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张爱玲的文字

时间:2022-10-07 02:48:49 情感文章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有感于张爱玲的文字

  我对张爱玲有种莫名的好感,使我对其有种偏袒。

有感于张爱玲的文字

  我不喜欢这本书,也不喜欢这个作者,多次曾想过把这本书放下,不再拿起。又在床头凝视了许久封面上张爱玲这个名字之后,拿起,翻开。忍着一种令我难以言说地烦躁,在一种静谧中,结束了最后一次翻页,合上了全书。坐在书桌前久久不能平静,脑海浮现太多太多乱世的苟且与凄凉。

  我搜了很久林小光这个作者,很想明白他是何许人也?令人懊恼的是我搜了很久,最终连他是男是女都未搞明白,只清楚他写了很多的自传。再看了下案头,《三毛传》、《林徽因传》也都是这个作者。

  不是说他写的不好,写的有什么偏颇。恰恰能够说他写的很认真、细致,对张爱玲的一生刻画都很到位,全面。但这种白描式的由小到大的叙说,让我感觉很俗,俗不可耐。把太多世间的繁琐与忧愁,人为自我情绪化的加入到了一个人的人生中,总是令人感到有些压抑与伤感的。

  我喜欢张爱玲的文字,读罢,像一个小女孩与你倾诉自我的内心,说着悄悄话,自言自语,自问自答,又能深入你的内心,展现着自我人生的经历与思考,细腻的情感,朴实毫不做作的言语,真实而又令人心动。

  我接触她的第一篇文章便是她的散文《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但是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但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那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之后这女人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妻,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那里吗?”

  我是第一次见有人这样写散文,并且如此打动人的。自然这篇散文我是看多很多遍的。干练的语言,全知的视角,悲凉的感情基调。张爱玲的文笔冷静,仿佛看透了人情冷暖,不带有任何的烟火。独有自我的一番感触令人乍舌,其的思考方式好似是不同于一般人的。张爱玲的散文描述的是关于某种事情的看法,但是张爱玲的散文很“散”即使看是议论文的文章,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和中心,让人感觉全是信手拈来。

  这篇为《爱》的散文,原型来自胡兰成的庶母,一提到胡兰成,感觉就气的牙直痒痒。但是如果要想对张爱玲这个人能深入了解些许,确是不能不提他的。

  想来,胡兰成也是个生于乱世苦命又颇为走运的人。

  民国旧时婚姻,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似乎是很常见的。鲁迅、胡适、胡兰成、徐志摩、林彪……大部分的人都将旧时婚姻作为批判的对象,要像西方学习,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一些人盲目跟风,认为这是十分正确,并值得夸赞的。

  我承认旧时婚姻有很多的不近人情与死板,但大部分的偏见想来想去都源于戏剧与影视。而创作这些的人,都是些风流浪子,当然是要鼓吹恋爱自由的,不然怎样能心安理得的在花丛绿草间游走呢?

  那里我不谈别人,我就想说胡兰成,这样一位在繁花嫩叶中游走的人,你以他批判旧时婚姻,说旧时婚姻不幸是十分让我难以理解的。

  首先,我们很清楚的明白,安排婚姻的时候,胡兰成是成年的。不是个木头也不是任人摆布的孩童,它具有自我选取与拒绝的权力。而他直到唐玉凤进门,直至掀开新娘盖头,在望见新娘子的样貌之后,才从心底确定对不上眼神,不是爱的人。从心眼里,充斥着满满的嫌弃,这或许也是唐玉凤日后恍惚幽怨致死的伏笔。

  而这也是我不是很喜欢作者的一个始因,其将唐玉凤与胡兰成的一段孽缘寥寥几笔便带了过去。让人不免对女性有种轻视之嫌,纵观全文也是有这种感触的。感觉作者有大男子主义倾向,虽不明显,但意浸其中。这也是我十分想明白作者何许人也的一个原因。

  很多人批判旧时婚姻,大抵都是那些受父母之命,娶了自我不满意对象的居多(如若对象都如林徽因般的女神,我想他们会做梦笑醒,大加夸赞旧时婚姻了。当那时,女神们是否满意就未曾可知,是幸或不幸了)。他们都未曾在结婚前有所表示,也未会在婚前去对配偶有所考量。女人,婚姻就如物件标配,直到到手了有所不满,申请售后退款,还是想要全额退款,摆出一副受了迫害的可怜样貌。而嫁给他们的女子呢?试问在那个年代,抛弃后能如物品般在售出去吗?到此刻还有些男的讲究贞洁一说,也便可知那个还有贞洁牌坊一说的年代,嫁出去的女子地位又是何种的了。

