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2-10-07 00:01:56 心得体会范文 投诉 投稿

【推荐】教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合集9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教学心得体会9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教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合集9篇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1

  仔细想想我们已学了六年的历史了,六年下来,对历史或多或少有一点感悟吧。下面,我就自己谈谈有关历史的想法。

  第一:我觉得兴趣很重要。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的确这样。如果你看到历史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就像见到阔别已久的朋友,那么我敢说你的历史一定学得不错。心里有着这份对历史的追求,你才会投入你的身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那一幅幅场景就像美丽的画卷萦绕在你的脑海深处,让你记忆深刻。

  第二:我想强调上课认真听讲和勤写笔记的重要性。

  在我的周围,我总会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历史,上课没什么好听的,只要课下背背就行了。对于这种看法,我是持否定态度的。课堂上,老师在讲课的同时,往往会突出重点,而且会反复强调,这样我们就可以当堂记住一些重要的知识,且注意到很多方面易错点,避免在考试中失分,且这样是非常有效率的。这比你课下死记硬背更有效果。另外,上课勤写笔记也是必须要做的。老师强调的、增添的内容往往是重要的,而且是我们易犯错的,记下它们对我们是非常有用的`。记得有一个题目:是将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美术现实主义、印象画按产生的时间顺序排列,由于书上是按这样的顺序来讲的,结果那道选择题出错率几乎达到案99%,而实际上老师在讲这一课时就跟我说过印象画是先于现代主义美术产生的,而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记下这一点,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第三:我觉得善于归纳总结很重要。

  每上完一个单元,我们要将整个单元从头到尾巩固复习一遍,可以尽量记住每课标题,让知识点贯穿,这在你答题目时,尤其是材料题,可以不至于漏答。如我们在学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时候,每课3问都是想到联系的,只有将其连成体系,我们才能更好的掌握。另外,要将资料上的重要题目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包括错题,没事我翻阅,考试时遇到这样的题目,可以轻松地写出且不致漏答。通常题目的解答都有一个固定的程式,你要善于总结。就拿某事件出现的原因来说,这原因包括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客观的、根本的、直接的,你要根据其分值以重选答,且要全面。

  第四:我想强调考试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①审题是必须的。要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而有些题目都不是很明显,隐会在材料乃至题目的选项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仔细审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教材,正选提取信息。

  ②其次要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他们的性质,才能够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另外在评价有关其方面上,要根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要找出所考查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对解题大有裨益。

  ④在解材料解析题时,要注意提示语。提示语中往往有根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等。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若有根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因为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我们要特别注意。

  ⑤组织答案时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详略得当,要点全面;文字清楚,条理清楚,答时中间最好留一点空白,以便检查时补充答案。

  第五:对自己的作业要认真对待。

  一定不要抄答案,要先写,找出差距,写完后,要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改分,分数是衡量你学习成果的标尺;同时再根据老师讲解后再次寻找不足。因为任何一张试卷,你不会的一定很少,会做的不一定很多;不理解的一定很少,理解并能够自己得到的知识一定很多;好的试题一定不是很多,优秀的试题总是能够在你的学习和理解中凸现出来。(这一点是我最为欣赏的,是我从事历史教学二十多年来第一次遇到的这样好的学习方法:如此的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一题作业,每一张试卷。虽然做试卷很少,但能够对待每一张试卷,总是在认真做完后,对照答案给自己认真的打分,然后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指点后再次打分和对照,使得试卷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作用,同时使得自己的能力在这张试卷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不妨请您的孩子或学生或邻居人家一试!)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2

  教学不基于课程标准,就像火车不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一样,不仅会迷失方向,而且容易拔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今天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一个核心的要求,是要依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及学科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课程标准的特点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规定。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学习内容、知识点的具体规定。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来开展学习活动。全国有不同版本的教材,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

  第二,课程标准对学习结果所做出的规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师在保证基本要求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

  第三,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顺序,它既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执行者,而应该和学生一样作为主体参与教育过程,课程的生成性成为可能。

  之前的教学大纲,“刚性”的要求很鲜明,规定了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顺序和课时进行教学,不能越雷池一步。换句话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制了教师教什么,而且还限制了教师怎么教。

