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读书笔记

时间:2022-11-08 09:01:02 读书笔记 投诉 投稿

经典读书笔记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经典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读书笔记15篇

经典读书笔记1

  沈老先生的一篇《边城》,一下子将我们拉到了他的家乡,那个有着吊脚楼、竹筏、小周的湘西水域。我似乎能呼吸到那充满水汽的空气,清新湿润,人被笼罩其中,仿佛净化了灵魂,脱离世俗,重获了新生。一阵和风吹来,夹杂着几分情窦初开的青涩与美妙,也带来了这个悲喜难定的故事。

  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情感,在这个自然淳朴的边城里毫无修饰地展开了。那年端午,在河边遇见了他或她,稚趣的言语,意外的邂逅,于是,一种不可言状的情感便毫无防备地触到了彼此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在那里生了根发了芽,以致夜里的歌声也仿佛插上了翅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坐在那白日里为强烈阳光晒热的岩石上,我们和翠翠一起惆怅……

  我想,大概也只有沈从文才能写出如此宛若自然天成之作了吧。在外漂泊的生活,让他看透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更加激发了他对家乡题材创作的灵感,于是卸去世事,脱下尘俗,便有了翠翠,有了爷爷,有了天保,傩送,有了由内而外散发的纯善温润的人性之美。没有外界的浮华和喧嚣,边城仿若一个世外桃源,质朴自然,又似一曲清丽哀怨的田园牧歌,优美纯真。

  曾经读过一篇关于沈从文的趣闻,是回忆他第一次做教授时上第一堂课的窘态:一个堂堂的大学教授第一节课害羞地站在讲台上十几分钟没说话,又用十几分钟讲完了原准备两小时的课,更在黑板上写下“这是我第一次上课,胆小所以……”的句子惹得学生哄堂大笑。读了《边城》,我才明白这原来只是他如水城一般质朴的真性情流露罢了。而世人将“国学大师”之称赠予他,则又归功于他那文弱的书生气下隐藏着的刚毅。《边城》中的`翠翠没有因为爷爷和傩送的离开而寻短见,她只是平静而坚强的等了下去;天保也没有因为催促已心属傩送而颓废或哭泣,因为他是一个男子汉,他选择了下险滩,即使最后面对的是死亡,他也没有退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走的路。

  一部作品,其实也是作者某一面的真实写照,所以我坚信沈从文大师一定是位质朴、祥和、骨子里透着一股刚毅的文学巨匠。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起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经典读书笔记2

  「伟大的先知啊,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你得以超然于世俗之外?」我在旷野中呐喊,向纪伯伦背影,那个沙与沫即将消逝的地方。

  「是希望。」纪伯伦回首一瞥,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因心无希望,故得以超然。

  透过风的帷幕,我望见他嘴角隐约的笑容。

  他又说:未来的哲学家,我想自己应该提醒你的是——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对庸碌众生,还是别抱太多希望的好。

  「可是,这不会使你感到绝望吗?」我奔向他逐渐消逝的背影,仿佛追寻涟漪的游鱼。

  「希望只是未知的表象。」他随手掀起现实世界的一角,指着深不可测的黑暗说:当你认为自己可以揭示真理并这样去做的时候,你所揭示的,极有可能是他人想要隐藏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你那样敢于正视一切,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最畏惧的事物是无所畏惧。

  「你就像这面镜子。」纪伯伦伸出双手,握住无形的风并将它们抚平。之后他叹口气,风在他面前的虚空结晶,变幻莫测表面折射着光怪陆离的画面,世上一切事物皆在其中此起彼伏的呈现。做完这一切,他转身,指引我看这面色彩斑斓的镜子:多样的世界映照出了人性的复杂,他们眼里的世界即是心中的投影。当你的无所畏惧映照出他们所欠缺的勇气时,他们就会畏惧你。这就是人性,在将世界改造成自己欲望投影的同时,又要矢口否认这是自己的欲望。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被看到,在更高的地方;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自己被看到的只是一方面。为此,他们更多时候乐于谈论的是局部,而不是整体。年轻的思考者,请相信我,不要让自己变成这面镜子,否则总有一天你会为他们所疏离,或是你远离他们。这会使你感到痛苦。然而更痛苦是,你不可能改变这一切。你,注定,永远不可能改变这一切。

  「是吗。」我望着一个世界在纪伯伦指尖分崩离析,破碎的光点失落在我眼里。我抬头,凝视只剩下一个模糊躯体的纪伯伦:这就是追求真实的'代价吗?