  张爱玲一向是一位我很喜欢的女性,独立、自主、不去依靠他人(尤其是男性的)、敢于应对残酷现实、冷静应对人生、智商一向在线、敢爱敢恨,除了婚姻让人抠病,以至于有人说她是高级妓女的。男欢女爱,一向就是人类社会所必不可少的,繁衍是任何一个种族所务必应对的问题。你能够说它很恶心,自我性冷淡,而这些对于张爱玲本人来说早已看的很淡,就如其所言:以完美的身体取悦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遍的妇女职业,为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能够归在这一项下。这也无庸讳言——有秀丽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秀丽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分别。

  张爱玲所有的不幸都能归结于她生于一个乱世,在这个乱世中谁都不能幸免的沾染些不幸与苦难。那个战乱的时代给每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都打上了其特有的灰色印记,不管你生于贵族,贫农,只要你作为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份子,你便不能免俗。

  张爱玲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杯具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持续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字廷众)、母黄素琼(字逸梵)。放在如今来讲,其便是富家大小姐,就应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命。

  出生的不凡也便意味着其日后不凡的经历,幸与不幸,总是相对而生,乱世剥夺了张爱玲享受平静生活的安逸,也同样使她不至于走向平庸。赋予了其惊人的语言天赋。在乱世绽放出别样的秀丽。这份天赋中埋藏着其父为其埋下的厚重中国文化的根。

  她的父亲张庭重也能够说是乱世的一个可怜人,深受大家族严格家庭教育,学了一肚子的无用学问。熟读四书五经,沉醉于封建沉闷的书卷之中,虽满腹才气但刻板迂腐。如果说厚重的家世背景、严格的家庭教育,让他在学识上有所收益,但从另一层面上讲,那些便成了禁锢他思想的枷锁,让他的思想、情感、生活都在被这道无形的枷锁所羁绊,一生都无法走出。

  张爱玲回忆:“父亲一辈子绕室吟哦,背诵如流,滔滔不绝,一气到底。末了拖长腔,一唱三叹地作结,沉默着走了没一两丈远,又开始背另一篇。听不出是古文、时文、还是奏折,但是似乎没有重复的。别人听着也觉心酸,因为毫无用处。”

  每个人的成长似乎都要经历一些岁月的洗礼,张爱玲也一样。也许,她出生的年代就注定了她不平坦的人生;也许,是她冷漠孤傲的性格造就了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她的追求、她的不屈服,注定了她要又自己的人生。或许有些路并不是她想要的,但是她又不得不让自己在屈服与抗争中寻求一种平衡,让自己得以在喘息中寻找平衡。

  乱世让张爱玲过早的体会到了亲情的淡漠与残酷,她深刻意识到了钱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问母亲要钱,起初是亲切有味的事,因为我一向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的······但是,之后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头伸手问她拿钱,为她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地毁了我的爱。

  张爱玲每个月都向黄逸梵要学费,而黄逸梵没有经济收入,没钱,起初还好,之后黄逸梵逐渐对张爱玲发脾气,又因为和张爱玲在一齐久了,发现张爱玲跟她心目中的培养目标完全不同,因此也开始恶言相向。因为没钱,黄逸梵冷淡的给了张爱玲两个选取,一是继续读书,继续为学费困扰,二是嫁人。张爱玲选取了继续读书。

  张爱玲考上了香港大学,张爱玲和黄逸梵在香港又度过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张爱玲与她的母亲交往变得留意谨慎起来,对于黄逸梵的诋毁,也默默隐忍,直到发生了一件事后让她彻底失去了对她母亲的感情。

  爱玲为了赚钱,努力读书,在大学期间因为学业优异,得到了800块的奖学金。她兴奋的拿给母亲,而她的母亲却用那800块去打牌,并且输掉了。她不仅仅没有后悔还怀疑这笔钱是女儿和老师私通得来的钱,这件事给张爱玲心中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她决心要和母亲划清界限。

  她此后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要还清黄逸梵花在她身上的钱,张爱玲26岁时在黄逸梵回国时给了她两块金条,意思是要断绝母女关系,这也是她们母女的最后一次见面。

  1957年黄逸梵过世时想见女儿一面,便写信给她,但是黄逸梵到死张爱玲没有去见她母亲最后一面,只是寄了一些钱作为补偿。

  张爱玲在她晚年的时候才原谅了她的母亲,她曾自言自语:"我在和我的妈妈说话呢!来日,我必须会去找她赔罪的。请她为我留一条门缝!我此刻唯一想说话的人,就是妈妈!"

