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阅读答案

时间:2022-10-07 14:07:17 试题答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马说阅读答案

  【试题一】

马说阅读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才美不外见()

  (3)策之不以其道()(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2分)

  4、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3分)

  【试题一答案】

  1、(1)只是(2)通“现”,显现(3)鞭打(4)通晓,明白

  2、(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样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阿!

  3、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潜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4、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试题二】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安求其能千里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答: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试题二答案】

  1、(1)受屈辱(2)怎样(3)通“饲”,喂养(4)名“马鞭子”

  2、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4、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试题三】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比行百余里(2)受大而不苟取

  (3)殆欲毙然(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

  A.故常奇之B.日啖刍豆数斗C.介而驰D.而秣不择粟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甲文里,集中体现良马所具备的“外见之才”的句子是。(2分)

  5.(1)这两段文字实则都是借谈马来说理,甲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2)进一步结合乙文来看,这两段文字又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4分)

  【试题三答案】

  1.(4分)(1)及,等到(2)苟且,随便(3)将,几乎(4)等同,一样

  2.(2分)CD

  3.(6分)

  (1)吃得少容易饱,喜好逞强而容易力尽,是才能低下的庸才。(盈、穷、决定句)

  (2)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定语后置句、或、尽)

  4.(2分)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

  5.甲文:(写出一条即可,2分)

  (1)要成为负重致远之才,自身的功底必须要厚实,不能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

  (2)讲原则,有取舍,对自身无益甚而有害的东西,不但不“苟取”,而且要拒而不受。

  (3)要学会“厚积而薄发”,对自己拥有的智慧与才能要持之有度,运用有方。

  甲乙两文:(2分)

  人才必须要受到重视和妥善的照顾,才能适时表现出过人的才智和潜力。(或表述为:要善待人才,给人才施展才能带给必要的条件。)

  【试题四】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靠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⑴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

  ⑵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研究

  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11.“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2.找出文中描述“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13.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14.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15.“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6.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1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

  19.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2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21.根据本文资料,从千里马角度谈起,分别以“有志”和“无才”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有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资料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____________方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____________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据文意,请尝试创作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对千里马或伯乐表达自己的心声。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27.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就应该去“识才和选才”。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

  28.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29.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30.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请举例说明。

  3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就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32.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33.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三、阅读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以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34.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35.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捐()遣()期年()市()

  36.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试题四答案】

  一、基础知识

  1------5略

  二、阅读研究

  6.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7.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靠关系。

  8.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9.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情绪。

  10.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11.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3.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14.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15.千里马的特性。

  16.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7.作者主张透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8.能够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就应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

  19.《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唤能拯救天下的人才。

  20.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潜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21.有志难成千里马;无才可作老黄牛。

  22.伯乐,槽间千里马;刘备,隆中决策人。

  23.伯乐识良马,明主觅贤才。

  24.贤才无辜逢昏君。

  25.人间难得九方皋。

  26.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

  27.识才和选才的方法此刻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竞争上岗等。

  28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29.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0.言之成理,例证恰当即可。如认为千里马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还要

  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31.首先就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就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就应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32.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潜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33.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三、阅读拓展

  34.王/者/得/曰/请

  35.捐:花费遣:派遣期年:满一年市:值

  36.告诫君主,要想得到人才务必有求贤若渴的诚心,要不惜重金。

  【试题五】

  阅读题:

  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2)流露作者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不以千里著称的必然性)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2、文中的千里马有怎样样的特征你认为就应怎样样去识别千里马(即人才)

  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么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达了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境遇

  7、“一食或尽粟一石”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

  8、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结合文章资料分析文中表达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感情。

  1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流露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第二段的四个“不”字的根源是什么运用排比修辞方法的目的何在

  12、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不序地谈一谈“人才就应具有哪些素质”。

  【试题五答案】

  1、(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有两个特点:食量大和能够日行千里。

  (2)首先要观察和辨别人的潜力大小,然后给他们带给施展才能的机遇,在实践中挑选辨别人才。

  3、(1)首先写了千里马辱没在奴隶人手中,至死而名不称的终身遭遇。然后写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遭遇,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办不到,最后写了千里马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赏识,反而被埋没摧残。

  (2)暗示了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

  4、(1)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千里马被埋没摧残完全是因为没有伯乐发现赏识它。

  (2)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论证的前提,立论的根据,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5、怀才不遇,愤世嫉俗。

  6、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的终身遭遇,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

  7、(1)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2)目的是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与众不同,为下文食马者的无知表现做铺垫。

  8、第一段的“也”:无限痛惜。第二段的“也”:愤怒、谴责。第三段的“也”:深刻的嘲讽。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感。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表达作者无限痛惜的情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顾惜”表达作者愤怒的谴责。

  “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作者深刻的嘲讽。

  10、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靠的关系。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常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

  流露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1、源于“食马者”的无知。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不平之感,表达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

  12、就应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素质。就应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职责感。就应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台于百万之师,求国于危难之中。

  13、(1)提示了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使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

  (2)在当今社会中,千里马(人才)十分幸运,每年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交流会。报纸、电视、网络等都有很多招聘广告,人才所面临的机遇很多,他们能够挑选能够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十分的自由。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潜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样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注释】

  1、食(sì):通“饲”,喂养。

  2、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3、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4、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5、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6、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7、是:这,指示代词。

  8、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9、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0、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11、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那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斤。

  12、其:其实。

  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4、安:怎样,哪里,疑问代词。

  15、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6、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17、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那里指喂马的人。

  18、知:懂得。

  19、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此刻外。见,同“现”,表露。

  20、其:难道,表示推测。

  21、能:才能。

  22、祇:只是。辱:那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23、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24、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25、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透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务必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超多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应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那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之后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应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构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但是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构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马说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马云说10-07

《马说》教案08-24

《马说》教学设计03-20

马说的教学设计09-15

《马说》教学反思11-18

目送阅读答案10-06

《签名》阅读答案06-29

《马说》教案15篇11-25

《马说》教案(15篇)01-24

《马说》教案(精选10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