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4 23:59:50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通用34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通用34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明白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资料。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持续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资料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潜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资料具体、清楚等。朗读能够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潜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带给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盼产生,期盼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盼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理解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盼。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盼,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用心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2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也不断在反思:就应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热爱?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能够体此刻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母亲的呼唤》一课,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写了作者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有一个人,你永远占据在她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一生来爱你,这个人叫母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母亲。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穷的关怀和疼爱,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唤――母亲。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一天天变老,然而,永远不变的是母亲那一声声悠长而温暖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这天,让我们一齐走进《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再次感受一下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的爱和暖。”简短的一段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正是基于对自我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资料。”一年多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的确,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我”。

  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我。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资料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同学们都期望把自我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们都表现得十分用心,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就应是超多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潜力才能不断练习、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资料,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一样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让同学们捐赠出自我喜爱的图书,作为公共资源分享给更多的同学,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

  3、引进生活的活水。

  于漪老师提出:“语文应和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好语文呢?”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引进生活的活水,运用多种课型,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我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个性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述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3

  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一是要突破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教师仅靠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潜力。澳大利亚教育部长卢比说,未来是个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文化、信息化工作的时代,如果人们没有阅读和沟通潜力,没有团队合作的潜力,就没有通往工作的渠道,也没有通往文化的渠道。这就启发我们阅读教学也务必把教育对象引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信息;二是在教学方法上要从传统走向现代。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单纯偏重理论灌输一种形式,这一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用心性受到限制。现代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信息双向交流,是师生合作,教师的职责是激励学生自主阅读,用心质疑,大胆创新。结合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开放性阅读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开放阅读空间,体现主体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务必要构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一样,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务必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阅读空间,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和谐、活泼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例如学习《一夜的工作》时,我让学生默读2―6自然段,要求用“――”划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圈划重点字词,在书旁空白处写出你的体会,并练习感情地朗读。这样让学生在阅读圈划字词、写点评,旨在教给学生边读边悟的读书方法,随时记下思维灵感的火花。然后,给学生充分读书、感悟、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时光,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灵感,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组交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谈体会、细分析、感情读。不仅仅体会作者对周总理的真情实感,而且掌握文中表达的情感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样,把教师主导作用充分体此刻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上,使学生学得自在,学得简单。

  二、开放阅读兴趣,满足阅读需求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潜力带给了内因条件,构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因而教师需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现代的教学媒体进入学生的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点。《桂林山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利用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的美丽景点,让学生有如置身在画中游玩,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东西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我在设计《惊弓之鸟》一课时,变平时的阅读为学生感兴趣的配音,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评论。变平时的教师给目标、方法为学生在兴趣中自主探索,确定目标;变平时的分析理解为讨论后的争辩;变平时教师总结寓意为学生联系实际自我归纳,让学生在简单的氛围中持续一份愉悦、健康的心态,并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三、开放思维发展的质疑点,培养阅读潜力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点。例如《一夜的工作》中有一句“花生米并不多,能够数得清颗数,好象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有学生质疑,这句话是说花生米跟平常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我先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自主探究,大体把握全文脉络,启发学生抽丝剥笋:先由“一小碟花生”感受其少,其次由“能够数得清颗数”证明其“少”,再由“好像”的辨析提示其“少”,这样环环相扣,步步蓄势、层层进逼,突出花生米“少”与总理生活简朴有机融合了,花生米如此之少,但是总理工作时光长,工作量大比较何等鲜明!学生对此感触甚深,自然悟解,总理的精神印入心中。

  四、开放学习资源,培养获取信息潜力

  获取信息潜力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课内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它包括阅读潜力、搜集、积累和使用资料的潜力。

  1、从阅读中获取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我的看法,作出自我的决定。”

  (1)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提取信息,掌握各单元、各课的学习重点,对全期的学习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学习时,又要让学生通过多遍阅读分步解决基础知识,资料分析、归纳掌握等方面的信息,打破学科界限,使教科书的阅读过程成为获取语文知识信息与综合运用信息的过程。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们要努力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各科教材中获取信息。从自然教科书中了解地球的知识;从社会学科中学到有关我国的资源、气候、从面深刻认识“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各学科互相渗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2)指导学生从课外书中提取信息。

  阅读课外书,既能够帮忙学生学好课内知识,还能够帮忙学生获取超多的课内所没有的新鲜信息。信息有多种多样,对学生的影响有用心和消极之分,因此,指导学生读书首先要有选取地读书。如读有价值的科普著作、期刊杂志、文学名著、优秀诗文等。其次是养成阅读中有所得,通过写简要笔记或做摘录积累贮存信息的习惯。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的信息资源得到空前的扩大和丰富,使学生理解知识,信息的渠道增多、容量扩大,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指导学生适应电子阅读的需要,掌握通过电子阅读从互联网迅速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方式和技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带着自我提出的疑问,去读书、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感受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快乐,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开放性阅读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实施开放性阅读教学,不断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及想象的表现的欲望,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活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仅能够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样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一样的教学资料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资料。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来选取不一样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光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我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4、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如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我是怎样学习歌曲、舞蹈和当时的情绪。在美术课中写一写自我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及看到自我画的感受。

  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一齐茁壮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小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理解新鲜事物潜力优点,但也有自我约束潜力差,逆反心理强的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语文科目开始出现阅读理解的题型,这让不少教师在小学阅读理解方面犯了难。怎样让好动的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听课中,保证他们在这一难点上不掉队呢?通过视频学习,我认为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阅读教学。

