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5 16:35:02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木兰诗》教学反思(通用12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木兰诗》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木兰诗》教学反思(通用12篇)

  《木兰诗》教学反思 篇1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认识木兰——想象表演——体会主题——-背诵积累”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就让同学们听了范读去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三、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什么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

  四、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我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对诗歌的理解做出迅速的判断,并且巧妙地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追问,更有利于对文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同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缺陷。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有些细节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肯定、否定与再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进步的。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木兰诗》教学反思 篇2

  对于文言之类的文章,以前我总是放不开。不能像上现代文那样大刀阔斧激荡跳跃,总是规规矩矩地先疏通文意再朗读背诵,最后分析课文,基本上一直是这个模式。因为学校倡导课改,我作了一下尝试,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在课堂组织教学当中,达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篇文章我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看过很多的教学实录,大部分老师都是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课的教学,我想这样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在家进行了充分的预先,对文章的字句的理解已是很到位了。我们这里的学生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在第一课时中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熟课文,在此基础上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我觉得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如“可汗、燕山、转、裳、同行”等词,在教学的过程中果真有很多的学生把这些字音都读错了,我想从这最基本的字词开始还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学完成后,学生连课文的字都不会读那是很可笑的。第二课时,对前面的四段内容进行了疏通并让学生背诵其中的'内容,第三课时让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并让学生感受木兰的形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的时间把握方面,我用了近30分钟时间让六个小组比赛读整首诗,导致完成人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

  其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虽然我进行了纠正,但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及时过关。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我在课堂中还是没有创设各种情境能让全部学生(六个组基本上只有一半人在课堂上背诵)在课堂中就把文章背下来,说明我的设计还是不精练,我没有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彻底领会木兰这一爱国女英雄的形象。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觉得的做的不错的有这些做法,我在第二课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想象木兰回乡后在家变回女儿身后的形象及伙伴看到她后的情景。我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练笔的情境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第三节课后我还让学生参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样式,给花木兰写一个颁奖词,很多地方的中考中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我想趁热打铁既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花木兰的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后认真思考一下,在这堂课的组织教学上我没有用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特别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木兰诗》教学反思 篇3

  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一向为人们喜爱,流传深远。木兰其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形象,她不慕名利、深明大义、替父从军的事迹,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引发学生的敬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习《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对于这篇课文,学生的兴趣很浓,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有事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为此,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体会到木兰的谨慎、机警。果然,有学生回答:“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学生都信服了。这堂课结束后,给我的感受是学生应该有参与意识,要积极去思考,通过提出疑问来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木兰诗》教学反思 篇4

  这堂比较成功的课让我惊叹于学生身上的潜力,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游戏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其乐无穷的语文世界中自由的翱翔,学生快乐,我亦快乐。

  反思:“游戏是儿童的天使”,处于儿童向青年阶段过渡的学生又何尝不对游戏情有独钟?教师要因势利导,进行与教学活动有关的`游戏可以和谐师生关系,挖掘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更重要的是让充满活力的学生们在符合天性的情境下有效地完成知识能力的提升,培养对语文长远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们在强调培养学生们想象力的同时,也应注重自己创造能力的培养,设计好每一节高效而又符合学生心理的课。

  《木兰诗》教学反思 篇5

  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至少体现了以下的特点: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个性解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五环节教学过程中第一环节相当重要,它直接决定后面几个环节的阅读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时的思维深度拓宽学生多元化阅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没有越俎代庖,是一点是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

