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芽芽的散文

时间:2022-10-06 09:38:08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苜蓿芽芽的散文

  下班回家时,在菜市场门口遇见了卖苜蓿芽芽的大娘。我买了一小袋,能抓一把的样子,五元钱。以往买菜,偶尔会在蔬菜的价位及新鲜程度上计较。唯遇到卖苜蓿芽的乡亲,遇见卖自家产的小米、豆子的乡亲,不议价不看斤两不翻翻捡捡,买了就走。

苜蓿芽芽的散文

  我是乡村喂养长大的孩子。现在,故乡的眉眼在看到鲜绿的苜蓿芽芽的瞬间,又一点一点清晰起来。

  一

  家乡的春天,是苜蓿芽芽起的头。

  天尚寒,身上的薄袄是万万不敢褪掉的。可到底是春天了,风的节奏紧促起来,路上的浮尘、田野里土地表层的黄土被风旋过来旋过去,迷人的眼。太阳坡坡上、地埂遮挡住风的地方,突然就冒出些让人惊喜的绿色。婶婶奶奶们可高兴了,有苜蓿芽芽了的消息春风一样旋到这家,旋到那家。蹲在田间剜苜蓿芽芽的身影渐渐多起来,女人啊孩子啊,各自挎自家藤条编织得最精致的小篮子,握一把从割麦镰刀上卸下来的用旧布缠住一半的刃片,剜苜蓿芽芽。草色遥看近却无。明明绿莹莹一簇惹眼着,蹲下去看,瓣儿却奇小。母亲们耐心,用手拨开土坷垃,瘦的胖的一瓣一瓣切下放入篮子中。小孩子哪里有那个耐心,提着小篮子从这里跑到那里,身子都不实在蹲下去,弓着腰,这里剜一芽,又奔到那里剜一芽。整个下午,净追着苜蓿芽芽跑路了。

  剜不到足够的苜蓿芽芽是要被母亲骂的。也和伙伴们比赛谁剜得苜蓿芽芽多,人之初的善良便颇受检阅。一旦有了责任在肩,一旦置身于比赛之中要分个你高我低,人的心思就格外缜密起来,人性也渐渐变得狡猾,孩子们也不例外。弄虚作假的办法是大孩子言传身教给小孩子的,只要在苜蓿芽里混些柴草,或者在篮子底下垫些柴草,或者在进家门前把苜蓿芽芽弄虚些,一把苜蓿芽芽就能变成一篮子。提回家去先骗来母亲一脸欢喜很多赞扬,被发现端倪再受一顿骂挨一顿打也划算。

  孩子们学会吃独食了——看见一簇长得旺相的苜蓿芽,用身子堵住别人的视线,关系最好的伙伴也不告诉他,一个人剜个干净干净。

  孩子们渐渐蛮横无理起来——自家的苜蓿地决不允许他人踩半个脚印子,却会瞅准机会,趁着没人在把别人家孩子护着的那一片绿色剜个干净,甚至踩上两脚破坏掉。

  孩子们学会察言观色巴结人了——平日里霸道的孩子王,只管满苜蓿地玩耍捣乱,从剜得多的女娃娃篮子里抢一把,小个的柔弱的孩子低声下气供奉一把,回家时他篮子里的苜蓿芽芽总是满满的。

  各家各户大人的德行也随之显山露水。因为弄虚作假、觊觎他人、抢夺别人回家挨了打骂的孩子第二天会变乖,认认真真守在自己家地里,踏踏实实剜苜蓿芽,反而越剜越多。粗心、没观察到孩子异处的父母,只管看菜芽的多少把孩子夸得一朵花似的父母,平日里爱贪占小便宜的父母,他们的孩子第二天以之以后更多的时日里,越发唳着性子了。

  我和姐姐因为踏实剜苜蓿芽芽被母亲夸奖,因为偷剜了人家的被斥责,哥哥因为抢了别的孩子的被父亲打了一顿的事情时有发生。每年初春都剜苜蓿芽,我们兄妹的心性便也在接受检阅,被表扬,也被捶打。

