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读书笔记

时间:2022-07-20 09:14:19 读书笔记 投诉 投稿

《宽容》读书笔记(精选18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宽容》读书笔记(精选1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宽容》读书笔记(精选18篇)

  《宽容》读书笔记 篇1

  房龙的《宽容》,初读起来以为是讲述历史的小说,再读一遍,又觉得像是哲学理论书籍,可是它的封面上却赫然写着文学名著的标签。不管如何,他是一本人文社科类图书。读人文社科类图书的特点是可以很随意,发散思维强,一本书的阅读会引发相关若干书籍的阅读欲望,但也有一个限制条件,如果没有比较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背景,许多书根本读不懂。

  《宽容》中的大多数章节谈论宗教的影响,着眼点放在了西方主流历史上,对于中国历史,似乎不是那么回事,中世纪欧洲有宗教统治,由此产生了许多悲惨的事,人类总是相互折磨对抗难以宽容,看到房龙的客观冷静描述,才明了历史上发生的许多事实是多么残酷冷血,而今日的文明进步则比往日有了多么大的质的提升。

  书中描绘了宗教在历史上的许多罪恶,反讽的是宗教创立之初,其实正宣扬为了人们的救赎,为了底层人民的幸福,谁知最终自己却成为了专制的代名词,宗教所宣扬的自由、创立宗教王国的幻想成了工具,成了统治人的借口,阅读这本书,让我能从更深入的本质中反思许多社会现象,用更加长远的目光去看待历史,看待当下发生的许多事,以史为鉴,今日的各种纷扰是如此的琐屑。

  书名《宽容》描述的却是种种的不宽容,作者还是比较坚定的乐观主义,他坚信未来,宽容一定会实现,也许是千年,也许是10万年之后。

  反思一下,宽容的态度何尝不是我们所缺乏的?处于变化中的孩子往往通过各种错误来成长,可是我们大人却往往对他们一丁点的缺点也不能宽容。

  宽容看似容易简单,实则太难!

  二十世纪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近代各种种族仇恨屠杀,想起看过的一部电影《野兽良民》也叫《美国档案》,人类真正成为宽容的那一天,真的离我们很遥远。

  作为教育者,读了此书当有所反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同事以及身边的社会。

  宽容的背后是自信、无私和勤奋,我们追寻的目标应该是这三者,我们只有做到这些要求,方能真正拥有宽容之心!

  《宽容》读书笔记 篇2

  宽容是一时的忍让,宽容是一种力量,宽容也是一种美德,更是成长的绿荫。这就是我今天读完《宽容》后的感想。

  《宽容》主要写了作者生病住院,一位年轻的护士为作者扎针,可是打了两下也没扎中,妻子非常恼火,就叫她请她们的护士长过来,可作者却没有责备她,反而鼓励她,让她再扎一针,最后护士用力插入血管,终于一针见血。

  作者待人如此宽容,而我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和作者比起来,我真是惭愧不已。记得有一次,小明在交作业的时候,因为跑得太快,不小心撞到了我的铅笔盒,只听见“砰”的一声,我的铅笔盒狠狠地摔在了地上。我顿时气得火冒三丈,一下子站起来,手指着小明的鼻子大声地说:“你干嘛跑那么快呀,你看,我的铅笔盒都被摔坏了。”“我…我…我不是故意的,对不起。”小明支支吾吾地说。“对不起有什么用,我的铅笔盒都坏了,你赔给我。”我气势汹汹地说。顿时小明涨红了脸,低着头不说话。第二天,在我的桌子上出现了一个新铅笔盒,比我原来那个更精致,可我却怎么也乐不起来。从那以后,我们再也不说话了,总是觉得有堵墙把我和小明的友谊给挡住了。

  读了《宽容》这篇文章,我豁然开朗,他让我明白不能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要像文中的作者一样学会宽容。即使别人犯错,我也要原谅他们,这样才会得到更多的朋友。难怪纪伯伦曾经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宽容是冬日和煦的阳光,会融化了你心中寒冷的冰块;宽容是夏日里的一阵凉风,会带给你无限的凉爽;宽容是夏日里的一层绿荫,会帮你遮住刺目的日光。我决定了,明天就带着歉意和铅笔盒,去拾起我和小明丢失的友谊。

  《宽容》读书笔记 篇3

  房龙所著的《宽容》叙述的是关于人类的故事。他以宽容为线索利用文学的手法向我们娓娓道出从原始时代到一战期间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从书名上看,这本书似乎是要告诉我们关于宽容的历史,然而恰恰相反的是,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不宽容的历史。

