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考的那些事儿

时间:2021-03-23 16:06:58 回忆过去 投诉 投稿

我高考的那些事儿

  一年一度的高考终于结束了,无论结果如何,高三狗们都可以给自己放个长假,放松一下身体和精神了。作为一个在久经考场的老兵,一方面祝愿他们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另一方面又禁不住翻起尘封已久的记忆,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当年高考的故事。

我高考的那些事儿

  2002,那年我高考。

  2002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尤其是时事政治部分热点频发。比如中国入世了,申奥成功了,当然还有中国足球出线了。以至于各种考前押题试卷把这些能想到的内容都挖掘烂了。我记得最夸张的一道题,是用哲学原理解释中国足球出线,现在想想也是醉了。最后的高考试卷,能想到的热点问题一个都没出,不得不佩服出题人的水平高,实在是高!

  作为一名河南考生,高考竞争之惨烈是难以言表的。(什么?你是山东的。好吧,我认输了)现在回想我的整个高中生活,好像除了做题就是背书,然后接着做题。为了方便,所有人都把常用的书放在课桌上,然后用皮筋勒起来,远远望去像是一座长城,终于理解了什么叫书山有路勤为径。老师布置的作业总觉得吃不饱,还要再买点辅导书给自己上上劲儿。我那时候经常订阅的三本杂志就是:中学生语数外、中学生数理化和中学生政史地。说到这里要额外补充一句,当时河南实行的是“大综合”,文理不分科。除了语数外三门必修课之外,剩下的六门课程都要学习。只不过跟其他省的文综合和理综合考生相比,大综合删去了一些高难度的内容,比如物理不考天体物理部分,历史不考古代史,化学不考有机部分等等。总体的思路是,广度增加,深度降低。即便如此,想要做到面面俱到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些科目中本人的物理就相对较差,什么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冲量定理、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定理我从来就没真正搞懂过。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跟资质有关,更大的'可能是因为我一直不喜欢教我的物理老师。他是一个很严厉的人,长相也彪悍。班里无论是谁,被他训斥都是家常便饭,所以大家就给他起了个颇具济源特色的外号,叫“八五”,其实就

  是二百五的意思。尽管从心里很不喜欢他,但是他的某些观点我却不得不认同,而且对我后来的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他当时要求我们做受力分析的时候,必须按照固定的套路,先写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然后写研究对象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然后才能受力分析,即使对于最简单问题也必须按照这样的套路。我当时很不以为然,认为这完全是形式主义,浪费时间。但是“八五”同志严厉批评了我,说基础知识必须牢靠,如果简单的情形不按照规矩来,遇到复杂的情形就会思路混乱。事后很多事情也确实教育了我,令我不得不佩服他的理念,并不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以至于现在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喜欢从原理入手,力求追本溯源。

  除了大综合,河南高考还需要单科成绩作为参考,考生要从理化生政史地六门中选择1-6门,这些成绩不计入总分,只是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就要按照单科成绩排名,决定能否被录取。具体选择哪门跟报考的专业有关,由所报考的学校决定。比如选择学医,可能就要报考生物或者化学。我当时报考的吉大金融学,竟然需要参考历史成绩,我一直没想明白这是什么套路。考的门数多了,考试时间也就相应拉长。别的省两天考完,苦逼的河南考生要考四天——前两天考语数外和大综合,后两天就是考六门单科。我当时报考了历史、政治和化学,据说有学霸级人物六门都考了,而且考场遍布全市,一门考完赶紧跑到另一个学校考下一门,真是自愧弗如!

  我一直认为高考试卷是一件艺术品,一份好的高考考卷不仅能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能够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甚至是世界观。以我高考时的数学试卷为例,最后一道大题是一道“拔高题”,大概是把一张纸折成什么样的形状,然后如何如何。。。。。。虽然具体题目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当时我做题的心态至今难忘。我用了1秒钟扫了一眼题,发现是从来没做过的题型,直接放弃,然后检查前面的题去了。这道大题价值15分,像我这样直接放弃无疑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我太了解自己了,我从小就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做过的题再遇到,保证不错;没遇到过的题,肯定不会。认真程度99分,创新力0分!所以我当时的心态就是不在不会做的题上浪费时间,只要保证自己会做的都对就行了。你还别说,我还真从前面已经做过的题检查出了几个错误。整张试卷除了最后一道大题15分,还有一道计算题的最后一问5分,我真的不会,除了一个“解”字啥都没写。最后数学成绩出来是128分,还是错了2分,看来还是检查的不够仔细,但是基本做到会的题都对了,也算乐得其所。

  河南实行的是考后估分报志愿,我估计自己的分数在590左右,不上不下,这个成绩最是尴尬——想上全国闻名的名牌大学,肯定没戏;上个普通一本肯定没问题,但是心有不甘,所以报志愿就成了一门大学问。我的理想是上一个名气比较大、但就是没人去的大学,听起来像是痴人说梦。我按照自己估算的分数,计算了全国当时排名前二十的大学近三年在河南的平均录取分数线,然后一个一个往下看。清华,考不上;北大,也不行;复旦,不行。。。。。。终于,“吉林大学”四个字映入我的眼帘。去网吧仔细研究一下发现,这个大学果真符合我的所有要求:有一定知名度,至少在东北地区名气很大;河南考生报考的热情并不高,估计是因为怕冷吧,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比我自己估计的分数要低20多分,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而且我母亲本身也是东北人,所以考去东北我自己心里也没有太多障碍。再看看其他高校,在河南的录取分数线都要上天了,尤其是帝都的高校,有个叫“北方工业大学”的专科,提档线竟然590多,这是什么鬼啊!最后,我郑重地在报考志愿上填上了“吉林大学”的名字。这个选择可以说直接影响了我的人生,也是我迄今为止认为这是我做的最成功的一次投资——用最经济的分数考上了最适合的高校。

  虽然高考已经过去了14年的时间,但是回想起这些往事仍然历历在目。于我们的人生而言,高考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就是这短暂的一瞬,却足以改变我们的人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致敬高考,致敬我们的青春。

【我高考的那些事儿】相关文章:

爱情那些事儿爱情美文02-08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03-03

国庆那些事儿作文12篇04-01

国庆那些事儿作文(6篇)03-27

关于那些事儿作文500字四篇05-12

【推荐】那些事儿作文500字4篇05-02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12-11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05-12

小说《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