  「追求真实的代价就是毁灭。」纪伯伦说。

  「难道,没有别的可能了吗?」

  「还有自我毁灭。」纪伯伦摇头:智慧的追求者,放弃希望吧。它只能使你身陷囫囵,唯有绝望才能使你领略到别样的天地。

  「你已经放弃了吗?」

  「是的,我放弃了。」

  「你希望我放弃希望说明你没有放弃希望。」

  「所以你看到了残缺不全的我。」

  「任何事情都有其代价。」

  「重要的是你能否承受其沉重。」

  「或许不能,但总要试一下。」

  「为什么?」

  「因为我是哲学家,这就是我的工作。」

  「人们所尊崇的,只是死去的哲学家。而活着的哲学家只能让他们感到畏惧。」

  「这很可笑。」

  「确实,这很可笑。」

  「也很可悲。」

  「如你所说。」

  「我已经明白,哲学家不可能改变什么。」

  「没错,哲学家无力改变任何人。」

  「但是,我可以改变自己。」我平静地说:我是一个人。

  「你只是一个人。」纪伯伦强调。

  「此时的我为自己只是一个人而感到荣幸。」

  「你终于明白我所说的绝望了。」纪伯伦模糊的面容在风中飘荡,他微笑着问我:是吗?

  「感谢你,伟大的先知。」我由衷的说:就在上一秒,我设想了无数可能,但最终得到的结论很可惜,哲学家确实改变不了任何人。但我也因此而明白。哲学家的工作不是改变,而是揭示,就像你揭开现实世界一角启示了我。如果一个哲学家还在希望改变什么,那么他只能感到源于无力的痛苦,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不可能被一个人改变……

  「但它的表象可以被一个人揭示。」纪伯伦透明的双眼洞穿了我的思维,与我说在同一时间说出这句话。

  「现在的我,终于可以安心的绝望了。」纪伯伦说完,两点微光在虚空中熄灭。之后沙归于土,沫归于无。

  而我,望着清晨之门,双眼愈加明亮。

经典读书笔记3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我记得第一次阅读时,是在女儿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拿到书后就放不下来,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吸引。

  作者以记者的身份参与了近十年间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有些我们也有亲身经历过。比如非典,我记得非典那年,醋、酒精这种平日里很便宜的货品,突然间价格上调,而且出现经常断货的现象,闹得人心惶惶;还有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的记录;更有柴静个人的一些精神成长历程。

  通过《看见》,柴静记录下了很多动人细节,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坚强与脆弱、看到了人间温暖与丑陋、看到了很多相聚与离别……其实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中,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我们大家的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很喜欢原文中的一些话,其中有一句写道: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这让我想到,在工作中,作为一名蒙氏老师,每天我们在教室里可以观察到孩子们的行为言语举止,有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带上自己的偏见,带上自己曾经过有的经验,去猜测、去假设、去判断孩子的那一行为背后的原因,去认定孩子在当下那一刻,应该要以怎样的行为表现才算是合理的、正常的。

  可是,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独立体,他有他自己的思想,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双胞胎也是性格有别。所以,我们成人能做的就是在合适的时候,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他一下,接下来的,则静待花开就好。

经典读书笔记4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成与妙手,人间处处有,需要的是在炯炯的慧眼,在发芽处,在开花时,在结果的一刻,在凋零的当下,有着灵醒的一瞥。

  ——《林泉》 林清玄

  《清欢》、《玄想》、《林泉》,无一不是林清玄的结晶之作。细细读之,嫣然有味,别有风韵。

  在未读《林泉》之前,我一直钟爱于《清欢》。清欢,意味清净的欢喜。对于文学本身,就是一个清欢之地。在俗世繁华中,难于寻觅的清净、干爽、简单的密林。一直倾向于这样的安静之地。与浊物而不存,于心清而共存焉。就像《红楼梦》里所说,质本还洁来,何处惹尘埃?心清,人自然回归于万物之间。或遨游于天地,或察万物而共存焉。驰骋于万物,明惑千万。子语嫣然,一笑皆罢!

  《清欢》,即为创作要经得起清静,耐得住寂寞,甘愿独守那点滴间的安享,平静。但是,与时俱进的当下,这仅仅只是渺渺无几。

  所以,《清欢》亦然,《林泉》更重!

  也许,文学到了某一种高度,艺术到了某一种高度,生活到了某一种高度,它们的频率就会自然互通。

  文学,不是入世与出世之说。而是,随着自然,随着心。活在当下,聆听每一个心动的瞬间,畅游每一刹那的狂想,感受每一朵花开的惊喜。

  这个世界的都会与繁华,随时在变,自然的感怀是永远不会变的。所以,随心而动,放飞属于我们的`今天,拼搏我们的明天。为我们青春——流泪,撒汗,不悔青春,永不言败!

