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农村去品茶散文

时间:2022-10-07 03:02:25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到农村去品茶散文

  中国有“八雅”、“九雅”之说,无论是八雅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还是九雅的“焚香、听雨、赏雪、莳花、酌酒、品茶、寻幽、候月、抚琴”,这酒和茶都在其中,可见何等的重要,大凡雅人是必备的了。遗憾的是我既不习惯饮酒,也不喜欢喝茶,雅不起来也真是毫无办法,只能够入于俗人之列了。关于酒,我虽然说不上滴酒不沾,酒到嘴里的那种感觉,却只有辣和苦涩的味道,一点好感也没有。无论是陈年茅台,五粮液之类,还是百年张裕,以及法国陈酿的波尔多,统统如此。至于茶,倒没有什么恶感,只是仍然雅不起来,独自一人在家时从来就不喝茶,更遑论品了。不过家中的烟酒茶,备还是要备一点的,虽然我同样不吸烟。要以防突然来了客人,本人不雅,人家客人要雅,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虽然中国素来又有“客随主便”的说法,那可是认真不得的,客人当面不好意思说,背地里却要戳脊梁骨的。尽管这样,时不时还是会忘在脑后,也就只好任由别人去戳脊梁骨吧。

到农村去品茶散文

  倘是到别人家去做客,便只好客随主便。不过烟是绝对婉拒,酒可以抿一抿,茶倒是可以随着主人多喝一点。尤其是这些年来,时不时到农村的亲戚朋友们家里去,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家,进门就摆上茶具喝茶那是不能或缺的待客礼数。这一点绝对不会似我那样的健忘,可见也是精心准备,时时刻刻放在心上的。饮茶的习惯在农村渐逐普及起来的时候大概是在改革开放有些年头以后的事情,不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毕竟喝茶在此之前也是高大上的奢侈之事,那是需要银子钱来做后盾的。尤其是在那时的农村,肚子尚且无法填饱,那里还会有钱去买茶喝。即使偶尔弄到一星半点的茶叶,也不敢轻易泡了来喝,农村中流传着一种说法,道是茶水是刮油的利器,本来就饿得三尺肠子闲着二尺半,肚子里一点油水也没有,不刮都毫无力气,再喝茶来刮一刮,岂不愈是雪上加霜吗!古语说的好,道是“衣食足而知礼节”,农村人的兜里有些余钱了,自然想着如何地提高待客的礼数,这吸烟、饮酒、喝茶便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道道待客程序。而且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档次在一节一节地往上攀爬。这里不说烟酒单说茶,第一步是从无到有,从买三两元钱一包的猴王茶,甚至是五味杂陈的茶叶末开始,进而到讲究茶叶的价钱,再进一步才是茶叶的品类。茶叶的价钱是一个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相当糊涂的问题,往往是花了大价钱却买到的不是与价钱对等的好茶叶,而是极为一般般的低价茶,那也是常有的事。对于初次进入喝茶行列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而农村人大都不具备品茶专家们的伯乐相马本领,只要是花了好价钱买来的就认定一定是好茶,往往在待客场面上大加炫耀一番时,却令客人们捂住口忍不住要喷饭,这也是常见的事。大凡是茶,无论好坏,总该有一些气味和味道在的吧?可是主人家声称是某某名人或者要人特意送给他的某某好茶,大大的叶子浸泡出来以后,虽然不能说白开水似的无色无味,味道是委没有丝毫,色还是有一点的,那就是淡淡的乳白色。喝一口在嘴里,与白开水无疑。其实这也是一种功夫,明明泡了叶子,却又无味而白色,不是功夫是什么?像我似的对茶叶的无知,真说不好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功夫茶。主人那边却又眼巴巴地等着好评,此时的我真像是鲁迅先生《在酒楼上》一文中的吕纬甫,捧着一大碗一天都难以吃完的荞麦粉,面对着顺姑期冀的眼神,任由肚子涨得难受,也要勉强吃完的那种感觉,于是也只得一迭连声地大赞“好茶,好茶”。再后来可就熟能生巧,一些农村人也讲究起茶的品种、品牌来了。什么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可惜的是对于各种茶的保质期以及冲泡水温和冲泡时间还是不甚了了,尤其是对于茶质的级别往往会中了茶商和超市的埋伏,误把特级的处理品当成顶尖的好茶了,这也是农村人淳朴憨厚的品质所致吧。

