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圣地散文

时间:2022-10-07 01:52:43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心灵圣地散文

  家乡的小城,有铁东铁西之分。铁东平房居多,土房居多。街道就像一个贫穷的妇人,擦脂抹粉,戴上漂亮的头花,但是终因穿在身上的裙裾那廉价的质地,总是让人感到掩饰不住的寒酸。

心灵圣地散文

  有所不同的是,在城西——也就是小城的人们把它称做铁西的地方,却完全是另一片天地。大街小巷都是清一色的红砖楼并配有脊型顶架,有的窗户上刻的雕花和造型,呈现出一种古典的风韵。在这居住的多数都是大企业的职工,工资相对高些,每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也远比铁东人好得多。这是指上个世纪70年代的铁东、铁西

  铁东、铁西仅仅是以城中间的一条从工厂里伸出来的火车道为分界线。

  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铁东比较老的平房区,这的楼房很少,直到80年代末,才零星地建了几栋楼。在许多人羡慕铁西良好的居住环境的时候,我却乐此不疲地生活在这平房区。我一直以为这其中唯一的原因,是因为临近公园。

  我家离公园只有几步之遥。那里面有一条日夜流淌的嫩江,有横跨两岸的大桥,有古朴且温馨的小土坡上的望江阁,有战争时期遗留的神秘的炮楼,有千年的古松和漫山遍野的各种树木与花草。少年时,我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公园的每一个角落。每当放暑假时,公园便成了我们天然的乐园。我们常常躲着家人,跑到游泳区,一待就是一天。在沙滩上晒太阳,在水里像鱼一样地游来游去。若是赶上暴雨来临时,我们就会躲在江水中,看水中无数的水泡起起伏伏。我们曾跨过铁道线到山坡的那边去采榆树钱儿和车前籽儿,女孩儿和男孩子一样攀树上高,骑在树上互相嬉戏;我们曾跟着大孩子们一起划船到江对岸,去窥探牧羊人的生活;动物园更是我们常光顾的地方。

  一个雨天的下午,我和伙伴们,钻进了那座对我们充满了神秘的炮楼。因年代久远,炮楼四壁的水泥已严重脱落,里面重重叠叠的暗道,是用土坯垒起的,土质早已疏松,一些刮进来的纸屑、脏物散发出一种霉气。进去十多米后,每走一步都会有一道土墙,横跨在面前,高低不齐。我们在里面壮着胆子,一会儿弓身爬过,一会儿逾越而起,再往远看去,则是一片漆黑,森严且恐怖。直到我们穿过了漫漫的隧道和一切封锁后,坐在炮楼的顶端,雨后天晴,在阳光下的我们,真的有一种被战火洗礼般的快乐。公园里最多的树种要数丁香花和杏树,年年五月,丁香花和杏树都灿烂地开放着。每年这个季节,我们早晚都到公园闻花香。

  公园的西侧,是火车道,火车道下面是一片树林,树林旁边是沙滩。我常常一个人坐在那儿,望着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的列车,心里莫名地涌动着一股股热浪。想象着车窗里面坐着的那些人,都有着很多我不知晓的故事;想象着有一天我也会像他们那样坐着火车走向远方,而远方大站过了是小站,小站过了是大站,于是那个爱幻想的女孩儿的故事,就会一路演绎下去,源远流长……

  结婚后,我的家搬到了铁西居住,我终于发现了住楼房的种种好处。寒冷的冬天里,你可以不必为早晨起床屋子太冷而犯愁;不用劈总也劈不完的柈子;不用在屋里堆很多的煤;不用冬天时去买煤,往仓房里装煤;不用掏煤灰和总是四处寻找废纸去生火……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心的深处总是常常泛起一丝莫名的惆怅,在最开心的时候,心里会陡然升起一丝落寞,自以为很懂我的爱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把公园搬到家跟前儿,你就好了。”

  一日傍晚,刚刚下过一场小雨,我伫立窗前,见秋日的落叶已是满地,凭空里想着公园街的景色该也亦然。抬头远望,不经意间就发现远处楼房下的一间与仓房并立的小砖房里,闪射出微弱的灯光,以至连着看几晚,灯光每日都至深夜。谁会住在那里面呢?小屋的灯光偶尔会使我想起平房区的人们。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人们变得越来越实际,也越来越看重各自的利益。有人说,我们这代人是摸着石头过河,是摸索着前进的一代,社会终将会走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市场经济也会越来越规范……但无论怎样,读书学习已离我们中年人越来越远,每一天忙碌奔波,为事业所累、为家庭所累、为孩子所累……