  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对教师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教师考虑较多的是“何时能完成教学内容”,而关于“如何完成教学内容”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却少有考虑;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更关注的是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依据教科书的内容安排教学,至于为何选择这些内容、如此安排教学顺序的原因,教师却缺少深入的思考;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比较关注教科书的内容细节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被隆重推出。

  课程标准没有指出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点,也没有要求教学顺序,更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有的只是教学建议。因此,基于标准的教学,一定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从教学的角度看,实施任何一项新的课程计划或者政策通常包括三个要素:使用新的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也是如此,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推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等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的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确定学习的内容,明白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水平,知道为此需要运用的教学策略、需要建立的评价机制,等等。在教学实践中,让教师来适应新的教材、运用新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容易的,但转变教学理念往往很困难。但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发生改变,很难保证新课程的有效落地。新一轮课改十多年的现实,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科中一个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希望学生能够记住它,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用它来解决问题。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最需要教师清楚的是学生达到标准时的具体表现,以及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要求的水平。为此,课堂教学的设计需要有新的模式,逆向设计,就是其中被大家所认可的一种模式。

  逆向设计是一种面向目标、又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设计。该模式主张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确定针对目标的评价方式,最后再来规划学习经验和教学。其核心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

  开展逆向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思考学习目标是什么?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应该理解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怎样的?换句话说,要能够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比较清晰地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二步:确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即教师要在设计教学流程之前,先设计学生的学习评价,以便知道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能够通过具体的实证资料来说明学生已经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的三维目标,都应该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都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课堂或者课后的作业来进行验证。因此,测量工具的编制很重要。

  传统的教学不会在教学流程设计之前就关注评价,也不关注课堂上的即时评价,通常是教完了一个单元之后才做一次检测,以此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这很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落实,也很难起到通过评价改进教学的作用。

  第三步: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指导

  目标明确了,评价的方式也清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针对性就会更强,就会兼顾目标和评价这两头,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来让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之所以强调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基于课程标准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中就可以明白。观念决定行为,没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念,就不可能有逆向教学设计这样的行为。

  三、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要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在课程标准的研读和评价工具的研制上下功夫。

  第一,要会解析课程标准

  如前所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通常是一个学段结束的时候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需要教师通过一节节的教学逐渐加以落实。这其实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将课程标准的要求细化为每一节课具体的学习目标。

  为了帮助教师做到这一点,安斯沃斯从技术层面提出了解析课程标准的方法:

  1)确定与教学相符合的某一具体内容标准;

  2)列出内容标准中的概念和技能,创建知识技能结构图;

  3)分析主要知识技能,确定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点;

  4)用学生能明白的语言,表述实质性的学习问题;

  5)依据概念和技能,设计表现性的学习任务;

  6)确保标准中的知识技能要求能反映在表现性学习任务中;

  7)创建与表现性学习任务相符合的教学纲要;

  8)设计学习结果的评分标准或评价量表。

  第二,要会设计学习评价

  美国评价专家斯蒂金斯认为,任何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都取决于该课堂所运用的评价的质量,如果评价能够在课堂层面得到良好的运行,那么学习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为了确保学生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前就应该清楚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后的表现是怎样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对学习的判断,更是促进教学和学习的工具。

  学习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一般性的了解。比如口头提问,直接谈话等等;二是日常性的考查或者考试,比如随堂小测试、课后测验、单元测验、期中或者期末的考试等等;三是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对一些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等;四是实践性作业,比如实验、小制作、课题研究等等。选择什么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看它能否直接评价学习目标中反映的学习结果。

  上述的各种评价方法,换一个角度来看,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性的评价,一类是表现性的评价。客观性的评价大家非常熟悉,不用多说。表现性的评价有四个基本的特征,分别是建构性、标准性、过程性和真实性,是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给予的评价。一个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跳水比赛,针对这样一项运动(真实性),我们要观赏从起跳到落水的全过程(过程性),为此要制定评价的规则(标准性),明确达到某种程度的运动员,可以得到多少分,并根据该运动员在空中重现标准动作的情况(建构性)来加以评判。

  第三,要会确定中心问题

  教学活动设计的一种关键的策略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明确的中心问题可以减少教学活动设计的随意性,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中心问题通常与这节课的核心知识有关。由此出发可以抓住一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技能,也能够很方便地构建起教学活动的内在框架。