  “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是母亲念叨了又念叨的箴言。

  “人活脸,树活皮,墙洼活的一铁锨泥。”父亲冷着脸教训我们,他说人活一世,缺吃少喝都不要紧,不要脸面最失体统。

  二

  吃了一个冬天的萝卜白色加咸菜,有苜蓿芽芽了,饭菜顿时活色生香起来。

  母亲把我们剜回家的苜蓿芽芽倒在簸箕里,簸呀簸,柴草就簸出外面去了。丝丝攘攘缠着苜蓿芽芽的那种,得一点一点挑出来,剜的深到带根的,也得把根掐掉。我和姐姐便围在簸箕旁,几双小手拨弄着苜蓿芽芽,因为苜蓿菜拣的干净,我们常常受到母亲表扬。记得母亲笑微微的看我们,会捋捋姐姐额前的头发,会亲亲我的小脸蛋。小鸡也绊在我们脚下,抢到一枚苜蓿芽芽,被伙伴追,咕咕咕叫着逃跑了,或者猛的咽下,憋得小脸儿越发红了。

  苜蓿芽芽洗干净后,放入大黑锅的开水里一汆,更加绿的可爱。母亲捞出来盛到碟子里,切上几丝红辣椒,几丝羊角葱的嫩芽,拌上盐,淋上醋,浇上一点点辣椒油,吃起来又爽口又绵软,就着这菜喝豆豆稀饭、吃玉米榛子饭、吃搅团,都非常好。因为这开胃的苜蓿芽芽菜,我们能多加半碗饭呢。

  母亲煮面条的时候放一些苜蓿芽芽入锅,面条上桌,红红绿绿,耐看不说,还鲜,家里人呼噜噜就能吃上一碗。母亲把苜蓿芽芽切碎揉进面团里,蒸出来的馒头绿绿的,酥酥的,格外香甜。母亲把苜蓿芽芽和在面粉里,滴上清油,放入盐和调料搅拌,蒸出来的苜蓿菜疙瘩闻着就香,若再放点肉臊子,那是要馋死人的呀。因为剜了苜蓿芽芽回来,我们的饭食一天天生动美好。

  那时候粗粮多,玉米面吃多了胃里泛酸,红薯干、高粱吃多了便秘。只苜蓿性子温和,从不伤人。父亲常常说,闹年馑的时候苜蓿菜苜蓿根救活过好多人的命。

  “一样子面活,十样子做(zu)造。”母亲说。

  再勤俭的生活,用了心,投入了爱,日子就会过得不一样。母亲总有把穷日子过富足的能力。我现在把平淡琐碎的日子过出各种花样,也来自母亲的培养。

  三

  苜蓿芽芽长得快,几天功夫就一匝高了,秆粗叶老,当然不能当菜吃了。不能吃菜就拿来喂牛,喂羊,喂鸡,喂兔子。

  喂兔子喂鸡的苜蓿,我们须得拿刀切碎。兔子吃苜蓿尤其可爱,用小爪子压着,嘴巴出溜出溜动的特快,胡须就跟着一翘一翘的,眼睛比晶莹的红宝石还亮,好玩极了。

  家里的大黄牛顶几个劳力使,父亲拿它当宝贝。训骂我们兄妹是家常便饭,可高高举着的鞭子总舍不得落在大黄牛身上。他背着背篼去山的深处给黄牛割合口的草,他拿把木梳给晒太阳的大黄牛梳身上的毛,他煮了白萝卜条淋上清油给大黄牛吃。那时候土地大部分用来种庄稼,苜蓿多种在山脚旮旯处。每逢农忙的时候,大黄牛活重的时候,父亲才会割些苜蓿回来,用铡刀铡成寸长喂牛。到了深秋割不到青草的时候,父亲就满山头找野苜蓿,刨出苜蓿根背回家,抖干净土后,他用斧头背砸开苜蓿的根茬,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把苜蓿根撕成一绺一绺,码放整齐,由父亲添到牛槽里喂大黄牛。苜蓿不仅养人,也养牲畜。大黄牛的毛色越来越嫩活,力气也越大了,干起活来一点都不含糊。

  拿苜蓿喂的奶羊,奶多,一只羊产的奶够几个孩子喝。

  大母鸡吃过苜蓿,下白森森圆滚滚的鸡蛋了,会呱哒哒呱哒哒骄傲的叫上半天。

  因为苜蓿,穷人家的日子也过得人喧马欢。村里的人说苜蓿,是带感情色彩的。若雨水旺苜蓿长得好,就说今年苜蓿芽芽比较胖。反之,则说苜蓿芽芽长瘦了。是把苜蓿芽儿当娃娃疼爱呢。

