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影评

时间:2022-10-07 03:50:21 影评 投诉 投稿

《海上钢琴师》影评

  这段话一定要写在最前面: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有些情节设计得不够好,电影虽然展现了一名钢琴家对于音乐的一部分可贵的精神,但是导演设计的主角的一些做法让这些精神发扬得过于偏激以至于使他丧失了音乐家应该具有的另一种气质和义务(让自己的音乐流传),而同时,主角又有一些做法与他对音乐的虔诚相矛盾,这令我感到非常难以理解。如果导演改掉电影中某几个细节比如那场斗琴表演,那么“1900”的形象会得到更多的崇敬和同情。“1900”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强烈的生命的寄托,那就是他的钢琴,他的音乐。

《海上钢琴师》影评

  他对音乐有一分虔诚,有炽热的感情,还有一种依赖。但是作为音乐家不该逃避世界的。音乐本身似乎就渴望着向世界每一个角落诉说,而作为音乐家又怎能这样躲避世界?音乐从来不会让人厌弃这个世界,如果音乐真的融入了他的灵魂,他一定会走出船舱的,无论是忧郁的音乐,绝望的音乐,还是诙谐的音乐,雄壮的音乐。事实上,“1900”这个形象本身就是矛盾的,从整部影片看来他对音乐是虔诚的,但是有时候又看出这个人不那么虔诚,比如他每天参加的舞会伴奏,他参与的斗琴炫技。好吧或许是这个人物本身常人不能理解吧,我认为他在灵魂深处对音乐是有着那种火热的激情的。

  《海上钢琴师》刻画了一位令人感动、敬佩的艺术家形象,但我不得不说,作为一名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家,不应该成为 “1900”那样的隐士。当然“1900”本人或许根本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他只愿意生活在小小的船上让自己的心随着自己的音乐飞翔,但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一位自然的将自己的感情流露在音乐中的作曲家,如果他还有一份理智的话是不能逃避世界的。“1900”具有很多作为一名音乐家的可贵品质,这些也正是许多现在所谓的音乐家们缺少的,可是他做得太过头了。

  在现实中,我只见过画家,雕塑家,诗人有这样的形象存在,可是音乐家怎么会这样做呢?音乐家会痛苦,忧郁,然后将他们的情感流露在音乐中,比如柴科夫斯基写的“悲怆”;音乐家们也会呼喊,比如那首“贝九”,可是一个共同的特征是,音乐需要听众!音乐和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非常不同,一幅画一旦完成,那么它永远都不会改变,观众可以从画中体会各种各样的感情,但是那张画布在任何人面前是一样的。但是音乐,即使莫扎特把他的总谱细致地标注记号,再写上他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发表,只要让不同的乐团和指挥来演奏这同样的乐谱,效果会大不一样。有人说,演奏音乐是一种再创作,对极,鲁宾斯坦弹的肖邦别人永远无法模仿,小泽征尔排练德沃夏克的作品时曾推敲一种悲伤是思乡的悲伤,还是失恋的悲伤,抑或是目睹苦难的悲伤。

  一千个人演奏莫扎特就有一千种风格,索诺维茨说自己今天和明天演奏同样的曲目就会有不同的风格……最后,同样的一次录音得到的唱片被不同的人欣赏又会产生不同的共鸣……现在我们应该知道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伟大不同了吧!所以无论是作曲家,演奏家,他们都应当努力让自己的音乐被人类感受,那种对音乐的虔诚,不应只停留在自己吐露心声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让音乐回响在世界,也许“1900”自己愿当一名隐士,可是音乐的生命确是不应当被他残忍地扼杀在船舱里的,他录唱片时说“我的音乐与我同时存在”,应当是音乐载着他的灵魂,就像我们即使听一首从未听过的交响乐都能准确的报出作曲家名字甚至知道是他的哪个时期的作品一样,音乐是带着作曲家的灵魂的,“1900”对自己的音乐做的,一方面让我看见了他与音乐令人敬佩的感情,另一方面却存在一些错误。就算是仅仅为了自己的音乐,他也应当踏上陆地去演奏,即使不愿如此,也应当让自己的音乐刻在唱片中或是留在乐谱中传向世界,让音乐载着自己的感情向每一个人诉说,这才是一名音乐家所应该做的。

  是的,柏辽兹也毁过自己的许许多多总谱,但他让那首《幻想交响乐》留在了世界,每分每秒世界都为之感动!我不知道“1900”这样做,甚至在天国都希望有一架钢琴,算不算一种自私。真得不该这样,他应当看看卡拉扬是怎样花费与研究音乐同样多的时间去研究录音技术然后将最完美的演奏最完美地永远留传,他应当看看鲁宾斯坦的钢琴艺术是怎样被刻录在唱片上,至少他应当像舒伯特那样用乐谱记录下自己的音乐哪怕仅仅锁在抽屉里……总之,我想说,作为一名音乐家,这种躲避是不应该的。(有些朋友会反对我用的“躲避”一词,但我想不出更恰当的词语了,姑且大家了解我的意思就行了吧)也有可能,就是他克服不了那种“没有尽头”的恐惧。他对于“没有尽头”的恐慌究竟出自什么原因呢?他还说:“琴键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恐怕他只有在自己的音乐中能够自由,他对于音乐太过于依赖,以至于在其他任何方面,他都成为了一位脆弱的病人。

