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时间:2022-07-17 04:01:03 电影观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精选15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冯志远》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精选15篇)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1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 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 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2

  这个星期天,我和同学一起观看了电影《冯志远》,观后,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由此启发到什么叫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实写照。

  冯志远老师真像沙漠中一株生命力极强的沙枣树,他扎根在沙漠地区的中学里工作。为了培育学生成才,他年复一年默默耕耘着,奉献了自己一生宝贵的青春与年华。

  在电影屏幕上,我看到了西北大沙漠上是多么的沉寂,多么的荒凉。一位来自上海年仅28岁的冯志远老师骑着骆驼,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鸣沙中学支教。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教师,怀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不息的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怕一切困难,迎难而上,不计较个人的辛劳,满腔热情,全身心扑在沙漠地区的教育事业上,培育了一万多名学生。这仿佛是优良的种子,给沙漠增添了无限的希望!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老师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是他,每到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手拿着放大镜,一边认真备课,为学生批改作业。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为了照顾他,不用他再上课,但冯老师对教育工作”痴心“不改,仍然让学生搀扶着,他凭着过硬的教学本领,坚持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传授知识,深得学生的尊敬、爱戴。

  沙漠地区的生活非常艰苦,在经济困难时期,他为了不让学生旷课,把自己唯一的晚餐——(几个番薯)让给了学生吃,还有带着学生在沙漠中艰难跋涉,寻找沙枣树,把打下的沙枣让给学生分享。

  他艰苦工作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上只是一弹指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精力都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他就像沙漠中的一株沙枣树——顽强、奉献。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生的宁夏。在学校大会堂上,他讲的最后一堂课得到了全场的轰动,受到了人们最真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冯志远》这部电影深深地感动了我,教育了我。我也是一位中学生,回想一下,我读书的中学与沙漠地区的中学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也有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教育我们,可我们却不去珍惜。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我应学习宁夏学生那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好好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堪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努力奋斗,茁壮成长!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3

  周五下午,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电影《冯志远》,被冯志远的那种舍己为人、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忘我工作 的精神所深深打动。他为教育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 40 多年扎根在大西北的沙漠里,只为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却不能照顾自己的妻儿,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是常人所无法做到的.。作为丈夫和父亲,他是不合格的,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应该是问心无愧的。但是他说“作为一个教师,我愧对自己的学生,因为从此以后我再没有给他们提供知识的能力。 ”听了这句话,心里有种酸酸的感觉,好像有种东西在窜动,那就是——感动。那种感动真的是油然而生。

  最让我难以忘记的一幕是在冯志远失明的那一刻,他还要坚持上完没有讲完的那一课《岳阳楼记》,那一课,孩子们听的是那么认真,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让我深深地懂得了什么是蜡炬成灰泪始干!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4

  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一生的从业生涯,看完电影的我受益匪浅。

  在影片中,冯志远并没有多少在讲台教学的职业镜头,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理解,甚至在失明后帮助困难的学生卖红枣。老师固然可以教会我们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更多课本上没有的,受益终身的道理。

  冯志远是一个以身作则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所有的学生,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还懂得更多,更多……教师,就是应该具有这样的职业操守。无论在讲台上、讲台下,教师更应该学会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而这些受到影响的品德、思想不是任何知识可以弥补的。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而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多少人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对象?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的事迹将鼓舞所有人民教师以之为榜样。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5

  我是个感情很脆弱的人,平时最怕看带有伤感色彩的影视节目,当冯老师的学生王泽娟讲到他们几位同学陪同老师回长春老家的情景时,抑制许久的眼泪夺眶而出,一发不可收拾,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当年青春潇洒、意气奋发的弟弟,时隔多年再次回来却是步履蹒跚,双目失明的老人,他的妹妹惊呆了,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冯老师患有眼病,但为了他的学生,他放弃了治疗,医生劝他休息,他仍坚持备课、上课。直到双目失明仍在学生的搀扶下走上讲台,用他渊博的知识浇灌学生的心田,这是世间最无私的爱,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是对学生的`无偿关爱。