  我们不再是因为我们只是我们,我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年轻!其实,只要我们心还年轻,不管何时何地我们,依旧青春洋溢,活力四射。

  听——

  你们并不是被封锁在你们的肉体内,

  也不被拘于房屋和田地间,

  那是一个真你,居于群山之上,随风飘落。

  有一种心,叫年轻依旧;有一种心,叫不再年轻!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少年老成,沉闷不言。而,越来越多的老人,看不出年龄。诙谐的语言,朗朗的笑声,乐观向上的心态。不住让人想起曾经年轻的自己!却不知道,这只是年轻的心态!我们依然年轻,却从不年轻了!

  心若在,梦依旧;只是重头来!

  文学亦然,不在乎何时开始,不在乎用什么创作!一支笔,一张纸,亦可以写出一个天地。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个任自己放飞梦想的天堂!不是你不能拥有,只是你不断的擦肩而过罢了!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放下自己的懒惰,从现在开始,一切都不晚!因为,我们还年轻。

  诚然,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清静之时。我们向往的不是与书本等重的黄金时代,而是渴望创造一个文明灿烂的黄金时代。

  越来越多人参与创作,然而文学越来越走向了金钱时代。或许,时代飞速发展下,文人就成了时代下的炮灰。不堪一击,穷困潦倒,苦不堪言!

  这也是我一直欣赏林清玄文章的原因!或许,大多数文学家都是如此,只是我的眼停留在他的文字上,久久不能出来。

  我希望我的文学能站在一切的物质之上,穿梭于灵性和人情之间;就像我但愿生活能够平淡有味,不拘限于欲望之中。——林清玄《林泉》

  我所期翼的世界,我所向往的文学,也正如此!

  随心,随性,放飞自己,遨游于万物之上。梦我所梦,予我所有,或得或失,不悲不喜,不怒不贪。嗔痴贪恋,皆为一瞬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皓月当空,我心如洗……

经典读书笔记5

  《旅程》写了吕程姐姐的经历,一路走来的艰辛她用努力去淡化,曾经受过的伤害她用成就去平衡,几经风雨的洗礼她用坚持去迎接。虽然的确有很多事是我尚未知道和经历的,但是并不代表以后不会碰到。我喜欢的是吕程姐姐的潇洒,奋斗,还有坚持。

  她感谢每一位生命中遇到的人,无论是曾经伤害过她的还是帮助过她的,这是她的宽容。禅说:不能宽容别人的.人是因为宽恕不了自己。所以她潇洒来去。

  她一刻不停的奋斗,无论是写书,还是做设计,做衣,还有鱼和水专辑,她的奋斗有目共睹,让人感动。所以她奋斗不止。她想做的事,就用尽自己所有力量去实现,去坚持到底直到成功。

  我喜欢她说的“我写书,但我不是作家”。我倾慕她说:“我十年前写的文字终于变成铅字,呈现给读者”。我赞赏她说:“下次见我,我要以服装设计师的形象回到大连”。就是这样一个坚持奋斗不止的人,如何不让人折服?

经典读书笔记6

  第一次知道朱自清先生是在初中课本里,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多少读者掩卷沉思。而这篇《冬天》,任是以简洁的文字,细腻的文笔另人心生温暖。朱先生的文风就如同他的为人,他的散文贴近生活、富涵感情,却又不瘟不火、清新自然。我们读他的文章毫不费力,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情感却需要仔细体会、品位,这样的文章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到冬天的寒冷,会想起皑皑白雪和凛冽的寒风,朱先生不愧是写情的高手,他笔下的冬天,不是冷风飕飕、白雪漫漫的冬天,而是可以一家围在热腾腾的炉子边享受着白水豆腐,几个人在西湖上泛舟赏月,可以微笑的冬天,这样的冬天其实寄托了春天般的情,如温暖的春天,一种人间温情充盈其间。“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我心间,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选取了互不相干的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三个场景,都是白描式的简单勾勒,寥寥几笔,意味全出。犹如三副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散发着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这句话深切反应了先生的感情。也难怪家人们站在家里对他亲切地微笑的那幕短短的画面他会一直不忘,还有妻子在漫天风雪里自在的样子——即使自己的妻子已死了四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我想这就是先生的感受吧。冬情如春。冬情如春。

  朴素洁净的文字,暖人心灵的细节,略带写忧伤的情怀——这篇短短的散文凭借着这些优点让读者感动。如今,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脆弱的心里也需要抚慰。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的关爱,往往不注意朋友的叮咛,但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篇短文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略微停一停忙碌的脚步,来发现身边美丽的故事,让心间充盈真情的暖流??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总是温暖的。”最后结尾朱自清先生如是写道。如有一道暖流流入心中,看着这篇文章的人也身心温暖。