  二、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发展性阅读教学一课一得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想象和联想推度作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在阅读中注重双基,落实语言的训练。在完成这一环节时,根据诗歌的特点,我特别重视朗读,让学生读准、读上口,读上心,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了味道,这为下面通过想象和联想推度人物形象这一核心目标的落实打下基础。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时而勾画,时而默想,时而小声朗诵,时而大声吟咏,学生投入到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感知之中,并不时在书上作圈点批注。这说明初读的效果十分明显。例如有的学生在读到:“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时抑扬顿挫,缓急相间,重音、节奏、语调都把握得比较好,确实读出了战前的紧张而又井然有序的出征准备场面。如果没有充分地朗读,而是由老师包办代替分析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四、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生发。传统的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目标而强加给学生的问题。有些是学生并不感兴趣的问题,有些是没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收效甚微。或者是一堂课中没有问题。这都是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在反复阅读和思考后生发出来的问题,因为这才是最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比直接寻求问题的答案更加重要。当然,在学生问题生发时老师要注意把学生引向核心目标上来。以免学生的问题过宽过范,漫无边际。教学第一环节中就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目标提出最有价的问题,为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打下基础。后面才会有学生精彩的发言展示和老师精彩的点拨点评。总之,这节课的几个看似不经意的教学预设中重视夯实学生双基,落实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二三环节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发展学生阅读、表达、倾听能力作好铺垫,为四五环节方法迁移埋下伏笔。 可见第一环节的精心设计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阅读”的教学指导策略。

  《木兰诗》教学反思 篇6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听了宿迁的孙老师执教的一堂网络课《木兰诗》,感触很多。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 ,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木兰诗》教学反思 篇7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导入新课我就用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片段,希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拉近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另外我设计了多组竞赛题目,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

  一、抓住情节,了解课文

  文言文语言精练,让学生觉得没有现代文的容易理解,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所以上课之初,我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让学生通过对各段故事情节的简述感知到课文的大概内容,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花木兰是一位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女英雄。这是教学的基础。

  二、深化问题,自主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在课文的复习中,我设计了一些选择题,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深化,让学生在自己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有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有些题目以学生自我感悟诵读,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诵读有侧重进行指导,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以巩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诵读体会,激发感情

  诵读有利于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语文课堂教学就应书声琅琅,情趣浓浓。从学生们学习时的反映可以看出,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展示花木兰驰骋沙场的生动画面,和多种形式的竞赛题目,引导学生去诵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听他们的朗读,让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浑身是胆的花木兰驰骋在沙场上。通过在一系列多向互动的情境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让学生通过背诵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在朗朗书声中巩固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学会运用语言。这一课时的内容挺多,但由于学生积极投入,整堂课感觉比较顺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木兰诗》教学反思 篇8

  我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按照 “朗读诗歌——了解情节——疏通文意——揣摩语言——体会主题——背诵积累”的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课前的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组织教学当中,效果却不够理想。课后认真思考一下,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也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关系,在这堂课的组织教学上我仍然使用了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过分注重了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通过这堂公开课,我的这个缺点毫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今后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木兰诗》这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中计划用二个课时来完成,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课文字词语句翻译以及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上。第二课时的教学,这就要求我在第一课时完成对全文的正音、字词翻译、音节停顿,进而将课文熟读成诵的教学任务,以便第二课时展开对花木兰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思想的解析。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在第一课时并未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影响到了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课文,二是也影响到完成自己备课时确定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而我也没有根据第一课时的授课情况对第二课时内容及时做出恰当的调整,这一点暴露了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之处,也可以说是我在教学准备上存在不足。

  《木兰诗》教学反思 篇9

  这节课让我感到,课堂教学做到既真实又扎实,既生动又生效才是一节好课。这节课使用了EEPO方式中的要素组合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努力体现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互动、主动、能动等特色。首先,我认为我这节课的优点有:

  (1)课件制作比较精心,经过认真整理,化繁为简。课前我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准备课件,为的是更好的梳理课文思路,让学生目的明确。

  (2)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

  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本课时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课文原句,找出人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认为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找的比较好。

  (3)注重朗读,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朗读的语调、语速、情感方面,我都认真点评、引导、分析,学生的朗读比较理想。

  (4)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都有明确的合作要求,操作简单,避免了合作形式化。同桌互说,6人小组合作完成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成果呈现多元化,促进了学习的实效。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开始的“温故知新”环节,此环节设计意图是想感悟诗意,检测学生前一节课学习情况和概括能力。不过学生还不在状态,我的调动还不到位。一两个学生后,状态恢复,回答和朗读渐入佳境。

  其次是经验不足,第二个教学目标没有全部完成到位《木兰诗》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只抓木兰形象,忽略分析本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并且没能实现在课上讲本诗背诵下来。