  《宽容》是一部描写人类思想发展史、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房龙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揭示了一幕幕因为固执己见所带来的悲剧,勾勒了一幅波阑壮阔的人类思想解放史。作者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问题,向人类的无知和偏见挑战,深入浅出地将知识和真理普及为人所共知的常识。其智慧的妙语和真知灼见让人获益匪浅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能使人性情温和,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宽容的人,时时处处都会受到人们的拥戴,因为他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融洽地与人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宝贝,在学校受到别人家孩子的欺负,父母就心疼得不得很多父母喜欢这么说:“别人对不起你,你就对不起他;别人打你,你就打他。”这样的教育方法很明显是错误的。但是,很多的父母还是沿用这一方法来教育孩子。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观及处世态度。因此,教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处理好同学关系,也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打基础。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他人是自己的影子,要在生活中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在生活中,不要过分计较自己的得失,能够笑一笑,这就是宽容。

  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生活中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

  “有朝一日,宽容会大行其道。那时,不宽容就会像屠杀无辜战俘、烧死寡妇、盲目崇拜书本一样,成为一个神话。”这是作者写在结尾的话,是美好的憧憬和愿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毕竟是生活在上世纪初的作家,其思想难免会有一些历史的局限。其实,导致不宽容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作者的这种结论未免太过乐观与武断了。人类即便战胜了自身的恐惧,宽容也未必会大行其道,又或者说,如果宽容真的大行其道,社会就真的会比现在美好吗?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社会任何团体要想得以生存就必须依靠某种法律(又或者是一些生存秩序),只不过严苛的程度不同罢了。既然善恶同在,那么惩治措施便是必不可少的了。如果以此宽容大兴其道,那么前提首先是“只有善,没有恶”,可是如此的大同世界离我们还是相当遥远的吧。当然,作者在人类思想史方面的成果是显著的。

  最后,还是引用奥勒利乌斯。叙马库斯的一段话吧:

  我们为何不应和平、和谐地相处呢?

  我们仰望同一星辰,共居在同一个星球上,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

  每个人沿着哪一条道路寻求最终的真理有什么关系呢?

  生存之谜奥妙无穷,通向答案的道路不止一条。

  《宽容》读书笔记 篇4

  著名作家房龙的名著《宽容》,是一部描写人类思想发展史、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作者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因为固执己见所带来的人间悲剧,勾勒了一幅幅人类因为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发展场景。结合原著,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奢侈品;宽容是对文明的唯一考验,也是对文化的最大考验。这是一部人类思想的解放史,房龙用手中那支有魔力的笔展示人类寻求自由的漫长过程。

  何谓宽容?《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而我在阅读了房龙这部用文艺性笔法叙述了自中世纪以来人类反抗无知、偏执和暴虐的历史作品后,对宽容的理解更简单明了。宽容即宽恕和包容,就是用一颗宽大、包容的心去对待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这绝不是无原则地一味迁就,也不是懦弱无能地委屈忍让。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一种智慧,一种风度,一种气量。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是成熟的一个标志。能够宽容别人是尊贵的,是高雅的。宽容是一种美德,能够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理解自己则是一种豁达。宽容是人类至高无尚的美德,放射人性独有的光芒。因为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宽容可以超越一切,因为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

  然而遗憾的是,一说起宽容,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宽容了别人,会让对方感到我是软弱无能的,软弱的人只会被别人欺负!

  其实不然,宽容不是软弱,不是无能,而是一种修养,一种风度。它可以使人际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一个懂得宽容的人,他的天地一定广阔,精神一定充实,心灵一定纯洁,灵魂一定美丽!

