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时间:2023-03-07 20:26:46 读书笔记 投诉 投稿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

  有无数笔者写过苏东坡,但也仅仅是写过,东坡只是在他们笔下一闪而过,却从未活过。

  而林语堂先生喜欢苏东坡,到了迷恋的程度,他在这本书里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所以,东坡先生,在他笔下活着。

  有谁会不喜欢苏东坡呢,除非他的内心盛不下这么纯粹的人。苏东坡身上有着人们一生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语堂先生执着地喜欢着东坡,以致他笔下的东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们同样热情、幽默、豁达、真诚,也难免天真,并会为此遭受磨难。

  虽时隔千年,林语堂在写这本传记时,仍无法冷静,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苏东坡的身上,牵动自己的悲喜,也让这本书里的苏东坡活得更生动、立体。在这本书里,林语堂是冲动的,富于想象的,他眼里的东坡是一个神奇的综合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整本书里,林语堂先生勾摹出一个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独特细节的苏东坡,官方简介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慢慢隐去,从林语堂这里复活的是一个“造酒师、人道主义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诙谐者”。这是密友嘴里的苏轼,是老友重逢。

  林语堂和他的这本书,想要描述的是一个优雅智慧而又有趣的人,他活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但葆有着几近完美的人生。苦难没有让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边界,这是林语堂渴望但无法企及的人生。

  苏东坡有一种自然的魅力,让旁人无法抗拒,在平步青云时,他心无旁骛,绝极诗、文、书、画、词的造诣。纵使后来身处海南的瘴雨蛮烟中,他仍能胸中自有一片心安故乡。这又是他更大的魅力。当年面对乌台诗案,东坡被泼了一身的脏水,携带了二十多口家人来到黄州,生活从花团锦簇变成屋漏夜雨,凄凄惨惨戚戚。可他芒鞋短褂,亲自动手开鱼池、找菜种,经营苦难的生活,那些背后设计他的人,期待他落魄,希望他悲悲切切,他端出的却是一碗“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面对苦难,苏轼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赐我以苦难,我报之以哂笑,面对人生低谷时的样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

  自从接触语文,苏轼这个名字就在小学课本中屡次出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书、画在宋代登峰造极,但仕途上却屡遭迫害贬官。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与常州,享年65岁。但是仅课本对苏轼的介绍,往往不多。于是,我翻开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认真读起来。

  这本书介绍了苏轼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和蔼可亲的一代文豪形象。读罢此书,我对苏轼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一、苏轼从小刻苦努力学习,不断攀登艺术顶峰,取得巨大成就。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六岁入学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课本上的古诗词抄在笔记本上。这不仅让他记得更加牢固,还可以练习书法,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苏轼那样从小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二、苏轼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依然乐观面对。在苏轼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这样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宋哲宗听信小人谗言,将苏轼一贬再贬,不断流放。仕途上接连挫折,使他生活极其艰苦。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乐观如故。因为乐观,他纵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经》《尚书》《论语》的注解,写出至今脍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苏轼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从前,我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对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欢失望,丧失坚定的信念。所以从现在起,我向苏轼学习,像他那样做个乐观向上的人!

  三、苏轼始终做到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苏轼担任杭州太守时,他发现,杭州人口虽多,却无一家公立医院,导致一些病人还没来得及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苏轼为了让跟多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3

  外放十五年后,现在,苏东坡终于可以返回京都,过上几天舒服的日子。

  这得益于“太后恩宠”,以今天的平某不留情面的狠话说,苏东坡经历的三朝皇后,这仨妇女都是老苏的“脑残粉”。当然,如果要听严肃的分析,还要看林语堂怎么说,老林研究,苏东坡总是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在他受审时(乌台诗案),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现在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势,甚至在他一生中较晚的岁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摄政事,关怀了他一下,老苏就客死海南了。

  阅读至此,平某旁注,苏东坡很有女人缘。而且这仨女人级别都不低,要换到今天,等于宋祖英刘永清世代跨越为其公开站台,这恩宠?这后台?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但是不应忘了,谁才是苏东坡最大的后台:才情!

  若说到才情,连皇帝都得为他公开点赞,请看历史回放:

  一天晚上,皇太后宣苏东坡进宫草拟诏命。年轻的皇帝正坐在祖母身旁。他在一旁毕恭毕敬地立着听记吩咐。事毕,皇太后突然问他:“有一件事我想问你。几年前你官居何职?”

  “常州团练副使。”

  “现在身居何职?”

  “臣承乏翰林学士。”

  “你为何升迁如此之快?”