  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个性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用心,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潜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

  二、把握课堂主体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理解”。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用心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潜力就会在学习中构成。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潜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用心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三、读的时光还给学生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读。因此,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光读,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资料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潜力和思维潜力,促进智慧的生长。

  四、把乐趣带给学生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用心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潜力。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6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潜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和不一样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

  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

  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资料,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潜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取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潜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潜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理解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能够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构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构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潜力。

  阅读教学应用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刷子李的绝活是什么?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刷子李的绝活?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态度变化?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资料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用心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状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忙。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一样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潜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用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到达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7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此刻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必须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到达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1、习惯好。

  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务必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用心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务必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用心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务必要求有必须速度,务必规范、整洁地写字。务必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必须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

  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好处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务必进入“主角”,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样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完美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资料等;

  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必须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到达。(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超多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好处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构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构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潜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必须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潜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次。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8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我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此刻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用心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此刻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用心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我”。

  “教学不仅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向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我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务必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个性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必须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就应是超多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潜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向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我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述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我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我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我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我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我,感悟自我,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我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9

  脚印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让孩子通过朗读,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充分体会到小动物的惊喜,自豪的心情。要想很好的理解这篇小文,关键在于体会小动物的心理变化,并从朗读中体现出来。

  在前期的备课中,我把重点放在怎样让学生体会小狗的感情,因为一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较差,不可能在你一篇长篇大论后,就能心领神会,因此,我针对一年级小孩好奇心强的特点,准备了一些图片,包括小动物在雪地中的脚印,漂亮的梅花,竹叶,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除了用这些实物图片让学生体会脚印的美,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小动物,从而身临其境的切实体会发现脚印的惊喜与自豪。

  因为文章两段形式相同,学生读好小狗的话,体会到小狗的感情后,小鸡的语言就不难理解,因此,在这里,我又把重点放在读好小狗的话上面。怎样引导学生读好看是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大费脑筋。自己设计的导语和评价总觉得不够火候,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在这方面,年级组的老师给了我很大帮助,尤其是姜老师,在回家的路上都在想怎样引导孩子理解这句话,体会小动物的心情,怎样从孩子的思维层次出发,设计引导性的语言和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我学到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方法和技巧,更让我感到她对教学的`认真和执着。

  当然,除了要把握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怎样使整堂课连贯,流畅的进行下来,并且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样重要。通过几次的试讲,针对学生的反映,我反复修改的教案,力求精炼的同时,尽量适应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增强自己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并不时让孩子觉得有惊喜。通过这次的语文课,让我深知上好一节课,不光看老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有多深,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在学生的理解能力上,组织一堂高效精彩的课,让学生也达到同样的理解层次。而且课堂中有的事件是突发的,怎样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处理好,要看老师的语文功底,和平时的功夫。良好的课堂效果和学生良好的习惯分不开,学生的习惯培养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过这次课,让我更清楚班集体中孩子的优点在哪,应该怎样继续加强,孩子们的不足在哪,以后怎么训练,训练哪些。相信会在以后的教学和班级管理锻炼中,能更好,更快的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课前我让学生从不同途径,如网上、书籍、向家长了解等方式了解孔子。在教学本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充分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我安排不同的朗读方式,如初读时可自由轻声朗读,可同桌互读,细读时采用默读、齐读、依次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情态。

  2.抓住重点词句段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习孔子的生平概况这部分是我抓住介绍他是什么家,介绍了几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进行理解。通过朗读一些关于孔子的言语行为,神态心里的描写,让学生了解了一些孔子的思想主张,形象风貌,如:推己及人,厌恶偷盗,善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

  3.对反映出孔子思想的一些话语进行评析,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原则并运用于生活实际。

  回顾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讲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讲了第一个小故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通过交流,明白这个故事所要告诉我拉的为人处世的道理,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宽容。并让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实际说说到对人要宽容。在讲完第一个小故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学法,并指导用同样的方法让他们自学后面的几个小故事。想法是好的,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做得很不够。我先是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是谈自己的感受,这时,我没有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而是靠自己的讲灌输给学生,没有把发言权留给学生,虽然老师讲了很多,但学生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这是很不可取的,今后要注意。还有就是对课文读的太少了些,虽然在设计这堂课时也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读,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由于怕读得时间太多而完不成教学任务(自己的心理素质太差,紧张。),对课文的读也就不到位,这或许也就是学生不能很好地谈出自己的感悟的原因所在吧,其实文本所在表达的内容很多时候在学生的读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

  总之,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今后还要多努力,争取让自己的教学上一个台阶。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一、教材背景

  《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中赞美的正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形象。

  二、设计理念

  《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而且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力图在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一是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要上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等。

  (本节课的开始,我让同学们读词语,发现给出的词语的共通特征引出都是这都是描写洪水的词语,然后通过字词来找句子,感悟作者的写法,充分让学生自己找到洪水的特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的好处。感悟情感,读出感情来。)

  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将他们带入情境要求学生像豹子一样吼出来时,那个坐在教室后面的小男生平时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但是我发现还是要发掘他们的优点,在这堂课上让我有一种惊艳的感觉,这让我思考以后要多花时间,精力去和他们交流,他们还是很愿意表现自己的。)

