,主要来浙江省、江西省和安徽省各地。这些房屋由于年久失修或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已经严重损坏,有的已经部分倒塌,有的无人看管任凭风雨侵蚀,景区在收购和拆迁过程中,坚持原拆原建,修旧如旧原则,对破损的构件进行修复,并进行整体防腐、防火、防蛀处理,尽可能达到永久性保护之目的。横店保护古代建筑文化的做法,得到了政府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浙江省文物局和金华市文化体育局先后将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列为散落民居易地保护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示范基地“、“中国古民居保护基地“称号。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布局,将散落各地正在消失之中的古民居建筑汇集到一起,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山水园林相结合,将文化旅游与影视拍摄相结合,形成了一个自然古朴、风光独特的大型风景旅游区和影视拍摄基地,既有效地保护了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又延长和充分发挥出了古代民居的独特文化价值和独特作用。

民居导游词6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与众多圆形转龙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围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其形制接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在市郊东源县仙塘圩镇周围,保留较好的客家民居就达30多座。现这座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的民居是河源围龙屋的典型代表。据记载,它建于乾隆17年(1749年),后经主人复修并扩建后栋,共66间房、24个厅、12个天井,算来这座民居的年龄已有250岁了。

  仙塘这座围龙屋规模大,结构复杂,布局讲究。其中不仅有卧室、澡堂、书房、厨房,而且还有一个四层高的楼阁。来到楼阁,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注意到每一层四壁上都开有小方窗。也许有人产生疑问,这么小的窗口采光不太吝啬了吗?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它主要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嘹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等武器抗击来犯之敌。围龙屋如此设计,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客家南迁入偏僻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一致对外,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建造有防御功能城堡式的`住宅。

  这座民居最让人费解的是有那么多天井,那么多厅。尽管这是一个深宅大院,但经几个天井透进来的光照射,各个角落也明亮许多。厅分上、中、下厅。据说上厅是为老人百年归寿时的停放地;中厅为拜祖、议事的地方。其中,上中下厅之间都用两扇屏风隔开,一般在举行婚礼时,打开下厅屏风,百岁老人归寿时打开两厅屏风。各们朋友你知道?去年中央电视台迎接香港回归所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中前10集许多镜头,就是在这座客家的“大观园“里拍摄的

  围龙屋不论是圆是方,在建筑上都有其共同特点: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座落有序,布局规整。里面的厅堂、天井为中心设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同居一室,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客家人住宅大都进行了改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家独院的形式,不再建造围龙屋了,因而遗存的围龙屋尤显珍贵。围龙屋的设计与建筑,既有中原古朴的遗风又有南部山区的特色,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和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的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的民居建筑物。如今围龙屋已走出封闭的大山,走向辽阔的世界。它成了一种历史遗迹,一种奇特的景观。围龙屋的精巧结构、奇妙布局以及丰富内涵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看惯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再看看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不仅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同时又增长了知识。

民居导游词7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们现在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在我们面前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在我面前是一个个营垒式的住宅,这里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呢!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查,惊讶的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不明建筑,或圆或方,经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美方和中国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民居。怎么样,听了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想去了解了解这个“导弹发射基地”呢?那就一起到客家的民居看一看,这里的民居呢,经过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却安然无恙,你一定会大吃一惊,这里墙壁的材料既然是用糯米饭、鸡蛋清、黄土、石灰掺和而成的材料,以竹片、木条做筋骨。这样民居的`房子大多数是三至六层楼,一间间房子是按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客家民居是圆形,认为圆形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它的房屋是按八卦图来分配的。当然,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几个方面可不比我们差。他们

  房屋门前贴的对联可都是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他们房间可不像我们不等分,一间间都像尺子量过一样,大小相等。这体现了客家人不分贫富贵贱的良好品德,两三百人聚居一楼,又热闹,他们都是统一一楼厨房和饭堂,二楼当仓库,三楼以上住人,秩序井然,一点也不乱。

  怎么样!处处都让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美德吧!

民居导游词8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查济古村落,距县城60公里。查济村四面环山,周围有四门(钟秀门、平岭门、巴山门、石门),二塔(青山塔、如松塔)。三水(岑河、许河、石河)合一,穿村而过,跨河架有平桥、拱桥、洞桥若干。有元、明、清三代古民居100余幢。

  查济村原有108座桥梁,100座祠堂、108座庙宇。现尚有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位于村中水郎巷,三层门楼,厅内前檐较低,檐柱楠木质,粗矮浑圆,柱础为覆盘式,无雕琢。明代的“涌清堂”、“进士门”,雕刻细腻,结构精致。查济村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关于它的特色,有诗曰:“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据说古代的查济有一百零八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庙宇,一百零八座桥梁,孝子坊、贞节坊、官宦牌坊十八座。村外钟秀、石门、巴山、平岑四门,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内岑溪、许溪、石溪三条小河穿村而过。现在我们看见的只是陈旧破碎的景象,农妇在溪水中洗衣,狗在巷中慢走,昔日的繁华变成了今日平静的农居生活。

