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有所思》心得体会

时间:2022-10-07 14:50:20 心得体会范文 投诉 投稿

读《教有所思》心得体会(精选3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教有所思》心得体会(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教有所思》心得体会(精选3篇)

  读《教有所思》心得体会1

  教师做久了,在工作中已经找不到兴趣,找不到意义了。面对不想做又必须做的工作,只有简单地应付。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一个个跳动的生命,有时显得那样的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剩下的只是职业的责任和养家糊口的需要,对教育中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反映已显得有些迟钝了。行走在教育生活中,对工作是被动而非主动,逐渐丧失了对教育的热忱和爱好之心。这时的工作是一种苦役,是一种督促和驱使,让人感到厌恶,更谈不上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平日的闲暇多以找朋友聊天和打牌为主,生活越来越多地被懒惰占据了。

  但是,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有的人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成为名师,成为教育专家,而有的人只能成为勉强胜任的教书匠,沦为教育的工具,教育的奴隶。这时的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懒惰,反思自己对工作的厌倦,对工作的缺乏热情。我们甚至可以畅想:假如拥有一颗善于发现教育美丽的心灵,自己的教育生活也许就不再是枯燥无味、自我重复。

  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读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让我激动,激动的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彼、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让我感叹,感叹的是“现实存在的教育与理想意义的教育差距竟如此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让我醒悟,醒悟的是:“难怪我们现实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

  读《教有所思》心得体会2

  本书是展现作者教育情怀、人生体味和社会视野的随笔集。李镇西老师善于从寻常小事中发现人生的真善美,于司空见惯处抨击教育的假丑恶,他用他敏锐与敏感的洞察力、思维力写下一篇篇朴实而又充满魅力的教育诗篇,他既敢说真话,也敢说反话。在他亦正亦邪、诙谐有趣的文字中,反映着他民主与爱心的魅力人格,体现着他兢兢业业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高尚情操。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有爱才有真正的教育。作为老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应该有一颗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子女的爱心,有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热忱地投入到教育中。正是有了这样潜心的爱,李老师才能有这些教育行动,才能写出这些文章来,我们也有爱心、责任心,但对比李老师,我们还有差距,我们更缺失的是一颗童心,李老师能和学生一起郊游、踢球、玩斗鸡,我们则大多认为那都是小孩们的游戏,不屑参加或者放不下老师的架子懒得参加。

  素质教育,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李老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管理学生、要求学生,但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至少应该尽可能的放下老师的“架子”,“俯下”身子,更加贴近学生,与学生保持朋友一样的距离,与他们(她们)亲近,和他(她)们聊天。不要总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第二、有思考和积累才会有成功的`教育。有思考才能有提高。善于思考才使李老师闪现出个性的光芒。而善于批判反思和积累则是他成功的基石。

  李老师写的全是生活和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小事,他非常善于从这些小事中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及时积累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感觉:某个时候,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一个观点、一个关于某事的想法,或者一个精彩的故事片段,并且自己认为很不错,就想自己什么时候有时间,一定把它们写出来,然而到了想写的时候,却早已忘了那些念头、观点、想法、片段。我想,那些一瞬间的年头、观点、想法、片段,也许就是作家所说的灵感,也许作家能将它们及时做个记录、积累,而我们却没有,这也许就是作家能成为作家而我们不能的原因之一吧。

  同样我们大多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时也遇到过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小事,我们也有过深刻的思考和反思,有过有价值的想法,但没有及时积累下来,而让这些有价值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就是我们同李老师的差距。

  也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和反思,不够深刻;也有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站在教育者的责任立场上去思考,这更是我们同李老师的差距。我想我们与李老师的差别不仅仅是学识,更多的在于一种态度、理想、信念……

  我们应该像他那样用一颗爱心去捕捉生活和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育机遇;去思考、反思、积累,做一名成功的教育者。

  读《教有所思》心得体会3

  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是的,在思考和权衡之间,我在假期继续捧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去思考我的教学行为,去权衡我的教学思想。

  读到“也说语言的华丽与朴实”这一章节时,李镇西老师谈到判定一个班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应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写作内容,二是写作兴趣,三是写作创新,四是修改文章的能力。

  细品这四个方面,若都能达到,一篇上乘佳作便出炉了。而这四方面当中我认为最难的就是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激情去创作。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电子化的时代,可吸引他们感兴趣的方面,真的是太多了。要让他静下心来去主动创作,几乎不太可能。那么我们能不能从激发学生动力方面去考量呢?有压力才有动力,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施压,每学期必写的八篇作文是远远达不到学生的练笔要求的,那么平常的日记,我们作为教者是不是应该好好的利用起来呢?

  上学期开始,我校的日记模式进行了改革,以循环日记的方式让学生在品评别人文章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写作。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小组的共同荣誉,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循环日记,认真写,认真评,认真改。在写、评、改的过程当中,好学生想让自己的文章更出彩,后进生不想让自己的'文章太糟糕。这样,每个人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的提高。

  再说写作内容吧,教了这么多年书,批阅了那么多学生作文和日记,在极度疲倦的情况下,能让你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震的是什么样的文章呢?要我说,只有一条——说真话,表真情,言为心声。

  但是,许多学生的文章都是以华丽的语言粉墨登场的,总分总的结构,排比句式的应用,各种成语的大量堆砌。充斥在眼前的是垃圾似的“锦绣”,唯独没有真情与意境。你要说这是技巧,我想说这是技拙。就像我不喜欢听歌手炫技般的运用一些所谓技巧的东西演唱一样。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这不是“炫”,而是仿。初学时,仿是必要的,但不能总仿,要学会独创。这就说到了“写作创新”的方面,我所教的这届学生中不乏在各种写作比赛中获奖的,我发现获奖的这些学生中没有一个去参加作文班的。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作文班中流水式作业,程式化的东西太多。没有创新,只有雷同,大同小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一共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作者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要达到如此境界,非博览群书不可,非用心揣摩不能。从上学期,我们开始了“语文主题学习”的课改,对于家庭条件均不太好的我校学生来说,海量阅读有了实现的可能,相信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说一个人巧言令色,给人以虚伪的感觉,总想敬而远之。文章何尝不是这样,华丽有余而内涵不足,又有几人乐意捧读呢?

【读《教有所思》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3篇10-07

读教有所思有感10-07

《教有所思》读后感08-18

如有所思10-06

仲夏有所思美文10-07

早教的心得体会12-21

早教心得体会12-22

《窃读记》的教后反思10-06

窃读记的教后反思10-06

护理带教心得体会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