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故事

时间:2022-10-14 11:02:13 故事精选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诗歌的故事(通用19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诗歌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诗歌的故事(通用19篇)

  诗歌的故事 篇1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

  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之后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诗歌的故事 篇2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有两个自认为很有才气的秀才,一李一宋,他俩结伴旅游,一路观山赏景,联诗对句,好不自在。游了半天,又累又渴,见前面树荫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纳凉,身边放一葫芦,便上前讨水喝。老和尚打量两人一眼说,两位贵姓有水,但是要对对子,对得上方可饮水。两秀才欣然同意,并自报李、宋二姓。

  老和尚听罢,便将两人姓氏嵌入联说: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两秀才听毕,见对联是讥笑自己,对了半天也没对上,不仅仅得不到水喝,还讨了个没趣,怏怏而去。

  诗歌的'故事 篇3

  迅诗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这是鲁迅先生为悼念青年革命家写的'小诗,作者改“眼”为“忍”,写出了被压抑的满腔愤恨;改“边”为“丛”使严酷的白色恐怖和斗争环境在程度上和气氛上得到了强化。

  诗歌的故事 篇4

  于谦小时候,束发两髻,有个和尚笑他:“牛头且喜生龙角”于谦立刻回答:“狗嘴何曾出象牙”但是于谦回家之后,告诉妈妈,妈妈立刻帮他梳成三角;于谦出门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三角如鼓架”于谦就回答说:“一秃似擂槌”和尚听了无言以对。

  诗歌的故事 篇5

  纪先生很小的时候,他既聪明又顽皮,常常让老师啼笑皆非(老师姓施);有一天,纪晓岚带着一只小黄鸟到学堂去玩,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施老师进来了;纪晓岚立刻把鸟儿藏在墙上松脱的砖头后面,石老师也瞧见了,他故意装做不明白,就上他的'课了。但是当施老师吟著诗句走到墙边时,突然用手把砖头往后推,可怜的鸟儿就活活的被压死了,老师还很得意的吟了一句:“细羽佳禽砖后死”

  纪晓岚想了想,说:“老师,我能不能给您对个下句”老师还是很得意,说:“当然能够。”纪晓岚说:“您念的是细羽佳禽,我给您对粗毛野兽,您的砖,我对石,后我对先,死我对生,是:粗毛野兽石先生”

  老师听了,明白纪晓岚是用谐音在骂他,鼻子都气歪了,但是,他又没对错嘛!

  诗歌的故事 篇6

  关于诗歌的故事: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代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一词中有一句曰:“红杏枝头春意闹”。后代评论者极为推崇其中的“闹”字,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卓绝千古。”因为这个“闹”字生动的表达了春天的生动景色,并唤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也就是红杏枝头有何许春意,并最终以小见大的让人联想整个春意。从而突出了整首词的境界。所以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这首词时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也。”

  诗歌的故事 篇7

  有关诗歌的故事:“身轻一鸟过”

  北宋汴京有个陈舍人,偶然得到一部旧本的《杜甫诗集》,他如获至宝。但由於这本书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诗句中的字都脱落了。有一次,陈舍人读到《送蔡都尉诗》时,发现「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一句的「鸟」字后面少了一个字,他反复斟酌,始终不能断定那是什麼字。

  有一天,他和几位诗友谈论诗文时,提出了这个问题,期望大家能补上一个最恰当的字。有人写出一个「疾」字,认为「疾」字最能表现蔡都尉轻快迅速的`纵跳功夫。有人认为不好,因为「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上句的「疾」字与下句的「急」字,无论在读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显得有点重复。又有人写出「度」字,但陈舍人认为「度」字用在此处显得太生硬,也显不出身轻如鸟的特点。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满意。

  之后,陈舍人在别处找到了一本比较完整的《杜甫诗集》,翻到《送蔡都尉诗》一看,原先那句是「身轻一鸟过」。用「过」字来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只鸟在眼前飞过一样,确实恰当但是。

  诗歌的故事 篇8

  有一次,唐代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贾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十分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这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十分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是骆宾王啊。

  诗歌的故事 篇9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去世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明白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悲哀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歌的故事 篇10

  一日,秦观苦心经营作得一首谜语诗想在夫人苏小妹面前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华。于是他把写好的'诗用信笺封好,呈到苏小妹跟前说:“拙夫有近作小诗一首,还望夫人过目指点,并道出诗中所影射之谜底。”

  苏小妹含笑接过信笺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我有一间房,半间租给转轮王,有时射进一道光,天下邪魔不敢当。”苏小妹看完嫣然一笑说:“又来卖弄大学士的才华了吧,这其中的谜底我自然明白,但我不告诉你,我即兴有感,也有了一首小诗,也影射一个谜底,说与你去仔细思考吧,只见苏小妹朗朗吟道:”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为君立刻弹,弹尽天下曲。”

