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鱼类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反思

时间:2022-10-06 21:34:36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最新鱼类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反思

  湘江株洲段鱼类资源及其人工放流

最新鱼类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反思

  摘 要:增殖放流是有效增殖和恢复受损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有效维护湘江鱼类资源,2001年开始株洲市连续12年在湘江开展鱼类人工放流。笔者在分析湘江株洲段鱼类资源现状与面临威胁的基础上,总结了所开展的鱼类人工放流工作情况及取得初步成效,并重点提出建议,以期为湘江流域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提供参考。

  关键词:湘江;株洲;鱼类资源;人工放流

  湘江起源于广西省兴安县海洋山龙门界,沿江汇聚潇水、蒸水、耒水、洣水、渌水、涟水、浏阳河、捞刀河和沩水等支流,于湘阴濠河口注入洞庭湖,全长856km,流域面积94660km2。湘江是长江重要的一级支流,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历史上,湘江衡阳段作为江湖洄游性鱼类“四大家鱼”的重要产卵场,在洞庭湖区“四大家鱼”资源供给及沿江鱼类原种苗供应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湘江鱼类资源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衰退十分严重,捕捞的“四大家鱼”鱼苗成色已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平均占鱼苗捕捞总量的15.8%下降到目前的平均

  1.33%,甚至曾出现连续6a(1998~2003年)未能捕到鳙鱼原种苗的现象[4]。为有效的恢复和增殖湘江鱼类,从2000年开始,湖南省沿江各市县分别开展定期的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工作。笔者所在的株洲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均参与了湘江株洲段每年的鱼类人工放流

  鱼类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目前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具有恢复生态平衡、修复生态环境、培养群众环保意识、增加渔民收入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目前增殖放流与资源养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1.增殖放流相关科研能力较弱

  由于受机构编制、相关政策以及地区渔业资源天然条件和历史原因所限制,渔业科研基础条件比较落后,针对增殖放流相关的科研工作开展不足,致使增殖放流活动缺乏科学指导。突出表现为:一是增殖放流种类确定、放流数量缺乏科学指导,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二是增殖放流生态风险缺乏评估,如病害风险、遗传风险、环境风险等;三是增殖放流效果缺乏评价,如鱼类资源变化、遗传多样性变化等。

  2.苗种来源不足

  根据《农业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中的“用于增殖放流的亲体、苗种等水生生物应当是本地种。苗种应当是本地种的原种或者子一代。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对增殖放流的苗种来源有较高的要求。而我市缺乏有资质的苗种生产单位,在以往的增殖放流活动中大量的苗种需从周边地区购买,增加了成本,因运输等因素的影响降低了苗种质量,影响了放流效果。特别是急需放流的特有、濒危物种受此限制而不能大规模的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3.渔业生态环境恶化仍在加剧,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足

  水环境污染、河道挖沙取土、水利工程施工以及过度养殖等都导致了天然水体的渔业功能退化和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渔业、环保、水利、城建、国土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开展有关工作的沟通不够,不能形成合理高效的工作机制,难以互相协调配合,对天然水域进行管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一定期程度上影响了增殖放流的效果。

  4.渔政执法能力不强,增殖放流执行机构不健全,较难系统地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由于增殖放流机构不稳定,特别是县区水产部门的人员、机构编制、经费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对增殖放流相关的规划、论证、科研、选育、种质鉴定、质量检测等方面的能力薄弱,难以系统地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5.放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宣传不够,群众科学放流意识需要加强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广大人民群众对增殖放流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对增殖放流活动的科学性缺乏了解,经常出现抢捕,乱捕增殖放流对象的行为,对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

  识较低。另外因对天然水域放流的科学性不了解而向天然水域乱放各种不符合放流科学性的外来物种、危害物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 建议与措施

  1.加强增殖放流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开展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制订完善技术规程和标准,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技术攻关和应用。