  “仰赖太后的恩典。”

  “这与老身无关。”

  苏东坡对着镜头撇了撇嘴,只好瞎猜:“一定是皇上的恩典。”

  “与皇上也无关。”

  苏东坡又撇了撇嘴,心下道,女人就是好让人猜谜,嘴上却正色道:“也许是有老臣推荐。”

  太后说:“与他们也没关系。”

  苏东坡立着呆了片刻,然后说:“臣虽不肖,但从不运用关系求取官职。”

  太后最后说:“这是我老早就想对你说的。这是神宗皇帝的遗诏。先王在世之时,每当用膳时举箸不下,臣仆们便知道是看你写的文字。他常说起你的天才,常想用你,但不幸未及如愿便尔崩逝。”

  提到先王,三人不觉一同落泪。

  行笔至此,平某亦感叹,即使身为一国之君,也不能随心所愿,按说皇家这么知遇苏东坡,理应让他少受些苦头才是,但是一入朝野,便身不由己,老苏被贬被罚甚至被受审下狱,都被他的同僚上司左右其命运,这国家到底是谁的?

  权力斗争,就是利益相关方的角力,没有谁能一直掌握绝对的优势。此等博弈,在历史的档案里屡见不鲜,棋局如此,国家如此,人生亦如此。

  不过现在趁着“太后恩宠”,还是来观察一下苏东坡快乐的首都生活。深孚众望,早已是大宋超级明星的老苏,吸粉无数,林语堂讲了两个故事,让人觉得,即使当下所谓的.各类影视歌星,四大天王,在对粉丝的影响上,与老苏相比,都隔着十条街的距离。

  学者章元弼对苏东坡极为崇拜,他本人长得并无足观,却娶妻甚美。婚后,妻子发现丈夫整夜读苏东坡的诗,对妻子不甚理睬,终于不能忍受而爆发,“那么你爱苏东坡胜过了我!好吧,把我休了吧。”丈夫便把她休了。现在的粉丝最多为了偶像不结婚,但在老苏那里,粉丝是可以为偶像离婚的。

  另一则讲到苏东坡做翰林学士时,有一个极为崇拜苏东坡的人,勤于搜求苏东坡的字,苏东坡每一个短简便条若由苏东坡的秘书交给他,他就给秘书十斤羊肉。老苏风闻此事后,一天,秘书对友人的口信请苏东坡回复,老苏已经口头回复了;秘书第二次又来请求,老苏说:“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秘书说:“那人一定要一个书面的答复。”老苏说:“告诉你那位朋友,今天禁屠。”

  以前看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老觉得一堆人守在唐府门口,哄抢唐伯虎的废纸垃圾是无厘头的演绎。如今观《苏东坡传》,方觉古人在追星上,丝毫不让今人。

  但在京都的苏东坡厌倦了政治,即使在他深受恩宠的日子里,也一直有政敌对他进行诽谤,不断上书弹劾,“他真是厌倦于驱赶那些苍蝇臭虫了”。

  这几年,苏东坡在他的政论文字里,时常申论“慎思”与“公正”为贤臣之所必备,但是慎思与公正为党人所憎恶。这让老苏很是惆怅。下面这则段子,或可见当时苏东坡之心境:一天,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苏东坡在屋里欣然扪腹而行,他问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一般惯于说“一肚子学问”。一个女人说是“一肚子墨水”,一个女人说:“你是一肚子漂亮诗文。”老苏都摇头说“不是”。最后,聪明的侍妾朝云说:“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大呼曰:“对”。

  林语堂观察,苏东坡的心始终没放在政治的游戏上。他本身缺乏的最惨的,便是无决心上进以求取宰相之位,倘若他有意,他会轻而易举到手的,作为皇帝的翰林学士——其实是属于太后——他与皇家过从甚密,只要肯玩政治把戏,毫无问题。

  但他没有。

  他再三恳请谦退,朝廷终于同意了,老苏以龙图阁学士赴杭州上任太守之职,领军浙西。这是杭州迎来的又一个“高配市长”,上一次发生在267年前,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

  阅读至第二十一章,苏东坡离开京都时,为公元1089年3月,他在京都的美好流年,平某用计算器前后求出是三年零三个月。这一年,老苏五十有三了。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4

  《苏东坡传》是二十世纪中国四大人物传记之一。(其它三部分别是:《朱元璋传》吴晗著、《张居正传》朱东润著、《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这是国学大师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流行的有两种译作:宋碧云译和张振玉译。我读的是张振玉版。

  正如林语堂在序言中所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苏东坡是我最喜欢最敬佩的人,是我的偶像!