  坎坷的经历与大起大落的人生,很早的便让张爱玲意识到了自我独立有多么的重要与可贵。她的人生充斥着自我对命运的抗争与奋斗。

  张爱玲一向是一位学霸,她的成功绝不仅仅仅是一场偶然。

  那时,港大的文学院教师与同学们几乎没有不明白张爱玲的。因为她每门课程都能考第一名。到了大二,港大文科的两项奖学金都被张爱玲一人斩获。她不仅仅能拿到数额不菲的奖学金,还能免交学费和膳宿费,甚至还获得了毕业后免费被保送牛津大学的机会。一位以严厉著称的英国籍教授曾惊叹于张爱玲的优异成绩——教书几十年,从未有人考过如此高的分数。

  港大半山腰的校园里,那个修道院里,一朵羞涩的紫色小花悄无声息地开放了。迎着朝霞,它舒展开来的花瓣上,滴滴露珠正闪耀着熠熠的光芒;晚霞里,它在微风中愉快地摇摆着身姿,在花的海洋中微笑,在修女们的静谧的笑容里绽放。

  在港大,张爱玲的生命复活了,从父亲的腐朽中复活了,也从母亲那里寻钱时的难堪中复活了。她获得了自由,生命也因此而灿烂,虽然此时的她但是是一朵不知名的小花——

  到了浅水湾,他搀着她下车,指着汽车道旁郁郁的丛林道:“你看那种树,是南边的特产。英国人叫它'野火花'。“流苏道:”是红的吗?“柳原道:”红!“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明白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她仰着脸望上去。柳原道:”广东人叫它影树。你看这叶子。“叶子像凤尾草,一阵风过,那轻纤的黑色剪影零零落落颤动着,耳边恍惚听见一串小小的音符,不成腔,像檐前铁马的叮当。

  港大的三年里,张爱玲终日里沉醉于书本。港大的校园,礼仪堂,梅堂,陆佑樘······高高瘦瘦的张爱玲当年默默穿行的地方,那里的空气,那里的文化,既有着西方文化的新鲜自由,又有着东方文化的古典传统,爱玲游历其间,如一尾贪婪的小鱼,畅快地汲取,吸收,为她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她之后登上中国文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那里,她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完美,看到了生活的期望,更看到了自己的精彩。

  这三年算是张爱玲的一次重生,也是张爱玲梦想的开始。

  人们都说,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这句话在张爱玲身上,想必我们得反着去读了——上帝在给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会给你关上许多小窗。想来倒也搞笑,上帝还是公平的,并没有偏爱张爱玲许多。

  只是,这样的公平也让张爱玲饱尝了一辈子的困扰。

  姑且,称之为天才的纠结一种吧,算是一种大纠结。

  而这样的大纠结中,往往还参杂着一些微不足道的烦恼。譬如,在音乐与美术中做选取是的纠结;在使用华美字词时,内心的完美主义与清醒认识之间的矛盾带来的纠结;还有就是母亲的态度给她一生带来的纠结。有些纠结是能够一笑而过的,而有些却是能跟随一生也无法卸下的包袱。

  她一辈子没有放下,还有那篇参加《西风》评奖的《我的天才梦》。

  这次比赛是十分不公平的,也使得其在张爱玲心中郁结了多年仍然无法释怀。

  1994年,《对照记》初版,获得台北《中国时报》的”时报文学个性成就奖“。张爱玲应邀写了获奖感言。张爱玲在这篇名为《忆《西风》》的获奖感言中,重提了当年的正文比赛。而之所以两次提及此事,显然,骄傲的张爱玲认为自己就应得第一名。

  事实上,这也并非张爱玲的一厢情愿与毫无根据的臆想。尘封的旧事里,必然会有不为人知的细节,才会让张爱玲历经那么多年依然如鲠在喉。

  对于有强烈的自尊心又十分敏感的爱玲,指望她淡然一笑将受到的这么大一个委屈丢在风中,怎样可能?