  宽容是一种人生的修养。我们称颂为人厚道、宽以待人,我们鄙夷尖酸刻薄、苛求于人;我们欣赏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们不齿冤冤相报无尽休。作为修养,宽容就是肯定自己也承认他人;就是国人谦逊真诚,待人礼让大度;就是能够宽恕别人无意间对自己的伤害……换言之,它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在宽容的背后,蕴含的是爱心和坚强,是挺直的脊梁,是博大的胸怀。宽容是一种做人的原则。人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宽宏大度者,能够允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甚至尊重、悦纳与自己志趣不投,抑或格格不入的人或事。面对非议、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唇相讥,只能事与愿违,恶性循环。相反,如能冷静、忍耐、谅解,容时间作证,最终可以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当然,它还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违背宪法和相应的法律。大度者,能够以德报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宽容教会人们为人处世,教会人们和平共处,也教会人们合作与共同发展。宽容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人向另外一些人争取自己的权力,或者批判对方的观念、坚持自己的学说,他们总是指责对方的专横为不宽容;而当他们一旦拥有了权力,一旦自己的学说被承认后,便多以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那些批评他们的人。我们说,宽容既不是一种武器,也不是一面旗帜,更不是一番说辞,而一种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产生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人们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也可以使人们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如果对于一切新事物都不采取宽容的态度,那么,社会也就无法进步了,人类也就只能生活在愚昧、黑暗、弱肉强食的野蛮时代。

  怎样做到宽容。

  要做到宽容别人,首先要学会宽容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摔上几跤也在所难免。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人不理解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其次要宽容地善待他人。没有必要和他人斤斤计较,没有必要和他人争强逐利。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冤冤相报何时了,与其去记恨和报复别人,不如去理解和宽容别人。给他人让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一条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如果我们都善于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沿他人思绪斟酌一番,人与人之间也许能相互宽容,谅解。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最好的止痛剂。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

  记得小时候,我一直是一个乐天派份子,不论是考试失利或是与朋友闹别扭,我都像一个没事人一样,仿佛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能让我变的不开心的事情。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随着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我慢慢地溶入了多愁善感的人群,让自己忧伤的事情越

  来越多,快乐的事情越来越少,直到后来,仿佛只有沉醉在街舞与音乐的海洋里的时候才会快乐,只有和朋友交流心事的时候才不会寂寞。真的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变成这样。现在想想,也许是因为我自己也已迷失了宽容的心境吧!倒不是说自己无法容忍他人的错处与误解,而是自己对快乐的定义下的过高了。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当你从不同的角度上去看的时候,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亲情、友情、爱情也是如此。也许,乐观的人看身边的事物都会是多彩的,而悲观的人看身边的一切都是灰色的。

  宽容对于自己来说是无比重要的。更何况一个国家。但是,国家讲究的是“不宽容”。

  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紧抓实效,落实方针,适时调整,抓准机遇,迎接挑战。一个国家只有对自己不宽容,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看完这本书,脑海中时常会浮现出奥斯卡电影“撞车”中的种种片段,不同种族之间相互的碰撞、摩擦,误解、猜疑和不信任让人们互相伤害、彼此受伤。其实,归根结底,是人们心中的恐惧感在作祟。因为害怕受伤,所以跌跌撞撞。

  作者结尾写道:但是它会到来的,它将紧随着人类第一个真正的胜利——对人类自身的恐惧的征服——而到来,历史将记下这一切。的确,宽容两个字,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和做人一样。无论是大

  学还是将来工作,我们都要慢慢懂得去欣赏,去接受。身边总是美好的,活着就是美好的事。或者我们也可以从房龙的《宽容》里提取点东西来,“他相信对于世界的拯救要靠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要想改造好世界,首先得改造好每一个人。”这句话是否也可以这样改写:“要想拯救别人,首先得拯救好自己。”

  学会宽容,做一个聪明人。

  《宽容》读书笔记 篇5

  这本书语言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思想深刻且内容涵盖甚广,娓娓道来之时整部西方历史跃然纸上。这是一本人类学指南,书中提到宽容的定义是: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

  作者认为现代的不宽容可以分为三种:懒惰的不宽容,无知的不宽容以及自私自利的不宽容。

  第一种不宽容可能是最普遍的现象。书中举了一匹老马的故事,这匹老马这个镇子生活了25年,它的生活道路已经完全定型,这个镇子的一切礼仪、风俗、习惯,在它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他镇子的礼仪、风俗和习惯在它看来显然是大错特错的,直到它老死都会如此固执己见。就是因为有这类先入为主的种种不宽容,父母才会常常对自己孩子们不明智的举止大摇其头,他通常还会使所有满怀新思想的人变成人类共同的敌人。

  第二种不宽容则有变本加厉之势。无知的人,就因为他的无知,便可能成为一个危险的人。但是,如果她还竭尽全力地为自己的智力匮乏找借口的话,那他就无药可救了。因为他已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建立了坚不可摧的花岗岩堡垒,他深信自己绝对正确,并从高高在上、令人敬畏的要塞顶端公然向他所有的敌人开战,质问他们有何理由的活在世上。