  林语堂先生饱含喜爱敬佩之情给了苏东坡多个名号: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在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夜徘徊者、诗人、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貌……

  最令我钦佩折服的不是他的出众的诗词,不是他诗书画、儒释道的通才,而是他性格中的通透达观——

  他少负才名,但一生仕途坎坷,多次惨遭贬谪,入狱一百多天几欲丧命。难得的是,无论在何种境遇,他都能够用强大的内心去克服去超脱,在苦中作乐,去发现并享受困苦之中的`人生真趣!被贬黄州,为一家老小生计,不惜沦为农夫,开垦别人弃置的荒田,自此世间诞生了“东坡居士”;只能买些别人不要的肥肉,他就研制出了“东坡肉”,至今仍为名菜;后来,流放岭南,当年尚为蛮荒之地,他却能“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甚至道中遇雨,他也有“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这就是东坡的通达!

  苏东坡一生娶了三位夫人,每一位都至情至性、情深意重。聪慧稳重的结发夫人王弗二十六岁早逝,尽管“不思量,自难忘”,但苏轼并没有像痴情的纳兰容若一样,走不出对亡妻的思念。他又有了相濡以沫温柔敦厚的王闰之、知心可人的“天女维摩”朝云。情真情深,但不痴不迷,这就是东坡的通达!

  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情深,非比寻常。“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弟兄俩聚少离多,苏东坡却能够把对弟弟的思念托于明月、化作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就是东坡的通达!

  有人说:什么叫见过大世面?那就是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人!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苏东坡就是真正的英雄!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林语堂、余秋雨都是东坡的知音!我愿做东坡的学生,永远的学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我最喜爱的苏东坡的一首词——《定风波》。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的人生品格。以前知道苏东坡是因为他的词,而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之后,才真正认识苏东坡。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才有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成尖酸刻薄。”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政治上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所带来的,然而,这正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未曾泯灭!

  苏东坡为官时,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处处为百姓着想,颇受百姓爱戴。他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修研佛道。“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为艺妓题诗,与和尚趣谈,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进可朝堂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即使是泥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在被贬黄州的时候,为了生计开荒种地,将当时“贱如泥”的猪肉烹制出美味无比、流传至今的“东坡肉”。苏东坡的诗词里,既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作为诗人,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书法家,他自评“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不拘小节、天真烂漫;作为官吏,他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他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与潇洒。我喜欢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有时比较冲动、做事不经“大脑”,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所以我们会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用林语堂做结语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有人说,人生低谷时,建议读一些名人传记,看看别人在顺境或逆境中是怎样生存的,所以我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6

  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我对于东坡先生的了解仅限于他的诗词,他遭遇的乌台诗案和他对弟弟子由深厚的情感。

  尽管了解不多,但并不妨碍苏东坡在古代熠熠生辉的诗词大家中,成为我心目中最喜欢,最佩服的那一位。一直以来,我都很想多角度地了解这位在我认为是最具成就的大文豪的人生际遇,就这样,林语堂先生撰写的《苏东坡传》在一次很偶然的经历中进入了我的视线。

  那是一个突如其来的雨天。我没有带伞,猝不及防的暴雨让很多像我一样没有带伞的人躲进了附近的商业城。进去后我发现里面有一家高大上的实体书店,内心欢喜。想着既然暂时走不了,又不赶时间,索性就进去随便看看。没想到我和《苏东坡传》的缘分就这样到来了。当时的我径直走向它,看到书籍干净而典雅的封面,我有些惊喜。于是小心翼翼地捧起这本书,翻开它的目录,就那么随便浏览了一个小片段,便欲罢不能了。

  书中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一句是苏东坡对弟弟子由说的那番自我评价,可以说极具特色——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经历了乌台诗案,经历了官场中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人生中太多的不如意事的东坡先生,竟然还能轻松快意地说出这样一番话,似乎所有苦难的经历与己无关一般,不能不令人惊叹!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还能如此笑对人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这是一种怎样豁达的心胸?我想,从开篇中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先生的评价就可找到答案。

  这就是第二句话。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一生三起三落,阅遍世间人情冷暖,无论是顺境逆境,他始终都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人们都说,一个人最不了解的恰恰是他自己,但这话用在苏东坡的身上,似乎完全不合适。