  如今的查济更像一个熟睡的老人,在其苍桑的眉宇间透露出昔日的繁盛。查济是个规模很大的村庄,可是似乎在建村时不曾整体规划过,因此整个村子的布局略显得有些零散。在我看来这个村子像个迷宫一样,数不清的巷子让你不知身在何处,又像这里已经走过了。但查济的巷子又处处相通,七弯八拐终有出口。脚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被踩磨得溜光锃亮,记录着古老的印迹。

  古村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这里的'大部分房子还住人,我们像串门般随意进入居民家中转悠,主人早已习惯,自管自忙活着,多有善意的笑容但并不对我们以特别的关注,这令我们更感自在些。古宅的门框均为花岗石,屋内进深和开间都很大,屋内有“一”字形或“四”字形天井,窗又极少,多在高处,采光通风良好。

  古宅的门坊、墙裙、柱础上、窗棂和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饰。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文人气息。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徽式建筑中的“三雕”,那令人骄傲的飞檐木雕、柱础石雕与高大的门头砖雕,在“二甲祠”里被集中展示。

  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绵延lO里,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尤以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

  古雕、砖雕、木雕在查济随处可见。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结构为多进式,或三进、或四进,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搂廊廓置有“美人靠”;条石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的山墙后面。高出屋顶的山墙既可阻止火势蔓延,又具防盗作用。山墙造型丰富,有云形、弓状、阶梯式等,墙头呈翘首长空的马头状。这些古代民居的外形全是青砖黑瓦,并非是古代查济人没有财力或不具审美意识,明清时期,查济人多在外经商。不乏富商巨贾,且查济文风极盛。查济村周围有四门三塔:钟秀门、平岭门、石门、巴山门;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古朴典雅。这三座塔就是查姓家族为振兴查济文风,而于清嘉庆年间资兴建的。查济人查秉钧、查春如更是清代书画名家。

  那么查济人为什么不把住宅装潢得五彩纷呈呢?原来中国封建社会对色彩的使用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区分。平民百姓,纵使有万贯家私,也绝不允许在住宅上使甩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与装饰。 “堤内损失堤外补”。虽然住宅是统一的青砖黑瓦,但聪明的查济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台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绕每家每户而过;查济河因落差较大,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饱经沧桑的石桥,藤萝缠绕,远望犹如碧玉横架水上,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据说,查济村原有108座桥、108座庙、108座祠堂。

  时至今日,查济村虽历经百年风雨治桑,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存有红搂,天申、灵芝等15座桥和10余座祠堂、庙宇,于其中规模较大的宝公祠、洪公柯、二甲祠中的镏金飞檐、雕粱画栋中不难想见查济村的昔日风貌。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昔日的查济人民。站在这明清古建筑群面前,我们不禁激起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赞叹我们的祖先创建这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勤劳与智慧。

民居导游词9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云南南部属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

  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民居导游词10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人文景观与自然天成的池塘、山坡、小溪、水车、碾房、古桥融为一体,生动再现了旧时江南的江南的绮丽繁华,是古代江南各类影视剧摄的绝佳场景。自开业以来,共有《古宅心慌慌》《白门柳》《仙剑奇侠传》《大宋提刑官》《香粉世家》等百余个剧组进驻景区。陈宝国、巍子、刘晓庆、陈好、王思懿、蒋勤勤、何冰、陈小春、刘亦菲、焦恩俊等众多影视明星纷至沓来,成为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一道亮丽的景观景区。景区内砖雕、石雕木雕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让人叫绝根艺、木雕、竹编以及其它画展览馆令人叹服;影视剧组的拍摄现场群昨荟萃,让您梦想成真,极富江南特色的“古居社戏“为您的横店之旅增添色彩;古风古韵的'古明居避风港,既是您品尝风味小吃的绝佳去处,更是您休憩交流的温馨港湾。如今的明清民居博览城已被列为“金华市散落民居易地保护示范基地“和“浙江省散落民居易地保护实验基地“置身其中,宛如游戈在漫漫历史长河,感悟一段伸手便可触摸的历史。

民居导游词11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一跨进大门,就看见一个镶嵌在一排花架上的大大的“福”字。中间是一个圆圆的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美丽极了。我们首先踏着用方方正正的青石板铺成的路走入星光大道走廊,左旁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画廊,画廊上都有许多影视里的人物的图片。有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郭靖”,有“少林寺传奇”里的方丈,还有“亮剑”里的“李云龙”,还有许多国家领导来横店过的留念照片等等。右边是绿化带向右望,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池。