  三是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读写听说要贯穿课堂,最后的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读一首赞美老汉的诗,让学生带着这种情境来学习。我没有想到的是,有学生被感染了,敬队礼,这种没有预设的课堂生成要好好把握,所以我立马让他来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来写话,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锻炼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这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师们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帮助我成长,这就是我的感想。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特产”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材中的一个开放的单元,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特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如何较好地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现教学目标,教材的'主体画——中国地图提示了我。于是在课前,我和学生们一起收集资料。通过上网、读书等途径,我广泛收集全国各地特产资料,设计成集图、文信息于一体,以中国地图为主体,将相关的特产资源链接到各省名称上,通过对各地区名称或特产名称等多种超级链接,制作成幻灯片,将信息呈现多样化,使网络资源真正体现出多媒体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开放单元的学习,就应该改变过去的老路子,采用开放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当“导演”,学生是演员,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特产。我也随机参与交流,适当做以补充,适时用点击课件的形式进行解说。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绽放。学生一个比一个说得具体,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不知不觉中学生认识了我国的特产,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现代信息技术中开放的教学环境,成为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为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途径。更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使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收获,这也是我这节课所至力追求的目标。

  但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有不足之处。第一、形式单一。如果大胆放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介绍,资料共享,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旅游”的进程会快一些,了解到的特产也会增多。如果让学生上台边操纵鼠标边讲解,我想,效果会更好。第二,课时总结不够深刻。本节课快结束时,太慌张,总结简单,缺少“点睛”之语。

  我的感受主要就是以上这些。学无止境,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我将虚心接受,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子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由原来的忧郁自卑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了同学们的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

  课文是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情节感人,描写细致。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在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小英的同情和对小英改变后的开心心情,通过这样的对比读,无疑为后文学生解读“掌声”的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多的精神能量。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设计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的等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最后,在理解课文后,我边播放音乐边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有没有得到过别人这样的掌声和给予别人这样的掌声,文章内容得到升华。

  这堂课下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时间安排的不够紧凑,以至于最后显得有点慌乱,“有话没有时间说”,这就说明我前面部分讲解的过于细致,理解的过多,而读的却很少。只是引导学生细细的品味小英的心理变化过程,只是领着学生把内容读了过去,而没有细细的品读。这也就导致了前半部分让学生说话的时间长了些,课上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另外,学生的朗读训练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读课文感情不够深入,拖音现象严重,有待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4

  正式上课时,我询问学生向别人表达欢迎、祝福应当用什么方式?启发学生对听课教师的到来表示欢迎。紧之后经过生活化的几幅掌声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掌声能够带给人信心、勇气和力量。在教学中,紧扣掌声前后英子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英子的内心境感。

  (一)成功之处:

  1.本次教学在环节设计上,我抓住两个写掌声响起的句子,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展开,探究英子的自卑及原因;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展开,揣摩英子前后心境、性格等的变化,感受掌声带给英子心灵的震撼,并由此明白两次掌声的含义,明白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2.我采用了“以读代讲,主角转换”的方法,经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我寻找感受英子不一样的内心世界。经过用不一样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一样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感受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境。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这次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我真实的感受,才能实现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二)不足之处:

  1.预习时间不是很充分,也没有很的检查。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预习,教师应当多加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及时检查。

  2.没有整体阅读。虽然我安排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如: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等。可是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在平时课堂上多加练习。

  3.本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在默读中理解故事资料,我在确定朗读形式时,只备了教材,忽视了单元目标。如果在学生体会英子掌声前后的情感变化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二、三自然段,相信应当能到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经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提高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5

  在花脸一课中,究其实质,作者是想通过买花脸、戴花脸的生活细节,表现“我”对英雄的仰慕和崇拜,抒发“我”心灵深处所隐藏的渴望成为英雄的少年豪情。根据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是导入激趣,组织学生观看典型的集中脸谱展示;二是理清思路,疏通课文内容;三是逐段研读课文,捕捉人物的心理;四是深化课文,讨论作者每一段的“喜欢”有何不同?其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五是课文内容的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观,英雄观。

  反思这节课,各位老师对这堂课上的闪光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是导入好,用同学们亲手做的大花脸来激发兴趣,同时讲解花脸与脸谱的区别,对知识有所迁移。第二是几个小问题的设计比较好。比如在讲到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的时候,问同学们:这刀与花脸怎么会是宝贝?又如:当“我”戴上花脸后,舅舅边走边说:“你好英雄呀!”这个“你”指代谁?这些小问题的设计浅显而又深刻,与我的教学是一脉相承的。最后,在这篇课文的情感基础上,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体会少年爱慕英雄的热情和对英雄的热爱,由此达到情感目标。

  当然,通过这堂课还让我反思我在教学各环节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各位老师给我提了许多实在而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第一,在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原本设计的问题“说说作者眼中的花脸有什么特点?”我没问,进而直接跳到了下个问题,我的疏忽使得我在引导问题上也遇到了些困难。第二,我的有些问题设计还不够明晰,指向性不明确,特别是在“喜欢花脸”的讨论中,问题的层次不明晰,再加上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还不透,很多课文中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心情的词、句学生没有办法找准确。第三,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对学生的鼓励还不够,不论其回答的对与否,作为教师都应给学生充分的鼓励,让他们由想说到敢说,再到互评说,讨论说,在讨论中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虽然这节课上完了,但我感到在课后还有一些需要补足的地方,没有落实的能力目标还需要再花点功夫。感谢各位老师给我的肯定与建议,真的很受用。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6