经典读书笔记7

  第一句,首先是“吾等定此血盟不为私利私欲,但求团结一致,为社会、为世人成就事业。特此聚合诸位同志,血印为誓。”——稻盛和夫。顿时感觉有种生逢乱世,与众人歃血为盟的英雄豪气。不为私利私欲,刚读之际,觉得不可能。熟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们打拼,莫非为了财权。但求二字道出了定血盟的目标。尤其是看到文章后面,更能体会稻盛和夫先生所言非虚,句句皆真情实感。崇拜钦佩之情悠然而生。

  正文第一句,也是第一段:身居乱世之中,重新审视“活法”。犹如大地惊雷,轰然惊醒梦中人。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中劈开一个火闪,刹那间犹觉一股电流充斥全身每个细胞,感觉太对了。就好像心里有某个想法,一向没有跟人提及,也一向没有跟自己讲。一向懵懵懂懂,浑浑噩噩,突然之间好像有个上帝之音跟你讲话了,犹如梦醒后起身坐于床上,尚有三分未知。身居乱世之中,这是个什么样的乱世呢?乱者,手忙脚乱,紊乱,忙乱,心乱如麻,交通乱,股票市场乱,工作情绪乱,头发乱了。人们的心灵已经太久没有得到安宁,太乱了。忙着赚钱,忙着应付工作,忙着应对生活烦琐事。但是,大家忙乱过后还是忙乱,理不出头绪,摸不着头脑。在紧张都市节奏的强压下,乱,太乱了。静,平,稳,安,谐这五个才是我们需要的。因此,要重新审视活法。看看活着的好处是什么,怎样样去活才算是活,什么样的活法才算没有白活。

  人类活着的好处、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最根本的疑问,我仍然想直接回答,那就是提高心地,修炼灵魂。许多人说活着的目的是为了钱,为了权,为了名。

  其实这些都是过眼云烟,当岁月蹉跎,百年之后,这些又算什么呢?一切都是过眼的云烟,虚幻得如浮云般。但是多少人为了他们殚精竭虑,也处心积虑,不顾一切争名夺利,到头来一场空。人们说:方向不对,永远无法到达彼岸。人要过得幸福,只有把活着的好处参透了,才会真正的感受生活的完美和心存感激之情。

  追逐钱名利之徒,犹如追日之夸父,安能追上。所谓欲壑难填,永无休止。当有天发觉自己已经太累的时候,可能虽有物质许多,但是否真的感受到快乐。提高心地,修炼灵魂。这八个字真是经典,人最大的快乐就是提高心地,即不断从每一天的生活中学到新的方法、哲学、思想、创新,不断的超越自己。灵魂,需要修炼,此刻虽然看不见,但是又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你,影响着你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身体某天会消逝,但灵魂却会永恒。没有灵魂的人,只是行尸走肉。一个有魅力和魄力的人,就是正因在灵魂深处有着金子般的气质,因此,修炼灵魂,亦是重中之重。

  这天比昨日更好,明天比这天更好,为此,不屈不挠地工作、勤勤恳恳地经营、孜孜不倦地修炼,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就是这样确确实实地存在着。每一天勤勤恳恳的`工作,孜孜不倦,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地和修炼自己的灵魂,我们就会一天比一天更充实和快乐。劳动对人类来说是具有更深远、更崇高的价值和好处的行为。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获取生存所需的粮食只但是是劳动的附属功能而已。

  务必“极其认真”地过好每一天。生命只有一次,万万不能浪费,要“竭尽全力”、毫无疑问,全身沾满汗水和泥土、坚持劳作的“田间的精进”,已经潜移默化,扎根于内心,陶冶了人格、砥砺了精神,人品也到达了更高境界。真挚、认真地活着,继续这种看似朴素的生活,平凡的人不久也将旧貌换新颜,变成非凡的人。要课以自己比他人更为艰苦的人生,并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必不可缺的。发奋、诚实、认真、正直。严格遵守这些看似简单、容易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或人生态度的不可动摇的根基

  这些语言都让我深深的反思自己,又让我深深惭愧。审视活法,我们得为之而改变,像老鹰重生,凤凰涅盘一样,脱胎换骨,改变过去不好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改变过不不对的生活方式和方法,改变自己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真正这样,方能重新活出活法!

经典读书笔记8

  隔膜,疏远,毁灭,其实有时渐进式的,从隔膜到毁灭,是一个过程,不是瞬间的变动。就拿闰土这个典型的人物来说吧,少年闰土是如此的纯真,他可以忘记地位身份的界限,跟“我”一块玩耍;但是中年闰土显得低微、恭敬,我们可以分明地感受到一股封建等级的气息,“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而“我”与闰土、杨二嫂之间表面的隔膜是不是又在更深层次上映射出他们的心灵已经逐渐地被销蚀,甚至说早已毁灭得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呢?