  即使张爱玲在之后的作品中或与友人聊天时,屡次说起香港的经历,也终未能将这件事忘掉。

  还是让我们重温下张爱玲《我的天才梦》中的经典句子,结束这样的纠结把。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样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顶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活的欢悦。但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在弟弟张子静的记忆里,张爱玲以前说过这样一段话——

  积累优美的词汇和生动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随时随地留心人们的谈话。不管是在路上、车上、家里、校园里、办公室里,一听到就设法记住,写在本子里,以后就成为你写作时最好的原始素材。

  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可能会是一蹴而就的,大部分都会经历很长的自我积累的时间,所谓的天才往往都是在某个项目上花费了我们难以估量的艰辛与努力。才会在某一刻突然绽放出难以言明的光彩。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少会称赞某个人天才的原因,因为一句天才,便埋没与否定了他长时间的努力与付出。

  在此刻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令人艳羡的暴富机会与特列,这使很多人都很迷惘与欲动。在成功学的鼓吹下,真正挣到钱的是那些卖书,写书的人。人生理应怀揣理想,追求真理。在明白社会的阴暗面与知晓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之后,依然能够勇敢地应对生活,并顺应道统,用心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牡丹亭的诗文上说:”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能够死,死能够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再写这段诗文时不曾料到,许多年以后,他的一句感慨之言竟然在无意间拨动了爱的心弦,让无数人在爱这条路上前仆后继,罔顾生死。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原先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胡兰成说,张爱玲事民国时期的临水照花人。他和她的一段情缘,亦从一句”临水照花“开始,他的一句”现实安稳“,让她拼尽一生。他来去潇洒,她却在中渐渐枯萎,时过境迁,我们只能感叹:从此无人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离开他,她没有选取死去,只是从此慢慢凋零。

  是什么样的男子,让才华横溢、高傲敏感的张爱玲低到尘埃里,却又在这低低的尘埃里开出感情的花?可惜,感情的玫瑰,尘埃里的花,得不到灵魂的滋养又如何开得长久?一缕芳魂,终被尘埃里吞没了。

  1944年,24岁的张爱玲遇上了38岁的胡兰成。在花一样的年纪,张爱玲的春天来了。那样浓烈的感情,是每一对花季男女都无法抵挡的诱惑。张爱玲也不例外。

  胡兰成年长张爱玲14岁。也正是这年龄的落差,让胡兰成有了机会。他经历世间风雨,有了与张爱玲秉烛夜话的资格。在张爱玲面前,有故事、有才华的胡兰成才不会显得那么浅薄。

  只是没有人向张爱玲那般不走运,为那一段情,萎谢了自己的才华,付出了自己的后半生。有人问:”胡兰成。何许人也?“回答自然是”一个才华横溢、对女性有着致命吸引力,却又薄情寡义,到处留情的人“。

  胡兰成之于女人,就如同贾宝玉之于女人一样。一样的懂得,一样的爱惜,一样的成为女人命中的魔星。他与张爱玲,是于千万人当中相遇并且性命相知的,所以才令张爱玲在梦中喊出"兰成"二字。张爱玲对胡兰成,是完全倾心,没有任何条件的,哪怕胡兰成在赞美她的时候,也一样的赞美着她的好朋友炎樱;甚至胡兰成与她在一齐时,还偷着与苏青密会,被她撞个正着。虽然心头酸楚,但也罢了,因为眼前这男子,是说过要给她现世安稳的。

  愿使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红尘中的缘分,是最为玄妙、无法说清的东西。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最幸福甜蜜的一种。但是当感情来临的时候,谁又会去在乎那是不时对的时间、对的人呢?感情世界,理智常被青春的活力压得无处藏身,才惹出那人间万般情愁爱恨。

  生于乱世的张爱玲饱受了动乱的迫害,而胡兰成恰恰是懂女人的,一句”愿使岁月静好,现实安稳。“挑动了张爱玲的心弦。张爱玲一向是位敢爱敢恨,敢于追求幸福的女性。她时刻都持续着理性,客观的观察着这个世界,敏感而又多疑。她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就应追求什么,为此她明白自己在做些什么,并就应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因此在她的人生中从未有过颓废与迷惘,一向一路向前,谱写着属于自我的人生。这也是她令人着迷的因由,这份谜之自信一向伴随着她的人生,使她做出一个个让人不解,但在日后证明她无比正确的选取。

  读完《张爱玲传》,有种对时代,命运的感慨,个人在时代,大的社会环境下都显得很微不足道。我们所能做的只能尽自我所能去将人生活得更具有些价值与好处。不就应困于人为的条条框框中,人生就应有自我寻求好处,不该局限于他人所规划的道路中。各有各的选取,各有各的追求,每个人都有自我所憧憬的活法,活出自我,活得开心就好啦!

【有感于张爱玲的文字】相关文章:

关于有感于活法06-26

有感于“教育无痕”07-07

张爱玲的爱情10-05

张爱玲经典名言10-07

张爱玲经典名言02-07

张爱玲的名言12-17

张爱玲那些让人心碎的句子 张爱玲名句大全10-20

张爱玲的爱情语录02-22

张爱玲经典语录09-19

张爱玲的经典语录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