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仰视、平视、俯视浅谈做学问之境界散文

时间:2022-10-08 23:40:16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从仰视、平视、俯视浅谈做学问之境界散文

  当我们观察前方的事物时,会有三种不同的视野,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仰视,平视和俯视来观察。仰视就是抬起头看高于自己水平方向的事物,平视即目光直视时所能看见的东西,俯视就是低着头往下看。所谓仰视,平视,俯视看起来很简单,也很自然,却包含着很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仰视、平视、俯视浅谈做学问之境界散文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刚开始我们都要学着去适应仰视,这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最不想经历的一个过程。怀着抵制情绪,愤愤不平的人一生终将仰视而过,而那些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通过努力便可进入平视阶段,拥有远大抱负的人则最终将登上俯视的平台。俯视是一种境界,只有怀揣理想,不甘平庸,艰苦奋斗的人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我们说做学问也是如此,与其不同的是我们应该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如何换位思考呢?先来看一下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的是从各个不同方位看庐山,它会以不同的山色和气势展现在眼前。而后两句则是作者的感悟,之所以看不到庐山真面目,那是因为身在此山之中。

  既然是深山,岂会没有树木,没有小溪,没有各种飞禽与走兽?我们拿仰,平,俯三种观察视线来分析,看看究竟会得出什么结论。仰视的话只能站在山脚往上看,除了头有点酸之外,看见的事物就是眼前为数不多的绿树,再多一点也只有偶尔从头顶飞过去的几只小鸟而已。我们试着去爬山,到了山中却是另一番景象,丛林茂密,飞禽走兽随处可见,有时还会有山溪泉水,这样的景观岂是一个美子了得。如若再加把劲,爬至山顶,就会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成就感了。

  做学问就应如此,总是站在山脚下仰视膜拜,岂能成大器。总是在小树林里待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算是能不卑不亢地平视,那顶多也就是一鸡头在那装凤凰,想鹤立鸡群又缺乏火候。正所谓井底之蛙,看见的月亮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怎么能行呢?所以还得爬上山顶,山顶上的风光无限美好,能将眼前的所有景观一览如余。

  当然,我们爬上山顶不只是为了看风景而来,我们得学,得向大师们学。学习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风范,并本着一颗热忱,怀着向往,不耻下问的心态,向前辈们学习文化知识。

  学习是要讲求方法的,不能盲目的去学,也不能拘泥于某一问题出不来。就如《大学》里边的一句“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如果从表面上看很容易翻译成:君王亲近贤臣和亲信,小人则乐于利益关系,一定要警戒。但书本上解释竟不相同,究竟谁对谁错搁谁也说不清楚。如果就这一问题纠结的话,那不就学得太呆板了吗?知识是不断更新与改进的一个过程,然而我们学习国学精华不能只拘泥于一个小问题出不来,而应由宏观到微观,掌握大的纲脉。伯鸿老师曾教导:“文化是力量的,是能打人的,是学以致用的。不是为了引章摘句,装象;若如此就学废了,成为腐儒。”

  当然我们做学问旨在修身养性,但更多的则是用来打人,此等打人并非真的是要将所学运用至人身攻击,而是用来办事实。文化这东西本是虚的,但也是有力量的,学扎实了就能运用到实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该将所学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为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前途增加自己一份力量。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也应证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一味地去讲求书本教条便会迷失方向,书读得再多无非也就是消耗了脑细胞增加了之乎者也而已,百无一用是书生便由此而来。这样还不如放弃,当今社会日息万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哪行不是一样的干,何必拘泥于书本而不可自拔呢?

  当然我所说的只是做学问的一些浅谈,既然走上了这条正道,就必须爬上山顶俯视,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而做人就不应如此,虽然是外圆内方,但多选择平视的角度与人交往,会让你更加显得平易近人,这样朋友也会骤然增多,多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讨学问岂不乐哉!

【从仰视、平视、俯视浅谈做学问之境界散文】相关文章:

出世之儒散文10-10

春之思散文07-11

秋之韵散文09-22

无帆之船散文10-10

雨径之绿散文10-10

异乡之风,他乡之月散文10-09

青丘之山有妖狐散文10-10

人贵有自知之明散文欣赏07-11

美人鱼之殇散文欣赏10-10

美好境界作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