  新的学期刚开始,我又迎接了新的挑战。本来就已经觉得二年级的孩子让我头疼,没想到接到新一年级学生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一年级的这场“暴风雨”来的更加猛烈。

  记得在招生的时候,我就已经见识到了他们的厉害了,在老师问他们一些问题的时候,有的抱着妈妈的腿不放开,有的哼哼唧唧害羞的不敢说话,有的却大喊大叫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拿着薯片大把大把的往嘴里塞,我当时就想,哦!我一定完了,这样的孩子们我要怎么“降得住”。为了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学习,从不懂事的小孩子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那么好的教学方法就尤其重要,所以根据近期的学习我总结出了一些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好方法。

  一、加强拼音教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重点是拼音教学,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拼音的学习上,虽然孩子们都在学前教育中学习过,但还仍然有好多学生依然不能完整掌握,所以要加强拼音的教学。拼音教学要让学生发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让学生以各种方式练习发音,体会发音要领。

  二、加强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在学生学会拼音的基础上,教会他们自己借助拼音识字。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识字比赛。引导学生去认识身边的一些学过的字,如:广告、标语等。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写字,让学生经常听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朗读练习。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通课文。我们在教师领读之后,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通课文、熟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加强学生用字组词、说话、写话的能力。对于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词汇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组词、说话、写话练习。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他们用生字练习组词,鼓励学生用一个字组多个词,同时,挑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一句话,并写下来。这样做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教学有法,但不定法。作为一名新教师,要不断地去探索新教法,精益求精,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7

  想来想去,除了“收获”二字,我实在找不到其他词作为此次反思的标题。虽然这次我的课让我自己很不满意,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很庆幸我因此而收获了很多东西,感觉就像一次“大丰收”。

  收获一:

  从课题的导入开始,我就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之中,以至于学生小声讲了“竹笋、滋味”,我完全没听到,同时我也无意识地把自己的紧张传递给了学生。从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在课堂上放大了自己的感受。作为教师,无论是什么情形,进入课堂,就得让自己进入上课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全部感官都关注学生,更好地引领学生。

  收获二:

  在生字教学上,我对自己原先的设计还是挺满意的,应该说我是很有意识地在归类,使学生更有效地识记及积累。评课时,蒋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忽视的象声词潜藏的规律,这也使我发现了,其实自己还少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少了一颗善积累的心。一直下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字词的习惯和能力,花了些心力,特地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现在突然发现我应该先让自己学会积累,这么明显的规律我没有发现,正是因为积累的意识在我的大脑里还很淡薄,所以把这么明显的特点忽略不计。我想,只有当自己有了积累的习惯,才有能力去培养学生,或者说感染学生。就像我用自己的用心倾听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也学会静下心来听同学的朗读,现如今,只能和学生一起学着积累了。

  收获三:

  以前,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以己昏昏,何以使人昭昭?现在想来,太正确了,这节课的朗读指导上,雷公公和笋芽儿说了什么这一环节,就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自己心中的预设只是一个框架,没有想到学生答不出来或和我的预设南辕北辙时我该如何处理,就这样迷迷糊糊地教了,以至于当时急出一身的汗来。当时的情况确实让我一下子懵了,因为我根本没有指引学生回归正途的招儿。这也折射出我在备课时,与文本的对话还不够,在研读文本时,角度单一,所以考虑得也就不周全了,备课前多角度地阅读文本,有利于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收获四:

  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如果学生体会得不到位,那么就是我们老师没有引导到位。如何及时引导学生,这是我下阶段急需努力的。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8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露珠的形成以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动植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的美丽。她在美化、滋润万物的同时蒸发了牺牲了自己。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本文融科学知识、优美的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显现出了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就打算让学生的这股热情高涨些。于是,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个童话故事,成为故事中的一员。比如,在教学第一小节时,利用课件让学生边看边听,这样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我在教学课文第二部分的时候,即小动物和小露珠问好的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小动物是如何和小露珠打招呼的,然后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和小露珠的对话,最后让学生扮演故事中小动物的角色用书中的语言来赞美露珠,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读起课文来也比较有感情了,真正是带着友好,赞美的语气来读课文中小动物们的话。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后再创设情境。比如,在教学课文第三段时,我让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朗读过课文后,再闭上眼听教师范读,想象童话描绘的内容。学生就在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鲜花嫩草生机勃勃。在教学第七小节这些植物向小露珠告别时,我让学生说说如果这些植物此时会说话,他们会对小露珠说写什么呢。这样就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但是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在朗读方面没有处理好,没有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读,因此他们也没有读到位,没有读好,没有读出感情。以及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因为时间没有控制好,因此在教学时显得急促了一些,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说为什么喜欢小露珠,以及喜欢小露珠的什么。所以最后点明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时显得有些突兀。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针对这些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力求自己做得更好。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9

  初读本文,就被文中感天动地的场面所深深震撼,于是不假思索选了本文作为公开课教材。但事实上本文属精读课文,需两到三课时才可完成教学目标。如何将如此大容量的文章浓缩于短暂的四十分钟,实在是蛮伤脑筋的事情。何况同课异构需尽量避免雷同,所以在备课时必须另辟蹊径,力求发扬自身的教学风格。