  如何确定中心问题?仍然可以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思考。有的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在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本身就是中心;有的知识虽然在学科中的位置不重要,但这一知识呈现的过程中人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很有借鉴意义,那么其中的过程和方法就成为中心;还有的知识,从学科内容组成的角度看并不重要,也少有方法论的意义,但在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浸润方面有很重要的价值,那么它就会成为该领域的中心。

  中心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它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支撑点,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3

  通过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明白了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一切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根据,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和民族精神,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的道理。深刻的认识到:

  一、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

  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

  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四、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让每一个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教育的公益性质决定的。进一步推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现阶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推进教育公平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应当坚持以发展促进公平,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政策支持促进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孩子的上学问题,真正实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与进步”的美好愿望。

  五、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着眼点在于提高国民素质。这就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把实施素质教育抓紧抓好。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转变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状况。把培养创造性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统一起来。

  六、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我们教师

  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社会的尊重。总理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对任何国家都很重要,对于我们这样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的国家,尤其要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只有建设一流的教育,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

  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强调:重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多年来,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就是促进四者有机结合。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人才的基础,杰出人才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中外杰出人才有个共同点: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身,有全面良好的素质,这些结合使想象力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智育是点燃心智的火焰。推进素质教育关键是深化课程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绪。

  八、教育家办学:

  一位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学生;一位教育家,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的未来。大胆推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校长的`探索。造就一批人民教育家,这是我国教育的希望所在。

  九、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

  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选择性地读课外书,去了解社会,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改革课程内容,使之具有时代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要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对变化、把握机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重,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4

  我到集贤苑小学听了高效课堂观摩课,听后感受很深。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普遍的关注。

  1、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

  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

  2、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

  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3、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

  不经意的允许能满足学生的被认可感,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

  4、用“中断定势”的形式表现你的关注。

  当学生表现得没有积极性,否认自己的成绩的时候,教师用“中断定势”的方法打断其对自己的消极认识来表现对学生的认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再产生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想法和行为。

  二、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对课堂一定要有创新。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2、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

  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群体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起点拨导向的作用。合作学习很有好处:第一,拓宽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培养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第三,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4、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丰富直观。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5、体现现代课堂结构,让课堂变得热烈主动。

  要把课上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独占式和教师主讲式而学生则单向静听式的课堂结构,代之以多向立体式现代课堂结构。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结构其教学方式方法是填鸭式、注入式,教师积极性高,学生主动性差,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低下的。而多向立体式结构的教学方式方法是现代启发式,学生自学,老师进行针对性精讲,师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题,探讨真理。同时,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上。课堂教学活而不空,实而不死。

  6、分层次教学,让课堂变得满园花开。

  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彻底抛弃“一刀切”,实行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起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就能使他们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提高。如此坚持下去,就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营造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自信的氛围。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有自信心。此时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2、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

  在这样课堂里,学生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活力,甚至消沉、忧虑、紧张,高效的课堂是无从建立的。

  3、营造能够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

  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能实施自我管理,都能感到要对自己负责。如果总是觉得自己被控制着,自己对自己毫无责任,也是没有学习效率可言的。

  4、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有归属感的氛围。

  学生间彼此聆听,彼此认同,彼此尊重,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亦可修养其人格品质。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5

  在目前新的历史条件------倡导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倡导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教会学生学习比学会什么都重要,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既要重视教法的研讨、研究,又要重视学法的探讨和探究,并且要把教法立足于对学法的探究的基础上,研究学法,探索新路;不仅让学生学懂、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一言以蔽之,教学生“会学”,加强学法的指导,不仅仅能优化课堂教学,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和素养,更是时代的需要和呼唤,是教学理论和实践变革的必然趋势。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教是为了不教”。

  创设情景,让师生在彼此的交流互动中寻找知识的切入点

  倾听是一种艺术,教师要在教学的倾听过程中不断的与学生“对话”。了解、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与情感跳动节奏,运用善解人意的鼓励性语言、简练明了的提示性语言、恰当精要的评价性语言,帮助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使信息充分呈现。在与个别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要设法吸引“面”上的`其余学生,组织一起倾听,共同讨论,使大家都参与到“对话交流”中来,扩大互动参与面,提高互动效益。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