  第三种不宽容是由人们的自私自利引发的。耶稣来到耶路撒冷传教损害了所有靠神庙祭祀谋生的人,圣保罗来到以弗所传教损害了当地珠宝商的利益,因此,耶稣和圣保罗都被处死了。

  当我们试图研究不宽容时,必须牢牢记住,我们要处理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只有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我们才可能发现自己面临的仅仅是三种不宽容的一种,更多的情形下我们会发现,三种不宽容是纠缠混杂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

  西方的历史与宗教密不可分,书中讲的宽容多是宗教宽容。书中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西方历史上的一系列名人的思想和生平,如伊拉斯谟、马丁路德、斯宾诺莎等,读此书可以深入了解西方历史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

  作者指出,人类不宽容的根源在于恐惧,人因为无知而恐惧,因为恐惧而不宽容。中世纪的宗教极不宽容,只相信自己是唯一真理,对所谓异端进行残酷镇压,甚至发动战争。人类总是恐惧不同,害怕改变,如同序言中的故事一样,人类期望的是在宁静的无知之谷幸福地着,一旦有人跳出来说另外的世界或不同的思想,莫名的恐惧就会涌上心头。

  当今社会依然充满了不宽容,虽然宗教的不宽容弱化了,但又产生了民族的不宽容、意识形态的不宽容。但整个人类在宽容这条道路上是不断前进的,历史上不宽容产生的惨痛的教训让人们知道了宽容,教会了人类求同存异。作者也指出整个人类的历史还很短,虽然宽容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但作者充满信心,虽然那是在遥远的未来。

  《宽容》读书笔记 篇6

  今天,我翻开小学生之友,一篇名《宽容》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

  故事是这样的:一天,由于王乐天念错了6个生字,唐亮当着同学的面指出了5个错生字,王乐天很是生气,下课了,王乐天不理会唐亮,也不给唐亮足球玩。王乐天和别的同学踢足球,不小心摔伤了,唐亮仗着自己个高、力大把王乐天背到了医务室,王乐天深受感动,于是他们俩又和好如初了。

  唐亮还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他遇到一个袋子,他拳打脚踢,袋子更大了,最后封住他的去路,一个路人看到说:“这个袋子叫仇恨袋,不理他跨过去就没事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宽容过同学,比如有一次,同学拿了我的笔,后来把笔又弄坏了,当时我很生气,可是转眼一想,我说:“算了,没什么事,说声对不起就行了。”我们又和好了。那个宽容过别人吗?

  我们要明白学会宽容别人,就会快乐自己。我读了这个故事不再生气了,你呢?如果还有谁生气就给他(她)讲讲“仇恨袋”的故事吧!

  《宽容》读书笔记 篇7

  《宽容》不是一本哲学书,因为它没有任何的哲学道理;它不是一本思想书,因为它只是作者的性格使然;它好像是一本儿故事书,因为它讲述了西方好几个世纪的十几个故事;它似乎是一本儿图画书,因为它图文并茂、刻画生动、语言幽默。

  在这一幅幅的插图中加上了色彩的翅膀搭乘我们现代人,轻松的浏览那些那些不够宽容的时代。书中的文字语言是在刻画环境,而插图中的艺术语言是在描绘气氛,这是文学与艺术的碰撞,是文字与画面的结合,是黑白与色彩的撞击,这样精彩的文字配上那样彩色的插画构成了一本令人陶醉于想象的书。

  翻开这本著作,我们总想找寻一些答案,发现一些结果,但我们换来的却是更多的疑惑,与其找不到结果,不如断章取义,发觉自己的喜爱,我想负责任的说,一本没读完的书是好书,其实它一直在你心里。

  如果说克里斯朵夫是一个细腻的男一号,那么伊拉斯莫就是人文主义的扛把子。作者是美国的庞龙先生,他总是在绕弯子,总是在下结论之后,又马上提出疑问,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让我们紧随其后,跟着跟着我们似乎心中也没有获得什么答案。

  前人告诉我们: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一个不会做饭的老师不是好厨师,因为宽容的每一章节都是一道菜,第一张是胡萝卜,第二张是白菜,第三章是牛肉。这些菜品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特别是它们的营养价值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维生素,有的是蛋白质。美味只有消化到我们身体内,它才发生了联系。细细咂摸一下,菜肴里面的味道:是红烧的,是清炖的,还有麻辣的。你最喜欢哪一口?分享给大家。

