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观后感

时间:2022-08-18 11:51:39 专题观后感 投诉 投稿

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35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金时代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35篇)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

  1911年6月1日,在黑龙江呼兰城的一个在财主家族,一个女孩出生了,她就是后来的女作家——萧红。

  虽然出生在财主的家族,但萧红过得并不幸福,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冷酷无情,只有在祖父那里才能感受到温暖的爱。

  20年后,父亲为萧红定下了一门婚事,但萧红对这门婚事并不认可,于是她和表哥连夜逃走了,后来表哥抛弃了她,她只好回家了,而家人并不欢迎她,无奈之下,她投奔了她当年背叛过的未婚夫汪恩甲,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萧红,汪恩甲也抛弃了萧红。此时,萧红身怀有孕被困在旅馆,她写信给报馆求救,从此认识了萧军,二萧情投意合,他们之间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最后两人却真正做到了相爱相杀。

  几年后,因战事,二萧永远分开了,后来,萧红与端木蕻良结了婚,直至萧红去世。

  萧红在困难时,她会去找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对于萧红也是亦师亦友。鲁迅先生十分欣赏萧红的才华,因此萧红更愿将鲁迅先生当作她的挚友,正因为鲁迅先生对萧红的鼓励,才让她鼓起勇气,继续走下去,走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那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都来源于她那苦难的生活,她的一生是短暂的,是悲惨的,而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她的文学造诣。

  萧红在写作上与出了她的黄金时代,但在生活上却是悲悯的,令人同情的。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像萧红说的,“只因我是个女人”。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

  今日终于看完《黄金时代》,我说过我不喜欢用比喻,写东西不喜欢用修辞,这本书的语言在平淡没有了,所以很合我的胃口。

  故事情节可以说是荒诞也可以说是正常,当然要看是在什么年代的故事了。虽然是小说,我倒是倾向于相信那些故事起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真的.。看此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觉是,似乎让我又重新体验了一边我的童年。这本书让我记起了很多我在那个荒诞的年龄干的荒诞的事情,我以为我将它们都忘了呢,但当那一个个场景甚至气味都清晰的再现时,我realize到原来我还没忘,起码没有全部忘记,多好。而我的黄金时代就我那荒诞的年龄里结束了。

  此书(更多的是作者)让我对弗洛伊德产生了进一步的兴趣,早上视听说课上老师又刚好提到法学学生也要看看psychology的,于是晚饭后去图文找弗君的书,发现咱图书馆关于心理学的书还是不少的。弗君的书摞起来大概有三本牛津辞典那么厚,下学期再拜读。其实对于心理学我早就有一探究竟的想法,前几天我借了几本心理小说,大概不能在考试结束前看完吧,谁知道呢,上学期考试前也借了一大堆小说,结果还是看完了。

  Anyway,我还是觉得《黄金时代》让我记得了点什么,是关于自己的,至于书中的情节我想我已忘了。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3

  大多数人的是被时代推着走,而在这个电影里的萧红是走在自己的黄金时代。

  有人说,电影里没有时代,只有人物。这不正是编剧和导演所要的吗?只是大家习惯了用男性视角看大时代,看大开大合,看热血沸腾。而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就让大众觉得冗长、不适、冷淡。

  她是如此追求自由,她背叛家族,她怀着孕抽烟,她跳窗逃走,她把第一个孩子送人,她给鲁迅寄去生死场,她只身去日本,她说她只想找个地方好好写作,她不想政治,她随意花钱给高额的小费,她第二个孩子的莫名死去,她为自己的肿瘤手术签字。

  她有小女生的烂漫和脆弱,也有女人的坚韧和柔软。她在漫天雪地里说,鞋带散了,带着少女的顽劣的态度。她在火车的窗口深情地劝箫军跟她一起走,带着女人独有的温柔。她挡在端木的前面,面对动手的箫军,带着她独有的侠女的气度。

  电影里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个异数,大家都在写革命,她在写故乡。而当多年后,人们远离了战争的满目疮痍,才发现这颗明珠般的作品。

  电影里的萧红用一生都在证明她这种逆时代洪流的性格。最开始,通过鲁迅讨论上海左倾作家就是墙头草的时候点了一次,当她在日本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她说她在笼子里又点了一次,当她选择懦弱的端木的时候再凸显了一次,而对《呼兰河传》的评价继续点题。

  记得妹尾河童在自传体小说里《少年H》有这么一段:“H观察人们接下来会怎么做,发现众人都很巧妙地随波逐流。就如同H潜入海中所见到的裙带菜一样。裙带菜会随着潮流晃动而不抵抗。可是根部仍然附着在岩石上。或许应该活得像裙带菜一样才自然。“不过我办不到,我不要当裙带菜,我又得继续当抵抗水流站立的木桩了,”H心里想。 现在我们也是一群裙带菜。”

  成长好像是一个妥协地过程,而在大时代里,萧红却没有做裙带菜,没有随波逐流,她安静柔韧地坚持自己的写作,像一个木桩一样。尽管一路漂泊,从呼兰河-青岛-上海-日本-临汾-西安-武汉-重庆-九龙-港岛,她却一直没有改变,她还是凭借自己天生的才华谱写自己的黄金时代。

  她也受了很重的伤,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她仍然坚强面对。身体上她有肺结核,还有肿瘤。心理上,在面对背叛、暴力、懦弱的时候,她还在婚宴上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她被许多人怀念人,热爱着。有鲁迅,有作家,有编辑,有恋人。虽然她说你们都是箫军地朋友,但其实大家更深深爱着这个才华横溢和敢爱敢恨的小女孩。从这个角度,电影里采访式的镜头,正好从侧面说明了大家对萧红的爱,而镜头前最有力的两次哭泣也是为了说明所有与她接触的人都被她人格的魅力所感动,连吃下糖果都无法阻止由于失去她,带来的苦涩和泪水。

  选择汤唯来演这个角色是绝妙的,她也不负所托。萧红的安静、自由、任性、才华、美好、敏感和坚韧也一定程度上与汤唯的经历共鸣。没有一定经历的女人,演不出“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的萧红。汤唯眼底不灭的倔强和嘴角那一点清浅,是萧红最好的诠释。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4

  因为有人说看不懂嘛!怎么就看不懂了啊!还有秀优越的说不了解历史和萧红的人根本看不懂!然后就有很多人跟我面前人云亦云说不了解根本就看不懂!

  这种瞬间觉得人跟人差别很大的疏离感很让人讨厌好吧!感觉就不是一个星球上的人种啊!!这种寂寥谁能懂!

  电影放完我还坐着等待出字幕,在我前面还未离场的有位白发苍苍的女士,也许是文艺工作者,也许是爱看萧红,我们一起等到了电影最后的最后。因为电影残留的香味让人静静等待它慢慢消散,并不着急离开。

  独白是萧红的文章句子,倒不嫌太过文气,只是这种文气沿用到人物对白,还是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不过几分钟后就适应了。

  这是一部讨论并呈现美的电影,文字的美,萧红的美,以及她周围懂得欣赏美的男人们。萧军爱上萧红的瞬间、鲁迅和萧红讨论衣服颜色的搭配、袁泉赞美萧红自制旗袍的描写、丁玲等人对萧红的评论。等等细节都无不呈现出这样一个人见人爱、性格天真率性、才气珍珠般亮眼的`萧红(说萧红是被人嫌弃的松子是咋想的)。

  我想每个人都见过这样的人:像孩子一样单纯不喜欢复杂的人事物,非常讨人喜欢,虽然会暗觉得她轻率、肤浅,但又会从她偶尔的话语与文字中发现一种轻而易举的灵动机巧、仿佛天赐,真是让刻苦和勤奋得来的深刻惊鸿一瞥爱不释手,小心呵护。

  萧红的这种赤子之心对于搞艺术创作的人来说千金不换,所以所有遇见萧红的作家们都爱她,哪怕只有短暂的缘分,都会在萧红逝后痛哭流涕,那是一种对天才逝的惋惜,丢失珍宝般深深的伤痛。

  这不是一部要懂的电影,这不是盗梦空间也不是推理小说,只需要感受萧红文字的美好,感受情节刻画出的这个人物的可爱美丽,感受二萧的爱情,然后会心一笑,或同情或悲伤,就好了。

  关于二萧的爱情,俗一点说就是让我又相信爱情了,虽然她说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但她也在最无助的时候想要给已婚的萧军电报,并说他肯定会来接她,她没有这么做,但我也相信,他们的互相了解,互相深爱,虽然因为不能忍受的痛苦让彼此分开生活,但不能否认他们之间爱情的长存,从萧军一直保存她的信件可以看出,虽然因为自尊心说这是一个奇迹,但是谁都知道那是他的珍宝。这么唯美浪漫的爱情真实存在着,知道这些足以。

  不是最后死在谁手里就叫爱情,不是温柔相待相敬如宾就叫爱情,我不否认,萧红自己也期盼的普通夫妻的温情是人最最需要,没有就活不下的东西,但是这样的生活,就如同她在日本,如此舒适如此自由、自称为黄金时代,感受却像在牢笼。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5

  短短31年的生命,留下了旷世巨著,仿佛她生来就是为了受苦,然后再将那苦化做文字。是真的用生命来写作。

  孤独充滞了她的生命,幼年丧母,私奔,迫于饥饿与不爱的男人同居,怀孕后险些被卖到青楼,被萧军解救后,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为了挽留萧军的爱,也迫于现实的压力,将出生的女儿送人。在爱情中的萧红是不管不顾,飞蛾扑火般的,即使两人饿的连饭都吃不上,只要和萧军在一起,萧红就是幸福的。从小没有父爱也没有母爱的萧红将萧军当作精神的支柱,生命的慰藉,命运的拯救者,是她悲苦命运中想把握的一丝温暖。可惜,这样的幸福没有维持多久,萧军屡次出轨、背叛,并且伴有家暴,时时讥讽萧红的文学创作。在萧红与萧军的爱情中,萧军无疑是处于主导的,他自认为是萧红的`拯救者,而萧红是作为一个被侮辱等待解救的孕妇进入他的视野。萧军骨子里也许对萧红是轻视的吧。毕竟,在中国这种根深蒂固的自私男权思想是很难改变的,即使到今天依然如此。

  萧军解救了萧红却也毁灭了萧红。他的背叛带给萧红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面对萧军的冷漠,想想那被送走的女儿,萧红的内心该是何等的悲凉。