  《木兰诗》教学反思 篇10

  作为一篇精读课文,我想在一、二节课内通过深入品读语言来品析人物,又不想放弃对学生朗读诗歌的指导,两个方面都是需要大块时间重锤敲击的教学环节,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越是想两者兼得,越是两个都没有抓牢,这是遗憾之一;

  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能力,一直是我教学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节课显然也成了一个并不漂亮的“尾巴”,这是遗憾之二

  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来看,渴望让学生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从通过准确的语音、恰当的语速语调和节奏的变化到读出不同内容传达出的不同情绪,这个愿望显然有点理想化了,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品读诗歌” 环节,原先设计的赏析突显木兰女性性格和品质特点诗句的'环节,应该是本课的一个亮点,然而由于前面朗读部分耗时太多而没有展开,这成为了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木兰诗》教学反思 篇11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觉得的做的不错的有这些做法,我在第一课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想象木兰回乡后在家变回女儿身后的形象及火伴看到她后的情景。我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练笔的情境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谈到木兰的形象时,我引入豫剧花木兰的视频片段及好莱坞花木兰电影的片段,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花木兰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同时也调节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还让学生参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样式,给花木兰写一个颁奖词,很多地方的中考中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我想趁热打铁既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花木兰的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明确对学生表示,会背这篇课文那么就完成了70%的学习任务,剩下的30%中,能翻译课文占20%能感知木兰的形象占 10%。虽然我这样地位,但是我在课堂中还是没有创设各种情境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把文章背下来,说明我的设计还是不精练,没有抓住重点的字词开展教学,而且对于文章中的修辞如很难懂的”互文“也是教的很松散。所以,这样留学生在课堂中做练习的时间就相对比较少。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回答“,在说到”木兰不用尚书郎“时,大部分学生都说这句反映了木兰淡泊名利热爱家乡的性格,可是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木兰这么做是因为她害怕,因为她怕做官久了自己的性别会被别人发现,如果那样,她就犯欺君重罪了……“这样的回答,让我很意外,好像完全脱离了正统的思想,但是也不能说毫无道理。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但却没有用很好的方式把她引到”正道“,我想这需要老师的教学机智,这样的学生也能锻炼老师的教学机智。

  《木兰诗》教学反思 篇12

  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片段,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我却没有播放这些原先准备好的材料,这一点也说明了我教学应变能力的不足,上公开课时过分的紧张。

  总而言之,课堂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学生反应不强烈,许多我事先认为能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忽视了教学的细节安排,自己使用的教学语言在情感上不能够感染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通过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是我的薄弱环节,今后要在这方面加强锻炼。

  另外这篇课文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很有节奏感的诗歌,句句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要让学生多读,精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整堂课应该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读出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朗读方法,既熟练了课文,又增强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而在这一点上明显是我教学准备的不足,在教学设计中安排教师指导朗读,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

  我在问题的设置上,也不够明晰,指向性不强,问题也显得有些“苍白”。例如我在解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了木兰积极投身到战争的准备当中,想尽快奔赴前线时,所设置的问题时,我直接的问了学生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不太明白老师设置问题的意图,如果我具体的问“为什么木兰要积极地四处奔波,准备道具”,学生应该更能体会到木兰奔赴战场的决心和战场的紧张气氛。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我却没有很好地兼顾。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中应该在“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等方面还要下一番工夫,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却没有很好突出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尤其是“学生翻译”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互文修辞讲得也过于匆忙,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读得不够深入,这种情况下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总的来说,这节课堂教学,内容虽然详实,教法却不尽得当;准备充分,实际教学过程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正在成长的见习教师,在整个上课的准备过程中我都得到我们组其他老师的指导,使我感悟颇深,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我十分希望在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内修外炼,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木兰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木兰诗》教学反思07-30

木兰诗教学反思(精选6篇)08-31

木兰诗教学设计11-16

《木兰诗》教案08-08

木兰诗教案02-16

木兰诗教案08-24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07-22

改写《木兰诗》作文09-26

木兰诗优秀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