  《宽容》读书笔记 篇8

  有感于刚看到一则消息:北大顶级教授学成归国五年又离开,立马想到房龙精准论述,更新并补充如下。他说:在社会完美的平衡中,政治,商贸,艺术(教育),军事的重视程度应该是相同的,否则会出现以下状况;“贫穷从城市的前门大摇大摆进来,艺术悄悄地从后门溜出,而且不见综影。资金慌慌张张的找一条最快的船扬帆而去,由于知识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奢侈品,因此也无法维持优秀的学校,最好的教师都跑到亚历大山去了。”

  “留下的是一群二等公民,这些人过着墨守成规的日子”之所以如此,就是社会的完美平衡被打破。

  他的作品并非对某个国家,他看到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能说这一事件被他不幸言中,恐怕不止这一件,我们早该反思了。

  《宽容》读书笔记 篇9

  房龙的《宽容》名声很大。

  作者首先定义了什么是宽容。“语言是人类最具欺骗性的发明,一切定义都注定带有随意性。因此,一个谦卑的学生最好求助于一本所用语言已被大多数人接受为定论的权威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该书第二十六卷第一千零五十二页上写着:“宽容(来自拉丁文tolerare——忍耐):允许其他人有行动或判断的自由,耐心地、不带偏见地容忍不同于自己或被普遍接受的行为和观点。”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该书序言谈到上古时代原始人为何做不到宽容、而是有那么多的禁忌,是因为无知及对环境的不可掌控,为了求生存,“考虑到他生活的条件,不宽容是一种职责。”

  如今宗教做不到宽容实在不应该,究其原因有三:懒、无知及私利。

  房龙认为人能做到宽容,是因为不绝对,不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始终存在怀疑之心,从而给他人留下一点空间。

  史蒂芬·柯维在其名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分享了他在地铁站的一次亲身经历:小儿啼哭,妈妈不管不问,他很生气;后来了解到小儿刚刚失去父亲,他马上“原谅”了妈妈的不作为。他从而认识到了思维转换的重要性。当你了解到更多信息、站在对方角度思考时,就可能做到宽容。

  索罗斯在其著作《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中以盲人摸象为例,谈到开放社会的核心原则。每个盲人都只收集到关于大象的部分信息,如果他们都坚持自己的看法,就不可能达成一致。所以,没有一个伟光正的盲人,每个盲人都应有发言权。只有秉持开放心态,分享信息、倾听别人,大家一起来拼图,才可能找到真相。

  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英国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在其著作《伏尔泰的朋友们》中说。当我们认为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未必是真实的、即使是真实的也未必是全面的时候,我们就会认同这句话。

  佛教谈到“去我执”,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连我都没有,又何来基于私利的判断?

  故,要做到宽容:

  不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认为自己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认为自己掌握了真实且全面的信息;相信可能性。

  《宽容》读书笔记 篇10

  今天,我读了作文书上几篇《宽容》,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这些文章让我懂得了理解与宽容的重要性,例如在管鲍之交中,就写了二人共同经商,管仲收了大多数的钱,但鲍叔牙没有生气,并理解管仲生活的难处,宽容了他,最后两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而项羽却是因为心胸太过狭窄而失去了江山。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理解与宽容不但能得到快乐,还能得到友谊。这道理让我想起因为我小肚鸡肠而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记得那是在国庆联欢会的第2天,我们要把椅子搬回教室,搬得路上,我和刘少华的椅子相撞,结果两人互不相让,就吵了起来。结果有半个学期谁也不理谁。其实我自己也不愉快,,当时我要是宽容一点,就不会这样不快乐。

  还有一次,甘靖凡开玩笑的轻轻拍我一下,可我却认为他故意打我,于是穷追不舍得要打他,但是跑不过,于是就几天不理他。读了这几篇文章后,想着他是开玩笑,于是及时向他道歉,现在我们又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今天我读了这几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宽容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友情,是一种力量。只要人人宽容一点,世界就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宽容》读书笔记 篇11

  《宽容》一书虽然主要论及西方宗教历史上的不宽容及为这种不宽容所进行的斗争,但今天看来,房龙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宗教领域,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争取宽容而战的历史。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暴政。