  端木恭良能有勇气娶怀着萧军孩子的萧红结合,无疑是萧红生命中短暂的安慰,但是,这一次,萧红却又是以一个被侮辱被抛弃待拯救的孕妇形象走进男人的视野。战乱时期端木的自保,让萧红又饱尝了孤独和颠沛。与萧军的孩子在生下来第三天就夭折了,萧红的生命又一次经历了死亡的打击。也许这个时候她对生死已经麻木了吧。情感的打击,多年颠沛的生活让萧红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是即使在病床上,她依然笔耕不辍,以平均一年10万字的速度在进行创作。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抗战,但她其实时刻关注着国家局势,在她的作品中充满着对弱小民众的同情。

  所以,萧红绝不仅仅是一个有才华的命运多舛的女作家,她是当之无愧的有时代感的女作家。这一点,张爱玲是无法与她相提并论的。

  在生命最后的时候,萧红凭借她与生俱来的文学才华,得到仰慕者洛宾基的陪伴。

  萧红临死前的遗言是希望骆宾基帮她寻找送人的女儿,还有就是希望能葬在鲁迅的墓边。这样的遗言,着实让人唏嘘。

  到死她放不下的牵挂是那个被遗弃的女儿,到死她才明白,在她生命中,唯一带给她温暖没有伤害的男性是鲁迅。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6

  年轻时常看一本《黄金时代》的杂志,以致后来别人说起黄金时代时,总认为指的那本杂志。看2015年第34届香港金像奖颁奖晚会,才发现许鞍华导演,汤唯主演的关于民国女作家萧红传记《黄金时代》。

  本人学识浅薄,开博上网后学到了不少东西,逛博时曾看到过博友写有关萧红的博文,可因不喜欢终究没感兴趣。昨天逛博,又见一博友写了首关于萧红我的黄金时代诗文,于是在网上寻来汤唯演的《黄金时代》视频看看。感谢汤唯!真的,若不是汤唯,我至今还不见识萧红,也不会对此人感兴趣,虽喜欢文学,但从未看过萧红作品。认识汤唯,是从《色戒》开始,但这片我没看过,只是从此知道汤唯,看过她演的《晚秋》《北京遇上西雅图》。后来又在微博中看到过她的一些在外用外文演讲的视频,感觉汤唯不仅演技好,文采和能力也不错,不愧为人才!昨天午后闲来在网上看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汤唯,把那位民国女作家萧红,演绎得真是唯妙唯俏,棒极了!

  在我的眼里和心中,感觉萧红就是汤唯演的那样,看到网上萧红的照片时,反倒觉得那不是萧红,汤唯演的才是。汤唯演得那么好,可惜没能凭借《黄金时代》夺得第34届香港金像奖影后桂冠,片中她将燃着烟头按向手腕熄灭,将萧军离去,萧红痛苦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汤唯,不知真实的萧红是否也这样?因为汤唯,我开始注意萧红。

  说真的,我不喜欢这个不长寿的民国女作家,至于她的作品,以后有空有机会就看,但决不会刻意,更喜欢丁玲。喜欢汤唯,喜欢汤唯演的萧红,在《黄金时代》影片末尾,我听到并看到了有关萧红的文字,我和祖父的园子。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从《黄金时代》中,我看到萧红是崇尚自由的,个性也很开放,她只想拥有一个安静的地方和爱,喜欢写作。她的写作能力是无限广阔的,感情也很细腻,以致于太专注于作品创作而脱离现实生活,生活对她也太不公平了。从她的文字来看,很接近生活,作品文字描写什么的都很细致入微,直入人心,令人感动,这个还是值得学习的。

  总之,《黄金时代》观后,见识了萧红,谢谢许鞍华导演导出此片,谢谢汤唯的表演,学无止境,我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7

  电视有点播功能,也是极好的。每天一部电影,今天的是《黄金时代》。看之前并不知道讲述的是萧红的故事,看介绍以为是部普通国产文艺片,但开片就挺吸引眼球,一个只活了31岁的女人,一段勇敢的逃婚和大胆的爱,再一些文艺的诗,慢慢知道,贯穿全片的那个人是只有所耳闻过的萧红,也对这样一个人产生了些好奇。不得不承认,挺不会欣赏艺术。至今看了两部许鞍华的片子,都有打盹,中间部分有些遗漏,不过不影响整体感受。这样一个女人,给我的震撼还是极大的,忍不住百度了下萧红的生平。更愿意理解成共经历过四个男人,而且在那个时代,倒不觉得是放荡。与已婚中学同学的.同居,到与未婚夫汪恩甲经历的一年多,再与萧军的命中注定、共同创作和相念一生,到最后的与端木蕻良共结连理走完余生。给我印象,这是一个敢于抛开世俗尊崇自己内心,有想法有才华,善良正义,经历过贫苦与富足,孤苦的女人。用了很多对我来说极少用的赞美人的词语,除此也不完全认同,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也不能作过多评价。短暂却也精彩的一生,羡慕的是她的创作热情,留下很多好文。一个人活着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一些东西,却可以长久地流传再流传,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也便是文学与各艺术于人类最大的意义了吧。曾经说过,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也许碌碌无为的人健康无病地活了很久,也许给你一身才华的同时,却也收走你一部分健康或是其他。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即便不是大环境下需要的主旋律。

  戏里,每个人物都很深刻,不过每个都细说就有些不大合适了。正如这片长,导演也是没法再剪了吧,剪哪儿,都会不合适。一个个小小的人物,一份份小小的信念,一点点小小的努力,构成了一个黄金时代。

  最后以片中丁玲对萧红的回忆和另一段话收尾吧。

  她说的话是很自然而率真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许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了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吭地,就拖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8

  这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却是第一次有想要表达些什么的冲动。

  提起萧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短暂的一生所经历的波折感情。对于萧红自己来说,感情也的确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文学创作方面。

  电影《黄金时代》以萧红的一生为线,通过对她几段感情的再现,期间再加上众多角色的独白,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生动的、鲜活的萧红。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成功之一在于它并没有对萧红的感情有所遮掩,而是将其堂堂正正地表现出来。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在看时反而并不会有八卦的心态,而是很自然地把它当作萧红的一部分,以它作为一个窗口去走近萧红。

  萧红的身上有着极强的传奇色彩。她只活了31岁,但她所经历的,所承受的'已然是完整的人生。她的一生逃过婚,失去过未婚夫,换了三任男友(骆宾基的后人澄清萧骆二人并非恋人关系),送走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影片里,许广平曾说萧红很擅长写饥饿和苦难,她写得令人触目惊心。饭桌上的一位文人在评价萧军和萧红时提到萧红是靠天赋和感受去写作的。天赋?萧红的天赋是什么?或许是丰富经历带给她的异于常人的生活体验吧。一直在流浪,一直在寻找。渴望自由,也向往稳定。

  全片最令我动容的地方便是萧红与萧军的命定相遇。“苍白色的脸,特大闪亮的眼睛,声音受惊而颤抖”,这是萧军第一次见到的萧红。那时的萧红肚子里还怀着汪恩甲的孩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人夜里的相谈甚欢。人与人之间的点燃,可能从见面的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未婚夫离开,留下六百多元的债。萧军有心救助,却力量不足。一场洪水给了两人希望,也让萧红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大的转变。萧红遇见萧军,就像遇到了光。她怀着大肚子从楼上窗户跳下来时,是笑着的;和萧军租旅馆,房间简陋,因为穷困连铺盖都没有,她是笑着的;去巷子里吃饭,多了一份带汤的肉丸子,她也在笑。“电灯照耀着满城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那时的萧红令人羡慕,她拥有着简简单单的幸福。不仅如此,萧军还带萧红去结识一众文人,在写作上帮助萧红。好的时候,两个人是真好,一起聊天,一起写作,一起去拜访鲁迅先生,一起做很多事。那是属于萧红的“黄金时代”。后来,日子渐渐好了,两个人的距离反而远了。在一次次的矛盾中积攒了越来越多的委屈与失望,最终她在分分合合中,选择了另一个人。我相信不少人看到这儿,应该都会叹息。

  萧军被萧红吸引始于才华。萧红后来反问:“如果我没有你想象的那种才华呢?”那个时代给文学创造了一种成长的氛围。越是压制,文学青年们自由的思想越是要冲破牢笼。萧军和萧红的感情何以裂变,我们很难知晓其中细节,也不宜过分关注。感情之事本就复杂,当事人都未必理得清楚,更何况他人。他们二人留在那个时代的是属于自己的文学印记,这也是后人应更多去关注的东西。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9

  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他的生活不如普通人。他本可以接受父母的婚姻,过上普通人那时应该过的生活,但离家出走仍然是他最后的选择。他不愿意被这样摆布。她不想受封建制度的束缚。也许这个角色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结局。他是小红。

  萧军曾经问过萧红,当他在一个小旅馆的仓库里浪费时间的时候,你为什么还活着?小红回答:“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事情让我死不瞑目。”我们现在看到萧红说的让她死不瞑目的自然是旧的封建制度。萧红不愿意平庸或平凡。他想用他自己和他的笔来帮助被旧体制迫害的妇女。当时,萧军也被萧红非凡的.才华和勇气所感动。

  然而,动力属于动力,天赋属于天赋。封建社会女性的命运毕竟是悲惨的。女性的悲伤不仅来自于当时人们的颓废思想,也部分来自于女性的情感大于理智。一些情感上的摩擦足以粉碎他们。

  女人生来就不是站得高的。

  现在“女强人”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中。一个坚强的女人只在情绪控制上更优越。她们的本质和其他女人一样。他们外表像刺猬,傲慢好斗,但他们的心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外表而改变。

  自古以来,女人不应该因为她们的一些缺点而受到不同的对待。他们不应该站起来面对天空!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0

  赶上《黄金时代》的尾巴,坐在偌大的影厅正中间,最好的视角,以最舒服地姿态,准备着接受一场文艺的“洗礼”。有人说《黄金时代》是许鞍华反电影的学术作品,冗长而无味。但是可曾想,这就是时代,就是生活?

  萧红的一生与苦难结伴,与抛弃相随,她抛弃了家人,任凭弟弟苦苦相劝也不愿回;她抛弃了第一个孩子,仅仅只看了一眼且伴随着惊恐;她抛弃了同甘共苦的萧军,选择了懦弱怕事的端木;她抛弃了萧军的孩子,闭眼逃离……种种表明,她是一个没有任何担当的女子,可谁又来担当她的担当?谁又停止了对她的抛弃?