  通过感悟,拓展探究性阅读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发展个性

  常言道:“书读白遍,其义自现”。可见,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从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以兴趣先导为原则,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同时启迪其心灵,陶冶其情操。如《积累·运用三》选编的《外婆家的石桥》是一篇描写人间亲情的感人之作。教学目标有三: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②让学生受到至爱亲情的感染熏陶;③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学习,完成练习题。教师教学时,可通过激情谈话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默读或自由读,甚至感情吟诵这篇关于骨肉亲情的优秀佳作;尔后再分组讨论与合作,完成文后练习题;最后深化主体: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结合自身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中,要遵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取指导阅读:“粗读(了解基本内容)------细读(理解重要内容)------精读(接受本质内容)”的循序渐进过程,教师加以明确导向:粗读阶段是为了了解所读内容在课、节、框中的地位及前后内容间的必然联系;细读阶段要找出所学内容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精读是一个慢功出细活的过程,要把握所读内容的重点和疑难部分,并能逐一加以澄清或解决。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指导阅读必须符合和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感受程度等的实际,可以适当的或提高或降低要求,相机而动,适时调整,切不可“一刀切”,盲目放手,无的放失。而应尽可能让每个同学在上述三个环节中都获得成功:即通过阅读把握好知识的内在结构与体系、重视和深入地对重点难点的理解与应用、熟稔于基本的概念和原理,进而逐步感受到“读得有意,读得有趣,读得自在”的意趣,因“会读”而乐意读。

  教师并不是教学的主宰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6

  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新时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新时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认真领会区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会事半功倍。我们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才能跟上步伐。

  我通过查阅教育教学文献资料,了解到有效的教学系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变量促进学生取得高水平成就的教学。有效的教学总是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取得。也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智力学习的教学;有效的教学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掌握知识以及团队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建立终身学习态度的教学与学习。还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达成了预定学习目标的教学。从本质上讲,有两个因素制约着有效教学:其一是教师必须明确促进什么样的学习;其二是教师必须安排和提供给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的学习经验。不难看出,着眼于目标的定义,重点强调的是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之效,结果表现为质量。质量来自哪里?来自日积月累的功效。这日积月累,涉及面甚广。单就课堂教学而言,来自于每一节课,以及相关的课前深入研读教材以至有效备课、课后根据学情差异有效布置和批改作业、培优补差辅导、科学训练考试、深入教学反思和习惯总结提升……。

  认真推敲起来,从一定义以上说,实现教学有效、高效,就是抓好抓实教学常规。说到教学常规,大家都有话可说。但是,说起来常常不外乎这样一些话语:备课,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上课,方式转变师生互动;作业,减轻负担;辅导,有的放矢;训练,讲究科学;反思,教后笔记;总结,撰写论文……。这些,都没错。

  但是细加研究,又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备课,飞跃不易;上课,互动艰难;作业,负担难减;辅导,乱矢穿空;训练,机械重复;反思,鲜花朵朵而已;总结,论文拼凑罢了。要真的做到有效,照我的理解,就是要把教学的每一个常规环节做到精细。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那就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这样不但学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我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尊重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的实际

  开展课堂教学,应该以尊重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的实际为前提,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课堂上,我们在选用各种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简单、实际、经济、易操作”这一基本方向,以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回归自然。

  二、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我们还应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时并未达到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东西学生并没有掌握好,有时又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课堂上,我们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往下讲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按照学生的实际状态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活动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而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作支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感知鲜明、完整和深刻,但是有的课堂活动太过频繁,密度过大,学生忙于配合老师应付这些活动,忽略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一堂课并不是一堆或有趣或无趣的活动的无序集合,而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从而使学习朝着教师努力的方向发展。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

  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 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是教育工作者永无止境的追求。

  有效的方法多样,途径多条,关键是——

  施教者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态度,要有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

  管理者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有宽容的态度激励的机制。

  引领者要有深入独到的研究,平等的态度,发挥有效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补充完善自己,努力缩小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7

  织金县猫场中学 姚文刚 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些什么?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就是以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依据顾泠沅的情意原理“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兴趣—自主学习—创造”的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主实践、创造迁移。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实验现象,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以激起学生兴趣;利用互联网进行人机交互沟通,通过上网查资料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甚至不断推广远程教育,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20xx年10月10日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8