  每一次人生变故,对东坡先生来说,都会站在人生新的高度。诗词的造诣不需多说,令人赞叹的是他在诗词之外给人带来的惊喜。被贬黄州,他发明出香飘千年的名菜——东坡肉;流放海南,又创制出流传至今的“东坡笠”;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构筑并修建了后来的“苏堤”,后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诗词大家、美食家、时尚设计师、工程师,各种头衔放在苏东坡一人的身上,毫不夸张。人生的起起落落,造就了不同身份,不同成就的苏东坡,我也才真正明白了《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真正含义。短短几个字,词人就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像包饺子一样,所有的花红柳绿、风雨雷电包含在里面,蘸点酱油,蘸点醋,笑着将一切吃下肚去。

  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别说人生数次起起落落,哪怕只有一次,可能早就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甚至活下去的勇气。仅凭这一点来说,东坡先生早已令我仰望。

  如今正处在人生低谷的我,每当心绪烦乱,或者夜不能寐时,就会翻出这本书,细细品味其中的某些章节,头脑中所有的杂音便都不存在了,犹如我第一次偶遇《苏东坡传》这本书那一天的情形一样。任凭外面疾风骤雨,但手捧《苏东坡传》,整个世界都春暖花开,风和日丽了。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7

  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豁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着她,我曾去过他的家乡眉山,眉山很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

  可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还是太局限了,只停留在这些表面的印象上,最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诚。

  他有抱负,赤壁之下他叹大江东去,贬谪江城时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希望与周瑜一较高下,幻想有孙权的勇猛,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敢于在朝政上多次与王安石辩论,以致多次贬谪,可是这一点从来没变。

  他有仁义,他花了毕生的积蓄买了幢房子,而在遇见一位因为儿子好赌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买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时二话不说把房子送还了回去;他在扬州视察,发现百姓流离失所,写了封信给太后,细论处理的办法,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颁布施行;他一生多次被贬谪,其中对他迫害最深的莫过于章敦这个人,等到苏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原以为他会报复章敦,章敦的儿子也这样想,连夜写信给东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东坡求情,可在东坡的回信中,不仅把章敦当作朋友,还因听说章敦重病把各种养生的方法告诉章敦的儿子,而章敦儿子不知道的是,此时东坡也是身患重病,不久即将离世,在重病时能这么坦诚的回信,这般胸襟仁义,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也中鲜少见到。

  他有真诚,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还好有他的`妻子王弗照管他。苏东坡做了官以后家里边经常来朋友拜访他。王弗就经常躲在这个屏风后边儿细细地听。有一天一个来访者走了,王弗从这个屏风后面出来就跟他说:“你费那么多功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这件事情不仅表现出苏东坡妻子的智慧精明,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待人接物方面的“不成熟”。这方面苏东坡或许永远也无法成熟起来,因为那正是他人格中真诚善良的一面,无法改变。

  他有乐观,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就是真实的他,现在觉得苏东坡是那么可敬,他少了分文人的傲气,却多了分为人臣的傲骨,少了分虚浮,多了分坦诚,不自暴自弃,不屈服于命运,当然,也拥有着豁达的胸襟,正是他种种真性情的事情才会被世人崇敬了千年,正如《苏东坡传》所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我相信,即使再过千年,他也还是会这么耀眼。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8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9

  寒假,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感慨颇多。

  他是这么描写苏东坡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我认为苏东坡的作品之优秀除了本身才华横溢外,有一些是因为经历之广阔。司马迁曾有云:“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而苏东坡也是如此,他最著名的几篇诗集,都是在落难时著作的,他一生的“辉煌”落在黄州、惠州、儋州,此时他正遭受贬谪。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如此。

  其次,苏东坡的人生有点像我最近听到的一句话:“棋盘上,充斥着无数的可能性,不到临近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胜负在哪。”这句话主要说的是:一切皆有可能,但又带着些许希望。苏东坡童年便酷爱读书,希望长大做像范滂一样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人。不想长大真做成了。第一次应试便考中,后因母去世,服丧;王安石变法被贬杭州;写抗暴诗被贬密州;之后因为倔强,被贬数次;再王安石、吕惠卿下台,神宗仙逝,任翰林学士辅佐幼帝。

  最后,也是最不易的。苏东坡在遭受一路贬谪,仍然没有丢失仁爱之心。我记得初中课本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生命的价值在于在奉献中不断提升。”王安石变法前期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渐渐暴露,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甚至卖儿卖女,啃树皮、树根,消化不良胀死的。而与此同时,每年的孤儿越来越多,很多冻死在街头,饿死在垃圾堆边。苏东坡不忍,便收养孤儿,但“和尚多粥少”,睿智的他想到成立一个机构,让当地的富裕的家庭帮衬,自己也省吃俭用。真正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也远高于它。