  苜蓿可四季播种,极易成活,又不择地,沟里洼里,半坡上山路拐弯处,都能长出一些来,几棵苜蓿就可孽生出一大片。冬季苜蓿根埋在地里,扛得住寒冷,不会被冻坏,春天一来就发芽。

  苜蓿从发芽开始,长了割,割了长,一年能割三四茬。

  苜蓿芽芽当菜吃,调人的胃口。苜蓿草喂牛,牛长了力气拉犁铧耕地,拉碌碡碾粮食。苜蓿喂羊,羊可产奶养孩子,可生出小羊仔卖钱。苜蓿喂一窝窝兔子,小孩子得了乐趣。还有人拿苜蓿喂鱼,喂得鱼在池塘里撒欢儿。

  在乡村,关于让人活命的苜蓿,让人解馋的苜蓿,喂牛喂羊喂鸡喂兔子喂鱼的苜蓿,哪个人没有一段动心动情的记忆呢。

  四

  城市人感受春天,喜看花开。有一种叫薰衣草的花,深得城市人的心。薰衣草开花时,大片大片紫色的花,像海洋。宏阔而浪漫。关于薰衣草,有好些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农村的春天是苜蓿芽芽起的头。苜蓿也开紫色的花。苜蓿的花朵也很漂亮,苜蓿花开时,蜂蝶飞舞,乡村宁静而美好。关于苜蓿却并无童话,只有吃食以及和亲人相处的记忆。苜蓿花是用来结籽的,结籽后又可以种出苜蓿来。乡村喂养长大的孩子,爱苜蓿花胜过爱薰衣草。

  自然界的植物和人一样,生来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有些被人抬一抬,就高大上了,比如薰衣草。有些被人压一压,或者生在穷乡僻壤,就矮小瘦弱了,比如苜蓿,有多少人能直呼其名呢?

  我并没有贬低薰衣草的意思。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所有的热爱,也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薰衣草有淡淡的香味,薰衣草的干花放在枕畔,能助人安眠。薰衣草也是好样的。

  苜蓿是乡村的好,薰衣草则是城市的娇娃。

  农村和城市接轨后,苜蓿也轻盈盈入了城,农村的大娘剜了苜蓿芽来城里卖,换豆腐啊肉啊回家吃。村的孩子剜了苜蓿芽来小城卖钱,买了书本纸笔回家学习,将来考到大城市去上大学。城里人的菜篮子里因为添了苜蓿芽,饭菜也添了清爽可口。近年来,薰衣草也在乡村落户了,一大片一大片紫,满原野花香。

  现在,苜蓿芽芽成了小城人最初的春天。之后,乡村里的桃杏花就都开了。之后,乡里城里的花会全开了,春天扑面而来,绿色掠池攻城,自然界又会生机勃发、活力无限。

  后记:

  北漂的一位姐姐前几日在微信里给我留言:

  周日早晨点开收藏夹,读你的博客。预想有大餐,结果没更新。自语,讨厌,讨厌,讨厌!恰被屋外某人听见,追至屋内质问跟谁玩暧昧还如此亲昵。看是琴儿博客,尴尬离开。笑到胃疼。

  看到留言我也笑到肚子疼,之后,眼睛潮湿。唯有经得住时光检阅的挚友才会如此挂念亲昵呵。我知道,除过彼此惦念,我的文字里,一直都有她眼里心里的家乡。

  现在,苜蓿芽芽让我想起童年和家乡。因为苜蓿芽密封后会发黄,寄到姐姐那里就不能吃了。我就把关于苜蓿的记忆用文字穿起来给远在他乡的姐姐看。就让这字里行间的苜蓿菜、苜蓿草、苜蓿花作家乡春天的信使,去拥抱她、赐予她安宁温馨吧。

【苜蓿芽芽的散文】相关文章:

熊宝宝的芽芽教案02-10

试得春芽观妙相散文10-05

《熊宝宝的小芽芽》教案(精选7篇)04-09

小班语言熊宝宝的小芽芽教案03-19

芽庄之旅作文05-12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熊宝宝的小芽芽》09-29

夏花之芽作文10-06

熊宝宝的小芽芽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04-13

龙芽草的花语是什么05-29

小班游戏找小芽教案及反思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