  池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碧波漾漾,显得格外耀眼,许多小雨儿在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在池与池间有许多小桥相连着,池边有许多亭子,可以供游人在亭上休息片刻,一阵微风吹过,让你觉得格外神清气爽。我们穿过了一座高大的牌坊,来到了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这些民居都是四合院,全是木结构。门和窗门都是从民间搜集来的,经过手工匠的精雕细刻,柱子上那刻着耀武扬威的飞龙和朵朵祥云栩栩如生,古代的能工巧匠手艺真让我们惊叹啊。天井、前厅、后堂、寝室布置得井井有条。每一间屋的门槛都很高,一不小心你就会被绊倒。

  在一个四合院里有徐文荣爷爷的`一些书墨字画之类东西陈列着,都非常珍贵。客厅里还有一张大大的团圆桌,团圆桌平时分成两半各放东西,到了一家人团圆时就合起来吃团圆饭。我们看了神奇的魔术表演和高科技动感4D电影。还观看了正在拍电视剧的场景。游玩了古民居,我知道了一些古代的人和事,知道了古代人们生活的一些场景,同学们,如果你们也想知道,就来古民居玩玩吧!

民居导游词12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叫罗xx,你们可以叫我小罗。很荣幸当今天的导游,我们现在乘坐的旅行车是去河源观赏赣南客家民居,今天的“客家民包含和谅解。

  好的,到了赣南客家民居,希望大家下车时,不要拥挤,让老人和小朋友先下。

  让我来介绍一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也叫围龙屋。它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与众多圆形围龙屋不同的是,河源这里的.围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其形制接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在市郊东源县仙塘圩镇周围,保留较好的客家民居就达30多座。现这座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的民居是河源围龙屋的典型代表。据记载,它建于乾隆(1749年),后经主人复修并扩建后栋,共66间房、24个厅、12个天井,算来这座民居的年龄已有263岁了。

  时间过得飞快,今天的“客家民居一日游”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支持。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再来。再见!

民居导游词13

各位亲爱的游客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旅行的导游xxx,我们今天将去参观客家民居。

  在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下客家民居。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都居住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得是避免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这种房屋。大家谁我手指的方向看一下,这些营垒似的住宅就是客家民居。好,我们下车吧!

  这种房屋用糯米饭和鸡蛋清作粘合剂,在土中掺石灰,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制造而成的。这样夯筑的墙厚1米,高达15米,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建房屋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像橘瓣一样排列。大家来用手敲一敲这房屋,是不是非常坚硬?没错。普通房屋寿命一般在七十、八十年左右,这些客家民居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呢!经受过非常大的打击却还是安然无恙。

  客家民居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每户人家分到低层至高层各一间房,房屋用途惊人的统一: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仓,三层以上做卧室。两三百人聚居一楼,秩序井然,毫不混乱。

  下面我们就进去参观吧。

民居导游词14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与众多圆形转龙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围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其形制接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在市郊东源县仙塘圩镇周围,保留较好的客家民居就达30多座。现这座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的民居是河源围龙屋的典型代表。据记载,它建于乾隆17年(1749年),后经主人复修并扩建后栋,共66间房、24个厅、12个天井,算来这座民居的年龄已有250岁了。

  仙塘这座围龙屋规模大,结构复杂,布局讲究。其中不仅有卧室、澡堂、书房、厨房,而且还有一个四层高的楼阁。来到楼阁,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注意到每一层四壁上都开有小方窗。也许有人产生疑问,这么小的窗口采光不太吝啬了吗?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它主要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嘹望孔、射击孔,便于用xx、xx、弓箭等武器抗击来犯之敌。围龙屋如此设计,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客家南迁入偏僻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一致对外,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建造有防御功能城堡式的住宅。

  这座民居最让人费解的是有那么多天井,那么多厅。尽管这是一个深宅大院,但经几个天井透进来的光照射,各个角落也明亮许多。厅分上、中、下厅。据说上厅是为老人百年归寿时的停放地;中厅为拜祖、议事的地方。其中,上中下厅之间都用两扇屏风隔开,一般在举行婚礼时,打开下厅屏风,百岁老人归寿时打开两厅屏风。各们朋友你知道?去年中央电视台迎接香港回归所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中前10集许多镜头,就是在这座客家的“大观园“里拍摄的围龙屋不论是圆是方,在建筑上都有其共同特点: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座落有序,布局规整。里面的厅堂、天井为中心设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同居一室,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客家人住宅大都进行了改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家独院的形式,不再建造围龙屋了,因而遗存的围龙屋尤显珍贵。围龙屋的设计与建筑,既有中原古朴的遗风又有南部山区的特色,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和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

  的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的民居建筑物。如今围龙屋已走出封闭的大山,走向辽阔的世界。它成了一种历史遗迹,一种奇特的景观。围龙屋的精巧结构、奇妙布局以及丰富内涵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看惯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再看看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不仅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同时又增长了知识。

【民居导游词】相关文章:

横店明清民居导游词01-05

东北民居日记(精选51篇)09-25

山西民居作文范文(精选27篇)11-08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01-15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03-09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05-29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14篇04-19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通用5篇)06-16

深圳南澳导游词-广东导游词12-31

山东灵岩寺导游词-山东导游词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