  苏东坡的人生还有很多故事,读完这本书,凝练成两个词:敬仰、佩服。我做不到经历万千挫折,仍以爱报答社会;我做不到积蓄不多,仍收养别人家的小孩;我做不到……

  我现在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人看,因为苏东坡那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苏东坡那面对困难乐观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苏东坡那……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0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著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

  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1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X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2

  苏东坡在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共草拟了八百道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往往引经据史,富有例证譬喻,写来轻巧易举。东坡去世后,一个姓洪的接替他的位职,对自己的文采颇自期许,问当年侍候东坡的老仆,他比东坡如何?老仆答曰: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苏东坡非常敬重的朋友范镇死了,先生这样评价自己的朋友:“范景仁平生不好佛,晚年清慎,减节嗜欲,一物不芥蒂于心,真是学佛作家,然至死常不取佛法,某谓景仁虽不学佛而达佛理,虽毁佛骂祖,亦不害也。”比起那些“阿弥陀佛”不离口、骄奢淫逸挂在心之人,哪一个离佛心更近。

  苏东坡曾上朝廷奏章反映百姓疾苦:“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苛政猛于虎啊。

  苏东坡是被贬谪到广东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被罢黜的理由竟然是当年罢黜改革派王安石时,他奉太后之命代拟了罢免圣旨。太后死后,东坡失去了保护伞,宋哲宗小皇帝就在一帮反苏派的唆使下给东坡安了个罪名:“乃代予言,诬诋圣考。乖父子之恩,绝君臣之义,在于行路,犹不戴天,顾视士民,复何面目?”

  苏东坡终于被贬谪到海南岛去了。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日子。环视无边的大海,先生也曾发出“何时得出此岛”的慨叹,但转瞬就乐观如初,“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他可以与身份高低的各色人交往,席地而坐,闲谈为乐。

  苏东坡对事不对人,他曾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宿敌章惇在哲宗死后被流放,他的儿子章援怕苏轼像他父亲那样反过来报复,苏轼则说:过去的事情,没什么必要再提了。……我自己也命不久,准备归隐田园,等死呢。苏轼心中化去了恨,放下了心墙,所以快乐、无所畏惧的,像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

  苏东坡被贬谪海南岛时,海南还是蛮荒之地,哪象现在令人趋之若鹜,找个谈心的朋友都很难。无聊时先生带着一条大狗四处游荡,硬拉住路边干活的农民在槟榔树下闲谈,庄稼汉说:我们不知道说什么。东坡说:那就谈鬼,给我讲几个鬼故事。人家说:俺们不知道有什么有趣的鬼故事。他就说:随便说点什么也行。

  苏东坡死前突然想开了很多,第一,他认为自己生平未尝作恶,所以不会下地狱;第二,不去祈祷了,因为他知道祈祷也于事无补;第三,不去勉强自己,他觉得无论做什么,勉强就错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死前未留遗教。他有个好友吴复古,在他之前死。死的也很简单:苏轼在复古死前问他有何嘱托,复古笑了下,就闭上了眼睛。

  苏东坡的船偶尔驶过一个孤立的茅屋,只见那茅屋高高在上侧身而立,背负青天,有时看见樵夫砍柴。看那茅屋孤零零立在那里,足可证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贫无疑,小屋顶仅仅盖着木板,并无瓦片覆盖。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铐镣的夹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苏东坡在潮洲韩文公庙碑中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苏东坡一生坎坷多舛,浩然之气用尽。他的伟大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世间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他那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

  经过无数个的案头灯下,《苏东坡传》终于读完了,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随先生度过漫长又短暂的坎坷岁月。先生的吟哦声于耳边久久不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3

  我是十分喜爱苏东坡的,然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来解释我的这种喜爱。要硬是让我说出个所以然来,那我也只能回答:“他的所有。”

  林语堂所创作的这本书讲述了苏东坡平凡却又传奇的一生。或许他的一生,是坚持自我,坚守本真的一生。林语堂称其为“大自然的顽童”,极其贴切,幼儿是最真的,率性而为,而“顽”中又带着一丝倔,正是这股本真和随性,使他的一生过的快乐,闲舒。

  如他一般的人物,也许在这世上是不可无一却难能有二的。年少时参加应试,他的那篇论为政宽与简的文章被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正是他的基本政治哲学。然而却因欧阳修断定此文出此其友曾巩之手,将这本列为首卷的文章改为二卷。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二十及进士,以一流之学者闻名天下。