  经过紧张的准备和投入地上课,这项工作终于如期结束。应该说,这是一场非常有争议的课,不同的听者有不同的看法,就如课堂环节设置上,我把高潮部分提到开头,再去追溯发生如此感人场面的原因,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共同的观点是让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如果从意外的震撼着手,再来分析事由,感受情理之中,最后再次感受海鸥的异常举动,回环往复,效果更佳。还有在课堂上能否设置质疑环节,也引起大家的激烈讨论,应该说,学贵有疑,质疑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更深地消化知识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例如:学生提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为什么说海鸥是吉祥鸟,富贵鸟?为何老人谈到滇池时心有不舍,却不能前往?等等等等,提得很精妙,很到点,教师利用点拨,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介绍生活中的海鸥老人,从而引发主题的思考,教学思路一气呵成。但是这也是对教师课堂调控能力的考验,因为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引导高效提问是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至于利用《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故事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与教材内容相吻合,效果不错,利用出示示例的方式能又快又好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会赏析,从哪些角度来品味语言。板书安排新颖别致,能给人意深刻的印象。

  总之,这不是一堂特别成功的课,但绝对是一堂有价值的课,如何站在学生角度调动学生以往的情感体验是要继续探究的一大问题,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模仿老人对海鸥说话,或是站在海鸥角度,说出海鸥与老人永别时的话语,可能会使课堂与现实接轨,更大程度地锻炼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教学的生涯无止境,我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也就不会终止,“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20

  《金翅雀》一课所在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真爱无言,大爱无疆》。本文虽然是两条线索并行的,但我认为主线应该是孩子的心情变化。因为父母的爱,是依托孩子所讲述的故事,以无言中的担忧紧张进行表达的;而孩子对小金翅雀那种天真无邪的爱,是依托讲述过程中的忘我和兴奋,以极尽细致的描述来表达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最先关注的,应该是孩子,如果读懂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父母的情感也就不难了。

  在设计中心话题的时候,我也是思索再三。从“孩子和父母的心情各是怎样的?”入手,我发现孩子们很容易被框在几个表达心情的词语里,无法打开学生的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几次修改之后确定为:“你读懂了谁的内心世界?”因为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更容易让他们走入文本潜心读书,因为我们应有这样的理念:不能给学生什么,而是在我们地帮助下,他们学到了些什么。在学生充分感受了孩子的内心情感之后,我让他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等到理解父母心情的时候,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品。最后再回到文本,让学生朗读课文高潮部分的描写,体会作者在文中将两条线索交织推进的结构特点。在最后一段抓住文本的“留白”,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最后升华到体会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所有的爱的表达。最后设计的小练笔《小金翅雀“历险”记》,是为了让学生将在本文学习中的收获,饶有兴趣地整理运用。

  纵观本课的教学,我认为目标基本已经达成。学生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走进文本,在品词析句中,抓住描写孩子动作、神态的词语体会孩子的情感,兴趣盎然的讲述孩子所讲述的故事,并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也能在这个基础上体会到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担忧。但遗憾之处也颇多。主要问题在放手让学生体会父母心情的过程中,细节设计还是不够全面,尤其对学生的预设仍显不足,课堂上没有把握好契机,“放”的不够开,“引”的不够到。所以学生的自主仍然有被剥夺的嫌疑。今后还应该认真思考:怎样让学生省时、高效的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自主进行学习。因为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得让学生“会学”。

  谨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的课堂迈向更理想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21

  《路旁的橡树》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以下是我听了谭玲老师的授课后的几点感受。

  一、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出现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要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还存在着的不足:

  1、在理解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22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帮助学生识字的有效工具,又是低幼儿认知衔接的桥梁和纽带。如果说语言文字是中国人类文化的摇篮,那么汉语拼音就是摇动那篮框的妈妈的手,逐步地使孩子认识祖国的文字。但拼音学习枯燥乏味,如何让学前班的孩子能有趣而投入的`学习汉语拼音,如何让抽象的拼音形象化呢?

  本节课是一节汉语拼音的总复习课,学生刚学完拼音,但又不能熟练拼读音节,这时学生最易厌烦、随意,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拼音情趣盎然地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我把整节复习课的内容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故事串编在一起,“孙悟空漫游拼音王国”展开,学生果然兴趣大增,小眼睛发亮。并把声母、韵母、整体认读复习,拼读音节,巩固已认识的字,拼读儿歌等内容以不同的游戏活动形式穿插于故事之中,如:声母、韵母、整体认读的分类采用摘桃子,拼读音节采用小兔过河,巩固熟字用找朋友,孩子乐学,拼读兴趣大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因为孩子们有了学习劲头,所以相对于一年级最头疼的课堂常规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随着故事情节发展,随机提醒孩子们一些习惯的养成,如“孙悟空喜欢坐得端正的孩子”“我们读得响亮一些,让粗心的猪八戒也听得明白”……整节课我觉得孩子们课堂常规也较好,也避免了常规说教。

  回想整堂课,不难发现有许多欠缺之处:

  1、三拼音学生读得拗口,主要问题出在我的教学指导上,无明确强化该怎样拼读,学生只知道“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对于几个难点拼读的,在课堂学习中应及时发现,并及时加以指导。

  2、总担心孩子的课堂习惯问题,在公开课上束缚手脚,不敢让学生个性展示,个别拼读太少,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重复再现的太少,有蜻蜓点水的味道,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只要略施技巧,孩子又何怕重复,于永正老师教学一首《草》不就是让孩子们反复但又充满情趣地背了好多遍吗?背给妈妈听,背给哥哥听,背给奶奶听……我在教学中也完全可以如姚校长所说,读给孙悟空听,读给猪八戒听,读给唐僧听……学生定会拼读得更有劲、有趣。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23

