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候散文欣赏

时间:2022-10-06 12:19:55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火候散文欣赏

  改革之初,中国女排鹤立鸡群。改革也就乘此排球劲风,开启了短平快的经济发展。长时间的穷日子少有油水,让中国人在其后的改革中,无不是采用大油大火的爆炒手法,短平快见效快,经济随之迅猛崛起。而三十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吃着爆炒夹生菜,肚子、肠胃渐渐染上了陈疾,步履蹒跚起来。这其实是西方人的生活习性,西方重视的是膳食营养,自小就喜欢吃三成熟的牛排。中国则反之,自古以来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火候散文欣赏

  在中国生活,是撇不开文化的,而饮食文化正是中国文化的原点。谈到饮食,圣人的论述就有不少,孔子说过一句经典:“物无不堪食,唯在火候”。在中国,地大物博,人们常常就地取材,饮食食材丰富。采集到的食材不同,会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脍、炙、羹、脯、菹等就是古人擅长的。食材加工后,再经过蒸、烤、煎、炸、烹、炒等烹制手法,就取得色、香、味、形的整体效果。每逢佳节,家人聚会,吃上一席美味的佳肴,是每个中国家庭必须的。而想要做好一席美味佳肴,着实不易,其核心就是要掌握好:火候。火候到了,食物自然能:香招云外客,味引洞中仙。中国的另一位隐者《老子》说的则更为透彻,“治大国若烹小鲜”。河上公注解的最为详细:“鲜,鱼。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海鲜的鲜嫩,稍不留神就会支离破碎,急躁不得。只有在火候到了的时候,出锅的美味才能保持形态的完整。不仅治理国家,做事情也是这样,不急不躁,只要火候到了,美味自然出来,有了美味,又何愁食客?

  中国的饮食不单单是吃喝,蕴含着政治、文化要素,更为重要的是烹饪了中国的文化大餐。《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处,始诸饮食,衣食足然后知礼仪。”。人只有在满足最低生理需求,先保生存,之后才能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由生存进化到生活。正如古人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有人才能创造财富,有财富才有国家。口,一个最古老的词沿用至今,身体的一个器官竟能用来代表一个人,世界上独有中国才是以口来计量人的。这说明口,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直难于逾越的一道坎。吃穿住行是百姓的要务,古语云“人民所重,莫食最急”。不仅如此,对于统治阶级和百姓来说,饮食更为重要的作用就是祭祀。中国的饮食,最先就是要用来“敬畏”的,其次是用于感恩的。不仅要敬畏天地的赐予,也要感恩祖辈的给予和福佑。《左传》中就记载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国家的大事,无非就是祭祀、继承祖先,而抗击戎狄的外来侵略,是确保国家百姓的安全。中国与西方不同,西方崇拜只有神—上帝。而中国古人,除了敬畏天地之外,则是敬仰自己的祖先。《尸子》:“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中国在敬天祇地之后,才做去做人事,去祭祀自己的祖先—鬼神。祭祀是封建王朝的头等大事,天子祭天地四方,祭祀以牺牛曰太牢。诸侯祭社稷名山大川,祭祀以肥牛曰少牢。大夫祭五祀,以索牛曰特牲。士人祭其先,以羊豕曰馈食。庶人祭于寝,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如果天子的庙堂被人毁了,因此而绝祀了,那就标志着他的家国也就彻底灭亡了。对于百姓来说,自己的祖庙若是倾覆了,也就意味着家族的灭亡。

  儒家文化创立就是为了治世,其立足点就是孝,而孝也是发源于饮食的。《礼记·祭统》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所谓畜,就是养育、顺从的意思。按照现在说法当然就是:感恩。在这方面,商代的伊尹不愧为名相,扛着餐具和食材,给汤王做了一顿美食。酒席上,臣伺候着君王享受着美味,汤王的身心放松了,谈话也就再无所顾忌了。伊尹乘着汤王的胃口洞开,开始以美味为由头,将话题转移到了治理国政上来,不知不觉汤王就接受了伊尹的观念。据记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至于王道”。无论公私,中国人历来喜欢在酒席上解决,祖师爷非伊尹莫属。

  其实治国之道,历来是肉食者的事情。对于藿食者,卑微言轻,需要仅仅是家和。清夜如尘,月光如银。无论是肉食者、藿食者,各持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食材,不急不躁,火候到了自然会成。若是“肉食者已虑之矣”,作为“藿食者尚何预焉”?

【火候散文欣赏】相关文章:

度散文欣赏10-06

影子散文欣赏10-06

碎片散文欣赏10-05

惊蛰散文欣赏10-05

叫魂散文欣赏10-05

苍白散文欣赏10-05

燃烧散文欣赏10-05

叹息散文欣赏10-07

思考散文欣赏10-05

嫁接散文欣赏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