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失去灵魂的卓越有感

时间:2022-10-07 12:40:37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失去灵魂的卓越有感

读失去灵魂的卓越有感1

  《失去灵魂的卓越》,当我第一次从微信圈里一位省外大学老师给我推荐的这本书后,便再也无法忘记它。然后我就上网购了这本书,假期期间反复了品读了两遍,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便是他用来评价哈佛大学的。哈佛的卓越人所共知,但刘易斯认为:如今这所大学的办学思想中已经找不到社会责任感的存在,而古老的通识教育理想也已经有名无实,哈佛教育不再致力于解放人的思想和精神,而是重视市场名利。它所培养的学生,尽管成绩优异,毕业后也可成为商界、政界名流,但却找不到责任感、价值观的灵魂。书中列举了哈佛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表明哈佛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它的办学目的。 605年给哈佛的大学特许状言明要"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创造知识,教育年轻人,让他们掌握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他们指明正确的生活道路".但是作者并没有自豪的告诉我们,他们的确达到了这些目标。相反,他说建校的头200年并未创造新的知识,而只是为教会培养了新一批牧师。而哈佛也陷入了"培养学生---学生成为老师---培养学生"的循环里,体制逐渐走向封闭。

  人才培养,难在何处? ——中国人口众多,但是大师却少之又少,曾经的大师级人物难以涌现,整个上层世界似乎都在靠老一辈的人物支撑。目前中国的人才培养为何如此之难呢?也许我们可以在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所著书——《失去灵魂的卓越》中找到一些端倪。哈佛无疑是 "卓越"的,作为闻名遐迩的世界名校之一,它长居世界名校排行榜前十名,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优秀的学生前往求学。但是,这所谓的"卓越"只有在拥有灵魂之后才得以成为真正的卓越,而这灵魂便是教育的宗旨。那么,教育的宗旨是什么?以刘易斯的话说,"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这个"成长",包括了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学识智慧的获得、未来方向的探索、对自我及生活意义的认识以及目标和责任感的形成等等。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成年人,让他们拥有更多历经时间打磨之后仍能留下来的东西。但是作为卓越大学之一的哈佛却在自身的发展中渐渐失去自己的灵魂,渐渐忘记大学的使命。

  学生到大学来的目的,是为了谋求一份工作?学习一些知识?混过大学时光?为社会服务?学生在大学里到底希望得到什么?类似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问出很多,教育改革与初衷有违,本应是为适应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革,最终却成为尽可能满足学生和教授要求的工具;我们当前大学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标准却是分数制,分数制度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促进学习、锻炼、公益、社会活动的作用。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学术研究和分数就会起到矛盾的冲突。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评分制度,变得因人而异,甚至出现"分数贬值"的现象;学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环境,也未能有效地承担起它所应有的责任,校园案件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虽然人才不一定是在学校中成就的,但学校肯定是其成才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环。这些问题在中国的高校中或许表现的更为突出。中国的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必经之地,优秀的教学环境无疑会更方便老师的教学,更方便学生的成长。而在中国,硬件上,一些学校因为资金短缺而无法提供好的硬件环境,这无疑为教学以及科研带来巨大的困难。试想,一个学习物理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去进行大量的实验,他怎样真正地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又怎样去进行一系列的科研。软件上,或者说制度上,一些学校更为看重研究成果突出的老师,而那些教学贡献突出的老师却遭受冷遇, 这无形中促进了老师们对于其所属专业领域研究的追求,而减少了对其学生的关注。此外,学校所制定的教学模式或课程内容也值得商榷。人才的发展,必然是全方位的,如果只对学生进行本专业课程的教育,他们的思维必定会受到限制。一个学校只有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的同时,加强对人文精神的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思维能力。这种通识教育 正是目前大学学校所缺少的,也正是目前应该被推行的。

  中国高校的老师在大学中,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是老师。一个优秀的老师给学生带来的一定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收获,更会有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教诲。而现在一些高校的老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忽视了自己所肩负的人才培养的任务,只将目光聚集在自己的领域,心无旁骛地做研究,只希望能发表一篇篇的论文, 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以提升自己的职称, 而无暇关心学生身心的发展。这无疑让老师这个职业失去了很多的内涵,同时也让他们的学生在进行对未来的探索时缺少了一些指导,( )更难以确定自己的方向。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任务,认识到自己正在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接班人。

  中国高校的学生一切外力终究只是促进作用,最终还是要看学生自己。正如书中所言,哈佛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那些较为简单的课程,中国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些学生为了在减轻课业的负担的同时完成学业有意识的去选择那些所谓的"水课" ,虽然他们凑足了学分,能够毕业,但是他们在大学中收获了什么,他们又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哪些贡献?更有甚者,将大学视为放松之所,将寝室变成游戏厅、电影院,即便大学和老师都很好,他们也难以在其中有所收获。

  大学生,应该是有志于未来,胸怀壮志的热血青年。中国的大学生们,应该对未来有所追求,真正认识到大学生的价值所在,由此才能在学校之中投身于学习、讨论以及做研究,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未来增添更多的希望。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时间如此之短,对于高效率、 高产出的教学的追求之心又是如此之重, 这不免会使中国的教育落入更为尴尬的境地,使得众多大学忘记教育的目的,成为失去灵魂的空壳。这或许就是中国的大师级人物难以涌现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教育,同哈佛一样,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通力配合,才能逐渐走上正轨,才能造就更多的人才,充实各个领域的上层世界,使中国的发展长盛不衰。