  作为教师,我们也曾信誓旦旦,自认为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但那只限于对好孩子的欣赏。同冯老师相比,我们缺失的是真正的爱,是对所有孩子的爱。有了冯老师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有了冯老师这种对学生的真爱,也许我们的学困生就会减少,我们的课堂就会妙趣横生,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可爱。

  冯志远老师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感动,他为了一种大爱舍弃了小爱:他爱西部,扎根宁夏42年;他爱教育事业,47年的执教生涯桃李满天下;他爱孩子,失明、瘫痪后,他的第一个愿望仍然是”我愿意一辈子和我的学生在一起“。但是,他舍弃了上海的安逸生活,怠慢了对妻儿的照顾。在他对这种大爱的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践行中,他实现了投身教育的理想,40多年后仍收到他的第一批学生的牵挂,他的故事感动太多太多的人……

  感动的后面应该是行动,这是一个我们身边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刻领会行动所蕴涵所体现的精神,从他的行动中寻找并追随他与时代相契合的足迹。

  以我的粗浅理解,我认为我们要学习冯老师的坚忍、坚韧和坚守。在贫困中,他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在家人的不理解中,他把无私的爱和知识倾注给了更多的孩子,他的坚忍使我从内心生发出莫大的尊重和敬意。在疾病的折磨中,在生活的困难面前,他坚韧的毅力感染着他的学生们,也感染了得知他事迹的所有人。冯老师是东北师大的毕业生,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他一直记得并在努力践行着”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他不仅广博的知识令四十年前的学生赞叹至今,他高洁的品质更是影响了一批批学生,无论他们最后成了北大的教授,还是成为工厂的修理工……

  冯志远老师在西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时候去了西部,在西部教育极其需要教师的时候留了下来,在今天看来,学习冯老师也同样具有时代性。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6

  公共事业局组织我们全区教师去滨海一中观看电影《冯志远》,心想就是一部普通电影。可是看完之后却被这部电影深深的打动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顿时涌上心头 ,心中的思绪随之飘动。

  1958年的冬天,28岁的冯志远听从祖国的召唤,他毅然放弃了大上海安逸舒适的生活,来到西北边陲宁夏支教。2001年夏天,71岁的冯志远离开了宁夏。谁也没有想到,在西部的土地上扎得如此之深,42年啊!充满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对学生的挚爱。

  上《海燕》一课,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到具体的情景中去,课堂上激情飞扬,把自己融化到教学的.情境中。冯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

  冯志远早年就被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俗称“夜盲症”,据说这种病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千万不能用眼过度。可冯志远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备课、批改作业,以至他双眼的视力每况愈下,最终导致双目彻底失明了。这没有影响到他进入学校,拄着一根细细的竹竿艰难的走上讲台。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真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最好体现 。见此情景,我的眼前一片模糊,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漆黑的日子里,冯志远的内心是明亮的。

  病榻之上的冯志远依旧不忘教育事业不忘学生,说:“如果现在还让我当老师,我依然愿意。虽然我看不见学生,下不了床,但我还能说话,我可以为学生们讲讲历史,讲讲做人的道理。”冯志远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激励着每一个老师。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7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令我感动不已。

  9月19日下午,我与我的学生一起观看了电影《冯志远》。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这是他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冯志远从教47年,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要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8

  电影《冯志远》讲述的是盲人教师冯志远40余载坚守讲台的感人故事。冯志远教师支教边疆,舍弃妻子与儿子,只身在外地教书。故事感人至深,在此,我想谈一点我自己的感受。

  冯老师抛家舍业,扎根边疆,与黄沙为伴,与艰苦为伍,在一片浩瀚的黄沙上用自己一生的默默付出为自己学生的人生中开辟出了片片绿洲。古人云: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冯老师把边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化成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了那一颗颗会发光的星星。《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只是范仲淹的内心呼唤,更是冯志远老师人生的真实写照与至高追求。当冯老师白发坐在桌前,他是否还记得那个叫张建华的孩子“我要上学呢”的渴求,是否记得调动工作前夜孩子们含泪捧着的煤油灯,是否记得自己慷慨激昂地指挥同学们朗诵《海燕》……我想,在讲台上的冯志远老师是幸福的,和学生在一起的冯志远老师的是幸福的。