  秦观听了,只觉夫人的诗流畅自然,且有意境,至于那影射之谜底便不知所云了。苦思了几天仍无结果,只得去求助家舅大文豪苏轼了,于是他把苏小妹的小诗写好装入信笺呈到苏轼跟前说:“敬请大文豪赐教,指点迷津,道出诗中谜底,以释不才之怀。”苏轼接过一看,笑了笑说:“这有何难,我那里还有一首诗等着你呢,你仔细听着,去好好思考吧。”之后苏轼便吟道:“我有一条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拉纤去,回时摇橹还。”

  观听了,益发摸不着头脑,回到家里,便把这事告诉苏小妹,苏小妹听了哈哈大笑,然后说:“笨学士啊笨学士,你诗我诗与他诗,都是影射同一个谜底咧!”秦观恍然大悟。

  诗歌的故事 篇11

  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贴合现实。忙回到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

  诗歌的故事 篇12

  张先《天仙子》有句云:“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张先抓住“弄”字来强调其在创造意境中的作用,从而使全句生动、活泼、新鲜,使感情融化于其中,使景物拟人化,从而创造出意境浑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到达了“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炼字最高境界。

  诗歌的故事 篇13

  成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十分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明白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明白,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诗歌的.故事 篇14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样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

  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样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诗歌的故事 篇15

  通过学校课本的学习,我对现代诗了解了不少。走进冰心奶奶的繁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以及对大海的赞美;走进艾青笔下的绿,使我仿佛看到了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走进戴望舒笔下的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小草,听到了儿童们的.欢笑声,闻到了一股花朵的清香,然而我最喜欢的诗还是叶赛宁笔下的白桦了。

  这首诗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而且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段总写白桦洁白,高洁的美,第二段写白桦的外形美,第三段写出了白桦的高贵,挺拔的气质美,第四段写出了白桦在朝霞的映照下格外秀美。巍巍白桦树,悠悠故乡情。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白桦,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虽然我以前从未见到过白桦,可是读了作者的这首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一片白桦林里。在寒冬腊月里,许多可爱的小精灵从天空中飘下来,落到了大地上,给大地盖上了一层棉被。白桦像一个个英勇的战士,笔直地守卫着边疆。姗姗来迟的朝霞,把它的光芒都照在了白桦树上。

  在彭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赏析了这首诗歌,我也忍不住赋诗一首:

  在老家的院子里,

  盛开着一树梅花,

  仿佛穿上银装,

  蒙了一层轻纱。

  一朵朵绽放的梅花,

  似繁星点点;

  一片片飘落的雪花,

  似蝴蝶飞舞。

  寒冬的太阳,

  暖暖的照着,

  金色的光辉,

  全都洒在它的身上。

  诗歌的故事 篇16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伴随着朗朗的书声,我们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在诗海是畅游,但你不知道,我和诗歌也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呢!

  记得那天“钉钉一声响”老师又在钉钉群里发消息,“唉!又要加一项作业了!”我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打开电脑钉钉看了一下,没错,就是作业。但和其它的作业不一样,上面写着:按照要求,完成自己制作的一本小诗集,搜集一些书籍上的诗歌,再写几首自己的诗装订好,注意要配插图。

  看完后,我心里沾沾自喜,哈!这不就是抄写诗歌,然后配插图嘛!美术是我的强项,更不用说语文老师来评价美术了,多容易!想到这儿,我眼前又浮现了我被评上优秀作业的画面,别提有多高兴了!百思不如一行,于是,我就开始制作了!

  “切!随便一画肯定就会得优秀作业!”我心想。“我写雪之韵?不行,这太单一了,要不写美丽的风景?不错,我读过好多描写风景的诗呢”我心想。于是,我拿起记号笔,在一张A4纸上写了“风景”两个字,然后在纸的正中间画了一朵花,连颜色都没涂。“封面完成!”我举着这张纸说:“妈妈,给我个文件夹,我要装订了!”妈妈听见,就走进我的房间,她看见我的画,就拿起来看了看,叹了口气,似乎有些生气。“怎么样?好看吗?这是极简风格的!”我说道。“如果说是极简风格,那就要打引号了。”妈妈把画放下,说:“你想做一件事情很容易,但是你要认真去做,并且坚持做下去,很难。希望你能理解我说的话,自己想想,应该怎么做,我暂时不给你文件夹了。”说完,妈妈走出了房间。

  我把房门关上,闭门思过。妈妈不给我文件夹,是因为我画的不好,不管我做的是什么事,我都应该要认真去做。于是我拿起黑笔,又换了一张A4纸。“我觉得题目要改一改,写的是诗,而美丽的风景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那么《大自然的诗韵》这个名儿不错,多好听呀!”我心想。于是我用上美术课教的艺术字,端正、美观地写上了题目,还画上了美丽的花朵,但我觉得少了什么,哦,可以再画几本迷你小书在花瓣上,还有花仙子!过了一会儿,一幅充满想象的封面画好了!