  那个时代,名声重于一切,与表哥陆舜振私奔的萧红,声名狼藉,但是她不在乎!她以为,有爱就够了。但陆舜振不堪压力,弃她而。她离开家是,家人因为她一人,举家迁移,身败名裂,当弟弟苦苦相劝的时候,握着杯子的她,拼命地喝滚烫的咖啡,想掩饰内心的犹豫和不安,她明白,那个家容得下的不是她!她放下理想随未婚夫了,却在欠债累累的时候遭到抛弃,孤独坚强的'她,还以为,未婚夫会回来。至于萧军,爱得深入骨髓,伤得也透彻心扉,最艰难的时候欢声笑语,开始安稳的时候包容不再,怀有孩子的萧红被萧军“成全”。当爱没有了信任,担当也就无从说起了吧?最后的最后,病中的萧红,拉扯着要走的端木的衣角,她那么无助,她需要的只是一双安稳的手,在需要的时候握住就好,倦了的心神也就安了。

  因为才情,萧军萧红相守相伴,虽然清苦,但是没有芥蒂。爱的最初总归是愉悦美好的。是什么让共患难的也易碎?如果没有朋友的“萧红比你有才!”,如果没有中学生女孩的出现,如果没有朋友妻的介入,如果没有端木的殷勤,如果没有……

  如果爱!

  萧军爱她,却在她被困旅馆时无计可施,最终是萧红自己挺着大肚子跳下窗户,她靠的是自己!萧军爱她,却几次不忠,无视萧红的痛苦隐忍,而萧红选择自行冷静,给自己孤寂。萧军爱她,却没成全她“只想安稳写作”的小小心愿,冰冷她的挽留,坚决选择分开,对于最后的抛弃,她没有言语,只有“痛彻筋骨”,也就不怕端木的“皮破血流”了。

  平铺直叙和出景的旁白,我以为我也会困乏,但没有!浓浓的时代感,扑面而来。我竟苦恼着剧中的苦恼,紧张着那时代的紧张。仿佛在与这些文人们聊天,他们说,我听!听得出神听得入迷!

  最后,她了,有人为她哭了。我为她高兴,她不用再害怕被抛弃了。她终于可以“安稳”了,只是不能再写作了……

  如果有来生,愿有独人不负才情,不负卿,即是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1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10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2

  故事的发展由不同的人物娓娓道来,萧红说道,我是从祖父那里学来,人生除掉冰冷与憎恨以外,还有温暖和爱。萧红,一个呼兰县独立不羁,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居无定所的流离,众叛亲离的悲凉,几番挣扎的婚姻,却见证了一段黄金时代。在流离中刻骨求爱,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在唏嘘的文字下力透纸背。

  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季节,今年的五月,我的生活真是有如青杏般的滋味,萧红如是写道。伴随着第一任丈夫王恩甲的销声匿迹,萧红落魄不堪,也成为了萧红生平中又一个不解之谜。“她一张近于圆形的苍白色的脸幅,镶嵌在头发的中间,声音显得受了惊愕似的微微有些颤抖地问着“,这是萧军第一次见到萧红的描写,此时的萧红憔悴不堪,挺着大肚子,而萧军已然被她美丽的大眼睛折服。 萧红问“为什么我一点力量没了”,萧军说:“爱惯就好了”。也许正是萧军这种无所谓的态度,顺其自然的.态度也让两人的感情变得无谓,再激情四溢的生活终抵不过平淡的流年,再固若金汤的感情抵不过残酷的现实,与其说是冰冷的现状不如说他们 败给了那欠的600块钱。饶是如此,两人在贫穷与饥饿中度过了一段艰苦而甜蜜的时光。对于现代人来说,最美的时光往往不是那些豪华的游艇,绚烂的风景这些外在的物质化的享受,而是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带来的两情相悦。也许只是一粥一饭,在电影里连半毛钱的猪头肉

  都是奢侈,而在现实生活中呢,人们欲壑难填,想要的还多,更多,欲望膨胀的无以复加。金钱,利益,权利,在那个视之为身外之物的黄金时代已然不复存在。萧红在她的作品里将贫寒与饥穷写的触目惊心,其实是在反衬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高度纯洁化的精神世界,连萧军自己都承认,自己不会写卖钱的作品。作家就是作家,用文字把握时代的脉搏,用发人深省的句子重塑青年一代的理想。这种崇高和伟大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心无旁骛著文章,用自己仅有的一点能量向社会散发光和热。

  “我愿意关着灯坐下来,沉默着,就在沉默中,我想,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自由和舒适,平静而安详,没有一点经济上的压迫,这就是黄金时代。这是萧红远赴日本写作时写出来的。之后,伴随着与作家端木蕻良的熟识与萧军感情的破裂,她嫁给了他。之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他们这样一群人,耗尽了青春,却怀揣着信念与理想,坚持着梦想与爱情,这样的大爱与大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深思!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3

  1911年6月1日,在黑龙江呼兰城的一个在财主家族,一个女孩出生了,她就是后来的女作家——萧红。

  虽然出生在财主的家族,但萧红过得并不幸福,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冷酷无情,只有在祖父那里才能感受到温暖的爱。

  20年后,父亲为萧红定下了一门婚事,但萧红对这门婚事并不认可,于是她和表哥连夜逃走了,后来表哥抛弃了她,她只好回家了,而家人并不欢迎她,无奈之下,她投奔了她当年背叛过的未婚夫汪恩甲,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萧红,汪恩甲也抛弃了萧红。此时,萧红身怀有孕被困在旅馆,她写信给报馆求救,从此认识了萧军,二萧情投意合,他们之间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最后两人却真正做到了相爱相杀。

  几年后,因战事,二萧永远分开了,后来,萧红与端木蕻良结了婚,直至萧红去世。

  萧红在困难时,她会去找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对于萧红也是亦师亦友。鲁迅先生十分欣赏萧红的才华,因此萧红更愿将鲁迅先生当作她的挚友,正因为鲁迅先生对萧红的鼓励,才让她鼓起勇气,继续走下去,走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那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都来源于她那苦难的生活,她的一生是短暂的,是悲惨的,而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她的文学造诣。

  萧红在写作上与出了她的黄金时代,但在生活上却是悲悯的,令人同情的。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像萧红说的,“只因我是个女人”。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4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也都会在纷闹的人世间爱与被爱着。

  ——题记

  1911年,在呼兰河边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注定命运不凡的女孩降生了,她就是张乃莹,也就是后来的著名女作家萧红。

  萧红成年后,父亲为她定下一门亲事,但她早已恋上表哥,为了心中的爱,便大胆的与表哥私奔。为此,萧红和家人惨遭他人的唾弃,表哥也因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最终背叛了萧红。萧红不得已只好投奔了之前的未婚夫。但没多久未婚夫一家也不辞而别,消失了。萧红在旅馆欠下了一笔巨资,她向报社写信求救,因此结识了萧军。萧军看中了萧红的才华,愿意伸手相助,萧红也认为两人情投意和,便走到了一起。但爱情有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萧军、萧红的感情渐渐破裂,最终两人还是过到了尽头。后来,萧红遇到了端木,并于端木结婚。

  萧红的一生颇具悲剧色彩,短命、穷困、奔波,正是因为她这般不同的一生,才铸就了她特有的文笔风格。鲁迅先生曾在萧红最落魄时,给予她光明,对她的才华给予肯定。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先生曾这样评价萧红的文笔:人都知道穷苦,但没有人像她写的那么深刻!

  萧红最终死于肺结核病,在她如流星般的人生中,划过属于她自己的光彩,和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5

  我们在喧杂的尘世中唱着自己的歌,站在爱中迎接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

  ——题记

  20世纪初,在呼兰河边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个单纯的小女孩,她虽然家庭不幸,但那时的她,单纯的期待着长大,不曾思虑一路坎坷。

  20年后,父亲为她定下了一门亲事,她却与表哥连夜逃走,被表哥背叛后,她仓皇回家,家人却不再欢迎他,她只得去投靠曾背叛过她的未婚夫,可他的家人坚决不同意。她在旅馆中欠了一笔巨款,被关在仓库中,她向报馆写信,意外结识了萧军,两人相见恨晚,情投意合。若干年后,因为战事变故,两人永远的分开了。之后,她与端木成了亲,直至得肺结核死去。

  萧红与萧军有一段如胶似漆的爱情,但他们的`分手却无比和谐,天各一方,唯愿君安。两人分别时,萧红试图挽留,却被萧军无情地拒绝,在听到萧军的答复时,萧红转头便走,她也有自己的尊严,这世上,谁又比谁更优越呢?他有他的繁华,你,自有你的盛开。

  萧红在遇到困难时,总会找鲁迅先生倾述,她不仅把鲁迅先生当成老师,更多的是挚友。尘世里,我们都只是需要一句加油,一声你可以,在这鼓励中热泪盈眶,卸下所谓坚强的伪装,然后鼓起勇气,继续走下去。

  萧红的私生活曾被无数人谩骂,她却平静无比,所谓笑骂由人,自在我知,本就是入世法里最艰难的选择,而她却笑纳百川。

  活着的最好态度,原不是马不停蹄一路飞奔,而是不辜负,不辜负身边的每一场花开,不辜负身边一点一滴的拥有,用心的去欣赏,去热爱,去感恩每时每刻。萧红没有辜负每一个朋友,也没有辜负每一场爱情。

  我的黄金时代,由我来掌控!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6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讲述了作家萧红悲惨的一生。以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讲述完了她的一生,让世人了解了萧红。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历史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沉浸在他们的悲欢离合中,让我深有所感。

  萧红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中。在这个家里,萧红感觉不到爱,唯有祖父十分疼爱她。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萧红的祖父并没有因为她是女流而怠慢她的学习,亲自为她讲解文化知识。正因如此,萧红才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可好景不长,一九二九年,萧红的祖父去世,她第一次饮了酒。那年,她刚十八岁。

  随后,萧红举家迁往她的老家。萧红不久后又和表哥私奔。后来又投靠她的未婚夫,在一家旅馆内产下一子,送人不久后死亡。而她的未婚夫也不见了踪影。

  后来,萧红的才华横溢,让一家报社的.人慕名而来,而他的第一个丈夫萧军,也因她的才华而与她在一起。但萧军的心眼却很小,在一次聚会中,几个朋友夸赞萧红天赋极高,连萧军都有所不如时,顿时让他妒心大起,从此便和萧红日渐疏远。当意识到之后,萧红问他:“如果我没有你所期待的才华你还会喜欢我吗?”他回答说:“怎么会呢?”虽然嫉贤妒能乃人性之常情,但如萧军这般妒到自己妻子身上的,说实话我第一次见。