  在一个可以看作近似全才甚至完美的人身上,想挑出他的若干惹人敬爱的特点是十分轻而易举的。我们又何尝不可称他是坚守初心的乐天派,是体恤百姓的善官,是悲天悯人的道德者,是为人随性的`诗人,是新派伟大的书法家,是佳肴的创新者,是饮酒成癖者,是皎洁月光下的漫步者,是瑜珈术的爱好者,是为官之道的坚持己见者,是生性风趣诙谐的人…然而这都并不足以来勾勒他的全部面貌。我若在人前一提苏东坡或许人们的心中自有自己的答案,并回以一个亲切却又满怀敬意的微笑。

  也许也正像描述耶稣的那样———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可望其项背的。他的一生保持率真淳朴,终身不渝。官场的那番勾心斗角自不是他所能适应的,这也与他格格不入;他的诗词歌赋,或即兴之作,或不满而发,一切那么顺乎天性,自然流露,刚猛激烈,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必说“为作新词强说愁”那般了。

  而现代的人们是否早已遗失了什么,率真?随性?过的那么压抑,痛苦。精神生活贫瘠不堪,人们总是在抱怨,懊恼身边的处境,却不曾从自身出发,从心出发,去寻找心中的世界。我们又何不学习苏东坡的心态,安之若素,顺乎天性。

  或许会说苏东坡的一生都在政治漩涡之中,但他却光风霁月,远超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的作品无一不吐露真情本性,而今吾辈读其文,别无其他,只因他写的那么美,那么回归本心,那么朴茂健雅,字字随性。

  他一生,皆本性,皆初心,不因外界所扰而改变。他不接受人间苦难的说法,而是享受人生的每刻时光。或许肉体是躯壳会死会腐烂,但他的精神却确确实实一直存活着,滋润后代,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我们为何不像他一般,坚守本心,顺乎天性,不去被世俗琐事所压迫着,在人生旅途中去欣赏每处沿途的风景呢?

  所以,苏东坡,他一生过的快乐随性,无所畏惧,正如清风流水般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4

  半个月读了两本好书,受益颇多。接下来按照高主编的要求需要写两篇读后感。我并不想敷衍了事,因为这些书和读后感寄托着我美好的希望。为此我细心雕琢,但是心中依然充满着忐忑。诚惶诚恐中,我开始了第一篇读后感《我眼中的苏东坡》

  传记大体章程

  《苏东坡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读完整本书,我依照自己的记忆将苏东坡的人生轨迹依然分为四个部分,得意、失意、得意、失意。也许如此分划过于武断,但是,这是本人最真实的感受。

  苏东坡和爸爸苏洵、弟弟苏辙共称三苏,在当代乃至后世的影响己经不能简单用一个“大”字来行容。我个人认为,在苏爸爸年轻的时候就己经看出“鬼才”的潜质了。年轻时的苏爸爸一直游手好闲,在一次偶然机会之下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此发奋读书不在话下,并没有用多长时间,苏爸爸的名气己然震天响。但是遗憾的是,一直于高中无缘。苏爸爸将希望寄托在了两个儿子身上。

  苏氏兄弟一同科举,一同高中,一同为朝廷效力。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相对比之下,秦少游多少有点命运多舛的味道。进入朝廷的两人凭借过人才气得到皇上的赏识。连皇上都说:“我为朝廷找到了两个宰相。但是也是因为两人高调的“入职”,引起了周围人士的不满与忌妒。

  在北宋那个言论并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凭借着冷静、沉着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灾难。而我们的'主人公苏东坡先生,却大摆言论自由,殊不知别有心思的人,早己视他如肉中刺,拔而后快。第一次得意过后的失意来了。

  第一次的失意主要与王安石集团的碰撞中产生的。结果很明确:苏东坡要被流放至惠州。这一部分让我最为感动。这位举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从朝廷大员变身成普通农夫。“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的享受大自然的恩泽。”那一刻我认为他是个孩子。“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那时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摇头的模样,这个小丈夫。“他会努力的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的种地。”让我觉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农夫。集各种情境与一身的苏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这段日子,苏东坡还结实了很多道士和和尚,这段广纳友谊,闲去野鹤的日子让苏东坡产生了放弃官场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台为苏东坡赢得了归京的机会。据皇太后说“皇帝是悔恨中驾崩的”。深谙苏东坡治国之才的皇太后,一纸圣旨将苏东坡召回京都,并升至翰林学士。这让另一拔,苏东坡有莫大敌意的帮派深感不安。新一轮阴暗的绊子出现了。章淳,一个曾被苏东坡称为“以后将杀人不眨眼的人”,就是这个人使苏东坡体会到了身心疲惫。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为自己备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还要无止尽的解释,还自己清白,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这事每天都会依据不同程度出现,还有一个智囊团为了扳倒你而绞尽脑汁,你会做何感想。没错,逃离。一代文豪也是人,虽然他不忍心辜负皇太后对于他的信任,同时不舍子由,在犹犹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时生活的谐意简单与舒心,让苏东坡下定决心,离开事非之地,回归自然。与他的偶像陶潜一样,做一介普通的农夫。然而命运弄人。护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当政了。这个脾气暴燥、急功尽力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怀有居心的人利用,颁布了一系列的罢黜流放圣旨。一批三十多个朝廷曾经的重臣无一幸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蛮荒之地。