  随着日落日出,日子渐趋平淡,过去的一切也远离了我的生活,连对过去思念的心绪,也渐趋淡然。

  再后来,小城进行改造,人们开始注重城市门面和窗口形象,政府分几期工程对公园进行了大规模建设。沿岸那自然天成的斜坡似的岸边,已围上了漂亮的护栏;望江阁高高耸立在人工堆起的假山上;在公园中心建起了古朴典雅的百米长廊;望江阁下开拓出一个划船区;而今在公园的主干道上,又铺就了一条百米长的鸿运路。再后来,公园街的平房都被推倒了,盖起了一栋栋楼房。

  一天,阳光极好,领着女儿路过公园街,置身楼群里,望着那一栋栋的高楼大厦,望着从陌生的楼门儿走出的一个个陌生的人,我突然惊慌失措,阳光下,竟然找不到我曾居住过的小屋的旧址。

  只是刹那间,我心里突然明白了,自己何以会如此深刻地眷恋公园街,何以会对楼下那个亮着灯光的屋子情有独钟?原来,除了那个曾让我魂牵梦绕的公园,更重要的还有我曾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小屋……

  我家的住房全部面积不足三十平米,一家四口人住一铺炕。小时候家里大人一关灯,我们困不困,都得一顺水地钻进被窝里。为了能在夜间读书,又不惊扰了大人,我从小学开始,每年都把零花钱攒起来,到年跟前儿时,货摊上,准会摆出食指粗细、三寸多高的小红蜡烛,这种蜡烛每根三分钱,是专门用来供孩子们春节点灯笼用的。一年攒够三元钱,就能买回100根,每次买回来,我都偷着锁进我的小木箱里。晚上趁着家人睡着后,光着脚儿、拎着鞋,腋下挟本翻破了皮儿的、有的甚至是没了名的书,悄悄地来到厨房,那吱嘎的开关门声和窸窣的脚步声,曾使我怎样的心惊啊。小蜡烛加之一本书,还有我,一个蓬头垢面的小女孩儿,趴在桌上,听安徒生讲童话,听伊索讲寓言,我忘乎所以地进入了儿童所尽可能有的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

  长到18岁后,父母觉得不方便,就在原本狭窄的房子中,给我间壁出了一个六平米的小屋。屋里除了一铺小炕,就只能放一个地桌、一把椅子,还有一个苫了块花布供人坐着的木箱。小屋面积窄,窗户就只有一尺多宽。为了能够更多地容纳东西,我和朋友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母亲极力的阻止声中,把墙掏出了个一米见方的壁橱。那里面除了摆进许多书外,我还特意把一束粉色的塑料花放在壁橱边,看上去特温馨、特浪漫,它成了小小书屋里一道最俏丽的风景。后来书越来越多没地方堆放了,我就央求家人将一个国松的炕沿拿去,又凑了些其他的木材,让邻居的大哥帮我做了一个简易的书橱。每天坐在罩着橘黄色灯罩的台灯下读书,任轻音乐如空气一样,在屋子里四处漫溢。屋子虽然破旧狭小,但感觉却像一块圣地,我就是在这个小屋里,开始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创作。每天都有很多朋友在我的小屋相聚,相互点评文章、并传阅着好的作品。屋子小,坐不下时,朋友们就脱了鞋,盘腿坐在炕上,那情景,多年后想起,都有着很亲切的感觉。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正在看一部描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小说《飘》,当读到郝思佳和白瑞德对话时,外面有几个路过的青年,高声唱着《马路天使》里面的主题歌。其实,它们之间毫无联系,但是直到今天,那书中的片断、那风舞雪飘的夜晚、那首歌、连同读过的许多书中的情景,当然也连同那个童年和少年时代居住过的小屋都被锁进了记忆里,经久的岁月和无孔不入的尘埃,也无法掩盖它鲜艳的色彩,因此它使我的青少年时代充盈且富有。

  楼下与仓房并立的小屋,窗口依然每日都亮至深夜,我每天早起晚归,无数次地经过它的门前,但是我从来也没有询问过,我一直心存猜想,希望那里面果真住着一个夜夜读书的女孩儿,或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

【心灵圣地散文】相关文章:

圣地散文10-07

心灵有约散文10-06

心灵庄园散文10-06

心灵的池塘散文10-07

心灵的悟对散文10-05

心灵的绿散文10-05

心灵的灯散文10-08

心灵之窗散文10-05

心灵的踏青散文10-06

心灵的脚印散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