  但是,冯老师退休前也曾说到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在家庭方面,冯志远老师是极其不幸福的。可能会有人说,为了大爱,冯老师只能舍弃小爱;为了大家,冯老师只能舍弃小家。可是我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本来就是要带给别人幸福,教会别人幸福。我们能要求所有的'教师为了学生的人生幸福从而放弃自己全部的幸福与生活么?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教师只有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才配叫做好教师呢?

  很多人将好教师定义为一心为公,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诚然这样的教师确实担得起“人民教师”这四个字,但他们在将自己完全为国家付出时,对自己的家人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冯老师40余载没有家人的陪伴,少有感受家庭的温暖,直到退休之后仍旧不得妻儿理解,心中充满愧疚。让这样鞠躬尽瘁,为国家教育事业奉献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9

  电影《冯志远》真实记录了冯志远老师四十二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西部边远山区的孩子和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直至患病瘫痪不能起身,却仍惦记着自己的学生、自己的讲台。冯志远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但他对自己的生活却没有半点奢求,从来没有为职级待遇向组织上伸过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震撼!

  高尔基说:“谁爱学生,学生就爱他,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自觉,真诚、普遍、持久的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爱,是人世间的一种极具魅力的特殊之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对教师灵魂的真实写照,“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老师就是这样爱着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关爱胜过对自己孩子的关爱。剥下爱的种子,才能萌发爱的嫩芽,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热爱学生。师爱是师德之魂,教育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从这位伟大的教育奉献者身上学到什么呢?

  首先是我们应该仰视这种教育奉献精神,走在教育奉献的这条大路上,冯志远没有一丝畏惧,他勇敢地走进他心中所向往的.天堂,而我们也应该如此,面对前路的一切挑战,我们都应该勇敢的扬起心中的风帆,相信自己,只要梦想不灭,心就可以飞翔,带着栀子的花香,飞向远方!

  其次,他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而支教边疆,将他的青春和才华留给了那个广袤无垠的大沙漠,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学习的。今日的我们坐在明亮而温暖的教室中安心学习,然而同在一片蓝天下的西部儿童,他们大多根本就没有这个条件,为了生存,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们只能将渴望学习的愿望埋藏在心底。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关注这些西部边远山区的儿童,给他们带去关爱、带去知识、带去希望!

  最后,随着教师节的来临,让我们大家共同向伟大的老师致上深深的敬意,并献上一句真挚的问候:老师,您辛苦了!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10

  今天下午我怀着激动而崇敬的心情,看完了《冯志远》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刹那间,我的心扉受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

  影片主要讲述了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馨的小家,带上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西去征途,他被分配到中宁县鸣沙中学承担教学任务。他含辛茹苦地培养出一万多名优秀学子,却因教学环境过于恶劣,长时间的工作,呕心沥血,劳累过度,最后造成双目失明的`如此感人的事迹。

  当我看到“冯志远来到了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的乡村中学,那儿只有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坑,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油煤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离开了学校。但冯志远并没有走,而且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教学任务……”这一幕幕令人感动的镜头时,我顿时心潮澎湃,心中一股敬慕之情油然而生。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有许多支教老师悄悄离开了学校,而冯志远老师呢?他并没有走,因为他有着热爱自己的事业的敬业精神。他是多么令人敬仰啊!