  当我画完封面后,我对画画来了强大的灵感,于是,接下去我认真画好后面的'每一页纸,每次上传都是优秀作业,所以只要努力认真,想象就能成为现实。

  到了快开学的日子,我完成了这本诗籍,妈妈给我了一个漂亮的文件夹,脸上露出了微笑,我就像吃了蜜一样甜。装订好后,我翻着自己制作的小诗籍,图文并茂,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就是我和诗歌的故事,一段难忘、美丽而又精彩的故事。

  诗歌的故事 篇17

  爱诗,读诗,写诗。诗歌陪我已经走过了自己人生10多年的酸甜苦辣。说起和诗歌的故事,就不得不提下96年秋天的事儿。因为自己的一首诗歌在北京获奖,当时自己是不顾家人担心,拿了1500元钱奔赴北京参加了笔会。最大的收获不仅是认识了牛汉等著名老诗人,还领略了首都大好风光,开阔了视野。半个月后,当家人着急到北京要找我的时候,我顺利平安的回到了家。不仅同学们高看我,学校也表扬了我。那一刻我觉得诗歌就是我生活中的翅膀,只要扇动几下就可以飞往理想中的"瓜哇国"去。

  诗歌总是和爱情牵连的。16岁那年,遇见邻村的一个女孩,内心扑腾腾的乱跳。她穿着粉红色上衣,便想和她说说话,就是害羞,也不懂得这种感觉就是爱情。晚上心里难受睡不着,就写了“粉红色的你/亭亭玉立/一扭头/桃花惹红了泥土/想你/是颗种子/被时光粗心掉落/等待阳光……”这样的一行行话。当拿给一位叔叔看后,他笑着说写的'是情诗吗?想谁呢?一下闹腾我个大红脸。进入青春期,就总是思念一个初恋情人,因为总是见不到她,得空就写,逐渐成了生活的习惯。就这样一直写到了现在。如果两三天内写不出诗歌来,内心就发慌。当然,诗歌不再是思念谁了,而是写作面更宽了。基本上都写生活中的感受。写诗也有乐趣的。最大乐趣就是下班回家,一边悠哉悠哉走着,一边看着街头和天边云彩,灵感就来了。赶忙把灵感刻在脑子里,然后回家急匆匆写到纸上,那种欣然和充实的感觉是平常等不到的。

  因为自己的几首诗歌,当年谈对象,并没有多花销钱。到现在,诗歌依然起着“劝架”的作用。如果我们俩口发生矛盾,她就把以前我的“求爱”诗歌摆在我面前。读着自己写的诗歌,再大的火气,瞬间转化成了和风细雨,到最后自己不得不说道歉。

  记得那年北京诗人给我们讲诗歌时是这样说的:“诗歌就是心灵窗口,是海岸线;你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他人也在欣赏你。”这么多年来,诗歌不仅教会了我在生活中不断挖掘美,欣赏美。更多的时候,用欣赏他人的角度欣赏自己,总能得到诗歌骨子里面的那种持久对生活热爱和执著。

  诗歌的故事 篇18

  唐朝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贪玩。有一次,他看见一个老婆婆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磨铁棒做针。李白感到很奇怪,说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以后刻苦用功读书,长大成为了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拓展资料: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诗歌的故事 篇19

  张学良最为痛恨的一首诗

  人们提及马君武,多半因为他直率勇武的个性以及那首让张学良终生恼恨的诗——《哀沈阳》。

  在民国,马君武的身份实在有点尴尬。说他是大学校长、教育家,名头却大不过蔡元培。说他是元老,人们记住了吴稚晖却想不起他。其实马君武早于1905年便在日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1927年,马君武回到家乡,受广西省政府委托,创办了广西大学,并先后三次出任广西大学校长。1940年,年近花甲的马君武给广西大学留下“勤恳朴诚”的四字校训后,累死在大学校长的任上。

  由于办学有成,“始终致力于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极力推广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时人将这位广西大学校长与北大校长蔡元培并列,一时有“北蔡南马”之誉,周恩来更是称其为“一代宗师”。

  可是,历史好像专开马君武的玩笑,这位民国元老、著名的教育家名噪一时、惊动后世的,更多的还是那首题为《哀沈阳》的诗:赵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这是马君武1931年11月20日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上的两首“感时近作”诗中的一首。其时,日本关东军已经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坚决奉行不抵抗主义,以致日本轻而易举便侵占了辽、吉两省,黑龙江省也在迅速陷落之中。

