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

时间:2022-10-13 05:36:19 读书笔记 投诉 投稿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1

  最近我读了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陶行知先生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理论,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除此之外,我还读到了一段话,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就是1921年夏,陶先生在安庆暑期演讲会上的演讲记录(《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中的一段话: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

  之所以会对这段话印象深刻,是因为读到它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就将这些文字与自己的教学生活联系了起来。

  上学期,教我们班科学的老师是宋老师。在一次科学课上,他们大概是学到了有关植物的生长一类的知识,她就亲自在班上和同学们一起在一个花盆里种下了几粒辣椒的种子,她叮嘱我班的同学要记得给它浇水,晒太阳。她还告诉我班的同学们,她也在别的班级里种下了同样的辣椒的种子,过一段时间后,她要看看哪个班的辣椒养得最好,最先长出辣椒来。同学们听了都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让我班的辣椒最先结出辣椒来。于是,每天早上,一走进教室的时候,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给辣椒浇水。早来的同学给辣椒浇水了,后来的同学还是想尽尽自己的心意,于是又给辣椒浇了一遍水,如此一来,辣椒盆里常常是灌满了水。我想,这样下去,辣椒岂不是还没发芽就淹死了呀?为了更有利于辣椒地成长,我安排了班长李佳一个人负责管理辣椒。

  辣椒盆里不再是每天都灌满水了。一段时间后,辣椒盆里果然长出了辣椒的小苗来。看着那点点的绿色,同学们都欣喜异常。当然,尤其是听到科学老师说其他班的辣椒不但没有长出苗,有的甚至连辣椒盆都找不到了的时候,同学们更是将这盆辣椒苗视作珍宝了。

  当辣椒苗长到一手掌高的时候,学校要放暑假了。一旦放假了,这辣椒苗谁来浇水呢?我和李佳商量这件事的时候,李佳自告奋勇地说,她要把辣椒苗先带回家养着,等到开学的时候再把辣椒带到学校来。我感觉这个建议很好,就决定让李佳把这棵辣椒苗带回家先养着。同时,我也嘱咐她,要好好养着这盆辣椒,并时常观察它,看它能不能结出可爱的小辣椒。

  假期好漫长,一天,李佳打电话告诉我说,辣椒终于开花了。后来,她又告诉我,辣椒结出小辣椒了。可惜这些过程都是在假期里,我和更多的同学们没有亲眼目睹这棵辣椒是怎样开花和结果的。

  读了陶先生的书,忽然想起这件事来,感觉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地抓住这个可以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机会。首先,当辣椒在教室里成长的时候,可以分小组轮流给辣椒浇水呀,让每个同学都感受到养辣椒的快乐过程。另外,可以带领大家每天都观察一次辣椒,并记录下辣椒的成长情况,这样同学们就可以知道辣椒是哪天种下的,哪天发出芽的`,哪天长成小苗的,虽然,后来放假了,要是让拿回家养着的同学接着记录辣椒的成长状况,那么辣椒的整个成长过程我们不就记录下来了吗?当然,要是提醒养辣椒的同学记得拍下一些辣椒开花、结果的照片的话就更好啦!这对同学们养成爱观察、爱记录、爱劳动、爱思考的习惯是一个多么好的参与过程!可惜的是在当时,我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着能早些看到长出辣椒来就好了,忽视了一个非常好的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观察、一起学习记录的机会。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身边处处皆学问,作为一名教育者,时刻抓住教育的机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希望以后的自己能做一名陶先生所讲的那样的好教育者,就像他在书中所讲的“我以为好教育者,应当具有灵敏的手去抓机会,并且要带千里镜去找机会,机会找着了,就用手去抓住彼,不断地抓住彼,还要尽力地发展彼。”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2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陶行知先生正是怀着对教育事业不懈的执着与满腔的热爱,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三十多年中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生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可以说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陶行知还将“教学做合一”,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读着陶行知先生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惊醒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成人再成才”,都是将对人才的品德培养放在第一位的,而作为教师,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陶行知先生正是以他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一代后人。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人们常说,“经师不多,人师难找”。陶行知先生则既为经师,又为人师;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理想,有远见,有办法,有才干。在最苦、最累、最难办的乡村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平民教育战线上,一干就是三十年,一干就是一辈子,办成了常人所办不成的事,干出了一番前所未有的大事,真正走出了一条“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之路。为了办学,他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缩衣节食,身上连替换的衣服都没有,还把他当参政员所得的数目可观的车马费都全数捐给学校。身为校长却连一般民房都不租,而是住在一座旧碉堡里。他虽直接耳濡目染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却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对内他孝敬父母,爱护妻儿;对外礼待他人,不负他人;即使到了国外,他也被公认是一个“最中国气”的留学生和讲学者。陶先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坚守了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具有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如此的高尚品德,怎不令我们仰慕、钦佩!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在教育事业上满怀热诚,在教育思想上极富创见,在教育实践上勇于探索,对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3