  而萧红的才华也同样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青睐,鲁迅先生曾多次邀“二萧”到家中做客。他们间的关系可谓亦师亦友。

  萧红在与第二个丈夫端木蕻良在一起后,产下了他与萧军的孩子。在这之后不久,便染上了肺结核,在重庆辗转多家医院后去世,享年31岁。

  尽管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但她的作品会像星辰一般,发出耀眼的光辉,永远被世人铭记。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7

  先冲一杯咖啡,让心静下来,然后坐到桌前,写写昨晚看了的那部电影,——《黄金时代》。老实说,看的我满肚子都是气。

  《黄金时代》演绎的,其实就是萧红在战事不断、颠沛流离的年代里,逐步走向了创作最辉煌的黄金时代;汤唯版的;里面还有冯绍峰、黄轩、袁泉、王志文、朱亚文、丁嘉丽、沙溢、祖峰、张嘉译等诸多知名演员分饰角色。别说哈,到底都是些有功底的演员,尤其王志文扮演的鲁迅,我尤为喜欢。

  还说《黄金时代》。萧红是我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成名作《生死场》。我看过她的《弃儿》,《呼兰河传》,和《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的创作风格独特,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可谓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然而,那么优秀的女作家,在生活困顿中却尽遇渣男,人生坎坷不说,还偏偏又英年早逝,太让人扼腕可惜。甚至,扼腕的让人有些生气。

  我以前只管看萧红的.文章,还从未注意过萧红的人生历程。昨晚的《黄金时代》,尽管只是电影,但电影情节却几乎都是根据萧红的真实状况改编,也才算了解了那个悲情女人的坎坷。但她的悲情,也与她的做人方式有关。起先,本是逃婚离开老家出去求学,后却又生活困顿而投靠未婚夫汪恩甲,并与之同居;给是我,饿死都不再回头去投靠。然后遇到进步青年萧军,虽也幸福了一阵子,但颇有才华的萧军骨子里也难免花心放荡因子存在,使得萧红越到后面过的越痛苦;既然发现萧军放荡出轨(出轨的还是好友的老婆),就该果断离开,却依然打着爱的名义一再容忍,纯属自找折磨自遭罪。倘若第一段跟未婚夫汪恩甲同居是迫于生活困顿,还情有可原;但第二段跟萧军到后期,萧红靠稿费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却还要为情所困,这点实在不明智。甚至据说,萧军在萧红之后,又相继负心了两个女人;对于那样品行的浪荡男人,才华再卓越,也不值得。于是,看的我真想穿越过去开导开导她。但穿越终究是个神话。结果,只活到31岁的短暂人生,就把12年青春浪费在了两个渣男身上;12年呐,遇个忠于感情的实诚男人,即便只能活到31岁,也总能舒心的活到31岁,那样也不枉了;可偏偏事与愿违。可惜了一代才女,可惜了,可惜了。

  ——我满肚子的气,就是这么来的。

  我是个比较情绪化的人,昨晚的电影看的我心里堵了一个晚上;现在写出来,心情才算平复下来。不过,《黄金时代》是一部非常诗化的电影,有些曾经在文章里间接看到过的场面,都成为了眼前的直观画面,非常过瘾;建议朋友们也搜来看看。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8

  把所有明亮的灯都关了,只留背后一束光亮,与早就期待的萧红的《黄金时代》相约。

  电影很长,只看了上篇,很想继续看,但身体吃不消这么熬着。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的,根本不需要特效来提升所谓的技术含量,也无用激动人心的音效开捕获观众的心灵。那些所有朴素的画面会在不经意间,化成丝丝缕缕的青烟渗透你的灵魂。

  无疑,《黄金时代》对于我来说,便是这样的好电影。

  我爱它,爱它的表达方式。从一开始的独白开始,我就被导演独特的设计所吸引,当然也就十分舒服地享受着贯穿整部影片的讲述方式。

  我爱它,爱它所有精心还原的画面,人物的情绪很多时候会因为环境改变。作为观影者,我就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之所以被打动,那是因为内心住着一个这样的追求,住着一个这样的人生。

  被萧红吸引,不是她外在的美丽,不在她四溢的才华,是她默默不语时的孤独,是她独自抽烟时的落寞。这份难以言表的孤独与落寞被萧红传神地表达出来,鲁迅懂了,许广平懂了。我蹲处在只有一束光亮的书房里,我的心因为萧红的缘故变得更加孤寂了。

  可是,这样的孤寂却无法助我入眠,反而思绪涌现更多。那样多好,没有便捷的通讯设备,大家总是面对面交谈,没有便利的阅读通道,大家都读书看报。只可惜,我是再怎么希望也回不到那里了。

  经过两个夜晚,我看完了黄金时代,起初对这种文艺范儿电影没有过多兴趣,也许是现阶段正处于沉淀期,也许是由于自己本身内在还是带有文艺范儿,更或许是萧红的名字激发我的兴趣去了解她的`一生,我竟能在昏昏欲睡的节奏中慢慢去欣赏体味。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就应该是这个味儿!汤唯那扑朔迷离,心不在焉地一举一动勾勒出了一个率真单纯、自主独立、倔强清醒,还有对生活苦痛默然无视的才女风范儿。从她被困旅店却无所谓的态度,露出窗台,悠然抽烟,从她在自己爱人出轨,缠在鲁迅家中却不抱怨天天发呆深思,还有自己孤独一人飘在日本,不爱美景爱忧伤,更是从她挺着大肚子躺在铁板上一夜,面对路人相助的欣喜感激,我看到了一个无所谓却用力生活的女人。过后我专门百度了一下萧红这个人的简介,看看照片眼神总觉得总有那么一点的不相称,但还是喜欢汤唯的塑造。或许这才是我心目中的才华横溢的有风味的女人。

  萧红的文章很朴实,或许是那个黄金时代所决定的朴实风格,很有些鲁迅的味道。原来够深的文学造诣不在于用多么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心从细节体会生活体会人生继而延展到哲学思想。仿佛大家都是这样的手笔。萧红的一生短暂并不美丽,坎坷却是自己选择,私奔、同居、弃儿、穷困潦倒、奔波漂流、交友又拜师、被出轨又出轨、怀着前夫儿子再婚、烟鬼、这一切的乱码构成了她独特的人生与人格,战乱中一朵逆向生长的倔强的花儿。

  先写到这儿,我决定再温习一遍,一部对我胃口的作品。开始以为电影1个半小时,也不算长,看到头才知道原来只是一半,影片长达三个小时,但是一点也不枯燥,非常震撼,虽然影片无法完全还原萧红的生平事迹,但是通过跳跃的镜头还是将她的才气,魄力,魅力完美的展现给观众。看影片的时候常常被她的写作状态打动,烛台下,卧病中,以执着的精神用文字传递思想。多数的评论认为她的一生总体说是漂泊的,悲惨的,我却不这么认为,虽然年仅32岁便离开人世,虽然感情几经坎坷,但是她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她的思想是先进的,她的漂泊在我看来成就了她,没有这些经历何来经典的《生死场》,当大家都感叹她视角独特,刻画逼真时忽略了那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幸与不幸是她自己去感悟的,抛开这些,她带给别人的是太多的激励与鼓舞。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9

  电影《黄金时代》是一部人物传记版的故事片,整部影片风格略显沉寂,体现了导演对已故女作家萧红的深切缅怀与追忆,通过真实的故事还原了一位饱受生活之苦却仍然天真大气的女作家。从她生平事迹看虽然文章的创作风格上“离经”,但感情生活并不“叛道”,反而还总被那些薄情寡义的负心汉所叛,就像她遗弃自己的孩子那样,自己也总是被男人遗弃,终其一生都未能实现她那个想做一名普通女人过平凡日子的心愿。

  自古文章憎命达,大多的优秀文章必须是经历过苦难的那些潇洒落魄的文人才能感受得到的,世态炎凉再加上落魄文人所散发出的那种独有的悲情色彩就更能很好的发酵成一壶陈年佳酿醉倒荧幕下的观众。而落魄文人大多都有一刻抛去私心杂念摈弃功名利禄后的纯洁之心,这纯洁之心就像是呼兰河上游坚冰融化的水,冰凉通明清无杂质,从远方而来又流向远方,任时光荏苒却永不枯竭,具有一股生生不息的魔力!

  萧红一生都渴望能找一个体贴爱护她的男人,但是最终都只是个幻想。第一个男人由于好马不吃回头草的“面子问题”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黄了。第二个由于男人嫉妒心强,在女人面前深感自卑而最终选择去前线抗战离开了她也慢慢疏远忘记了她。第三个是由于胆小怕死,逃难的时候撇下了萧红自己先溜之大吉了。而且最令人为之流泪的是每次她都怀孕的时候被男友遗弃。其实作为女人她只是希望能有个名正言顺的'归宿,体贴爱护她就心满意足了。可就这心愿也终究未能如意。因为她所希望要的和男人给他的或者男人以为她想要的之间总是错位,不禁令人感叹,在那样的时代里,女人的这些基本愿望原来显得是那样的奢侈啊!

  她一生都在漂泊流浪躲避战乱,甚至挺着大肚子时也照样是笔耕不辍漂泊继续,这真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这种薄命红颜总令人想到李清照说的“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那种漂泊,她的创作灵感游走于童年记忆里家乡的菜园和小说创作之间,生活的希冀游走于对男人的幻想和被抛弃的残酷现实之间。可以说在那样的一个特殊时代里的这名普通女子,终其一生也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归宿,但后人却在文学祠堂里给了她一个名分,也算是对她在天之灵的一丝慰借吧。

  她的文学造诣颇受人们认可,尤其鲁迅对她的才华更是青睐有加。小说《呼兰河传》里的呼兰河这个地名总令人联想到北方的丛林草场山田溪流,咋听上去感受到了一派浓郁的乡土气息。我没有生活过乡下并未亲眼见过电影中那样浪漫的画面,然而反而更加体会理解萧红笔下“呼兰河”的那番意境。可能是人对于没见过的事物有更加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可能是“久在樊笼里”更容易被激起动物那熟悉并乐于回归自然的天性和本能的缘故。看了几段虽有点代沟,但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那股灵气与清新之风还是蛮好的,就如同他本人那样大气纯洁不拘于俗!