  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而万劫不复。痛恨功利的房龙却用功利观来解释叙述历史,勿宁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那最初的纯洁高尚很可能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是违反人类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义会演变成流血的暴政,带有浪漫情怀的君主往往都堕落为暴君,前者有法国大革命为证,后者在我们身边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今天看来,“宽容”这个话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诸如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等等。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就是要树立竞争的对象,对别人的前进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竞争是平等、公平的,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人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灾难!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宽容》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房龙在书中致力于用理性和自由来对抗各种基于偏见和自诩正确的优越感的狭隘意识,倡导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地步,只要地球上还存在哪怕两个人,这样的一种情怀,就是必须的。

  《宽容》读书笔记 篇12

  《宽容》是荷裔美国作家房龙的一部名著。作者用极其轻巧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着作,细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故去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带领我们神游历史,探寻人类精神不宽容的根源。在崇尚知识和理性的时代,人类更要学习宽容。

  从儿时起,我极爱宽容,因为痴迷清丽的句子:“被踏碎的花儿,仍将芬芳沾上鞋履,这,就是宽容。”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这是一位哲人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一日读到“纪伯伦”的诗:“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中间。潮水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会永远存在……”心灵默默颤动。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恒,我铭记着海洋的宽容。霎那间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宽容用爱来回报他人的怨恨,便是宽容了。霎那间我似乎觉悟到宽容是一个单纯的理想,她的存在仅仅需要一个高尚坚韧的灵魂。然而,当我读了的《宽容》后,我才发现,房龙先生似乎对“宽容”别有一番见解。

  《宽容》读书笔记 篇13

  这本书由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于1925年出版。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本质问题是人类的【无知与偏执】。如果从“宽容”这个角度看人类历史和思想自由的话,人类思想的解放史就是人类争取宽容的历史。

  整本书的内容在时间轴上覆盖整个西方文明的重要节点,即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直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空间上覆盖西方文明从古代到近代的主要策源地——古希腊、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和美国;人物则是从苏格拉底、伊斯拉漠、布鲁诺到伏尔泰等。由此组成了一系列争取宽容的故事。

  房龙这样说,“凡是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的信仰总是存在怀疑,他们真心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却又不会太绝对。”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在(官方)群体不宽容下个体的宽容态度。

  那什么是宽容呢?

  宽容的英文是“Tolerance”,这本书中的宽容不仅是东方传统意义上的宽容,更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要耐心公正的容忍。这对处于现代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要求和标准。

  那为什么会出现不宽容的现象呢?

  书中列举了三点原因,其一是因为人们固执的坚持陈旧的世界观,而无法接受不同事物,这里面也有懒惰的成分;其二是因为无知;最后一点是因为专制者只维护自己的利益。

  无论是哪一类原因,都表现出统治者以某种神圣的名义,垄断真理,扼杀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同时作者也让我们看到,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恐惧】,是所有不宽容的根源。而且故事中的主人公被迫害的凶残程度与施加迫害者的恐惧程度成正比。

  那到底如何才能够实现宽容呢?

  如果想要真正的实现宽容,必须要遏制人们对新事物的恐惧。不宽容的代价实在太大了,而先贤思想的火花正是点燃人们心中良知的火种,今天我们需要举起宽容的火把,为宽容和自由而战。

  值得庆幸的是近代发展中不宽容的事件越来越少,宽容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读完这本书,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现代社会需要宽容吗?或者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思考宽容?

  毫无疑问,宽容对当今社会依然适用,作者也曾说,“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地步,只要在地球上还存在哪怕两个人,这样的一种情怀,就是必须的。”我十分认同这句话,对于当今世界,新技术的发展超乎人们的想象,比如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基因编辑婴儿,人们对待这种技术要不要宽容呢?不宽容可能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一味的宽容则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所以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宽容,留给人类的思考还有很多。

  《宽容》读书笔记 篇14

  之所以会读房龙的《宽容》,是在一本散文选编《最美的散文(世界卷)》当中看到了这本书的序言,是作为一篇优秀散文选入其中的。序言中描写了这样一种场景:在一个宁静无知的山谷里,有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先驱们,离开无知山谷,探寻外面的世界,有的陈尸荒野,有的虽然发现了山外青山天外天,却被无知而不宽容的人们用石块活活砸死,以作为对他们的惩罚;在无知山谷中的无知人们,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最后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而此时先驱者的遗骸早已被一只饥饿的豺狗拖入自己的洞穴,化为腹中美食。