  这次的流放条件非常艰苦,苏东坡当起了蛮荒之地的闲去野鹤。心灵得以宽慰的他并不埋怨国家。据说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几首千古经典就是出自这个时期。让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为杀害苏东坡的罪魁获首。

  二、大背景与大人物(与万历十五年的区别)

  当时读完《万历十五年》就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着眼点,只能暂且做罢。如今读完了《苏东坡传》,找到了切入点,不敢说好,只能说尽述心中之意,仅此而己。

  在我看来《万历十五年》就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书中介绍的人物就像海上漂着几只小船。那几只船的沉浮不由得自己,只是听从于大海的意念。《万历十五年》中描述的那个明朝大环境就像是刚才说的大海,没有人能主宰它的未来,无论是书中提及的皇帝、或是张居正、或是海瑞、戚继光。都只是这条大海上的一只只小船。在那个文官集团统治的天下中,更多的是规章制度以及事俗法礼。书中的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是为这个大环境服务的。张居正一生虽然饱受争议,但是他确实是有能者;海瑞虽然顽固不化,但是却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一物;戚继光,一介武夫,反射出重文轻武的北宋。通过小人物人生的命运折射出北宋文官集团的强大,强大到不仅可以左右人的前途,同样可以左右人的命运。所以出现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在大的环境之下,所有人显得微不足道,也无能为力。而《苏东坡传》却大大相反。

  《苏东坡传》和《万历十五年》比起来就像是小家碧玉,只说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比如灾害、人祸、百姓喜闻乐见等等。通过苏东坡一生经历而介绍北宋的大概环境。大概环境在这里只是一个虚镜,小人物的生活才是实镜。从苏东坡成为大家争相传颂的大文豪,到第一次流放,后又召回京都成为翰林学士,再流放。以人物为主线使得苏东坡的性格十分饱满。他是道、法、儒家的代表。他希望诉百姓心中之想,为民请命为民伸冤,但是他又痛恨朝廷中的尔虞我诈,在做官与归田之间徘徊。通过介绍苏东坡的矛盾影射北宋腐坏不堪的宫廷制度,人民的惨淡生活。此时的苏东坡就像是一艘行驶在海事盛楼上的一艘大船。你可以从各个角度一览大船的轮廓,而北宋的命运去是时有时无,忽明忽暗。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来我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过许多苏轼的文章诗词,也仅仅听过一些有关他的佚事。我心中已经赞叹,这真是文学大家。望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思绪;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此书。我知道了许多曾不知道的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写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尽管如此,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值得我们借鉴的。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遥呢?

  认识林语堂也是在课堂上听说过其奇闻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笔出名。但在《苏东坡传》中我却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专注与感性。有人评论道,没有人能像林语堂一样把苏东坡分析得如此透彻。我也十分赞同这点,对于一个自己崇敬而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对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将之记录为文字并继续影响其他人为之动容的,少之又少。林语堂读懂了苏东坡的朴实而高尚,读懂了苏东坡的固执而善良,亦读懂了苏东坡的真性情。或许就是这样,林语堂对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写中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字词去堆砌,而只是朴素地完成了这部传记。这样也的确和苏东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读《苏东坡传》时,既能读出苏东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读出林语堂这淡淡的味道。林语堂说过:“我不是把书当小说写的。”虽然他写的都是事实,但是那事实读来却并不乏味,通过合理的想象修饰,人物都活起来似的。这些,也正是我们读者想要的。

  读完《苏东坡传》,对两位文学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欢了。最朴实的作品就如不加修饰的大自然一般,丰富多彩。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6

  苏东坡,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而在我看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我才觉得我所了解的不过是苏东坡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简单的生平罢了,而林语堂所了解的是苏东坡的一生乃至他的思想灵魂,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

  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读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后,我又了解到了一个不同的苏东坡,对有着一身传奇经历的苏东坡更是添了几分喜爱与敬仰。

  我敬仰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了。他的诗,有激昂豪迈的、有深情款款的'、有清新雅致的、有饱含人生哲理的……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他写作除了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然而,如今人们爱读他的诗文,也别无理由,只是因为他写得美,写得遒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从苏东坡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透过苏东坡,我仿佛能够触碰到中国文人飘起的衣襟,我好像能够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积极乐观之人,难怪林语堂会如此评价他:“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种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才会如此奔放灵动,豪迈不羁。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态度,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苏东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他对亲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义。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苏东坡爱好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还常饮酒作乐,生活十分惬意!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千古!