  真的是一个纯真而无邪的女子。但是她的无知一样一直赤裸的展现出来,招人陷害却浑然不知,令观众同情怜悯。她的一生给人带来一种具有自虐倾向的快感,让性在撞击中升华,一个伟大的灵魂从电影中抽离出来,深刻地定留在你脑海深处。爱吧,朋友们,即使孤独,恨吧,朋友们,即使痛苦。在爱恨情愁中体会生命给你带来的厚重,让生命承受可以承受之重。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0

  提起萧红,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她和祖父在花园内无忧无虑的生活,很少有人能够想起她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流浪。

  萧红一生都未曾得志过,正如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里所描述的,萧红没有按照别人的思路来写文章,因此不是很受欢迎。更别提正值抗日时期,许多作家忙着写抗战小说时,她却在写《呼兰河传》,得不到时代的'认可,自然未能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萧红的性格极为坚韧,哪怕她一次又一次被别人抛弃,被命运玩弄,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辗转生活,可她在哭过之后,总会坚强起来去继续战斗,“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些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这便是萧红活着的理由,也是女性在乱世之中难得拥有的一些可贵品质。从整体上来讲,我不太欣赏和佩服萧红。她一直在寻找着爱她的人,自始至终她都相信这着爱情,相信有一天她会和爱她的人能安安稳稳的生活在一起,只是可惜,所有她爱过的男人都未能如其所愿。不是将其抛弃,就是自己参军,或好或坏,上天一直在和她开玩笑。可是,她为什么不尝试着一个人独立生活下去呢?既然找寻不到自己的爱情,她大可以交一大堆朋友,谈天说地,交流写作,这也是一种动乱中的安稳。可她没有这么做。我想,她还是没有从封建的圈子中彻彻底底地跳出来。也不止是她,乃至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都认为,女子必须早早出嫁,相夫教子,萧红怕也是这样的想法。一方面是为了顺应时代,一方面又可以找到感情上的寄托。但孩子也算是一种感情寄托啊,她却弃之不顾,我至今也不解其是何用意。萧红临死时倒也不算孤独,端木就陪在她的身边。尽管如此,萧红的一生都未曾圆满过,甚至可以说,想得到的从未得到过。

  时代背景决定了多数人的命运,国难当头,谁都不会有安稳日子可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1

  观看完今天的电影后,才发现了萧红那近乎与悲惨的生活。在初读她的书《呼兰河传》时,对于她这个人也只有想象中的真实,也只有她在后园中玩耍时欢乐的景象与神态,与自己对那样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当她长大后,呼兰河那些热闹的市场,那些继续跳大绳的人们也已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眼下仅有的只是透心的寒冷与爱情的悲痛。她不敢回家不敢见父亲,因为她的'事在那里已成为冷嘲热讽的常事,没有过多的关怀,只有短暂爱情间的温暖,只有儿子的灵魂与她日夜相伴。鲁迅的邀请使她又重看到了生命中的希望,是他的鼓励与他的悉心介绍,才使得萧红有了日后依靠的朋友,才感受到了一丝丝“大家庭”的温馨。

  日本的大举侵华加之身体原因,使她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病床上的她最大的感受便是孤独与寂寞,幸好有她的丈夫与朋友一直帮助她到最后。

  一个时代、一种制度、一个选择造就了萧红既悲惨又充实的一生。她想到自己的祖父与那充满生机的菜园子,她向往平静同时也向往快乐幸福的生活,但命运道路却总与其背道而驰。她是痛苦的无助的,她希望被欢乐眷顾,但又一次次擦肩而过,可能只有死亡才是她最美好的归途。

  寒冷的北风再一次吹过呼兰河,而萧红的心却与这大地一样被冻的撕裂,她永远沉默在了白色的回忆之中。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2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以民国时代为背景,描述了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影片塑造了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还原了萧红独特的人生与人格,并说他是战乱中一朵逆向生长的倔强之花。

  萧红的一生短暂且并不美丽,她经历的'坎坷几乎都被自己写成了一篇篇文章。萧红作为一个女性,她与表哥私奔,被家人抛弃,却仍然拥有一份乐观让自己坦然面对生活;作为一个母亲,两次怀孕,却没有一个孩子在身边留下,不是送给别人,就是在逃亡中在黑暗里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内心是十分孤独与寂寞的。

  我记得当萧红躺在病床上时,她脸色苍白,嘴唇毫无血色,但有神经质的一声冷笑,也许是对世间之事讽刺,也许是对生活坎坷的苦笑。好在,那时文字一直陪伴着他,在她孤立无援时,她用文字描述着世间美好,始终坚强勇敢。

  萧红的文章十分朴实,或许是那个黄金时代所决定的朴实风格,他笔下的人无论是商贾小贩还是风流政客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我想,够深的文学创作不在于用多么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细节,而萧红写出的文章就是这样的,她把对当代社会的讽刺写的淋漓尽致。

  在萧红的一生中,她经历过四段感情,我想她最美好的时光,也许就是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了,萧军无疑是她文学上的一大助力,萧军用他的刻苦努力在写作,虽然文章深刻,但缺少一些l灵气,整体来看萧红的文学水平确实是高于萧军的。影片中萧军也曾因别人说了这些话而疏远萧红,造成了两个人在感情上的隔阂,而这些萧红自己是不知道的。他们二人因文学而相知相恋,但却并没有相守。他们相遇,生命中注定,分开更是宿命,但二人性格天生不同,注定无法相守。

  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萧红生活,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演绎,通过故事回味那个被毁掉的才华横溢的女子,在影片中一个又一个的镜头中,回味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3

  "对于萧红的生平经历,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老师在黑板上一个一个的罗列了许多的名字:萧红,萧军,端木髸良,似乎还有骆宾基。那时候对萧红其人,只觉得是个才女,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我不知道《黄金时代》里对萧红的描述是否属实。电影是以倒叙和差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与萧红有关的人之口,将萧红的一声娓娓道来。

  电影中的萧红看似柔弱,却从骨子里透着倔强,她不要父亲安排的婚姻毅然离家,忍受着贫穷与孤独。却也为了不再孤独向未婚夫低头。当未婚夫撇下大腹便便的萧红悄然离去后,她却能安然的待在阁楼中静音创作。我想她就是这样一个如月亮般的女子,清冷,孤寂。

  萧军应该是她的太阳,他能带给她火热和陪伴。所以她义无反顾的追随着他,甚至他的冷漠,他的不忠。可太阳和月亮注定是不能同在的,他有他的壮志雄心,她却只想 要她的.淡泊安逸。于是那怕是爱情,哪怕的骨肉,也阻止不了倔强的心。

  萧军走了,她便又陷入无边的孤独。萧军曾嘱咐丁玲“不要让她一个人孤孤单单。”萧红害怕孤独,非常。 我想,端木髸良的存在也不过是她太过害怕孤独的结果。记得老师讲过端木髸良是个汉奸,人品不太好,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如电影中那般懦弱。庆幸的是在萧红重病的日子里,他并没有弃萧红于不顾。

  最让我猜不透的是萧红对于孩子的态度。说她不爱孩子,那不可能,那样温婉细腻的女子怎么会不爱自己的骨肉。但她把第刚出生的孩子转手就送人,接着便投入到同萧军的爱情中。同样第二个孩子刚出生三天就病死了,她同样看不出悲伤,看不出绝望。

  看过了电影,我对萧红的疑问反而更多了,我想要解答这些,就得去萧红的文章中找了。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4

  "最近喜欢听歌。很疯狂地听歌。

  我喜欢半夜戴上耳机,然后听一些情歌,会让我有所领悟的情歌。

  本来不该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打字敲着键盘的。至少我昨晚是这样想的,今晚不能熬夜,我现在剩下的也只有青春了,我要好好保存我的青春,然后渐渐把它送入坟墓,看着他毁灭,看着阳光在它身上流转,看着它,想着有关它的一切。

  昨天看了《黄金时代》。有所感触。

  我不知道票房差的原因。将近三个小时的国产电影确实比较少见,毕竟你要把一个人的一生比较细节地告诉世人,导演一心一意的将这些表现出来。是国人不愿意把时间放在一部文艺片上吗。我不得不说这这年来我看过很多电影,大片还是国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黄金时代》是唯一一部能让我有观后感的影片。

  如果你对文学有感觉,如果你对萧红感兴趣,《黄金时代》确实是需要好好看看。觉得电影冗长无聊的观众,也许是没有耐心。在我看来没有哪一个情节是能让大家跳过或者说拉过去的。萧红和萧军的爱情在细节中感受的惊天动地,在贫穷中认识,共患难,每一个笑都像阳光。端木瘦弱的样子让人心疼却用一生只唯一一次的争执在萧军那里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萧红也将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婚姻给他了。时间距离以及感情的不同造成了最后的悲剧。所以萧军才会与一个相识三个月的女子结婚却不愿意给与自己在一起共患难的萧红一个名分。萧红最后生病的时候,在中国的大多数国情来看,男主角这时候会嫌弃或者抛弃。但让我想不到的是端木与萧红的对手戏,在无声的空间中演绎地淋漓尽致,他对她果真是爱。她对他果真是爱。最后,骆宾基的登场。萧红弟弟的'朋友。在萧红生命中最后的44天,用极其的细心耐心陪伴着。对她的感情绝对是熬过真火。最后骆宾基在萧红去世之后,在大街上一边吃糖一边哭的情景,极为触动人心。

  没有单一的旁白。以人物叙述的形式。以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描述萧红独立刚强自由的一生。这三个小时,我感觉是读了一本书。这本书,一页一页翻来翻去有滋有味。

  以获奖的形式说明没有为艺术献身,但是票房差,估计是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是不能换成其他人的梦想,完成其他人的事情。是吧。

  其实。我本意不是想说《黄金时代》。我想说说最近的我。最近的我。想想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吧。困了吧。自己在敲什么我都忘记。恩。晚安。自己就在自己心中。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5

  他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却过着连平民百姓都不如的生活,他本可以接受家长所定下的亲事,过上那时平凡百姓该有的生活,可是离家出走依旧成了他最后的选择,他不甘就这样任人摆布,她不愿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也许是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惨结果。他,就是萧红。

  在小旅馆仓库中蹉跎度日时,萧军曾问萧红,你现在自杀的理由很充分,你为什么还要活着,萧红是这样回答的:因为这世上还有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我们现在看来,萧红口中让她死不瞑目的东西,自然是旧时的封建制度。萧红不甘心平庸,不甘心平凡,他想凭自己、凭手中的笔杆子帮助千万受到旧制度迫害过的女性!当时的萧军也是为萧红的过人的才华,以及他的'魄力所动容吧。

  但是魄力归魄力,才华归才华,封建社会女人的命运终究是可悲的,女人的可悲不仅来自于当时的人们的腐朽思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女人的感情大于理智。一些情感上的摩擦就足以击垮他们。