读失去灵魂的卓越有感2

  《失去灵魂的卓越》,当我第一次从微信圈里一位省外大学老师给我推荐的这本书后,便再也无法忘记它。然后我就上网购了这本书,假期期间反复了品读了两遍,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便是他用评价哈佛大学的。哈佛的卓越人所共知,但刘易斯认为:如今这所大学的办学思想中已经找不到社会责任感的存在,而古老的通识教育理想也已经有名无实,哈佛教育不再致力于解放人的思想和精神,而是重视市场名利。它所培养的学生,尽管成绩优异,毕业后也可成为商界、政界名流,但却找不到责任感、价值观的灵魂。书中列举了哈佛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表明哈佛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它的办学目的。160年给哈佛的大学特许状言明要"发展优秀的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创造知识,教育年轻人,让他们掌握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他们指明正确的生活道路"但是作者并没有自豪的告诉我们,他们的确达到了这些目标。相反,他说建校的头200年并未创造新的知识,而只是为教会培养了新一批牧师。而哈佛也陷入了"培养学生---学生成为老师---培养学生"的循环里,体制逐渐走向封闭。

  人才培养,难在何处?——中国人口众多,但是大师却少之又少,曾经的大师级人物难以涌现,整个上层世界似乎都在靠老一辈的人物支撑。目前中国的人才培养为何如此之难呢?也许我们可以在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所著书——《失去灵魂的卓越》中找到一些端倪。哈佛无疑是"卓越"的,作为闻名遐迩的世界名校之一,它长居世界名校排行榜前十名,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优秀的学生前往求学。但是,这所谓的"卓越"只有在拥有灵魂之后才得以成为真正的卓越,而这灵魂便是教育的宗旨。那么,教育的宗旨是什么?以刘易斯的话说,"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这个"成长",包括了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学识智慧的获得、未方向的探索、对自我及生活意义的认识以及目标和责任感的形成等等。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成年人,让他们拥有更多历经时间打磨之后仍能留下的东西。但是作为卓越大学之一的哈佛却在自身的发展中渐渐失去自己的灵魂,渐渐忘记大学的使命。

  学生到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谋求一份工作?学习一些知识?混过大学时光?为社会服务?学生在大学里到底希望得到什么?类似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问出很多,教育改革与初衷有违,本应是为适应社会和化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革,最终却成为尽可能满足学生和教授要求的工具;我们当前大学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标准却是分数制,分数制度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促进学习、锻炼、公益、社会活动的作用。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学术研究和分数就会起到矛盾的冲突。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评分制度,变得因人而异,甚至出现"分数贬值"的现象;学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环境,也未能有效地承担起它所应有的责任,校园案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虽然人才不一定是在学校中成就的,但学校肯定是其成才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环。这些问题在中国的高校中或许表现的更为突出。中国的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必经之地,优秀的教学环境无疑会更方便老师的教学,更方便学生的'成长。而在中国,硬上,一些学校因为资金短缺而无法提供好的硬环境,这无疑为教学以及科研带巨大的困难。试想,一个学习物理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去进行大量的实验,他怎样真正地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又怎样去进行一系列的科研。软上,或者说制度上,一些学校更为看重研究成果突出的老师,而那些教学贡献突出的老师却遭受冷遇,这无形中促进了老师们对于其所属专业领域研究的追求,而减少了对其学生的关注。此外,学校所制定的教学模式或程内容也值得商榷。人才的发展,必然是全方位的,如果只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程的教育,他们的思维必定会受到限制。一个学校只有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的同时,加强对人精神的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思维能力。这种通识教育正是目前大学学校所缺少的,也正是目前应该被推行的。

  中国高校的老师在大学中,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是老师。一个优秀的老师给学生带的一定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收获,更会有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教诲。而现在一些高校的老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忽视了自己所肩负的人才培养的任务,只将目光聚集在自己的领域,心无旁骛地做研究,只希望能发表一篇篇的论,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以提升自己的职称,而无暇关心学生身心的发展。这无疑让老师这个职业失去了很多的内涵,同时也让他们的学生在进行对未的探索时缺少了一些指导,(fsir)更难以确定自己的方向。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任务,认识到自己正在为祖国的未培养接班人。

  中国高校的学生一切外力终究只是促进作用,最终还是要看学生自己。正如书中所言,哈佛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那些较为简单的程,中国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些学生为了在减轻业的负担的同时完成学业有意识的去选择那些所谓的"水",虽然他们凑足了学分,能够毕业,但是他们在大学中收获了什么,他们又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哪些贡献?更有甚者,将大学视为放松之所,将寝室变成游戏厅、电影院,即便大学和老师都很好,他们也难以在其中有所收获。

  大学生,应该是有志于未,胸怀壮志的热血青年。中国的大学生们,应该对未有所追求,真正认识到大学生的价值所在,由此才能在学校之中投身于学习、讨论以及做研究,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未增添更多的希望。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时间如此之短,对于高效率、高产出的教学的追求之心又是如此之重,这不免会使中国的教育落入更为尴尬的境地,使得众多大学忘记教育的目的,成为失去灵魂的空壳。这或许就是中国的大师级人物难以涌现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教育,同哈佛一样,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通力配合,才能逐渐走上正轨,才能造就更多的人才,充实各个领域的上层世界,使中国的发展长盛不衰。

【读失去灵魂的卓越有感】相关文章:

失去了灵魂的画面散文10-07

让灵魂坚强——读《活着》有感04-12

让灵魂坚强 ——读《活着》有感11-23

读《从优秀到卓越》有感06-26

读《做卓越的教师》有感09-01

灵魂的成长——读摆渡人有感11-07

让灵魂聚首——读《偷影子的人》有感08-07

读追求卓越心得体会10-06

读一头灵魂出窍的猪有感04-28

读一头灵魂出窍的猪有感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