  2.建设高标准的水产良种场, 加强苗种科研、生产、种质鉴定、质量监控能力。

  3.积极汇报宣传增殖放流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完善养护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4.各级水产主管部门应加强与环保、水利、城建、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5.健全水产机构,加强渔政执法建设,高质量地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6.加强宣传,广泛引起社会各界对增殖放流活动的认识。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向公共水体人工投放水生生物苗种、主动增殖资源的活动,是国外通行的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的重要措施和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农业部和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大力推进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公益事业,2009年全国累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5.9亿元,在近海海域和内陆重要的江河湖泊放流重要水生生物苗种245亿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渔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随着增殖放流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参与程度的提高,水域生态安全、增殖物种和水域适应性、财政资金监管等问题日益重要。为此,农业部在颁布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制定了《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立足当前全国增殖放流实际,规划确定了2011—2015 年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适宜物种、适宜水域、区域布局和保障措施,是全国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的指导性规划, 也是中央财政增殖放流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总体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事业的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科学放流、提高鱼类存活率

  科学放流、提高鱼类存活率——微笑

  一、鱼鳃的生理换气机制与正确的放流操作

  1.鱼鳃的生理结构

  鱼鳃是鱼类重要的呼吸器官,大多数鱼类鳃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是由鳃弓、鳃耙、鳃丝、鳃小片等组成。鳃主要承担气体交换任务,同时还具有排泄氯化物、参与调节渗透压等。鳃小片是气体真正交换的地方,其壁甚薄,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因而活鱼的鳃总是鲜红的。相邻鳃丝间的鳃小片相互嵌合,作犬牙交错排列,即一个鳃小片嵌入相邻鳃丝的两个鳃小片之间。这种排列方式再加上水流与血流方向的对流,可以使鳃吸收水中溶解氧的能力大大提高。

  2.鳃部的血液循环

  鳃部的血液直接来自心脏动脉球发出的腹大动脉,其循环途径是腹大动脉→入鳃动脉→入鳃丝动脉→入鳃小片动脉→窦状隙→出鳃小片动脉→出鳃丝动脉→出鳃动脉→背大动脉。通过该途径流过的血液流量大,具有高于身体其它部分血液的血压,血液阻力只占全身血液总阻力的20%~40%。从而促使大量血液流入鳃部和水流进行气体交换。大多数情况下血液流经鳃小片的时间(1~3s)都足以让血红蛋白饱和地充氧。

  3.血流和水流的关系及正确的放流操作

  水流经鳃部的方向和血液流入鳃部的方向正好相反。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气体交换率。有研究表明,水流与血流反向而行,摄

  取水中溶氧的能力可高达85%,若两者同向而流,其能力只及上述的1/5。一般情况下,流经鳃部的水流量和血流量的比例大约为10:1。故正确的放流方式应该为:①尽量在水流微缓的位置放流,水流太快鳃部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来不及与水流中的氧结合;②左手托住鱼腹,右手控制鱼的尾部,鱼头朝向逆流方向,先让水流从鱼嘴缓慢流过鱼鳃一段时间,让其恢复挣扎时消耗的氧量;③待感觉其尾部开始有摆动挣脱的欲望时,便可放手由其游走;④如若是在平静的水域放流,在上述的操作过程中,还应在水中缓慢推动鱼体,使其身体与水形成相对运动,让水过鳃。

  二、鱼体黏液生理作用与正确的擒鱼操作和放流区域的选择

  1.鱼体黏液的组成

  鱼体表黏液主要成分为多糖类蛋白(免疫球蛋白、蛋白酶、溶菌酶、白细胞介素IL.1、凝集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菌肽、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免疫活性物质)和部分纤维物质,当从黏液细胞中释放后,与水结合即成为黏液,覆盖在鱼体上皮游离面。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护屏障。

  2.鱼体黏液的作用

  这层广泛覆盖在鱼体表面的黏液构成了鱼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第一道门户,在鱼类整个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润滑鱼的体表减少游泳时与水的摩擦;调节渗透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还可以保护鱼体免遭病菌、寄生物和病毒的侵袭。