  女性生来便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罢。

  现在人们口中时常会出现女强人”这个词,女强人,不过是在情感控制上更胜一筹,他们的本质与其他女性一样,他们外表如刺猬般,气焰咄咄逼人,内心实则没有因为外表而改变一丝一毫。

  从古至今,女性不应该因其某些不足而被区别对待,他们本就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6

  由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在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比中获得五项大奖,而她理所当然的获得最佳导演奖。这也是她第五度获得这一殊荣。

  看了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之后,很满足,尽管这是一部成本不高的艺术电影,但是绝对比动辄几千万预算的乱七八糟的电影高级的多。据说影片中30多名明星的总片酬只有370万。其中冯绍峰更是主动请缨演萧军,分文未收。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在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实在难得。

  当然,导演许鞍华在当下大数据大市场票房第一的环境下仍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更加难得。这是一部带有纪录性质的`艺术电影,许鞍华曾经拍过小成本影片《天水围的日与夜》,更以《桃姐》再登事业巅峰。她说我学《童年往事》学了几十年。这种记录形式的艺术电影兼容了纪录片和艺术片的所有元素和精髓,让观众同时感受到两种艺术相互交织又不断撞击而产生的张力,从中我享受到了两种电影艺术带给我的美感。

  感谢许鞍华,让我在不多而有限的艺术电影中发现一部认真严肃的电影,当下很多电影已经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电影了,完全走到另一个极端,讨好观众,迎合观众,完全丧失了电影艺术的本质。

  《黄金时代》美中不足的是,文学性不强,若在影片中再突出和强化一些文学色彩,更能打动一批文学爱好者包括文艺青年。毕竟,萧红是一位出众的文学才女,她的文学创作之路,文学艺术思维都是每一个文学爱好者所关注的。

  文学是要通过文字来传递情感和思想,此时我想起了萧红,1936年11月19日,萧红独身在日本,给萧军写了很长的一封信,其中写道: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象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这些文字的描写很好的表现了此时此刻萧红的内心世界,也让观众看到此时此刻萧红文学创作时的状态。她说这是她身在笼中的自由和平静。类似这样的文学描写再多一点,肯定会打动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和文艺青年们。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7

  他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却过着连平民百姓都不如的生活,他本可以接受家长所定下的亲事,过上那时平凡百姓该有的生活,可是离家出走依旧成了他最后的选择,他不甘就这样任人摆布,她不愿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也许是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惨结果。他,就是萧红。

  在小旅馆仓库中蹉跎度日时,萧军曾问萧红,你现在自杀的理由很充分,你为什么还要活着,萧红是这样回答的:因为这世上还有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我们现在看来,萧红口中让她死不瞑目的东西,自然是旧时的封建制度。萧红不甘心平庸,不甘心平凡,他想凭自己、凭手中的`笔杆子帮助千万受到旧制度迫害过的女性!当时的萧军也是为萧红的过人的才华,以及他的魄力所动容吧。

  但是魄力归魄力,才华归才华,封建社会女人的命运终究是可悲的,女人的可悲不仅来自于当时的人们的腐朽思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女人的感情大于理智。一些情感上的摩擦就足以击垮他们。

  女性生来便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罢。

  现在人们口中时常会出现女强人”这个词,女强人,不过是在情感控制上更胜一筹,他们的本质与其他女性一样,他们外表如刺猬般,气焰咄咄逼人,内心实则没有因为外表而改变一丝一毫。

  从古至今,女性不应该因其某些不足而被区别对待,他们本就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8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主要讲述了萧红的一生。整部影片,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几个句子。

  “你我的相识就是最好的纪念。”人生中路过的人有那么多,别人都说你我相见一面就是上辈子修来的缘,所以你我的相识就是给彼此最好的纪念。“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应该有各式各样的小说。”有1万个人就有1万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亮点我们不应该沉浸于他人的.两点钟而是应该发现自己的亮点却将自己的亮点发扬光大站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享受短暂的人生美好。

  “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只不过是在笼子里。”这是萧红在电影里所说,不过也是现实中的黄金时代是指人生的巅峰。在笼子里是指被囚禁住了意外演绎软件。黄金时代我们就应该是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将自己的亮点交给每个人,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吗?可是在笼子里,又能怎样呢?人们都说什么是自由?我想自由是在道德规则之中最大限度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在笼子里也只不过有那一亩三分地,又能做些什么呢?与其被困在笼子里的黄金时代,还不如到一天光阴的大地里自己去拼搏拼搏出自己的黄金时代。

  “我并不大度。”这是萧红在电影里所说的,只不过因为环境不同,所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不同。我并不难。属于我的东西,我为什么要给别人属于我自己拼回来的东西?我又为什么要给别人属于我的幸运,我的机遇我又为何要拱手让人?对于自己的东西并不代表我看好你,我对你我好就可以给你,而是我的东西我可以给你,但并不是让你用到的法规来压榨我。

  “不必问自己要什么,只要自己能做什么。”为什么要问别人可以给你什么好处,而不是你能给别人什么好处呢?自己的东西自己去拼搏,人家辛苦得来的,为什么又要给你,人家给你只不过是人家好心罢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自己自强自立,我们才能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只要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先把自己管好做好自己一亩三分地里的事情再慢慢去影响身边的人这不就最好了嘛。

  的确,这部电影告诉我了很多事实和现实。人生是残酷的,只有自己自强,把握好自己的东西,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够闯出一片天地,而不是笼子里的金丝鸟。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9

  期待了许久的影片《黄金时代》,终于上映了。如果说《匆匆那年》的主题曲比电影闪耀许多,《黄金时代》的海报语也比影片亮色三分。犹记得经典人物搭配时代金句,振奋人心。如“天地”和“笔锋”两款海报,泼墨背景,萧红独立天地间,是缥缈孤鸿影。她坚定立场,“我不能选择怎样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鲁迅表明态度“呐喊由心,狂人如我,这是一个要破旧立新的时代,一切都是自由的!”笔锋尖锐深刻,直抵人内心深处。文化和思想大解放,一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一次发生在民国时代。

  许鞍华和李樯用纪录片的形式阐述了萧红的一生,别出心裁的手法试图演绎跌宕起伏的故事。一来文艺本身的小众化,许多人不熟悉萧红;二来纪实而平淡如水的叙述手法无法煽动人心、牵发泪腺。最终导致票房不理想,兴许读完萧红的书再看影片,又是另一番感受。在旁人眼里,萧红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矛盾性的人物,萧军说她容易上当,丁玲说她感性控制了理性。为了反对封建压迫,她拒绝家里给她安排的婚事,跟着已婚的`表哥私奔,男方因受不了社会舆论压力而弃她而去。萧红不愿回家,却去投靠被她悔婚的汪恩甲,两个人在旅馆里坐吃山空七个月。后未婚夫销声匿迹,留下她和肚子里的孩子,以及拖欠旅馆的一笔不菲房租。萧红被关进破房子后,写信向报社求救,后邂逅萧军,两人坠入爱河。她怀着未婚夫的孩子跟萧军在一起,孩子出生后便送人。后来,她写了《弃儿》一文,只言片语交代往事。萧红文学天赋比萧军高,两人机缘巧合认识了鲁迅先生,如千里马遇上伯乐。萧红深受鼓励,文坛地位亦起到了麦子拔节的作用。萧军的粗犷武断,以及他对萧红文学创作的讥讽,二人貌合神离。端木蕻良的出现,是二萧分离的导火线。后来,萧红又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这场闹剧像极了历史遗留问题,尴尬得让人无从下手。

  日本侵华,萧红端木二人颠沛流离,由武汉辗转至四川再到香港。期间,由于船票不足,萧红把逃生的机会让给了端木,自己挺着大肚子逃亡。炮火轰炸,山河破碎。萧红坐在黄包车上,穿梭于残垣断壁间。人若浮萍,辗转浮沉,朝夕不保。而到渡口搭船时,赶不上班船,不慎跌倒,大着肚子四脚朝天无法起身,风霜露重,萧红仰望星空,伴着愁云惨淡躺了一夜。此情此景,听者伤心闻者落泪。在她的黄金时代、自由时代,我们却看到太多辛酸无奈。她像是暴风雨中的杜鹃花,鲜红却荒凉。端木生性懦弱无担当,不可共患难。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不久便夭折,萧红自嘲会孤独终老。到香港不久,她便检查出肺结核,辗转几个医院仍无见效。后病逝于院中,身旁无亲友。萧军于她而言,是一个问题的终结,而端木是另一个问题的开端。萧红如杜鹃啼血般义无反顾地在文字领域耕耘,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著作。萧红病逝后,萧军依着杜鹃啼血的典故赋诗:“又是春归桃李浓,萧萧苦竹几篁筇?天涯骨寄荒丘冷,故国魂招紫塞空。荒草棉芊新雨绿,烟波浩渺乱云封。乡心一片鹃啼血,十里山花寂寞红”。

  她的字里行间,带着自叙性与抒情性,像极了邻家姑娘在你耳边絮絮叨叨讲述着自己的心事。又像一个饥饿的人,在百无聊奈间直视荒芜。笔下人物是陷进了贫穷与命运的年轮,一圈一圈,往更深的黑洞里旋转,没有出路。她一生大多数时期,都投身于风暴,在生与死的边缘,带着内外的病,情感的坎坷,向专制、愚昧、黑暗的风车宣战,有堂吉诃德骑士般的孤奋悲壮。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火烧似的染红了山头。而当花期尽了,踪迹难寻,又有谁收拾这铺天盖地岁月已晚的满地荒凉?胡兰成称张爱玲为“临水照花人”,孤标傲世,顾影自怜,是水仙仙子。清瘦的身材,冷眼旁观世事,遗世独立只做最后的贵族。而李清照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荷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首首清丽脱俗的词,带着委婉和浪漫款款而来。

  你的灵魂骑在纸背上,穿越历史尽头。对生的坚强和对死的挣扎在你笔下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如飞蛾扑火般奋不顾身追求爱和自由。在一个苦痛与梦想角逐的历史背景下演绎着自己人生剧本的悲欢离合。蝴蝶试图飞过沧海,去拥抱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黄金时代。萧红说:也许别人不会去看她的文章,却永远流传着她的绯闻。而广阔天空已有鸟飞过,羽毛会证明一切。那是她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么?没有,永远留在读者心中。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30

  怀着对萧红的欣赏(这个词或许用的狂妄,但我真的是欣赏她的那种气质和人格,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去看了《黄金时代》,带着满心的期待,提着绿茶和两包紫菜