  每当孩子们做错事时,作为老师既不能打,又不能骂,该怎么办呢?我想:要孩子们长记性,就得换种方式来惩罚。

  放学铃打响了,孩子们纷纷背着书包回家去,教室里剩下寥寥无几的几位孩子,他们有的在做作业,有的下棋,有的在看书,看着他们专注的样子,我心满意足地返回办公室,刚坐下,正准备喝一口茶,我的双眼通过办公室的玻璃窗看到了小镇和小旭两人从教室门外的窗口翻进教室,还在教室里追逐打闹,并踩上了同学们的桌子上,严重影响了其他孩子。我连忙放下茶杯,走出办公室,刚到教室门口,他们俩已经看到我了,都自觉地来到我跟前,一言不发,等候我发落。此时,我火冒三丈,很想狠狠地训他们一顿。类似这种危险游戏,我讲了多少遍?其中的后果,我和他们一起分析了多少回了。我的直觉告诉我,他们一定做好了“洗耳恭听”的准备。我正欲发话,看着他俩扔低着头,我想,这次来个出其不意,看看效果如何。

  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平缓地对他们说:“你们做的一切,我都看到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做两件事,第一,把教室的窗台和所有的桌椅都擦干净。第二,把教室的桌椅摆放整齐,完成任务以后过来向我汇报,好吗?”他们一听,先是愣了一下,露出惊讶的表情,接着满口答应着回教室忙碌起来。看着他们认真忙碌的身影,我心里一阵窃喜,这个方法已初见成效。过了二十分钟,他们俩兴致勃勃地过来向我汇报,还和我谈了劳动后的体会,最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听完后,我摸了摸两个小家伙的头,说:“老师相信你们以后都不会再做这样的错事的。我决定原谅你们。”他们开心地说:“谢谢老师!”

  从此以后,他俩果然如我所愿,再也没出现这样的错误行为。美国心理协会会长AlanE.Kazdin表示,在纠正孩子错误行为的过程中,一切强硬的惩罚手段都是无效的。只有让孩子不断重复“好行为”,同时得到有正对性的表扬,才能变得越来越“合作”。温柔地纠正不良行为,不是说教,更不是体罚,而是一种没有伤害却有效果的“变相惩罚”。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24

  通过教学,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有容量,但不是知识内容的累加堆积。

  整个教学过程能紧扣目标,谈话导入、整体感知、识字学文、复习巩固等环节彼此衔接,顺理成章。识字和朗读的环节安排妥当,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师生互动自然有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觉得比较有收获的有两点:

  (1)采用游戏为主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为了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心理需求,我在识字教学以及识字活动的环节中均使用游戏法,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让他们学得愉快而轻松。我想,特别是在孩子刚进入语文学习的阶段,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今后对语文的.学习才会更加投入。

  (2)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说话的规范、态度、习惯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有问题及时提醒学生并指导学生改正,学生在多次训练后就能注意自己语言的完整与明确。同时,指导学生朗读对培养其语感也大有帮助。

  朗读训练中,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指读与跟读。此阶段不宜操之过急,不必要求学生通篇朗读,可以在听录音读,老师带读的训练中重点读好一两句话,打好朗读的基础,指导学生养成字字过目的良好读书习惯,同时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

  通过教学,有收获,也有困惑。现在的学生入学基础都不同,有的学生识字量多,有的还不识字,因此在初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学得轻松与吃力的问题。识字量多的学生对于课文中要学习的生字已学会了,学习中会出现自我满足,听讲不认真的现象。而那些没有识字基础的学生,对于一天一课生字的学习感到吃力,往往出现单个生字会认读,把生字放在句子或课文中就不会认读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这也是我想与同行多探讨与研究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25

  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着这样的文字,似乎能听到稚嫩日的童音,那么动听,那么美妙。这篇短短的韵文,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让人隐约感受到中国人造字的智慧。巧妙地会意构字,能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在教学设计中,彻底摒弃单调的认读、繁琐的分析、巧妙地利用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说会意字的特点、游戏等一系列识字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进入课文,去发现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结构,从而感悟汉字文化,积累语言文字。

  当我以图片出示“日”“月”的图画,而后出现“明”时,学生们有的说“明”是由“日”和“月”组成的;有的说“日”很亮,“月”也很亮,“明”就更亮了。紧接着我出示了“鲜”字,问他们“看到它,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们有的说:“鱼肉很好吃,羊肉也很好吃,‘鲜’应表示更好吃了。”有的还说:“鱼肉、羊肉都很有营养,‘鲜’就代表好吃,还很有营养。”学生主动学习其它会意字时,主动学习意识强烈,敢想,敢说,尤其问题意识浓厚,如有的学生说:“男人力气比女人大,所以男人就在田里干活。”有学生问:“老师,灭火要用水,为什么上边不是‘水’字呀?”他这一问,我还真是没想到,我诚恳地夸奖他:“你可真善于观察、思考,这个问题老师还真没查到呢?”还没等我说完,有的孩子就高举小手,他站起来说:“我知道!‘一’表示一个大盖子,盖到火上,火就能灭。”学习尘字的时候,她们说小小的土就是灰尘。一个人靠着树木休息就是休息的休。他们精妙的想像,精彩的回答,大胆地发问着实又给了我一个惊喜。