  怀着虔敬的心情,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作为一位行动理论家,他的理论全在他一生的行动之中,他说:“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揣度他的教育理论,犹如醍醐灌顶,使人幡然顿悟,豁然开朗。

  一、走近陶行知

  陶行知,原名:陶文睿,为什么要改成这个名字呢?陶行知先生认为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列举了种种事例来证明,如:碰着石头之后就去拍棉花球,那么,软与硬就能知道了;瓦特烧水,看见水蒸气推动壶盖,由此知道了蒸汽也能推动机器;伽利略在毕撒斜塔上将轻重不同的两个球落下,才知道不同轻重之球是同时落地的……在《墨辩》中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即从“行”中而来;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书本传达的;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而这些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以自己或旁人的“行”为基础的。所以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其名亦如是也。

  这一观点,用全新的角度来诠释知行的关系,也让我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用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事物,看待世界。

  二、感悟“生活即教育”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论出发,经过自己的八年实践,他说:“此路不通,在山穷水尽时才悟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新理论。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三、细嚼“每天四问”

  陶老先生给我们提出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我觉得第二个问题感触很深。在这里陶老先生写到“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学问怎样能够进步?他给了我们五字箴言可以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第一个,是“一”字。一是“专一”的一。荀子说:“好一则博”这句话是很有精义的'。因为有了一个专一问题做中心,从事研究,便可旁搜广引,自然而然的广博起来了。第二个,是“集”字。集是“搜集”的集。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本的彻头彻尾的来研究它一个明明白白,才能够真正理解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够“迎刃而解”,才能够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第三个,是“钻”字。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入的意思。钻是要费很大的力量,才能够钻得进去,深入到里面去,看得清清楚楚,取得了最宝贵的宝贝。第四个,是“剖”字。剖是“解剖”的剖,就是“分析”的意思。有些材料钻进去还不够,必须解剖出来看它的真伪,是有用的还是有毒素的?以便取舍,消化运用。第五个,是“韧”字。韧是坚韧,即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韧性战斗”的韧。做学问是一种长期的战斗工作,所以必须有韧性战斗的精神,才能够在长期战斗中,战胜许许多多困难,化除种种障碍,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走入新地境界。

  这五个字,字字值得我们去琢磨。其实,“集”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法。参加工作后很少有时间去“一”“钻”“剖”“韧”。一是自身惰性很强,再是工作,家庭等等也确实牵扯精力。但是我可以学习别人已经钻出来的先进经验。在教学中,借鉴同行们的先进经验;还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平台获得我们需要的知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是“集”了。我想只有把各种方法集于一身,才能应万变。

  合上此书,我不禁感慨: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的教育理论为教学工作指引了明确的方向。我想,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精选6篇)06-13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1-12

陶行知教育名言02-16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6篇)03-08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通用18篇)09-30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通用10篇)08-27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通用15篇)08-15

教师《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精选13篇)09-29

陶行知教育名言10篇02-22

陶行知教育名言(10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