  “现实闰土的故事(还包括现实杨二嫂的故事)无疑起到了惊醒的.作用,帮助我完成了幻想与现实的剥离。‘我’由希望到绝望,再度远走,从而完成了‘离去——归来——再离去’的人生循环(在小说的外在形式上则表现为‘始于蓬船,终于蓬船’的圆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现代文学三十年》

  在钱、温、吴三位青年学者的解读中,《故乡》是鲁迅小说中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之一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归乡”模式的代表之作。这种结构安排形成的不仅仅是小说结构的完整,我认为,更是作者情感历程的完整:为生活而漂泊辗转的无奈又满怀信心——回乡寻“梦”时充满希望——再次离乡时的绝望和落空。鲁迅通过这种“故乡”情结,正好有意识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鲁迅带着这种“为人生”的写作原则,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从“启蒙主义”的观念出发,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我们当代不也需要这样的作家,拿起笔,深入社会底层,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揭露社会的病态吗?

  你对街头巷尾、火车站的乞丐视而不见吗?你碰见农民工还是投以鄙视的眼光吗?你在满头大汗的清洁工面前乱扔垃圾还是不知羞耻吗?

  那就请您爆发你的正能量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才会有新的感悟。

经典读书笔记9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斯传世之作。也是不朽之作,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科学百科全书。它结合了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生活感悟,以人性为例,把昆虫世界变成了人类获取知识、兴趣、美、思想的美丽文本。本书本着忠实于法国原著整体风格和表达特点的原则,让中国读者先领略《昆虫记》的真面目。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观察和研究“虫子”,这是一个奇迹。一生为“虫子”写十部卷帙浩繁的书,简直是奇迹。这些关于“bug”的书,被一部接一部地转载,被一部接一部地翻译成多种语言,百年后会在读书圈引起一次又一次的轰动,是奇迹中的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是fabres,《昆虫记》的作者。

  法布尔有“哲学家的一般思想,艺术家的一般观点,作家的一般感觉和写作。”在这本书里,作者把专业知识与生活感悟结合起来,谈一谈。在对各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惯和特点的描述中,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生活视野,文字中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这本书被认为是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关于昆虫的伟大科学著作,也是一首歌颂生命的壮丽诗篇。法布尔曾获“科学诗人”、“昆虫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称号。人类不是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蝎子”和“象鼻虫”,都在同一个紧密相连的系统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们的生命应该受到尊重。《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一个人类杰出代表法布尔斯写的生命乐章,一个——昆虫,自然界很多普通人,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这样的奇迹,也许会在人类即将进入新世纪,地球即将迎来生态时代的.时候,给我们提供更宝贵的启示。《昆虫记》也叫《昆虫物语》和《昆虫札记》。

  这本书可读性很强。其文笔生动,语气轻松幽默,趣味盎然。在作者笔下,刘阳天年就像一个守财奴,穿着一件似乎“缺布”的短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后代无私奉献,为孩子伤透了心;被毒蜘蛛咬到的麻雀也会开心的吃。如果我们慢慢喂,它甚至会像婴儿一样哭。多可爱的小生物啊!难怪鲁迅拿《昆虫记》当“谈虫生”的典范。

  科学的灵感永远等不到。如果有科学发现的机会,那么这个机会只能给有文化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有毅力精神的人,而不是懒人。

  《昆虫记》不仅对生活充满敬畏,还蕴含着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探索世界、勇敢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都要像法布尔一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录观察到的事实,不加任何东西,也不忽略任何东西。”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理想而奋斗。

经典读书笔记10

  《童年》一开头就写了父亲的死状——“在幽暗的小屋里”,父亲穿着白衣裳躺在地板上,母亲跪在那儿,用梳子梳父亲的头发,且她“上身没穿衣裳,下半身围着红裙子”。父亲的死对她的打击是巨大的,连打扮都懒打扮了,甚至“老是自言自语,声音粗重而沙哑,她的灰色眼睛肿得仿佛要融化似的,大滴大滴的泪水往下滚。”她心里的痛苦和难受怕是别人所不能理解的。“声音粗重而沙哑”说明她哭的时间又长又久。“灰色眼睛肿得仿佛要融化似的”表明她内心的悲痛,伤心欲绝。

  在这样一个悲伤的、不同于平常的日子里,外祖母给“我”的印象却是可爱的`,友善的,亲切的。“她长得圆圆的,头大眼睛也大,松软的鼻子挺可笑,她穿一身黑衣裳,整个人都是柔软的。”长得特别,说起话来又亲切,又快乐,又流利,“从见到她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她要好了”,可见外祖母的魅力是多么大。“我”希望她能把“我”带离放着父亲尸体的房子,这间房子里的一切都令“我”不安。