  课堂上,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独立或随机组合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已经知道或者含糊不清的一些生字的意思,在小伙伴中进行交流,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大胆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被调动起来了,从而充分体验合作的愉快。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26

  李白的《静夜思》每个学生差不多都会背了,可其实好多却根本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没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一、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他在思念着什么呢?也乎意外的是,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个小朋友说他也想念家乡的景色,还有玩过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有个小朋友所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有个小朋友说我有种想哭的感觉了,有的说我也很想回家了。最后,我问他们,些时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本来我是打算上失败的一课的,没想到却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和尝试。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27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的体会。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的著名作家都对她进行了赞颂。我国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本十分反感、厌恶母鸡,然而当它孵了小鸡,成了一位母亲后,也不由得对母鸡赞赏起来,并肃然起敬。

  教学中我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我在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了母鸡的母爱后,让学生比较老舍写的《猫》和《母鸡》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在比较欣赏后,让学生进行改写,带着对母鸡的喜爱之情来写一写,随机出示老舍描写“猫”中的语句,让学生进行仿写,这一设计,我认为是本节课的亮点,突出了爱的主题,让学生从感悟文本走向自己的生活体验,很有必要。

  在课文的结尾,我推荐给学生一些写母爱的课外阅读文学,比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列那尔的《母鸡》等,这样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得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这是一篇选学课文,可是自己因为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丢掉一些,反而使课堂容量过大,课最后来不及上了,还有自己上课讲得太多,学生反馈有重复的比较多。在朗读教学时,朗读形式太过单一了,因此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就该多种形式朗读,重视朗读的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表不同意见,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28

  在教学经历中,我认为最难教的并不是教材中的哪篇课文,课文的教学只要基本达到了三维目标,课文后再加以一定量的练习,就是掌握了课文。但是,作文的指导如何才算是教会了呢?而且每个学生的程度都不一样,如何让好的文章出彩,差一点的文章有所改进,习作教学似乎并不是一遍就能通过的。

  这次的习作是学写一封信,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六年的小学生活,再现老师诲人不倦的形象,激起学生心中对老师的情感,用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情景表现对老师的感激和眷恋。

  一、情感。

  从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在上课时让学生谈有关老师的话题,调动学生情感深处,有感而发,融入了学生内心情感体验。再现生活现实,一个个关爱的例子让学生回味无穷,体会六年学习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为积累写作素材,厚积而薄发,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开源活流,启发学生的思路。同时课堂中我富有情感的导语让学生走入充满关爱的世界里,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关爱意识。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内心的情感与积累的语言碰撞激活学生的情感,产生不吐不快的境地。在这次习作指导中体现明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一次洗涤,真正落实了“作文即做人”的教育教学观。

  二、方法。

  作文课不是口语交际课,也不是讲作文知识课;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不能空讲做法,应该是写中悟法,写中用法。在上课过程中,我让学生回顾一些写作方法(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书信的格式,突出本次写作的.难点。出示情景片段帮助学生写作,在写作过程中用写作方法。使学生做到每次习作有一得。

  三、改进之处:

  本次习作的关键词是“打开记忆的闸门”,但学生对母校的热爱,对老师和同学的不舍的情谊,这些情感都没有被激发出来。我可以通过音乐调动学生情绪、照片打开记忆闸门等方法,着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感勾连他们对即将话别之人的回忆,激活他们倾吐的欲望。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29

  《云房子》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为了让孩子们能开心的学,我一开始就用了彩图、头饰、导读,把学生带入到美的天空中,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为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这样的地位,是有其根据的。想使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我请学生扮小鸟,自己动手造一造云房子,一个个兴奋不已,做了一个还做了一个,后来在我的极力制止下,学生们很不情愿的停止了创作。在这一环节上,我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因为我采用了棉花来造云房子,虽然比较形象,但是不易定性,做起就不方便了,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棉花在这很不实用,如果改为画云房子,或者剪云房子,也许更好些,就不会造成后面的时间来不及。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各种各样的云房子时,采用朗读,想象让学生体会到云的美丽,云的多样。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这里,运用说话训练,想想各式各样有趣的云房子,使学生的想象充分展开,不局限于书本中的云房子,大胆,尽情地说出了自己心中各式美丽的`云房子。小鸟在云房子里玩耍、做客时,引导学生想想:小鸟会说写什么?结合生活说一说,体会小鸟们欢乐的心情,进一步感受云房子的有趣。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在让学生体会到天空的美之后,最后我把学生引向了“做个环保小护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提高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一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机会对学生加以美的熏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通过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和陶醉,顺势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情感。这并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当然,这个结尾如果能做一下课外的延伸,把它再扩展开,作为一次课外综合活动,会有更好的效果。

  虽然这不是真成功的课,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课,预想的跟实际课的相差一定的距离,但我相信,有尝试就有失败,有失败就有成功。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尝试。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30

  我在教《中华少年》一课的第一小节时,让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诵读,而且用不同的方式读,比老师在讲台上怎么讲,其效果要好得多。

  我在讲这一小节时,先解释几个词的意思,例如: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然后就提问这几个词比喻什么,接着就让学生读,后再归纳这一小节的意思。

