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

时间:2022-10-07 06:25:58 说说 投诉 投稿

有关师说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人习惯于在朋友圈发布说说,用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调节心情。你知道什么样的说说才是特别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师说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师说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师说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师说》。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流程设置这七个方面把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想向各位老师阐述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倡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从而充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三点:

  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维。

  下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的文章,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不仅文言现象典型,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作者通过批判社会上不肯从师学习的坏风气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和标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这是我对教材得理解,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来看,高一的学生文学积累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这一块,所以在这方面要多深入学习。《师说》紧随《劝学》,也是一篇经典的文言作品,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师说》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原则的文章,其中的观点颇有思想深度,而且与学生的生活接近。

  所以,《劝学》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而且承载着教育学习的意义,是很好的学习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所以根据课程要求,并结合以上的教学背景,我把本课得教学目标确立为如下几个方面: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学会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思和虚词的用法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常见的文言句式等。

  能力目标: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思想,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从教学目标中,我提炼出本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同时认识本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的眼光。

  六、教法学法:在教法学法上,我准备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回译法

  七、课时安排:在课时安排上,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我的教学,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稍带补充第二课时,使教学过程完整。

  下面重点说说我的教学流程设置,共分为四个步骤。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导入:图片展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同时向学生讲述柳宗元抗颜为师的典故,从而由“为师”导入新课。

  此环节的设置在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同时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二)听读课文 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问题,是我上课的重点。主要有3步:

  1。解题:解释“说”的意思,“师说”的意思

  2。作者简介:介绍柳宗元的有关情况,包括他的生平、著作和一些观点。

  3。翻译和正音正义:借助注释和字典疏通文章的大意是交给学生的课前任务,在课堂上的阅读主要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再次熟读课文。听完之后请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穿插讲述重点的字词意思和用法,同时特别注意一些难句的翻译。

  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理解文本的能力,尤其在翻译环节体现出来,而听课文的配乐朗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深入探讨 品味赏析

  这个环节主要是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同时揣摩语言,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我上课的难点。主要有4个问题:

  1。课文的各小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重要性,择师标准,师生关系,写作缘由

  2。分析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师道的重要性?

  从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几个角度来加以阐明,层层推进。理论阐述 完成这项任务后请学生回译,看着译文,翻回原文,如果能回译出来,就说明差不多能背诵了。然后全班齐读。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主动思考,挖掘文本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同时我认为回译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很有挑战性。

  第一个课时到此结束,在第二个课时中,以此类推,在论述择师的标准,师生关系方面又是如何论述的,分析并且掌握不同的论证方法的特色。我认为论说文的要点就是是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掌握并借鉴写作的特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1。知识点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写作特点总结: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必要性“传道受业解惑” (因果论证)

  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

  对象 结果 角度

  ┌今昔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 (错误认识)

  └贵践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 (错误行为)(对比论证?反证)

师说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经久不衰的散文名篇《师说》的教学分析及其设计。高中语文的新课标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据此,我从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一、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教材:本课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本单元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本课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的力作,是唐宋散文中的名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这篇自读课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唐宋散文的风貌,更能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欣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

  (二)关于学情: 虽然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针对以上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二、教学目标

  (一)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等。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现象,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3。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从师的意义和能者为师的道理,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在当今这个社会,学生更应该养成尊师重道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 重点:1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

  2鉴赏分析本文的说理方式和方法

  ? 难点: 本文是议论散文,文中的对比论证方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值得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借鉴,因此,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本文的既定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教法和学法上作出简单阐述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①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归纳法

  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二)学法

  ①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清代学者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因此,我将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③质疑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学生向老师质疑。特别是课文字词的疏通翻译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④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得当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整体教学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强化记忆。

  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诵读以及理清思路掌握一些难懂实词虚词和句子

  第二课时主要进一步了解文章结构层次,体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第二课时则主要学习文中的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以及体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导入及解题 (5分钟)

  我将以展示图片的方式导入,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者,学生齐读注释1,补充作者相关事迹以及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 (12分钟)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诵

  (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

  (3)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齐读

  (5)理清全文思路 (板书)

  3。分析理解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交流评议(21分钟)

  (1) 教师范读

  (2) 理解并归纳涉及的古今异义词语以及词语活用。

  例如,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4总结 (5分钟)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5。布置作业 (2分钟)

  抄写文中重要字词和句子

  (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通过抽查背诵及检查翻译来复习上节课所学。(8分钟)

  2、用第一课时一样的方法对第三四自然段进行学习(12分钟)

  (1)找一名学生示范朗读,并讲解对本段的字词积累,疏通文意。

  (2)由学生补充积累到的字词并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

  (3)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

  3、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13分钟)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拓展延伸 (9分钟)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5、作业布置 (3分钟)

  让学生课外搜集名人从师的故事,当做作文素材

  (四)第三课时设计

  1、复习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5分钟)

  2、教师设问:(17分钟)

  通过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1)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

  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试谈论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以能者为师,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比较容易接受,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

  3、交流评议(9分钟)

  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

  4、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4分钟)

  总结: 文章以“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中心论点,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 作业布置在精,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得到运用。因此,本课作业布置如下: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写一篇小论文

  五。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板书是一堂课的精髓,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的解读本文,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师说说课稿 篇3

  一、说课标、教材

  (一)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关于课标的解读:

  据《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应该落实以下任务: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1.新教材编写分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2.《师说》一文的教材地位: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教材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之后,并且处理成自读课文。我想,当成自读课文应该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为一;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此为二。以上两点,成为自读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②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难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①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清代学者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二)教法

  ①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归纳法: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课堂背诵指导,强化记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课文,学习第一段和第四段,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研习二、三段,归纳文言词句,分析论证结构,引导背诵第二段。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第一课时简单了解作者、背景、然后甴问题:本文是韩愈为谁写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要写本文?导入第四段的学习,再由问题:古人的从师之道是什么?过度到第第一段的学习,通过学习明确:第一段告诉我们古人的从之道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从,师之所从也。

师说说课稿 篇4

  教学目的: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

  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

  C.谲jue诈 桴fu筏 经筵yan 商鞅yang

  D.赠仪yi 篡chuan位 热忱chen 贵戚qi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内容板书:

  相同点相异点个性原因间接原因

  孔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生活态度轻松愉快对人性看法性恶来自先天对“礼”的看法重视闲雅热忱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凡事紧张人性本善不重视革命性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完成课后练习。

师说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课标、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课标、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课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

  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一、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2、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2、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3、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4、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

  “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教法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3)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4)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5)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6)齐读(4分钟)

  7)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1)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3)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4)学生试

  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对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写作缘由

师说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说课,标签: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2十2十2=6,3+3+3+3=12,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

【师说说课稿】相关文章:

师说说课稿11-03

师说说课稿07-08

师说说课稿11-18

【推荐】师说说课稿11-24

【荐】师说说课稿11-22

师说说课稿【荐】11-24

【热】师说说课稿11-22

师说说课稿【热】11-21

【热门】师说说课稿11-23

【精】师说说课稿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