  门外站着乡下人和警察,警察在催促着。这时,母亲费劲站起又马上坐下去,仰面倒在地板上,声音可怕地赶“我”出去。而外祖母则在她身边爬着,嘴里念着“圣母保佑……”她们在父亲身旁的地板上忙成一团。父亲“看着”她们忙乱,好像还笑着……忙了很久,一个小男孩出生了,出生在父亲尸体的旁边。父亲刚去世,弟弟就在这间连父亲尸体还未来得及下葬的房子里出生!真不敢相信,一个刚死去,一个刚出生,生与死就这么联系在了一起,弟弟的以后会怎么样呢?

  父亲下葬了,是雨天。坑里全是水,里面还有几只青蛙。一切是多么凄凉。看到场面“我”却不想哭,外祖母善解人意并没有逼“我”。外祖母陪“我”回去,“我”问起那几只青蛙,外祖母说上帝会保佑它们。无论是谁,都没有这么亲热,这么频繁地念叨着上帝。可见外祖母是个拥有强大精神力量的人,这股力量会帮她度过许多难熬的时刻。

  “我们”要走了,离开这个地方,回母亲的家乡去。

经典读书笔记11

  “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

  考试周看完西窗法雨特地找了劝学篇督促自己学习。

  虽然张之洞对于诸子百家的看法我并不能苟同,于儒家理学之见地也觉得过于迂腐。劝学篇总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张之洞在当时对于时局的判断、对于士人的寄语在今天看来也并不过时。

  “孔门之学,博文而约礼,温故而知新,参天而尽物;孔门之政,尊尊而亲亲,先富而后教,有文而备武,因时而制宜。”

  今年的选修课选的正好是杜维明先生的当代儒学的'复兴,两千多年过去,儒学早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孔教或是理学,学科融合、西学东渐……当代儒学更像是儒墨道法乃至西方思想的一个融合体,传统文化的一个代名词。

  劝学篇通篇读下来还是最喜欢循序第七,循序循序,欲强中国,存中学,不得不讲西学。然西学必先由中学,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以西学教之法治,习之民主。

  世间藏书汗牛充栋,长感老死不能遍观而尽识,因此一日不敢懈怠。

  希望这周考试都能过吧。

经典读书笔记12

  不是《庄子》里所有的文章都一定是庄子本人所做,大家要正确看待,读《庄子》要用心去领会,考别人教的话,顶多是他人消化过的看法,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理解,再结合各种观点去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奥妙。再说这本书又要翻译,《庄子》原文内容又多,怎么可能是全本呢,选的时候自然要注意。很多人喜欢拿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来诟病他们,切不可如此,试想再过20年有谁能保证后人不拿我们的局限性来诟病我们呢?……

  当当网上书店网友bleue读《庄子——中华经典藏书》有感:“古来谈哲学以老、庄并称,谈文学以庄屈并称。”同时,闻一多认为,庄子具备了一个杰出文学家和诗人的基本素质:“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怅,圣睿的憧憬,无边无际的企慕,无崖际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其次,庄子是一个文学家,那么《庄子》的文学性何在?闻一多说:“南华的`文辞是千真万确的文学,人人都承认。可是《庄子》的文学价值还不只是在文辞上。实在连他的哲学都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子的东西;他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这里闻一多以诗人特有的多情与灵敏,体悟到了《庄子》文章中诗性特征:一是其抒情性,庄子“是一个抒情的天才”。闻氏引述了明人吴世尚对《庄子·则阳》中“旧国旧都,望之怅然”的评论:“庄子妙得于诗”,并补充道:“这里果然是一首妙绝的诗——外形同本质都是诗。”闻一多不仅于庄子情感外露的地方看到了诗意,而且在玄妙莫测的哲理中悟出了庄子的深情。如他对“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理解:“庄子仿佛说:那‘无’处便是我们真正的故乡。他苦的是不能忘情于他的故乡。”闻一多在庄子哲学中探究到的情感趋向,让人感到庄子对生活体验的深刻和情感的浓烈,并进……

  看完大家的读后感,再来回顾一下《庄子——中华经典藏书》的主要内容:《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经典读书笔记13

  小雅·吉日1

  吉日维戊2,既伯既祷3。田车既好4,四牡孔阜5。升彼大阜6,从其群丑7。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8。兽之所同9,麀鹿麌麌10。漆沮之从11,天子之所12。