  当然,作者的语言要比我所转述的要生动得多,思想的深度和思考的高度也远胜于我所转述的程度。

  而正是受了这篇序的影响,因缘际会遂而顺藤摸瓜,我找到了《宽容》这本书,并认真地读了一遍。房龙此书中所讲的宽容,不是简单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当然,民众个体之间的宽容以待,也是宽容的一个方面,是构成宽容和谐社会的根基。国以人为本,人以和为贵。所以,先贤哲人谆谆告诫我们:“恕则平,平则寡怨”。

  但是,房龙在《宽容》这本书中所探讨的,更是一种开阔的、宏大的、富有历史意义的大命题,是指一种政治、宗教、文化、社会意义上的宽容。当然,在欧洲的发展史上,这几个方面往往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宽容的定义,作者援引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宽容,就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作出判断的自由。能容忍和接受不同于自己或众人公认的观点。

  作者从公元500多年“如同脑子中了魔一样”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所实行的“无知的暴政”,到风雨如晦的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喜人曙光,到法国大革命时那种丧失理性的“革命的不宽容”,到全书接近尾声时对19、20世纪近百年不宽容的素描速写,在全文的最后则表达了对人类社会最终达到宽容状态的美好祈愿和坚定信念。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真理的探求,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是相通的,对美好品德的推崇是相通的,而人性中愚昧、偏执、阴骘、残暴的一面往往也是相通的。

  《宽容》读书笔记 篇15

  月初,曾在微博目睹了一场“网络暴力”:一篇本意惋惜朋友现在,怀念过去情谊的博文,瞬间被认定为支持“家暴”、为嫌疑人辩解的开脱之词。批评之犀利、分析之细微让我恍惚间,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亲历所谓的“文字狱”。批评者甚至不屑于听旁人的解释之词,挥手间把所有不支持自己的人全部归为异类,都是别有居心。纷纷乱乱,事实不再重要,起因也无人问津,只剩下了站队。瞥了眼日历,嗯,大清已经亡国107年了;又看了眼书柜,嗯,随手翻出了房龙的《宽容》,是时候再看看历史。古希腊以来,我们似乎在“螺旋式上升”中,只做到了“螺旋式”,至于升没升,这关键吗?

  房龙以人类的发展为时间轴,依托基督教的发展为脉络,讲述了人类的文明进展。书里人们的不宽容始于愚昧,终于恐惧。房龙将现代的不宽容,精炼的总结出了三条原因: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历史上的不宽容,现在经历的苛责和未来可预期的矛盾,似乎都可以用懒惰、无知和自私自利来解释。事实上,宽容是件奢侈的东西,某种程度上,也是反统治、反人性的。国家层面上要兼容并蓄、精神领域要博爱、个人领域要博采众长。虽然我们都理解“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但当自己习以为常的想法遇到挑战,我们尚且会去辩解,我们又如何去强求,排他的宗教和那承认其他权利是万万不能的统治,做到宽容?

  《宽容》读书笔记 篇16

  《宽容》这部署是荷兰裔美国作家房龙写的,里面作者以人文主义的立场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揭示出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悲剧始因。

  通过《宽容》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了解他们的宗教历史,了解其中对立与融合、迫害与犯迫害的一些问题。可以说作者房龙恰恰是一个拥有独到眼光的作家,能够如此犀利得看清楚这些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借助房龙的眼睛,我们能够看到一些清晰的精神文化轮廓。

  不可否认,《宽容》这本书是以宗教为载体来阐述这个社会的变迁的,我觉得大部分人只是了解《宽容》这本书的大致意思,不能够深层地区了解其中蕴含着的真谛。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善”与“恶”,有人犯错犯罪了,就存在着“宽容”与“不宽容”两种选择。

  而人类历史恰恰就是在这样“宽容”与“不宽容”两种选择当中不断前行,其中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宽容》这本书当中得到了很好体现。

  我觉得大家有机会应该去阅读这本书,有助于大家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个世界。

  《宽容》读书笔记 篇17

  《宽容》是一部宗教的历史,一部宽容与不宽容的历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与进步的历史。在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睿智的语言讲述了漫长的人类思想发展史,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依据,以社会和人是否宽容为标尺,用轻松的方式来揭示真理,主张宽容与和平,倡导思想解放。此书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经典之作。

  《宽容》一书出版于1925年,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

  是荷兰裔美国人,作家、历史地理学家。著有《宽容》《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和《圣经的故事》等作品。当时作为通俗历史学家的房龙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笔,生动地描绘了在西方文化最显著的脉络——在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中,人类是怎样一直与“不宽容”做斗争的。