  关于影片的质量我这种完全外行的人是无权评论的,但至少导演对于情节进行的铺叙让我有点无力吐槽,每次当我看到一个个影片人物对着镜头背一大段冰冷无味的普通陈述句来生硬的铺展开剧情时都会有一种直欲掩面而逃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在写一篇题为“快乐的一天”的记叙文,然后开头写“今天我真开心啊”七个字紧接着写793个叹号,然后一篇800字作文便功成名就了。

  一言以蔽之,我认为这种支离破碎的叙事手法是对电影艺术和观众的一种不尊重!我们是来看你讲故事的,不是让你朗诵百度百科!我们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代入感知事情的脉络的,而不是听演员的专场朗诵会!或许导演想通过这样来打破第四道墙(舞台艺术理论里的一种说法,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隔离),但我觉得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好吧扯太远了,回到主题。萧红与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或许是中国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内忧外患、军事政治文化个方面的动荡不安让那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在骨子里深深铭刻着一种不安全感和彷徨感,即使极为坚定的鲁迅也曾有过荷戟独彷徨的时候,更何况萧红这样一个外表叛逆倔强,实则内心渴望平宁和温柔的女子。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她的一生充斥着动乱、漂泊、贫穷、疾病、困窘。但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是思想最为激荡的,尤其是当年的左翼文人(左联那批人)更是一批真正有着追求的`思想者。这也常使年少的我有“恨不得早生八十年,与君仗剑荡轩辕”的概叹。这么一批思想上的知音给予萧红的是精神上的巨大慰藉。我想或许这就是她能一直坚强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精神上的相对富足。从萧军到鲁迅,到后来的端木蕻良都曾在思想和精神上给予萧红帮助。伫立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萧红没有张爱玲睥睨红尘的傲气,也无丁玲巾帼英杰的豪爽,她用她的笔,把自己孤独的灵魂揉碎开来,当做墨汁,在纸上细细涂抹刻凿着对苦难与贫穷的理解,讴歌着青春与岁月,生命与自由。

  没有鸳鸯蝴蝶派的小资情调和左翼文人的拆迁办风格,当时最为吃香的两种文风,实际上代表的是两大不同的政治派系。萧红不懂政治,更不想懂政治,她心中小小的愿望只是有一块安安静静的方寸天堂,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写作。可惜她生不逢时,在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年代里,萧红的作品注定不能得到应有的评价,以至于连她的伴侣萧军也说她的文字“格局”太小。那个年代赋予了她对于自由的向往与渴求,但同时也禁锢了她对自由的追求。当一个人发现一样她所毕生追求的东西到头来却反而成了生命的禁锢,这是一种何等惨烈的痛苦?萧红的文字在我看来,是一种透过苦难和穷困看望美丽和平宁的追索,是对于生命与平凡的一种最终回归。可惜当时的人们太高尚了,太高瞻远瞩了,又怎会看得见身边的平凡与平静?

  其实,世人看得太远,太虚幻,又何尝不是一种目光短浅?

  对于在谷底的人,与其让他仰望星空睁大双眼,不如先帮他爬上来

  萧红的文字,是一种平凡而美丽的慈悲

  当自由成为一种渴望,当挣扎变得徒劳而奄奄一息,那一双,在黑夜里却依旧向往光明的眼睛

  没有人真正懂得这样一种情怀,或许连萧红自己也不行,她的生命诠释的这样一种平凡而崇高的救赎,对于自由与人性

  飞吧,自由的,大声歌唱着,在风里,不老的少年。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31

  今日终于看完《黄金时代》,我说过我不喜欢用比喻,写东西不喜欢用修辞,这本书的语言在平淡没有了,所以很合我的胃口。

  故事情节可以说是荒诞也可以说是正常,当然要看是在什么年代的故事了。虽然是小说,我倒是倾向于相信那些故事起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真的。看此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觉是,似乎让我又重新体验了一边我的童年。这本书让我记起了很多我在那个荒诞的年龄干的荒诞的事情,我以为我将它们都忘了呢,但当那一个个场景甚至气味都清晰的再现时,我realize到原来我还没忘,起码没有全部忘记,多好。而我的'黄金时代就我那荒诞的年龄里结束了。

  此书(更多的是作者)让我对弗洛伊德产生了进一步的兴趣,早上视听说课上老师又刚好提到法学学生也要看看psychology的,于是晚饭后去图文找弗君的书,发现咱图书馆关于心理学的书还是不少的。弗君的书摞起来大概有三本牛津辞典那么厚,下学期再拜读。其实对于心理学我早就有一探究竟的想法,前几天我借了几本心理小说,大概不能在考试结束前看完吧,谁知道呢,上学期考试前也借了一大堆小说,结果还是看完了。

  Anyway,我还是觉得《黄金时代》让我记得了点什么,是关于自己的,至于书中的情节我想我已忘了。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32

  中午没睡觉把朋友介绍给我看的《我的黄金时代》看完了,是一部中国大学校园的dv剧,很现实,很接近我们的生活。

  以前从没关注过这样的电影,基本都是看些比较远离我们生活的片子,现在才发现,原来在现实中发现美好是多么的美妙!

  前不久他介绍给我看的《我的太阳》和《十七岁的单车》也是这样的主题,也许这些影片中的色调有些“土气”,可是绝对掩盖不了它耀眼的光芒:《我的黄金时代》的结尾黄鹤的第三个愿望就是,“我希望你能够幸福的活着。”生活终究是生活,我们谁都逃离不开……蔡楠最后感概道,“我清楚的明白,我将和这个城市里大部分男人一样,结婚,生子,买房子,赚票子,按照王小波同志的说法,生活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这么说显得我层次不高,但是对于这一切,我,无能为力。”大学毕业后对人生的迷茫,可能是每一位毕业生都不可避免的……影片的结尾重播了一段刚开始的镜头,寓意:曾经的我们擦肩而过,曾将又有多少爱恨情仇,最后又有谁会记得?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故事中黄鹤和蔡楠的'爱情其实是很美好,这段美好也许应该更长一点,只是傻傻的蔡楠刚开始一心要追求李若瑄,却没有发现一直默默地在他身边的黄鹤,现实中就是这样,有很多人在苦苦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却忽略了身边已经拥有的,有不少人为此错过了,失去了,后悔了,但一切已经是过去……黄鹤最后还是去了美国,之后在美国有了自己的家庭,这与《我的太阳》的结局有点不一样,馨儿最后是没有去香港,留下和阿博在一起,但是现实中会有多少这样的呢?这两个爱情故事的主角都有相同的一点,就是女的家庭背景比男的好,所以他们的爱情在父母看来就不一样了,他们会面对很大压力,这就是现实!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33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以民国时期为背景,描述了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令人唏嘘的爱情,影片塑造了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思想和海阔天空的时代。

  在看电影前我总喜欢看一下人物背景,我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感悟人物的灵魂。在百度百科上看到萧红的资料时,还是被惊到了,我并不惊讶于她的文学成就,毕竟文学家比比皆是,而是她的勇气彻底征服了我。

  在影片中,她有三段坎坷的爱情,在文学中她意气风发,纤纤玉指便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她的《生死场》《商市街》充分体现了她的文学天赋。

  聂绀弩就曾说过,萧红是用自己的天赋在写作,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商贾小贩还是风流政客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而萧军是用他的刻苦努力在写作,虽然文章深刻,但缺少一些灵气,整体来较,萧红的文学造诣确实是高于萧军的。影片中萧军也曾因这些话而疏远了萧红,造成了二萧在感情上的隔阂,而这些,萧红自己是不知道的。

  许广平女士在描述萧红时说过:萧先生是感情胜过理智的一个人,别看她在文章中天马行空,在感情中却失去判断。无论是她为了追求自由而私奔,还是在王恩甲抛弃她而去时自己仍旧期盼并一味相信他还会回来一样,她在爱情中深深沉溺并乐于其中,不能自已。也许这也是她的福分,毕竟有些人一旦受伤,便会关闭心门,这正是萧红的勇气所在。

  萧红的一生跌宕起伏,一直在逃亡中度过,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是她最美的时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现在我仍记得影片中的萧红在萧军对她逐渐冷淡,并有情敌出现之时,曾问过萧军:如果我没有你所期许的才华你还会喜欢我吗?萧军是这样回答的,怎么会呢。

  也许正是因为这句怎么会呢,因为爱情,才把萧红从现实的窘迫中拉到文学的路上,并使她越走越远,萧军无疑是她文学上的一大助力。

  二萧因文学而相知相恋,却并没有相守。二萧在最美好的时光相遇,相遇是命中注定,分开更是宿命。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和敏感自我的萧红,注定无法相守,其实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却更希望萧红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能有份安稳,可是现实终归是现实,美好仅仅存在于憧憬之中。

  看完黄金时代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萧红的决绝与坚强。作为一个女性,她私奔,追求自由,被抛弃,却仍有一份无可奈何的乐观去面对生活,孤独无依的生活;作为母亲,两次怀孕。却没有一个孩子在她身边,不是生活所迫,将骨肉送人,就是在逃亡中在黑暗中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内心却无比的孤独与寂寞。

  在医院的病床上,她脸色苍白,嘴唇紧闭,却有神经质一样的笑声,不知是讽刺还是苦笑。所幸,文字一直陪伴着她,在她孤立无援时,她用文字描述着世间的美好,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勇敢坚强,不管是爱情还是生活。

  破陋的瓦墙,糟乱的摆设,窘迫的生活,每日食不果腹。时刻逃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坎坷情路,汪恩甲,萧军,端木,还有陪伴她最后一段时光的骆宾基,究竟谁才是她最后的归宿,我们无从知晓,只能从她的文字中体会灵魂深处的声音。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够保持这样一颗单纯的心,说到这,我好像听到萧红对着远方自言自语:我只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写作,仅此而已。可是那个时代不允许,就这样,四处漂泊,她的文字好像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越发的精致,扣人心弦。

  我就像他划过的一根火柴,转眼就成为灰烬,然后他当着我的面划开另一根火柴。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何如此悲凉?萧红亦如那根火柴,在她的黄金时代邂逅了美好的爱情,即使没有结局;短暂的一生如烟花般绚烂却又一闪即逝,当她走在荒凉的街道是苦笑,还是黑暗?