  这首《哀沈阳》一经发表,恼恨张学良三年前通电易帜不愿卖国的日本人闻风而动,在报上大肆攻讦张学良糜烂荒唐的私生活,以败坏张的名声。南京中央政府蒋介石等人也乐见由张一人来顶东北失土之责。如此这般,一首极为寻常的诗,终于弄出了巨大的.动静,以致举国尽知,流传百年。打那之后,在国人的眼中,张学良便是一个性喜风流、为色祸国的花花公子,头上结结实实戴上了一顶不抵抗将军的帽子。

  一首五言四句诗,竟有如此大的威力和影响!马君武大感意外,也颇为自得,竟自诩此诗堪称是民国版的《圆圆曲》。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张学良因久吸,弄坏身子,正住在北平协和医院疗养。事变爆发当夜,张临时出院陪着英国驻华大使夫妇,坐在一个包厢里观赏梅派京戏《宇宙锋》。按理说国难当头,陪人看戏也是不合时宜,但当晚演出系为辽西水灾筹款,张学良出席应景自有道理。况有外国使节在侧,兼有外事活动性质,更是张学良这位政府陆海空军副司令、北方七省最高军政长官的职分所在。由此足见当时张学良根本没有时间与诗中所涉的三位女士演绎风流。

  况且历史也证明,三位女士中,影星胡蝶与张学良终生未谋一面。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胡蝶正在天津,一周后才为拍电影《自由之花》抵达北平。稍有嫌疑的是朱五与赵四两人,但据张学良自己晚年口述,跟朱五小姐他连一句玩笑都未开过。至于赵四,两人早在1926年便相识了,至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二人相处日久,即便亲密厮守,也不应再作香艳故事来看。

  论及马张二人之间的私怨,历史上好像确有其事。据张学良当年秘书惠德安回忆,九一八事变后不久,马君武曾担任过北平私立民国大学校长,由于办学基金甚少,必须另外筹措经费维持。因张学良此前就有创办东北大学和捐助大笔款项支持张伯芩先生主办南开大学的故事在,马君武便亲自登门拜访张学良,请其出钱助学,不料竟遭拒见。

  尽管马君武后来放软身段,甚至不惜“低下勇武的头颅”,在张的公寓外苦守一夜,成功逼迫张学良出来见他,但张学良最终还是以“现今军事费用,已穷于筹措,先生所需经费,实在爱莫能助”为借口,当场回绝了马君武。

  至于素来好交朋友、出手阔绰的张学良当时为何拒见马君武,惠德安说那是因为当时张的身体不好,加之东北局势紧张。言外之意,张无心搭理闲人。

  但以马君武一贯的行事风格,若非倾心教育,让他低头求人几乎没有可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生都是人求他,唯有办学他求人。因此,他对张学良因恼生怨。

  晚年的张学良对唐德刚(历史学家,著有《张学良口述历史》)就曾不止一次地提及这首诗:

  ——“这首诗我最恨了,我跟她(朱五)不仅没有任何关系,我都没跟她(朱五)开过一句玩笑!”

  ——“到底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我张学良如有卖国的行为,你们就是将我的头颅割下,我也是情愿的。”

  看来在张心里,这首诗不仅伤害了他,而且冤枉了他,使他终生背负卖国的恶名。

  在那山道旁

  在那山道旁,一天雾蒙蒙的早上,

  初生的小蓝花在草丛里窥觑,

  我送别她归去,与她在此分离,

  在青草里飘拂,她的洁白的裙衣。

  我不曾开言,她亦不曾告辞,

  驻足在山道旁,我暗暗地寻思,

  “吐露你的秘密,这不是最好时机?”——

  露沾的小草花,仿佛恼我的迟疑。

  为什么迟疑,这是最后的时机,

  在这山道旁,在这雾盲的早上?

  收集了勇气,向着她,我旋转身去——

  但是啊,为什么她这满眼凄惶了?

  我咽住了我的话,低下了我的头,

  水灼与冰激在我的心胸间回荡,

  啊,我认识了我的命运,她的忧愁——

  在这浓雾里,在这凄清的道旁!

  在那天早上,在雾茫茫的山道旁,

  新生的小蓝花在草丛里睥睨,

  我目送她远去,与她从此分离,

  在青草间飘拂,她那洁白的裙衣!

  写诗的儿子,不懂诗的父亲

  “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风是父亲的苦难/我怕什么时候风一吹,就把我的父亲/从这个世界,吹到另一个世界。”

【诗歌的故事】相关文章:

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03-28

廉洁诗歌11-17

太极诗歌03-11

童谣诗歌02-10

明清诗歌11-16

秋天的诗歌09-29

自创诗歌11-27

雨的诗歌12-12

诗歌活动总结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