  在这本书里,大多是关于“不宽容”的描述。人类因为固执、无知和利益而无法克服自身的恐惧,没办法进入一个真正多元、健康、完善的世界。这个书名恰好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一切“不宽容”的绝佳反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宽容”最有力的呼唤。

  这是一本时间跨度相当长的历史类书籍。作者从蛮荒时代一直写到了20世纪20年代,从尼罗河流域跨到了冰岛,与其说这是一部西方宗教方面的简史,我觉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与发展的思想史。在文明的进程中,宽容与不宽容始终在斗争,从未停止过。也许,恐怖是导致不宽容行为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任何一个时代,统治者出于一种害怕不安的心理,便会将这种心理转化成行动,颁布各种不宽容的政策法规,来压制他的臣民。其实政策也好,宗教也罢,我认为这都是一种手段。一种统治者希望达到自己目的所采取的行动。这种行动一旦开始,也就是“不宽容”的开始。本书的书名虽然是“宽容”,但作者的笔墨几乎都在描述“不宽容”,已宽容为题,以不宽容为主体,这大概也是本书的精彩之一吧。这个题目也极尽讽刺意味。很显然,我们需要宽容,宽容才能让文明发展,让社会进步,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却充满了不宽容。

  我们期待美好,期待宽容。为了那一天,我们可能要等一万年,也可能要等十万年。但是,只要人类战胜自己的恐惧,这一天就不会遥远。

  《宽容》读书笔记 篇18

  这本书一共分成了5大块,“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宽容是成长的绿荫”“宽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诀”……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或几个故事,这些故事都证明和体现出宽容给人生带来的是美好。

  最简单的讲,我读这本书后最大的体会就是明白了宽容是一种最高贵的品德。宽容是人性之间必不可少的,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一种宽容的体现。懂得退让,懂的宽恕他人,可以少了一份责骂,那是没必要的。面对任何事,都要学会宽容地看待一切,这样所有的事情都会简单起来,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可以更美丽的,就算是别人的侵犯还是过错,都需要学会宽容。或许有的人会觉得宽容是一种没用的表现,向别人屈服,只能让我们退让和忍受;宽容应该是相互的,如果我对他宽容,他对我却不宽容,岂不是自己吃了大亏?抱有这种认识和思想的人,实际上他们已经不宽容了,他们理解的宽容是片面的,极端的。

  书上很恰当的举了一种比喻,这是我们生活中很确切的事实:比如有甲乙两人。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不久,乙向甲借马,甲说:“上回你不借我镰刀,所以这回我不借马给你。”这是报复。

  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不久,乙向甲借马,甲虽然答应,却趁借马之机向乙说道:“你回不借我镰刀,但是这回我借你马匹了。” 这是憎恶。

  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不久,乙向甲借马,甲欣然答应,不但决口不提上次借镰刀的事,还热情地告诉乙这匹马的习性。这就是宽容。

  是软弱无力吗?不是的,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责备不如帮人,倘若对别人的错处一味挑剔,呵责,非但令人反感,取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可能激起逆反心理,一错再错。是啊,我反扣书想:如果能宽容,那么那个曾经受到宽容的人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不是,这种无声的教育,何尝不试试呢?

  好多例子,好多比方,好多好多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证明了宽容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好处。我清晰地记得,书上曾说过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题目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我当时看到这个题目就很感兴趣,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一个从小双目失明的人,自他懂事后他烦恼,认定是老天在责罚他,感到一辈子完了。虽然很多亲友和社会的人来关怀他,但他不愿在怜悯中度过一生。

  后来一位老师告诉他:“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上帝知道了这事,笑道:“我很喜欢这个美丽的比喻,但要声明一点:所谓的缺陷是指生理上的,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是烂苹果,不是我咬的,是虫。”多么富有哲理的话语呀,怎能不引起我的深思呢!

  呵呵,是呀,当我们还在为先天的缺陷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时,想想这个比喻吧“因为上帝太喜欢你了,所以咬得大了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是不必自寻烦恼的,坦然的接受上帝的安排,发挥自己的长处,做生活的强者。

  这本书给我太多的感触,合上这本书,宽容的种子拨撒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记住,只有学会宽容,才有足够的心里走好人生的道路……

【《宽容》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宽容01-31

宽容的美德_关于宽容的作文03-06

宽容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宽容自己12-09

宽容的事例05-02

宽容他人05-01

宽容作文03-20

宽容日记04-05

《宽容》的美文04-05

学会宽容02-11