  在《苏东坡传》中,作者林语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一个与世人眼中不同的苏东坡,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苏东坡,一个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苏东坡。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7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资料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仅要背书的资料、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并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我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

  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能够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可是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并且最终一条我十分赞同:让学生自我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齐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仅顾着自我,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8

  看《苏东坡传》看到一半,忍不住要吐槽了。林语堂写东坡写到一半突然搁笔了,花了大量的笔墨,费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王安石及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直到把王安石贬得一无是处,终于倒台,对政治和人生同感失望,这才罢休。林先生笔下的王安石与学生时代历史书上介绍的王安石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历史书上的王安石只不过是个悲剧的改革者,他推行的变法也是有利有弊的,可是在林语堂的笔下,王安石的变法不但百害而无一利,连王安石本人人品也极其低下,几乎等同于一个千古罪人了。林因为崇拜东坡,极力为东坡辩护,连东坡的家人,他也一并使用的褒词,极具性格。

  林语堂是名人,跟林语堂同时代的名人也不少,梁启超就为王安石写了一本35万字的传记,当然是对王安石倍加尊崇了。在中学时代的历史教材中,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也是较为客观的。

  有资料说,林语堂本身是一个具有商业性质的作家,他知道写什么样的文字容易吸引读者,加上写名人传记,而且是为自己非常崇拜的`名人写传记,很容易带上个人情感,所以,林把东坡写成神一样的人物倒也不奇怪。而王安石与东坡是政敌,要捧其中一个,势必要踩另外一个了。

  但是,作为读者,我们读到这样的文字就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没有哪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哪个人是十恶不赦的,尤其是一个千百年来为人们广为熟知的名人。就是林语堂本人,后人对他的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

  所以,读书令人思考,说得一点都没错,没事还是要多看看书!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9

我读的《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写的传记。全书按照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分成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与流放岁月。作者对苏东坡的生平逸事及所作辞赋进行解读,从而分析苏东坡的心理性格。纵观苏东坡一生,只能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

  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东坡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

  苏东坡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当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苏东坡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也许他知道,这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但我想,这更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 虽然后世美誉甚多,但是苏东坡留给我的印象,仍然是多面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他不是神,他不是完美的',他也曾经想要自杀,他也曾经在文字狱中承认莫须有的罪名,他也因为高调而得罪了不少人,这些政敌们出于利益和妒忌对他进行了无情的迫害。但他,绝对是一个健康的人。他不偏激,儒释道在他的身上有着完美的融合。他有儒家的进取,正义,也有佛道的洒脱出世。他即追求长生不老,健康长寿,也不放过品尝美味的机会。他有文人的优点,却没有文人的酸腐和清高之气,反而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更在黄州这个苦寒之地亲自开垦,做一个躬耕的农夫。前面提到了的都是我对苏东坡的整体感受,全书共分为四卷,而卷三“老练”在我看来就是他内心真正的平静。

  苏东坡在写诗做赋、当官之余,修行瑜伽、佛教、道教等,与其弟子由交流,颇有心得。然而,他留有自己的见解,把各家思想融合并用于自身。 一般的,一个人需要有信仰来支持他的灵魂,有追求来引导自己的道路,有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忧愁,有动力来使自己奋斗。对于东坡这一个两遭贬谪远迁的人,这些使他思想境界更高的理论更为完备吧。年轻时,他继承了父亲苏洵的狂放不羁。他写讽刺诗、写诉状、写奏章劝皇帝改变观念,因而遭受打击。在被贬谪后,在向南的漫漫长路上,在南方的蛮荒之地,在一个个不眠之夜,他参悟了生命的真谛。“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这三十二字警告,是他写给自己昼夜观看的。“失去人间美好东西的人,才感觉得到人间的幸福。”在一次次的顿悟中,“他讽刺的奇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除去对苏东坡的生平记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也极其富有文学韵味: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 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0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

  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

  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范文03-07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10篇)03-08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11篇)03-08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通用18篇)06-16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通用20篇)03-08

《苏东坡传》有感03-15

苏东坡传作文04-28

读书苏东坡传心得04-27

品苏东坡传_1200字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