  一学期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把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难点,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三、尝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课外,让他们带着目标进行预习并尝试自己寻找目标和重难点;课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学知识,领会数学思想。让学生在目标的导向下,开展愉快、有效地学习活动。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本班38名学生中,学习中下者将近占一半,所以“抓差补缺”工作认真尤为重要。本学期,我除了在课堂上多照顾他们外,课后还给他们“开小灶”。首先,我通过和他们主动谈心,了解了他们家庭状况、经济基础、邻里关系等,找出了其中的原因,并从心理上疏导他们,拉近了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建立了自信心;其次,对他们进行了辅导。对于他们遗漏的知识,我主动为他们弥补,对于新学内容,我耐心为他们讲解,并让他们每天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同时我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通过一学期“时间、地点、内容、人物、措施” 五落实的辅导工作,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六、认真做好复习计划并且有条不紊的对本班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七、存在的不足。

  1、对待后进生耐心不够,有的题讲解两三遍都没有做对,声音就会大起来。

  2、对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没有及时反馈,及时监督检查,倒致一些学生应付了事。

  3、学生的作业诚信度不高,总是教育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4、课堂中,板书也不够规范,字迹在写得快时有些潦草。

  八、改进的措施

  1、对待后进生要多一点耐心,发现他的闪光点,了解他的细微进步,并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树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平时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与交流时的大胆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只能在平时让学生多合作、多交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3、对学习小组长要多进行效果的询问和监督。

  4、课堂作业尽量面批面改,家庭作业早些到校也尽量能面批面改。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如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探讨上、信息基础教育上、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方法等方面有待提高。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秋季学期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体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一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

  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要成为教学过程活动中真正的主人,这是现在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他们都是特殊的个体,都需要尊重、信任,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从课堂教师语言,教学方法方式入手,尝试放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等,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如:“你是怎么想的?”、“你的见解呢?”、“你想到什么?”、“你怎么想就怎么说”、“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等等,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关心和指导,课堂上要多留意他们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以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这一学期以来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情绪有了很大的扭转。课堂上,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探索,质疑问难,踊跃发言。

  二、更新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

  现代创新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9

  “学案”教学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了,现在我校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学案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从使用学案以及使用过程中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思索。

  一、对学案教学的认识

  新课改所强调的是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校开始推行学案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学案教学认识不多。感觉是个新鲜事物。有很多教师也出现抵触情绪。首先,在编写上的困难。因为没有范本,我们无从下手。怎样编写学案呢?其次是在使用上。什么时候使用?怎样使用?这些一连串的问题困惑着我们。

  经过两年的教学积累。我们学校开展了许多有关学案教学的教研活动。也让我们慢慢地认识学案教学的模式。学案的作用主要在导,即导学式教学。这种学习模式是让学生学在教的前头。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而学案就是为学生而设。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教学过程,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它又是一种方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服务,它不单单是学前预习。它还把发现问题、研究和初步解决问题置于全过程,把导学指向学生的自我建构。这刚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学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要求教师按课本的内容和教学用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述就行了。但新课改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着重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而学案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备好教材就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课文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由浅到深。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并且把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写入学案,将导学案真正个性化。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学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学习目标,根据学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做到教前先预习。到了真正上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对课文的内容掌握得差不多,有不明白的问题就留到课堂的时候向老师提问。教师就可以节省了很多时间,真正可以向课堂的40分钟要质量了。使用学案后,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案使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根据质疑问难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同学共同回答,或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把学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对学案教学的困惑

  实施学案教学以来,小组探究问题时,收放有时会失控。有时讨论一个问题时,学生还想继续讨论,那其它的知识就讲不完了。有时收的太紧,只有个别的学生回答,又变成了一言堂。另外一个就是学案发给学生回家预习,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很好地完成学案的内容。到了课堂上就能积极回答问题,但对于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学案发给他们后,有的把学案弄丢了,有的更是偷懒不做。上课时进行讨论,他们是一问三不知。更谈不上提出问题了。

  总之,学案的教学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不断实践,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寻求改进和完善。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10-06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05-28

教师教学的心得体会10-06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12-15

有关教师教学心得体会03-01

教师教学实践心得体会12-05

教师教学培训心得体会05-18

物理教师教学心得体会03-03

教师教学观摩心得体会04-26

音乐教师教学心得体会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