  影片中曾演到萧红独自一人在屋内时,便关掉所有的灯躺在床上,只在头顶留下一个摇曳的蜡烛。她便制作手影,或大或小,或宁静或活跃。满屋的寂静,只有墙上的影子在黑暗中跳跃,照亮了她那苍白的脸颊。这情景,不禁让人感到心疼,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萧红曾对朋友说,自己的一生走的是败路。她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下面这句话。便是一语成箴:不错,我要飞,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会掉下来。她反抗家庭,逃婚,同居,未婚先孕,在三十年代的东北小城,足以惊世骇俗,但与此同时她又强烈的追求自由与爱情,追求一生的归宿。在待人接物上,她的幼稚与任性也为她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遇人不淑,颠沛流离。这十六个字准确的描述了萧红的一生。一次次的抛弃与背叛,这是她作为一个女性的不幸,也是新旧道德下积压的不幸,更是混乱时局下必生的产物。

  我们不知道历史中真实的萧红时怎样的,只能从文献中了解她的一些生活片段,拼凑出她那伟大却又短暂的一生,感叹她令人心痛的过往,沉浸于她笔下的文字,看着她似一个幽灵在荒芜的街道飘零,在精神世界里徜徉,在现实中勇敢顽强的生存。

  是的,生存,因为在动荡的年代,在文化高压的政策中,没有生活,只有生存二字可以形容。有人说,这部影片过于诗化,虽然唯美,却不符合大众的口味。而我们是无法使历史上的人物符合我们的想象的,因为那是活生生的人,有经历有情感的动物,而非美好的憧憬。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萧红历史重现,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演绎,通过故事回味那个被成就和被毁掉那个女子,在胶片上领略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34

  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目前正在热映中。虽然口碑两极分化,不过片中汤唯饰演的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的坎坷情路一时间成了影迷们的热议话题,而她与几个男人的爱恨纠葛更是令人唏嘘不已。其中,宋宁饰演的陆哲舜令她失身,冯绍峰饰演的萧军令她失落,朱亚文饰演的端木蕻良令她失望……而袁文康饰演的汪恩甲则令她落魄失魂。这几位男人中,最令萧红刻骨铭心的想必应是萧军,但最令其念念不忘的,估计则是汪恩甲。

  片中汪恩甲的戏份不多,不过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是因为曾是萧红未婚夫的他与萧红同居了七个月后,突然抛下怀孕的她独自离不知所终,成为荧幕内外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另一方面是因为袁文康的出演。

  首先,就形象上而言,袁文康很符合历史上的汪恩甲“相貌堂堂”这一条件。其次,上戏毕业的他曾凭借在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中的精彩演出荣获第十五届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男演员和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新人奖提名,演技自然亦不在话下。此番出演《黄金时代》,他把汪恩甲塑造的冷峻里不带锋芒,儒雅中又不失阳刚,话虽不多,然而眉目之间似有万语千言,含蓄表达了他对萧红的不忍与怜惜,以及对所做抉择的无奈与彷徨……他这样的诠释,令人信服——能令人更好的理解萧红对他的特殊感情,明白为什么当年甚是叛逆轻狂的萧红虽是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之下才投靠的他,但之后并未急着离开,而且还心甘情愿地跟他同居并且未婚先孕。所以,此男虽不地道,但在袁文康的演绎下,这个令萧红失魂的'谜样男子多了一份深情与难言之隐,从而也就不那么令人憎恶。

  作为一位年轻演员,能先后与冯小刚、许鞍华等这些重量级的导演合作,袁文康无疑是幸运的。只是可惜,在萧红漫长的坎坷情路上,汪恩甲短暂的如同过客,故而在《黄金时代》里其也就注定不会有太多戏份,于是连带着袁文康终未能获得更大的表演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不过好在由他出演新剧《大清盐商》、《长安三怪探》等已陆续开播,《解忧公主》、《女医?明妃传》等也已顺利杀青,相信他凭借在这些影视剧中的磨砺,演技会更加出色,之后会塑造出更多、更生动鲜活的角色。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35

  没注意到这个电影3个小时这么长,我在下班后的晚上,一个人静静地观看。看了两天才看完。这部电影是讲萧红的生平,一位颠沛流离的女作家,一位文青圈非常有名的女作家,但我其实并不怎么了解她。偶尔瞟过她写的小说的名字,叫做《呼兰河传》,一看就没有兴趣。所以,我并不是被电影的主题所吸引,而是被主演汤唯所吸引。

  看过她演的《命中注定》,电影,也是一部小众电影,浪漫爱情轻喜剧,并没有什么过人的电影。但我喜欢她的自然的神情,可以很骄傲,也可以疯狂,可以很不知所措,仿佛她的表情没有界限,随心所欲。而且,我很喜欢她的眼睛,很有神,会说话。

  所以,我去看了她主演的这部《黄金时代》。

  说实话,这并不是我通常爱看的电影类型。

  我喜欢的是轻松的、简单的、明快的电影。有深度的电影,我看不来。

  但是,这部电影,拖沓、冗长、缓慢、深沉,色调灰暗,人物命运悲惨。我竟然能够平静地看完,并且看得如痴如醉。这不可思议。

  我很喜欢电影里,汤唯为萧红配的音,一字一句,清晰分明,不缓不急。想起有一次,一人写信说我的声音是清凉的。可我觉得,她的声音能够给我那种清凉的感觉。就像一脉清泉,徐徐流淌,不论环境如何变换,它依然是那样,总也不变。以亘古不变的姿态,穿越过时间的河流,敲击人心。

  这也不太像一部电影,像一部纪录片,夹杂着小片段,夹杂着作家们断续的回忆。它常常从人物的生活片段,插入到某作家多年后的口述回忆,又从某些文字里穿越回到人物的生活,从人物的笔下穿越到另一段时光。颠来倒去,就像我们也常常通过影像、文字,穿越到不同世界、不同时刻去生活一样。

  通过影片,我了解到了一些萧红写下的文句,真的`是清新自然,毫不矫饰,让人读着很舒畅,很亲切。以一种缓缓的调子,让你步入她营造的世界里。

  但是,影片并不主讲她创作的事,而是主讲她颠沛流离的生活,不知道是悲是喜的短暂人生。31岁的人生,何其短暂,然而,她却经历了那么多波澜壮阔——在人看来,可能主要是悲苦。但是在一段悲苦结束的时候,该是会用一点快乐来终结它,才算是一段的结束吧。就算那不是快乐,仅仅是平淡,在她一生悲苦的基调里,已经算是巨大的幸福了吧。所以,我还是称之为波澜壮阔。

  她怀孕过两次,每一个孩子都是上一段爱情,或者男人的结束。那两个孩子的结局,就像她爱情的结局一样。第一个不知所踪,第二个冰冷死去。她的第三个男人,这次并没有孩子,而是她用自己的死来宣告了爱情的结束。

  我也不知道,那些男人是不是爱她的。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看上去是那么温暖,体贴。但另外一些时候,又显得那么冷漠和残酷。

  第一个,汪恩甲,在她年少无依,流浪落魄的时候接济了她,然而却在某一天悄然离去,留下她身欠巨款,身陷囹圄——欠了酒店的巨款,酒店把她关起来,准备等孩子出生后,再卖出去。

  第二个,萧军,在她最苦最难的时候,爱上了她,给了她巨大的生活下去的希望,像灰暗生活中的一束阳光,他们都没有钱,一起住过没有被子的旅馆,那是在冬天的哈尔滨,外面是零下二十几度的温度,没法知道他们是怎样熬过来的,然而生活永远会给人机会,随着萧军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他们的生活逐渐改善起来,两个人小说方面的才华,也使他们慢慢地都有了名气。他们好像在一起很多年,但应该又不久,不过他们经历了很多,从萧红被关在旅馆里,两人为六百块巨款发愁,到逃出来后第一次拿到家教的钱到地摊下馆子,到结识鲁迅先生,再到后来慢慢生活舒适,再到萧军结识了年轻的程女士,到萧红去日本散心,萧军又和另一女士纠缠,萧红被接回来,两人一起在临沂生活,直到抗战爆发,萧红要搬到西安专心写作,而萧军决定留下游击,两人就此各自别过,分道扬镳。但在火车上分离时,又分明那么难舍。等他们再次在西安见面时,就是他们永远分手的时候。

  第三个,端木,软弱而懦弱的男子——萧红这么说过他,在萧军和她分手,她怀着萧军孩子的时候,依然决定和她在一起,在她生病卧床的时候,为她削苹果,用嘴帮她吸脓血。看到这一画面的时候,其实我是恶心的。但又觉得这好像也是个有情有义的男子。不过,在逃去重庆的时候,他用了唯一的船票先走。在香港沦陷的时候,他也把钱塞到萧红枕头底下,准备离开。这些又让我迷惑。可能,他也是爱她的,只是更爱自己。而萧军,爱她,奋不顾身,但他的爱也并不唯一。汪恩甲,故事太短,我看不出来,写不出来,也许只是年轻软弱,难以承担,但是应该也爱过,不然为什么会在最开始接纳那个曾经背叛过自己的未婚妻。

  所以,我也不知道萧红的一生,是喜是悲。她永远都能遇到爱她的人,但那个人又不是永远,她不是他们的全世界。

  不过,我看到萧红身上,那种沉默寡言背后的坚强,生命的力量,不屈。每个时刻,看上去那么无望,生无可恋的时候,她从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她认为生活中还有那么一点东西让她眷恋,我能看到她眼睛里那种生命之光。她挺着肚子,抽着烟,看见从楼下经过的小渔船,大声跟渔夫说:我是个孕妇,求您救救我。那么理直气壮。然后从二层高的小楼,沿着外墙的广告牌的铁杆攀援跳下。她挺着肚子,左右手各提一个大箱子,艰难又坚定地蹒跚前行,在看到船要开走的时候,努力跑了那么几步,却又在码头的木栈道跌倒了,她挺着肚子爬不起来。但我没有看到她流泪、号啕、绝望,她就那么静静地躺着,躺着,等着有人经过的时候,大声跟他说:你好,我是个孕妇,跌倒了爬不起来,您能帮帮我吗。她那时候很开心,终于有人来了,她依旧那么理直气壮,毫不委屈。

  我挺喜欢她的,电影里的她。就远远这样看着的时候。

  在现实生活中,我恐怕还是难以接受这样的朋友吧。执拗,太敢作敢为,离经叛道。

  好在,我可以只喜欢电影里和文字里的她。就是这么任性。

【黄金时代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的黄金时代作文04-22

黄金时代观后感11-05

《黄金时代》观后感11-03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12-04

黄金时代观后感9篇12-04

《黄金时代》观后感6篇11-04

《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24篇)08-23

电影黄金时代个人观后感03-08

《黄金时代》观后感800字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