  3.正确的擒鱼操作

  一是尽量避免使用抄网和防滑手套。当鱼类在抄网及防滑手套中挣扎时,其体表的这层黏液很容易被磨蹭掉。如若必须使用抄网,最好选择网口是橡胶材质的抄网;二是徒手擒鱼时应先将手浸水湿润透。原因是干燥的手掌表皮粗糙干硬,鱼再手中挣扎的过程中也容易把黏液磨掉。同时还可以使手掌的温度接近水的温度,不会对鱼的体温造成太大的影响。

  4.放流区域的选择

  不同水域的鱼类都对其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其体表的这层黏液屏障上。不同水域的环境因子(如水的PH、盐度、温度、溶氧量、离子浓度、微生物等)不一样,不同水域的鱼根据其所生活的环境,黏液成分的组成也有所不同,如分泌细胞的分泌量增加(生活在深水中的鱼类较生活在浅水中的鱼黏液多)、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生活在净水中的鱼类较生活在流水中的鱼类抵抗力高)等。故在放流时,应该随钓随放,尽量避免将其放流在与其生活环境相差太远的水域。

  三、鱼类应激性出血症与遛鱼时间和放流时间的控制

  1.鱼类应激性出血症

  部分鱼类在受到应激因子的刺激(如被捕捞、被垂钓的过度挣扎)下,容易发生应激性出血症,往往在几分钟、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即出现头、嘴、鳃盖甚至全身充血,体表黏液分泌减少,肌肉水分增多,体表浮肿等症状,严重者很快死亡。该病主要病理变化发生在肾和鳃等组织器官,特别是对血管的损伤最为突出,具有一定的特征。

  血管壁发生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而致血管的破裂引起出血。

  鱼类发生应激性出血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由应激因子的刺激下发生。发病高峰期为7~10月份,以盛夏酷暑最为严重;水温在25℃以上较多发生,28℃~32℃发病最为严重,20℃以下很少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夏天钓上来的鱼放在养网或者鱼扣中一段时间后,其鱼鳍或者嘴等部位有红色的充血丝,并且存活不久的原因。

  2.遛鱼时间的控制

  部分人喜欢用软竿搏大物,体验遛鱼的快感,殊不知如果遛鱼的时间越长,鱼类在相持中消耗的体力也就越大,乳酸水平增高,氧耗量增多,引发应激性出血症的概率也就越高。这很容易造成鱼类不久后的死亡。故如果你有放流打算的话,请尽量避免使用过软的鱼竿和长时间的遛鱼,中鱼尽快将其放流,避免过多不必要因素对鱼的刺激。

  3.出水时间的控制

  曾有专家调查,鱼类在被钓上来之后,每一秒钟对它们而言都是生死攸关的。被钓货但未出水的鱼类存活率是88%。然而如果在空气重暴露30秒钟,那么这一数值就会下降至62%。如果在空气中暴露1分钟,那么数值甚至会下降至28%。鱼脱离自然水体过久、缺氧等因素不仅会诱发应激性出血症,还会引起体色异常(发黑或白化),黏液量分泌减少,鳞片松脱等。所以,我们在钓获鱼类后,尽量选择在水中对其进行去钩放流。如果需要拍照,将其带离水面的时间尽量控制在10秒之内,并且选择下蹲让鱼离水面较近的姿势,拍完照后不仅可以快速将其放归水中,也可以防止鱼从手中挣脱从高处摔落对头部造成冲击伤和摔伤。

【最新鱼类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反思】相关文章:

细胞增殖的教案09-04

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教学设计05-23

水资源教学反思05-16

鱼类作文300字5篇10-06

鱼类作文600字4篇07-02

鱼类作文300字四篇10-24

鱼类作文300字4篇10-24

鱼类作文300字3篇10-24

精选鱼类作文300字三篇05-27

精选鱼类作文300字3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