  瞻彼中原13,其祁孔有14。儦儦俟俟15,或群或友16。悉率左右17,以燕天子18。

  既张我弓19,既挟我矢20。发彼小豝21,殪此大兕22。以御宾客23,且以酌醴24

  词句注释

  吉日:吉利的日子。

  维:语助词,有“是”的意思。戊:戊日。朱熹认为此处指戊辰日。古人认为戊日为刚日,适合外事活动,如巡狩、盟会、出兵等。

  伯:马祖。祷(dǎo):告祭求福。因田猎用马,故祭马祖。

  田车:猎车。田,同“畋(tián)”,打猎。

  孔:很。阜:强壮高大。

  阜:山岗。

  从:追逐。群丑:这里指兽群。

  差(chāi):选择。

  同:聚集。

  麀(yōu):母鹿,这里泛指母兽。麌(yǔ)麌:兽众多貌。

  漆沮(jǔ):古代二水名,在今陕西境内。

  所:处所,此指会猎场所。

  中原:即原中,平旷之地,原野之中。

  祁:大。一说指原野辽阔,或以为指兽大。有:丰富,指野兽多。

  儦(biāo)儦:疾走貌。俟(sì)俟:缓行等待貌。

  或群或友:指三两成群。兽三只在一起为群;兽二只在一起为友。

  悉:尽,全。率:驱逐。

  燕:使快乐。

  张我弓:拉开弓。

  挟我矢:用手指挟持搭上弓的箭,准备发射。

  豝(bā):母猪。

  殪(yì):射死。兕(sì):大野牛,或谓乃犀牛。

  御:进,指将猪牛烹熟进献宾客。

  酌醴(lǐ):酌饮美酒。醴,甜酒。

  《吉日》出自《诗经·小雅》,这首诗应该是创作于周宣王时期,《毛诗序》上说:“《吉日》,美宣王田也。”对此观点,后世学者基本上保持相同意见。这首诗主要是为歌颂周宣王田猎并宴请诸侯及群臣而创作。

  西周王朝每年都会在西都镐京的王畿内举行田猎活动,这几乎成为常典。在周代,田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周代的天王和国君做任何事情,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端正法度,一个是敬奉神明。而田猎对这两个目的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周礼上规定,田猎按照四时的不同而分为四种:春天为蒐猎,夏天为苗猎,秋天为弥猎,冬天为狩猎。田猎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活动,是有一定的礼规的:田猎不捕幼兽,不采鸟卵,不杀有孕之兽,不破坏鸟巢。

  一年四次的田猎都是为了在农闲的时间演习军事,而且每隔三年还要有一次大演习,演习结束回到国都后,还要整顿军队,祭告家庙,犒赏臣下,清点俘获的野物。在田猎的过程中,车辆、服装、旌旗、纹饰都要贵贱分明,等级清楚,少长有序,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将民众纳入法度。

  《吉日》这首诗所表现的周宣王田猎的场景,基本上就是按照上述的规仪进行的。全诗共四章,艺术地再现了周宣王田猎时从占卜吉日、祭祀马祖、野外田猎、满载而归到大宴群臣的全过程。

  第一章叙述田猎之前的准备情况。周代天子田猎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军事行动,相当于现在的大型军事演习。因此,在田猎之前必须占卜吉日、祭祀马祖、整治战车。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出发。

  第二章描写选好了骏马,正式开始田猎。通过占卜,得出祭祀马祖之后的第三天庚午日,也是吉日,就确定这一天开始正式田猎。

  第三章描写田猎的`过程。群臣驱众兽与天子左右,以待天子射箭的情景,颇能曲尽人情。从这里可以知道群臣讨好逢迎君王的事情自古有之。

  第四章叙述天子射猎成功,满载而归,大宴群臣的情节。

  诗中描述天子张弓搭箭,一箭射中了一头野猪,再一箭射中了一头野牛,细致地表达了周宣王英姿勃发、勇武豪键的“中兴之王”的光辉形象。

  这首诗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诗人按照整个田猎开展的顺序进行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地叙述。通过这些叙述让人们知道天子的这次田猎是符合周王朝的礼制规定的。天子亲自参与田猎并表现得英武豪健,是可以作为天下人臣民的表率的。也从侧面完成了对周宣王的颂扬。

经典读书笔记14

  最近读了《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智慧,聆听教育的真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所写《读书修身》。

  读书修身,读书致远。教书人应该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优秀教师应该是生活在书籍中的人,应该是渊博如一座图书馆的人。图书是教育之母,读书是教育之母。正如文章中所说,“我们在座的中小学教师朋友,也许你可以说,我是语文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是英语老师,我是物理老师,化学老师,体育老师,音乐老师……但我说,在”教师“这一称号之外,我们还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就是”读书人“。”教书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的'人,而且最好如台湾的严家淦先生那样,是一个“十足的读书人”。