  除了这个镜头记忆犹新,还有另一幕在我脑海中历历在目。“在教学之路上,不知不觉就过了42年了,双目失明的冯志远年到七旬了,身体情况越来越糟,他在会堂里为千名学生讲完最后一堂课,离开时,他教过的学生们都信念就恩,纷纷前来送冯志远,因工作劳累并且干过多农活而导致眼睛失明的冯志远感动万分,舍不得这方水土和千千万万个学生……”每当我回忆起这一片段,就热泪盈眶,一位多么敬职敬业的好老师啊,他为了祖国培养出了几千个乃至几万个优秀人才,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他是一个具有为祖国奉献的崇高精神的人啊!他的这种精神难能可贵,真是为更多的年轻教师树立起一个优秀的榜样。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冯志远老师一样,有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烛之精神的人。就像常常关心我们的陈老师,她也是个敬职敬业的好老师啊!有一次,陈老师刚做完手术,还没完全康复,就不辞辛苦地来为我们上课。课堂上,看见陈老师不是弯腰咳嗽,就是按着做过手术的腹部小声呻吟,真让我们感动。虽然陈老师这种小举动不比冯志远老师那重大作为,但还是令我深深折服。一看见陈老师,就使我想起这句千古名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看完了《冯志远》这部电影,我掩卷沉思,这世上最神圣而崇高的事业便是教师,他们为了我们的茁壮成长,不辞劳苦地传授他们所有的经验,赋予我们以更高的智慧,更多的知识,铺就了通往成才道路上的红地毯。老师,您们太伟大了!作为一名学子,我们应该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11

  12月10日下午,我们在教法课课堂上观看了电影《冯志远》。影片讲述教师冯志远在宁夏中宁教书育人期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1958年,冯志远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五年后他辞别了新婚妻子只身一人来到宁夏,支援当地的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在宁夏待了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就算失明了还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电影通过冯志远支教生涯中不同时期的几个段落,运用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再现了冯志远爱生如子、传授真知,为教育事业执著奉献的精神,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冯志远从教以来教过1万多名学生。即使在眼睛失明的情况下,他还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令我们感动,更带给我们很大思考和启发。

  教师岗位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在我看来,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明显改善,已经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想要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能真正清醒认识教师职责的却没有几个人。冯志远从教47年,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就是一种清醒的职业责任意识!教师正是这样一个无私的职业。虽是一烛微火,却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虽是普通的园丁,默默耕耘之后,满园的桃李芬芳就是收获。每一位教师都在走着一条艰苦的道路,而他们这样执着是为了让学生走一条平坦的路。在我们这个时代,教师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显得弥足珍贵。

  在冯志远老师身上,充分体现当代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体现了他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更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范。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激励人,更鞭策人。在我的成长中就曾遇到过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老师,那就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正是她使我真正爱上了语文这门课,她以她的智慧,不断的激励我们,指导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正成为我们人生的灯塔。但是却又觉得这样的老师是很少的,很多老师是缺少跟学生的沟通的,他们的教学让同学觉得很索然无味,他们也不热爱他们的'职业,只是为了拿教师作为他们的饭碗。看过《冯志远》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到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感。我认为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把自己放在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要位置。

  作为教师,要像我们一直提的那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神圣的工作,努力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且特别是在基层教育方面,更是需要有耐心,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通过不断的教育改革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冯志远是一个好老师,是当代教师的杰出榜样,更是每一个有志于成为教师的同学的榜样,他身上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值

  得大力宣扬的精神力量,我相信将来这样的老师会越来越多,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将不断向前。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12

  岁月如梭,师恩难忘。

  当我写完作业,静下心来的时候,记忆的心扉中总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我的老师那既慈祥,又严厉的面孔来。老师,如同一个传递着许许多多知识的神圣的天使,全心全意地用自己的知识培育着我们成长。此时此刻,我真想对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这种想法在看完了《冯志远》这部打动人心的电影之后,就变得更加强烈了。

  我校组织了学生观看电影《冯志远》。我认认真真地观看完了整部电影,并从这部影片里面深深地感受到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这部电影大概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一九五八年,从东北师范大学分配到上海工作的冯志远老师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宁夏腾格里沙漠的中宁县鸣沙中学教书。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老师的视力急剧恶化,终于,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失明之后,他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坚持为学生授课。四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年届七十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最后,他不得不离开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