  近些年对于茶具的讲究也在农村风行一时。由开初的瓷质茶壶、茶碗,甚至是一个大大的搪瓷杯就代替了茶壶,几个玻璃杯子便是茶碗,炕席上一放,也能喝得津津有味。略微讲究些的人家也有放一个搪瓷茶盘的,以免茶水洒到了炕上。现在是讲究紫砂茶壶、茶杯、茶碗和茶碟了,而且各式各样的应有尽有。然而听说江苏宜兴可以用来烧制紫砂茶具的沙土已经使用告罄,市面上的紫砂茶具不过是仿制品,并不比瓷器的茶具好多少,甚至还远远不如的也比比皆是。可是在农村人来说——甚至城市人也大多如此,无论是仿制品如否,只要是冠名以紫砂,似乎就上了一个层次。不止是如此,又有人在茶盘上大做文章了。这茶盘不再是以往的搪瓷茶盘,或者是一张替代品的炕桌,而是买来的专用竹制或者木制——什么呢?恕我孤陋寡闻,索性也便称作茶盘吧。上边是一个可以滤水的篦子式盖子,下边才是可以盛水的托盘。无论是洒落的茶水还是涮洗茶杯、茶碗的废水都可以直接倾倒在茶盘滤水的篦子上,然后便流进了下边的托盘里。方便是很方便,也颇为讲究。这种饮茶设备我只在有些档次的茶叶店里见过,农村的场面只是缺少了一把夹住茶杯、茶盅的镊子。的确,那茶杯、茶碗也愈来愈小,直到换成所谓口盅——大概是一口一盅的意思了吧。然而《红楼梦》里的尼姑妙玉却绝不提倡一口一盅,那是要小口品尝,茶到口里还要打一个旋儿,然后才进入喉咙,在喉咙里还要停上两停,这才能徐徐下咽,才算是真正的品茶。倘是一口一盅,用妙玉的话来说,那叫做“驴饮”。由此可见妙玉也会大爆粗口,并不比寻常人文明到那里去的。其实愚以为据了个人的所好,这样方式的品茶尽可以品的,即使是一口一盅却也未为不可,那是要分人物,分时间,分场所的。不说是战乱时代或者农忙季节,无论是何人都无法悠闲自在地来品茶。妙玉被抢之时,她也是顾不得如此来品茶的吧,保命还来不及呢。就是时下的农村,由于机械化带来的诸多空闲,也无须这样的假斯文,尽可以放开诸多拘束来喝茶。东晋时期的太尉郗鉴到丞相王导家去择婿,王家所有子弟都尽肆修饰打扮,何等的儒雅做作,只有王羲之坦腹露乳地躺在床上我行我素,毫不在乎。然而郗鉴还是慧眼独具地选中了王羲之。后来的事实也的确证明,郗鉴很有眼力,王羲之不但成为有史以来的书圣,东床快婿的典故也被历来所称道。同时也没人去挑剔王羲之的“不雅”行径,由此可见还是率性纯真为上得好。

  品茶也该是这样的吧,尤其是在民风相对淳朴的农村,更应该祛除那些实在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还是率性而为一些为好。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次在农村喝茶的经历是在二十多年以前,那时我还在上班。一个月夜的晚饭以后,信步来到一位农村忘年交的老者家里,老人家搬出一张饭桌来放在当街的大道上,摆上茶壶、茶杯,沏上一壶香茶,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谈论些家长里短,农田桑麻,那种情景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由此我还写下一首小诗以记之:

  群山远眺笼轻纱,

  漫话桑麻细品茶。

  禾黍风吹疑雨至,

  清香阵阵送农家。

  这样的喝茶场景直到现在还是令我很神往。

【到农村去品茶散文】相关文章:

品茶散文10-10

品茶趣闻散文10-09

秋到梦湖去晒梦散文10-06

到远方去,到远方去作文06-02

品茶漫谈从警路散文10-09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散文10-06

关于品茶的散文(通用22篇)07-29

到田野去作文02-21

到巅峰腾跃散文10-06

痛到心里去的话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