  作者高万祥老师问过魏书生一句话:“你早先在农村时有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与辉煌?”魏书生认真地回答:“应该是想到的!”一种自信一种强大的自信。论学历魏书生只是沈阳市一所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初中32中毕业,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失去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读书是他在青少年时就养成得好习惯,正是由于读书才使得他在失去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时,仍然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仍然著作等身,正是由于他的读书才使得他具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才会走向成功。对于读书李镇西先生也说过一句话:“我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度了一些书。”本书作者说了一句很深刻的话:“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

  成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成功的大门一定会向我们敞开,借用作者的两句话改之为:其一“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世俗气。”其二“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过努力认真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

经典读书笔记15

  看完《荀子》一书,回想书中他的那些言论与思想,不禁让我感叹不已。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家,同时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着述充满了哲理与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同时他还系统地论证了“人性恶”的理论,与儒家的天赋性善是相反的,而人之后能,完全是因后天学习改造的结果,也以此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性恶论”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同时在政治上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有严明的律令来约束人民,应依法治来治国;另一方面他也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君为舟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此劝告君主应爱惜人民,只有爱民才可使国家存在,否则,是自取灭亡。荀子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被传统的封建思想所束缚,也用等级观念来阐释民服于君的理由。但无可否认,荀子的大多数思想与主张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

  在《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在这里荀子提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其后又用青出于蓝胜于蓝与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的例子来鼓励我们学习。最后还用天生直立的木材在后天经木匠的制作,可以作为圆,制成车轮。之后无论怎么曝晒也无法回复原状了,以此论证人的先天资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后天的经历中是怎么去做的。在此我们在学习上时常是遇难则止,微懂则过,这样又怎么会有所成就呢!看到那些身边的人有所成就之时总是羡慕他们,但拿自己与之相比时,又总以别人的天资比自己好作为理由搪塞自己。却不知道其实别人能有所成就并非资质天生就好,而是在后天的努力学习呀。木材由直变曲才可做车轮,金属矿经过炼化打造磨练才可炼出宝剑,难道只因它们天生就是如此的吗?其实都是因它们后天的际遇不同而已。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这荀子又进一步对学习要坚持作出了深入的论证。先以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来劝诫我们要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随后又以与驽马本身资质的不同来做对比,论证出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最后对半途而废的人与坚持不懈的人作出不同的比喻并评价。其实人的资质固然有高有低,但是资质高的若在后天不去学习,也犹如所说的神童仲永一样,变作普通人。资质低的若能在后天努力学习,那么也会变高,就像从一个曾让妻嫂看不起,父母不认的人到最后荣极一时的.连纵家一样,靠的就是他以锥刺股来使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呀。当我们看到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字时,它们都是经过一刀刀的累积而成的,绝不是一日就可达到的!所以每个有辉煌成就的人,他们亦是靠平日里一点一滴地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如此的。

  在《富国》中他写道:“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

  在这段中可以让我们看到荀子民本思想的一部分。荀子认为要富国就要节省费用,使人民富足。要按礼所规定的不同等级地位的享用标准来节制消耗,用政治措施使人民富足。人民富足,财物就有多余,田地肥沃也得到治理,田地治理得肥沃那么谷物也将增产百倍。国家再按法规收税,而人民又依礼规定按等级节约,那么国家的余粮将会堆积成山。此处,荀子透彻地让君主们明白富国必先富民。以此来劝诫君主应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荀子之所以会把民看得如此重,是因为他已看到了当时多数君主们无法看到的社会治理规律,这一远见卓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当时的社会是各国征战频繁,对农民的剥削越来越重,各国君主却只知要国库充足即是国富,却不知道民穷即为国穷,如此下去国家只会积贫积弱。在进行战争时,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充余的粮草供应,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常理。人民已经贫困,国家还一味征战,那么又怎么还会有粮食供应呢?所以只有人民富裕了,才会有多余的粮食,加上田地没有荒废四时都辛勤耕种,加之人们节省食物,那么国家也渐渐富裕了。此时也将有足够的粮食作为征战的需要。因此,荀子提出的这一政治主张无可否认是具有远见性的,同时是体现出了他重农的民本思想。

  荀子已逝去二千多年了,但是我却依旧隐约在他的言论中感受到他的博学善辩,他那充满着哲学的思想精神充斥于文字之间,让我对他更加倾慕,同时也使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有了新的认知与做法。

【经典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经典读书笔记01-11

《论语》读书笔记03-30

守株待兔读书笔记04-15

童年读书笔记06-18

《匆匆》读书笔记07-23

《茶馆》读书笔记03-07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03-07

《史记》读书笔记03-07

目送读书笔记08-31

《面纱》读书笔记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