  电影的帷幕刚刚落下,我的眼泪就像断线的珠子似地夺眶而出。冯老师的行为之所以能感动人心,是因为它一心扑在了教育事业上,默默地为教育事业奉献着,一心想着学生,在自己失明的情况下,依然为学生讲授功课。你瞧,影片中的冯老师这种无穷无尽的'关怀不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体现出来吗?这时,我的脑海里立刻闪现出我的老师可亲可敬的面孔来。老师关心我的次数虽然数不胜数,但是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要数我的一次生病的事了。那是一件令我难以忘怀的事情:

  在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天,我听别人说,在北风呼啸的冬天里吃巧克力之类的东西不仅不会上火,还能增加身体的热量,滋补滋补身子。凉飕飕的一个中午,我正在做作业,忽然想起了糖盒里还有巧克力。由于一时的嘴馋,所以我吃了很多很多。到了学校后,“老毛病”扁桃体炎又发作了。我浑身热腾腾的,十分难受,小脸蛋红得像一块烧红了的铁。同学看见后,急急忙忙地走过来说:“要不要帮你打电话告诉你爸妈呀?”“不用了!”我低声答道。见我不想回家,同学便急匆匆地跑到老师的办公室告诉班主任老师。老师心急如焚,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了教室,二话不说地把我扶到了办公室。老师又是给我倒水喝;又是打电话,让我的家长快点来接我;又是不时地抚摸着我的额头,害怕我的病情恶化;又是陪着我说说话,以减轻我的痛苦。看老师为了我而忙个不停,我深深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想着想着,身体上的难受早已被心里的感激所代替,我霎时泪眼朦胧。

  或许那时,我只是一瞬间的感动,而在观看了电影《冯志远》之后,我的感动就更加深刻,也对老师这种关心学生的行为感叹不已。感谢老师,感谢她对我们的无私奉献。她虽然为了我们而付出了不计其数的汗水,可是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声苦。

  记得国务院的温总理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老师的确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可是有些同学却认为老师的严厉是在伤害他们。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严厉,也是一种爱。单靠鼓励式的爱是不够的,这样不但会使人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冲昏了头脑,而且还会把人引入歧途。只有用严格要求的爱来平衡,才能使人有自信心,也有点警示感。总而言之,老师对学生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学生的前途而着想的。

  老师,像一个园丁,为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浇水施肥;老师,也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更像一盏明灯,把我们指向成功。让我们一起,在老师的呵护下,走向前方。长大以后,用我们的成就来回报老师吧!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13

  “我要上学呢”,每当我想起影片中那个八岁小男孩张建华的这句话,电影《冯志远》中的画面便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难忘沙海中年轻英俊满腔热诚的冯志远邂逅小男孩的情景,难忘冯志远晓之以理走访学生家长的情景,更难忘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时学生手捧蜡烛与他依依惜别的情景。

  我在上中学时也曾听老师分析讲解并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怎样的意境又是怎样的情怀,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我会以别样的情怀再读《岳阳楼记》,感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

  当张建华在病床前双手紧握冯老师的手说出“老师,学生不孝”时,我的眼睛潮湿了,这句话饱含着学生对老师怎样的热爱和不忍啊!如果没有冯老师,也许张建华的命运将会改写,许多人的命运将会改写。冯老师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但他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将永远鼓舞激励我们所有的从教者!

  电影观后所感,以期与诸位同仁共勉之!

  梁淑琴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14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冯志远》。电影讲述了冯志远老师在宁夏两所偏僻的农村乡镇中从教43年,支援西部农村基层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情况下,冯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教学生读书学习,还在生活上帮助他们,直到双眼失明依然以坚强的毅力和信念无私地奉献自己。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被冯老师的这种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和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所深深地感动了。我现在才知道原来老师在课堂上上课是多么辛苦,我真正地明白了为什么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现在我们所学到的'点点滴滴的知识,全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所以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学好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才能不辜负老师的辛勤劳动。

  最后,我想对老师说:“老师,你辛苦了!”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篇15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一操一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一精一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一性一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一陰一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一爱一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一陽一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一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一爱一。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一爱一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一爱一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