  我以为自己这样设计这个环节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结果不然。学生只是很被动地去读,根本不知道这一小节说什么,更谈不上本节的中心所在,且气氛相当沉闷。看到这种情况,我不再多讲,就让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读、男女生读、分组读、师生配合读等形式,这样一读,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能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这一小节中心意思学生也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别呢?静下心来思考,究其原因是

  1、老师包办得太多了,比方说,这课是以读为主的,老师只需讲白方法、要点,要求就行了,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读去领悟本节的意思或情感。

  2、教学手段不够灵活。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如果能用上配乐去诵读,其效果可能会更好。

  3、课堂评价语欠丰富,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读得好时,老师应当使用各种课堂评价语,特别是小组赛读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实现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

  点评:我在讲这个模块的课的过程中,花了较大的篇幅讲了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其中的理由是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骆老师在这一篇反思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这句话:“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实现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的幸福除了生活上的安居之外,乐业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获得的工作的幸福,才会让我们感到人生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31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使枯燥的识字变得多姿多彩,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识字兴趣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

  《识字3》由多幅形象的文字插图和带有12个生字的儿歌组成,课文通过形象的图画来揭示会意字的构字特点,附在字后的一首儿歌,为学生提供了识字学词的语言环境。表意性是我国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而《识字3》是看图会意识字。即利用看图体会字义的形式帮助学生识字,既可以使学生学到一种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把单调的汉字渐渐丰满起来,学生就有了识字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孩子们汉字的演变、来历,以及与汉字有关的小故事,使这些汉字在孩子们的眼里不再枯燥,而且是慢慢生动、鲜活起来,变成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

  在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对识字有了一些基础和经验。我以旧引新导入教学,采用了“我做你猜”的形式:一只手搭在眼睛上,猜猜这是一个什么字?学生马上就想到了“看”字。接着让学生尝试看图识字,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这类汉字的'特点。通过看图体会字义的形式帮助学生识字,既可使学生学到一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如古时以竹做笔杆,以羊毛做笔头,故“笔”从“竹”从“毛”,砌灶要用土,砌成后烧火做饭,故“灶”从“火”从“土”。上小下大为“尖”,不正为“歪”等等。分析每个字是由哪几个部件构成的,从而体会这生字的构字特点。这样把文字的形状与具体形象的画面两相对照,学生便从中悟出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了。

  本课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对于学习练习、巩固性的作业没有将范围拓展,忽视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没有充分利用儿歌,因此,不利于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意思,使字、词与儿歌有脱节的现象。时间的把握不够好,在让学生自编儿歌时,没有让人人动口说,只照顾了部分,没顾及全体。将在今后的识字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悟汉字博大的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32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记叙,很有代表性。

  教学本课,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围绕中心词,主动探索的学法;画一画,浅显明白;演一演,生动有趣等教学方法。例如:课文写“勘测线路”这一段,由于内容长,我先让学生自学:这一段重点表现了詹天佑哪种品质?

  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如在开凿隧道时,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讲解“人字形”线路时,我在黑板上画出草图,用粉笔刷当火车,请学生示范开火车,讲述情形,然后让大家用橡皮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边读边理解。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设计心悦诚服,不住地称赞“詹天佑的`确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了启发,对学生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但读的遍数和时间还不是很充分。

  2、教学修筑京张铁路那一部分是时,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为铺垫,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但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就会水到渠成。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仪篇课文的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33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ai ei ui 。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复韵母,所以我先请出a o e i u ü这6个老朋友,然后引出复韵母ai,ei,ui。在教学三个复韵母是我都是找个读音差不多的字来引入的,比如ai从姐弟比高矮来引出。 随后让学说说,看着ai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ai是由a和i组成的,a在前,i在后,带出ai的发音方法,是先发a的音再快速的向i的音滑动,中间不断气,接着再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读,以加深巩固。随后,我出示了水杯图,引出ei,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自己编儿歌记住ei的发音,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ui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接电话的环节,从而引出ui的音,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在玩中巩固了知识。

  这堂课教学层次性强,比如学标调方法时,先是让学生猜一猜ai ei ui的帽子应该戴在谁的头上,然后引出疑问:真的是这样的吗?从而自然地引出标调歌,在学生熟读标调歌的情况下,让学生再次猜一猜这三个复韵母的帽子应该戴在谁的头上,最后出示正确的四声,这样学生有了亲自体验就不容易忘记。

  还有指导学生书写时,我是这样教学的: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单韵母的书写,而复韵母则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在指导书写时,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在黑板上扮演,而其他的学生当评委来说一说他们写得好不好,效果十分的不错,在这里要让学生明确复韵母是一个整体,所以在写得时候,两个单韵母要写得靠紧一些。

  为了巩固这三个复韵母的拼读,我设计了看图片拼读音节的环节。学生有了图片的帮助,能够很快的拼出音节,而且在看图说话这个内容上,学生也表现得可圈可点。但是,随后抛出的“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否也听到过含有这些复韵母的词语”时,学生的回答十分的不理想,事后,我想了一下,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而且目标不是十分的明确,如果在学习四声的时候,提出说说生活中你是否听过带有这些发音的词语呢?我想学生应该更容易接受一些吧!

  通过这次拼音教学实践活动,我深感教师应该从教学的点点滴滴去关注学生,用“心”去体会他们的感受,选择他们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我们只有变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才能达到新的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34

  1、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

  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 ……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2、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学反思01-29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4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1-03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1-08

小学语文假如教学反思04-20

小学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04-08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总结11-08

语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02-20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03-29

小学语文秋天的雨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