  “1900”有一种对钢琴和音乐不顾一切的热爱,其中也流露出他的一些虔诚,这些真的是令人感动的精神。我经常拿傅聪和朗朗做对比,傅聪说过“心甘情愿做音乐的奴隶”,朗朗则说过“我从小就立志要当著名钢琴家”,两种完全不同的对音乐的态度。当然,想当钢琴家并不是坏事,但对音乐本身的爱就不见了。傅聪真是令我尊敬的钢琴演奏家,不光是他对待作品的严谨,处理作品的细致,更重要的是那种对音乐的虔诚的热爱,我想这一点,电影中“1900”也做到了,真的是他的每一丝情感都迫不及待地流露在他的音乐中,当然这需要很多的音乐天赋才有可能做到,这里,那种生命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感动了每一个人。

  其实我挺恨这部电影的配乐作曲者的,还有情节的安排,我觉得这样的钢琴家就不应该给那种令人厌恶的舞会伴奏。20世纪的普遍的浮华在这种场合显示得丑陋毕出,让我们来听听莫扎特的嬉戏曲,还有许多伟大作曲家的圆舞曲……他应当在音乐厅演奏严肃音乐的,台下的听众应当具有同样的对音乐的虔诚才可以。好吧,既然他愿意迎合这样一批爱好娱乐的听众,他又为什么拒绝下船呢?这种矛盾恐怕只有用他不合常理的思考方式去解释了吧。电影音乐写的大多是不好的,怎么有那么多接近爵士风格的片断啊!我一点都不喜欢爵士乐,也不喜欢风格与之接近的作品,太无端吵闹了,有旋律的部分也是糖开水一样,那永无休止的跳音,那令人厌烦的渐强,我受够了……也许“1900”也只不过是无奈地为了生计迎合大众吧。那段钢琴家献给姑娘演奏的,也就是被录音的曲目感觉旋律还不错,可还是不够出色,我觉得比肖邦的夜曲差远了。另外还有一些写得不错的片断,比如Max最后离开“1900”时的弦乐,真有点巴伯《弦乐柔板》的味道啊!

  再来说说斗琴那一段。参加这种活动真是音乐家的奇耻大辱,即使是为了“尊严”。我一直很讨厌炫技的音乐,柴科夫斯基也说过“我可不愿意自己笔下出现一些不表现任何内容而无畏地耍弄和弦、节奏和转调的交响乐作品”,技术确实重要,但是空洞的技术是令人厌恶的。技巧运用恰当了可以从容表达复杂的情感,然而用来炫技的作品永远是糟糕的。而这里更夸张了,钢琴竟被用来当作“较量”的工具!还记得那点燃香烟的一幕,简直就是瞎扯!真实性也有问题啊,这么滚烫的琴弦,琴键的锤子都要被烧掉了……个人觉得导演安排这种场面有损钢琴家的形象。音乐家相互比试技巧炫耀技巧真是对音乐的不敬啊。不过说实话,最后“1900”弹的应该可以算是超凡练习曲了!音乐会练习曲级别。

  事实上对于音乐的演奏或是创作,光靠感觉是不够的,理性的分析也非常重要。比如一名优秀的指挥就需要对乐谱作非常深的研究。电影里的“1900”真是具备了超过了莫扎特的天才啊!他竟能坐在钢琴面前即兴演奏如此复杂的作品,就像莫扎特那样,音乐学院教的技巧在他们面前就像是自然而然的一样!这真是令人惊叹!我们恐怕永远也做不到那样了。

  对了,“1900”说过钢琴的音是有限的,其实不是这样啊!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当我们在钢琴上无声地按下c键,再短促地弹下C键,我们能听到c的声音响起!同样的实验对于无声键g,c1,……也是一样。事实上当我们弹奏C时听到的不仅是C,还有频率是65。4的倍数的所有音,那里有无穷多个泛音呢,正是它们组成了音乐中绚丽的和声。

【《海上钢琴师》影评】相关文章:

海上钢琴师影评11-22

海上钢琴师影评10-05

海上钢琴师影评5篇11-23

海上钢琴师影评(5篇)11-23

钢琴师影评10-09

海上钢琴师经典台词09-30

海上钢琴师经典台词10-09

《儿子》影评《儿子》影评怎么写03-13

影评的摘抄11-04

《深蓝》经典影评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