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2-10-06 21:08:39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我与地坛》读后感(通用7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与地坛》读后感(通用7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1

  前两天,我读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看完之后,我感触颇深。

  《我与地坛》文中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从蜂儿、蚂蚁、瓢虫、露水中我仿佛嗅到了生命的气息,纤细弱小的身体却蕴藏着无尽的生机。我想,人生也如同这园子一般,可以贫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个人若是被命运击垮了,那么他岂不是连这些细小的生物都不如?史铁生在园子里思考着死与怎样活的问题。最后他终于想通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我们生存,就要实现我们的价值,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去。母亲对史铁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激励。可以说,园子是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作者,母亲是用爱包容着作者,“有过我和车辙的`地方也都有母亲的脚印,”这是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一个鲜活灵动的缤纷的世界,不仅让史铁生感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我常常想支撑着史铁生以残疾的身躯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感恩,感恩母亲,感恩生命也许是最好的答案。

  《我与地坛》表现的对生命的理解,值得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

  《我与地坛》读后感2

  看了《我与地坛》会更加觉得那些自怨自艾的作家,那些标榜隐秘孤独的作品,是多么无趣、苍白甚至丑陋。

  《我与地坛》这一篇,讲母亲的那一段看的我屡屡湿了眼睛。还记得前段时间我妈问我你以后想生几个小孩,我说我才不生呢,养儿一百岁,操心九十九。她听到这笑了,说你在哪听得这句话呀。现在这个年代的我们,当生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人难免自私觉得孩子是个牵累,儿童时期担心不听话,少年时期担心太叛逆,青年时期担心离太远,成人之后担心一去不回,当我现在终于有这样的思考的时候,我才明白,当年那样不加犹豫的生下孩子的母亲们,是多么的英勇,像一个战士,准备着这一生的战斗,尽管那些年的母亲在生下孩子时并没有这么多的想法与顾虑,也没有过多的去想这些是意味着怎样的责任与义务,可是当这一切来临时,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人感到害怕或逃跑,仍然是那么无畏的去面对去接受,而最让人觉得可贵的`是做这些的时候,她们的心情是幸福且珍惜的。

  深情还需浅述,或许他因为是残疾人常需静养有大把的光阴来思考人生的节奏,而我们健康人,反而因为工作的忙碌活的不明不白,感谢史铁生,给启发我以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体味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3

  今天,我怀着对史铁生的深深敬佩之情,阅读了他的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史铁生经历了截肢与患病,立在风雨之中,但他有一把巨伞-他的母亲。

  对于史铁生来说,地坛是他的第二个家,他的灵魂归宿,他的快乐之源。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一个词——母亲。

  史铁生面对挫折,心中有无尽之恼怒,无尽之悲伤,但上帝让他遇到了地坛。这对史铁生来说,是一个宝地,给予他一个安静的世界,让他明白,世间还有美好的所在。

  但这一切,都抵不过他的母亲,母亲面对病痛与儿子截肢的打击,却依然坚强地在狂风暴雨中跋涉,为儿子撑起一把伞,为他绽放,为他璀璨……她是最美的母亲!

  写着写着,我眼前的世界一片模糊,但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妈妈令我刻骨铭心的身影,她一丝不苟炒菜时的`身影,她弯着腰洗衣服的身影,她寒风中屹立着的身影……我成长的路上,妈妈为我付出太多太多,而我只知享受,无欲回报。现在,妈妈的鬓上银丝渐现,脸上也不再光滑,而我已经走向成熟。往事如昔,历历在目。其实,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都印在她的脚印上。我已经踏上新的征程,接下来的路,我将奋力前冲,用我强健的脚,印下自己的脚印。

  《我与地坛》读后感4

  《我与地坛》这本书非常好看,带给我许多人生的道理。它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同时我也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作者史铁生对母亲的思念。

  本文讲述的是在他21岁时双腿瘫痪。在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但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他毅然选择拒绝死亡而选择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书中的.那对每天散步去地坛的中年夫妇,非常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智障却又很乖巧的小姑娘,原来一直形影不离的L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那些突如其来不可预料的困难就选择逃避,甚至会选择死亡,而作者却不一样,他虽然腿脚不健全,却拥有一份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读到了史铁生的作品,让我想到了一些身体虽然残缺但又有大志的人。就像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一样,耳朵聋了,但在晚年也创作了许多作品。

  作者其中的有句话让我倍受感动:“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在每个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他们的心头肉,当孩子伤心的时候,父母其实更加伤心。虽然我的爸爸妈妈没有舍身救女儿的经历,但我也看得出父母会为了我放弃一切。

  史铁生的作品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感恩。

  《我与地坛》读后感5

  《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

  让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后感6

  还记得小时候上初中时就学过《我与地坛》这篇文章,那时候可能还小也不怎么理解史老师。今天又再一次读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两点:母爱与生命。

  小时母亲经常唠叨,总是让我们感到很是厌烦,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喽,呵呵——人经常犯的错误,等到暂时失去或永远失去时才明白过来,这也许是史老师写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个目的吧,上了大学,背井离乡,才真正的体会到什么是思念,为何母亲无微不至的爱是所有人文学者都歌颂的,确实,母爱的伟大岂止是三言两语能表达的出来的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愧疚及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从文章中不难体会。

  当身体的残疾及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交集在一起时,我想我们确实难以体会主人公的痛楚,但母亲的爱,母亲的去世,当这一切都相继发生并且发生后,明白就接着而来了,就如我开始说的那样,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曾经多少人探索过这个问题?数不过来了,这个问题确实也难以说清,但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样的姿态存在,我们都不应该轻视它的存在不是吗?这也许就是主人公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目的所在了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7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题目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对于许多同龄人来说也亦是如此,因为这篇文章在小学初中课本里便有收录,但当我再重新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以前小的时候看这篇文章,压根就没有产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围绕着地坛,用一种平和而坦然的语气叙述着那些与地坛相关的人与事。诉说着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诉说着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同时,对于在地坛里的那对多年来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对于那个热爱歌唱的小伙,对于那个不幸失聪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静静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在地坛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这个园子的历史见证者。

  很喜欢史铁生那细腻的笔触和那种娓娓道来的口气,没有过分的情感波动和浮夸,也许瘫痪的病痛让他煎熬过,愤恨过,最终认清了,接受了,平静了,形成一种看透了尘世的坦然和从容,那样的一种淡定,便渗透在文笔中了。正因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时而透露着的睿智,时而又流露出真挚朴实的可爱。人生经历了那么一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生出愤怒和狭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荡荡的,随性表露任何他想表达的东西,大约是如此,才会动人。

【《我与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教案09-17

《我与地坛》教案01-26

我与地坛好词佳句07-17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10-27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03-22

《我与地坛 》教学设计06-02

《我与地坛》的教学反思10-06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1-09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04-02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